“2017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 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编者按
为了选出我们身边的新乡贤,树立起新乡村建设的典范人物,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标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继2014-2016年的“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之后,2017年6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办,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具体承办的“情归故里 共建家乡——寻找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历经五个月,通过社会征集、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三种方式以及评审委员会推选,截止11月1日,共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55位代表入围“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经过爱故乡评审团历时1个月的初选、复选和终审,并参考网络投票,“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获奖名单于12月1日正式揭晓!其中“2017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10位、“2017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5位,涵盖文化传承、乡土教育、乡土营造、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类型。这15名代表,来自祖国的北京、河北、河南、陕西、重庆、湖北、湖南、福建、浙江、云南10个省市。
为了表彰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传播他们的爱乡事迹,发扬他们的乡建精神,1月6日晚上,隆重举办了“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为来自全国的15位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
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2017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10位)
卢岳鹏 传承古建技艺,重塑工匠精神
人物简介:
卢岳鹏,男,53岁,浙江临海市人,乡土工匠,乡土营造社(浙江)发起人,自嘲喻为“东海愚民”,出生于东海之滨—台州古城。
事迹概述:
1、一生执守乡土,情归乡土,做一个乡土工匠传承者和践行者,立志重塑乡土工匠精神;
2、2014年创建“乡土营造社”,编修《乡土工匠志》,用视频真实记录乡土工匠艺人生存状态,建立乡土工匠艺人文字、图片、数据档案,搜集乡土素材和乡土文化符号;
3、近几年来,在杭州、台州、金华、上海、山西、陕西、宁夏、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通过古村落保护活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就地带动当地各工种工匠,进行传统工艺技法挖掘整理、回归、二次培训,效果显著。
组委会颁奖词
孔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对于卢岳鹏来说,少时的穷困同样造就了一位好男儿:17岁弃文学艺,挑起家庭重担;19岁闯荡四方,遍访名师,学习民间建造工艺,成为独当一面的工程师。但这仅仅是开始!当他眼见乡村古建和文物遭到损毁和破坏,痛心疾首,决意发起保护运动,创立“乡土营造社”,重塑工匠精神。他团结有志之士,奔走呼吁、整理档案、编撰资料、培训人才,只为让工匠回归乡土,让乡村得以复兴。
付保军 手绘古都,画说开封
人物简介:
付保军,男,45岁,当过工人,在北京做过咨询管理。爱好摄影,创作的多幅作品被外国驻华大使馆收藏。2009年付保军回到开封,立志以保护宣传开封文化资源为已任。
事迹概述:
1、2011年到2013年,付保军义务制作纪录片《开封胡同遊》《中国开封老建筑》《开封百年老店》《中国古巷开封双龙巷》《寻找开封老城的记忆》等;
2、2013年至今,付保军手绘连环画,在开封《汴梁晚报》发表连环画画说《开封相国寺曲艺》《开封鼓楼寺后街》《开封老戏院》《开封珠玑巷》,推出“画说开封”微信公众号,并创作出了《晚清开封图》,艺术地再现了晚清时期开封的风土人情;
3、工作之余,付保军带妻携子徜徉于开封城中,走街串巷,走访了众多名人故居和老宅子,拍摄了近百处老建筑门头、大量的老宅以及精美的木雕、砖雕等艺术品的照片,收集老照片、拍摄老建筑照片2000多张。
组委会颁奖词
人在京城飘,心在故乡游!回家,回家,开封城夜夜入梦!他是画家,却游说讲解在古老胡同中;他是职业策划人,却终日穿行街市,风尘仆仆;为尽孝回到故土,却尽访四合院不相识的老人和老房,听他们讲故事,为他们忆旧情;他拍影像、办展览、说评书、拉赞助、公号画说、参政议政。付保军,他只为故乡开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的前世今生!
