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爱故乡五年工作总结|黄志友在第五届爱故乡大会的主题演讲
第五届爱故乡大会合影
写在前面
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正式起航,旨在以“故乡情怀”唤起人们发现乡村价值、推动家乡建设的热情与自觉行动,为传承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复兴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五年的探索,“爱故乡”事业目前正在全国蓬勃发展。
那么,“爱故乡计划”这五年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爱故乡五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爱故乡的足迹,共同眺望乡村文明的未来!
和大家来分享爱故乡发展历程的黄志友,是新青年的典型代表。自2004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参与当代新乡村建设工作已经13年,是乡村建设和社会生态农业(CSA)的重要推动者,也是爱故乡计划的主要发起人和执行者。
本文根据黄志友2018年1月6日--7日在福建农林大学的“乡村振兴论坛暨第五届爱故乡大会”中的主题报告发言内容整理而成,已经作者审阅修改。
黄志友,1982年生,江西南丰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推广硕士,2004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先后参与了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北京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和北京海淀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创办与运营工作,并于2012年参与发起全国“爱故乡计划”,现为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十多年来,致力于生态农业发展和乡土文化保护的倡导与实践。
背景
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记住乡愁”和“新乡贤”等时代背景下,在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机构的支持下,当代中国乡村建设从2001年大学生支农下乡起步,经过17年的探索,至今已形成服务大学生(