刘作忠 根植大地三十载,潜心史志著春秋
人物简介:
刘作忠,男,63岁,湖北荆州人。1981年开始从事地方史志工作,退休前曾任湖北荆州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事迹概述:
1、30多年间走遍全国27省,搜集地方史志3万多本;
2、创建“人境庐”地方史志馆,“人境庐”已成为古城荆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青少年励志劝学重要场所,推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的平台;
3、先后编著地域文化和中国近代史书刊四十多种,并有百万余字文章见诸海峡两岸报刊,其中一篇被选为2009年广东省高考选题,影响广泛。
组委会颁奖词
他,着力抢救发掘地方文史资料,30多年间走遍全国27省,搜集地方史志3万多本;他,倾其一生之力,创建了“人境庐”地方史志馆,成为古城荆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及青少年励志劝学扎根的重要场所;他,曾编著地域文化和中国近代史书刊40余种,发表于海峡两岸报刊杂志文章百万余字,其中一篇文章还曾被作为2009年广东省高考选题而影响广泛。他,就是曾任湖北荆州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的刘作忠!
刘剑锋 情系桑梓,立传洛河
人物简介:
刘剑锋,男,54岁,生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大学本科学历,1992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现供职于陕西省洛南教师进修学校。
事迹概述:
1、1988年起,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200多万字;
2、刘剑锋创作的《千里走洛河》,以洛河为主线索,顺流而下,辐射全流域,写出了四百七十多公里洛河两岸的历史、人文、风景、传说、典故、创业精英、民间风俗等等,可以说是一本为洛河树碑立传的大作品;
3、刘剑锋多才多艺,不仅是洛南文学界的“大腕”,还是集晚会、电视节目主持人、撰稿、策划、编导于一身的荧屏明星。
组委会颁奖词
作为电视台主持人,他纵横荧屏二十年,策划了诸多反映故乡故事的纪录片。作为乡土作家,他的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刻下了故乡的烙印。作为县作协主席,他积极参与发起爱故乡文学小组,引导家乡更多的教师、农民、工友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故乡的人和事。他说,书写故乡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我所有的创作都有一个主人公,那就是洛河。正所谓:爱在故乡走遍汉字故里,情系笔端誓为洛河立传。
许新全 耕耘“巢状市场”,搭建城乡互助桥
个人简介:
许新全,男,62岁,现任河北易县坡仓乡桑岗村副支书、村会计、巢状市场生产小组组长、巢市利民林果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
事迹简介:
1、出生于贫苦家庭的许新全,在桑岗村有20余年的村干部经历,深得村民信服,其工作能力受到县乡干部的一致好评;
2、2007年开始,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许新全开始带领村民组织桑岗村的“巢状市场”工作,在村庄带动60余户贫困户脱贫,持续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健康生态的农产品,形成了良好的城乡互助机制。
组委会颁奖词
当市场大潮将村里的青年吸引到城市,留下日渐凋敝的村庄,许新全却仍然坚守着家乡的热土,再次用“市场”的力量将活力带回乡村。10年过去了,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合作建立“巢状市场”,把村里的健康农产品销售给城里的消费者,村中60余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村民与市民也结下了特殊的感情。他是华北乡村中坚守二十余年的村干部,是大地上沉默耕耘的农人!
陈永松 创新环保教育,普及绿色文化
人物简介:
陈永松,男,57岁,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丽江绿色教育中心主任,云南生态网和中国首个绿色教育博物馆创始人,中国著名的民间环保人士、科普环境教育工作者,长期致力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的研究。
事迹概述:
1、2000年开始全职投入环境保护事业,发起云南省一株树志愿者种树活动,种树超3万株。
2、带头在云南农村普及沼气环保知识,为村民建设和维护沼气池26口,培训人数达2万人次,投入资金40余万元,通过央视媒体报道促成云南农村沼气政策转变;
3、2008年,自投30万元创办绿色教育博物馆,坚持十年不领薪水,节假日不放假,十年累计接待5万人次参观,举办科普进校园活动500场次;
4、由他发起的垃圾不落地倡导行动,获得超过60万公众签名支持,获2014年中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参与2015美国金星之旅;
5、出版环保教材2集、环保著作1集,编写环保材料5份。
组委会颁奖词
伴着森林河流长大,他的心中有自然的萌芽;又经岁月砥砺,他做了自然的使者,守护着绿水青山。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对于陈永松来说,是一场行走在大地上的修行。不计钱财,不计时间精力,无数次的宣讲呼吁,无数次的行动创新,环保路上,年过半百的陈永松,永不止步!
宋瑞 弘扬传统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人物简介:
宋瑞,女,53岁,曾任河南省农村调查队副处长、信阳市息县政府党组副书记。现任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调研员、省派息县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讲师团副团长。
事迹概述:
1、弘扬传统文化,设立道德讲堂,创建“中华孝心示范村”;
2、成立村民德孝义工团,分片包干义务打扫、维护村内环境卫生,组织村民学习,带头做好人好事,帮助留守、孤寡、病患老人,2014年5月成立“村孝爱基金”,用以帮扶贫困孤寡老人、常年维护村环境卫生;
3、依托孝爱文化传播公司,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脱贫。通过组织村民500元入股,成立村文化公司,农户把家中空房改造成“农家客房”,用以接待游客;
4、引导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适度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动员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开发生态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
组委会颁奖词
做老百姓满意的驻村“第一书记”,这是宋瑞的决心。在弯柳树村扶贫的日子里,宋瑞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干,期满后被村民恳请留任。她留得住,吃得苦,干得好!她一手抓文化,弘扬孝爱传统,设立道德讲堂,制定学习公约,培育“四有”新农民;一手抓经济,开发生态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村民走向致富路。弯柳树村变美了,在群众心里,他们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更美了!
张翰敏 创办社会企业“蓝续”,传承白族扎染文化
个人简介:
张翰敏,女,34岁,白族,工作名“小白”,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人。200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学专业,毕业后曾任职过高中老师,后又在国际NGO世界宣明会从事过公益项目。2012年末返回云南大理周城村,与爱人一起开办了“蓝续”这家社会企业。
事迹概述:
1、创办“蓝续”,开展古法扎染、绿色手工坊、社区学堂等项目;
2、改变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的原有工业模式,对古法扎染进行创新,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进行了结合,其设计的作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获得了奖项;
3、坚持收集扎染图案,整理每个图案所蕴含和表达的故事,并邀请很多社区中扎染手工艺被埋没的老人,让他们参与到蓝续的日常运作中,使他们的智慧和白族文化重新得到了展现。
组委会颁奖词
清朝文人袁枚有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白族女孩张翰敏,离开稳定的城市生活,回到儿时的故乡,担当起传承白族古法扎染传统工艺的责任使命。她用绿色、创新的理念,让我们看到民族手工艺复兴的希望,也让孩子们、让这个世界,看到周城的故事,白族的故事……
苗春生 痴迷泥塑三十年,一把黄土捏“关中”
人物简介:
苗春生,男,67岁,做泥塑30多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北村人。现为长安民间雕塑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2010年他代表陕西民间艺人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他的泥塑技艺达月余。
事迹概述:
他自幼喜爱泥塑和绘画。1974年被推荐去郭杜镇放电影,1978年利用业余时间师从原美院民间泥塑老师刘学良学习泥塑,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学习,从原来塑造的古典人物、佛像、神仙,到专注于表现关中农村的生活形象,这些作品再现了关中农村民风民俗情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那些宏大场面的泥塑作品,将人们的记忆拉回上个世纪的关中农村,被媒体誉为“生动的关中民俗教科书”。
组委会颁奖词
一把竹刀几把泥,一件件惟妙惟肖的泥塑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着关中农村生活的美好图景。苗春生用近四十年的时间,在黄泥巴里奠定了自己的艺术乾坤:以“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以自身力量传播乡村变化,用优秀的泥塑作品感染人心,用自己的特长传承民间工艺,为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向上向善的生活正能量!
赖董芳 公益歌者唱福州
个人简介:
赖董芳,男,52岁,福建工程移民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师。闽籍词曲作家,福州市福州语歌曲协会主席;福建“九三学社”社员。
事迹概述:
1、1992年开始涉猎音乐创作以来,为社会弱势群体创作了近百首各种类型公益歌曲,其中爱国恋乡、守望家园、歌颂传统及乡土文化的数十首;
2、自2006年以来,长达十二年时间深入民间、采集民风,自筹经费数十万元,对所创作的近80首福州语歌曲投入音频及视频制作;
3、成立了福州市福州语歌曲协会,在他以身作则的努力带动下,近年来福州语歌曲协会人才济济,在创作、表演、推广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号称“唐音”的福州母语保护与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4、2007年以来,公益创作各类多元化、年轻化本土福州语歌曲近80首,其中《青橄榄》、《福州歌齐来唱》、《恭禧恭禧》、《我唱哎沙吗》、《掼粥掼到厝门口》等数十首福州语曲在微信等新媒体推动下,点击量超千万,成为福州语歌曲领域的领军人物。
组委会颁奖词
乡村有一种古老的职业,叫游吟诗人,他们把劳动和生活都唱进了自己的歌里。赖董芳,他就是福州这块热土上诞生的游吟诗人,他站在土地之中,连接着大地的支撑力量,又俯下身体,倾听着来自土地的心声。他的歌声,让平凡朴素的生活绽放着光芒。列宁同志说过:“没有劳动的生活就是盗窃的生活”,今天我们要说,没有被歌唱的生活就是野蛮的生活!
2017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5位)
丁汗平 传承家学文化,打造荆楚名村
个人简介:
丁汗平,男,现年70岁。1974年7月入党,曾先后当过镇长、镇委书记和罗田县统计局局长。2007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动员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美化村庄、重建祠堂、重塑“村规民约”、成立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将张家冲打造成为“荆楚家学第一村”。
事迹概述:
1、动员乡亲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修路整岸,进行村庄环境卫生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2、传承优良家风,形成乡规民约,发扬家学文化。丁汗平以退休老干部和丁氏家族长辈的双重身份,多方募资,组织村民对祠堂异地重建,并形成“七人议事小组”,形成一系列“村规民约”;
3、发展乡村旅游,成立合作社。2016年3月,张家冲采取村民现金或房屋入股方式,将闲置农房改为客房,发展农家乐,并组建专业团队进行运营管理,将张家冲打造成为“荆楚家学”生活体验景区。
组委会颁奖词
作为县级局长退休后的丁汗平,他如一棵逆风生长的大树,义无反顾地回到生养他的故乡——张家冲。“让家乡美起来,让群众富起来”,丁汗平带领村民们把这个梦想一步步走成了现实。整治村落环境,他带头做一个乡村美容师;重建祠堂和书院,他勇于做一个文化修复者;发展生态农业和人文旅游,他又是前瞻的筑巢引凤人。反哺桑梓、泽被故里,作为时代呼唤的新乡贤,丁汗平当之无愧!
王小平 乡土教材进课堂
人物简介:
王小平,女,70岁,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副总干事、乡土教材项目负责人,民间乡土教材推动者,退休资深编辑。
事迹概述:
1、退休后,从2005年开始,走进高原村寨,深入山林小村,访问苗族老汉,结交羌族老妪,一边做文化调查,一边积极争取地方教育局的支持,同时学习各种有关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理念、思想和方法。十二年来,在云南拉市海、湖南湘西州、四川阿坝州完成了八种乡土教材,两种教学指导手册,四次教师培训,三次乡土文化主题的夏令营;
2、主持召开了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2017年发起成立全国乡土文化教育联盟,努力将乡土文化教育进课堂的目标推向全国。
组委会颁奖词
看到她,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忘记她的年龄、身份。退休,没有结束她的职业生涯,而是掀开了新篇章。十五年来,她辛勤耕耘着乡土教材这片被冷落的沃土,虽然历经艰难坎坷,却始终忘我而热情地沉浸在工作中。这份工作对于她,不是简单的晚年的精神寄托,而是她的有些迟来的使命。某种意义上说,她就是一位勤恳的农妇,播撒着热爱乡土的种子,为乡村播种明天!
全淅林 书搬迁史,铸大柴湖移民精神
个人简介:
全淅林,67岁,原籍河南淅川人,上世纪60年代迁居湖北钟祥大柴湖。1969年任民办教师,1980-2005年先后担任镇文化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曾任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大柴湖教育基地负责人。长期从事戏剧创作和南水北调移民研究,被称为“柴湖移民的代言人”“柴湖的活字典”,主要著作有《移民大柴湖》《钟祥有个乡土作家群》《我从淅川来》等。
事迹概述:
1、曾长期从事基层文化站工作和戏剧创作,与同事们自筹经费、自招人马办起了大柴湖曲剧团和豫剧团;
2、长期从事戏剧创作和南水北调移民研究,被称为“柴湖移民的代言人”“柴湖的活字典”。主要著作有《移民大柴湖》、《钟祥有个乡土作家群》、《我从淅川来》等;
3、是钟祥义工联建创的元老人物之一,也是柴湖义工(钟祥义工联柴湖分会)的名誉会长,为支持民间公益的发展不遗余力。
组委会颁奖词
古人说:“文章憎命达”。那些有份量、有价值的文学,从来都是对坎坷生命、对苦难生活的记述,这是文学的使命。全淅林就是意识到自己使命的文人。作为为共和国建设付出巨大代价的“大柴湖移民”的一员,他把在多次搬迁中,大柴湖移民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乃至生命的向善力量和对痛苦的超越,都倾注在自己的写作中。他让每一位大柴湖人,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先辈的奋斗经历,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坐标。
陈范兴 活化民间艺术,重振长乐抬阁故事会
人物简介:
陈范兴,男, 65岁,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出身农民家庭。现在是岳阳市第八届人大代表,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抬阁故事会”代表性传承人。
事迹概述:
1、作为长乐抬阁故事会第18代传人,陈范兴热爱家乡,一直热心从事家乡群众文化活动;
2、传承长乐抬阁故事会,新建长乐故事会传习所,选定重点传承对象,分期分批进行传习授艺,并多次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故事会去北京、上海、广东及本省有关地市进行展演与交流,并于2017年推动湖南抬阁五地联盟的成立。
组委会颁奖词
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下奄奄一息的古老民俗,陈范兴硬是凭着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的精神,将其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没有钱,自己带头出钱;没有人,牵着孙子上阵;没有徒弟,免费开办传习营。在他的努力下,每年元宵节,几十万人齐聚长乐,共同感受故事的魅力,古老的市镇,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在生命的狂欢中,古老民俗成为凝聚民心、教化后代的极具生命力的载体。而他这个普通的身影,始终是狂欢节日背后的灵魂。
周鸣鸣 传承卢作孚精神,弘扬北碚乡建文化
个人简介:
周鸣鸣,女,69岁,中共党员,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原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书记、校党委委员。央视老故事频道三集电视纪录片《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卢作孚》编剧。
事迹概述:
1、从1995年至今,致力于把卢作孚研究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已经22载。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创建卢作孚研究中心,推动卢作孚研究走向世界;
2、坚持带领大学生下乡实践,结合高校各学科专业,把课堂搬到乡村,创办“兼善文化课堂”,探索城乡社区文化建设;
3、助力恢复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保护和延续北碚宝贵的历史财富,系统挖掘整理北碚民国乡村建设这笔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乡建文化遗产。
组委会颁奖词
九十年前,卢作孚先生开启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工作,将北碚建设成了被誉为“建设新中国的缩影”的美丽市镇。五十年后,在同一个地方,一位高校教师周鸣鸣,从历史的尘烟中重新发现、发掘、发扬了卢作孚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她三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地将卢作孚的“兼善”精神再次谱写在大地上,也为北碚乡建文化的复兴树立起新的丰碑。周鸣鸣,以她的实际行动,宣告乡建人永远年轻!
颁奖晚会
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少芬,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为2017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卢岳鹏、付保军、刘作忠、刘剑锋、许新全颁奖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玲凤为2017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陈永松、宋瑞、张翰敏、苗春生(胡振波代)、赖董芳颁奖
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林文雄,共青团福建农林大学委员会书记林栋为2017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丁汗平(朱付梅代)、王小平(麦子代)、全淅林、陈范兴、周鸣鸣颁奖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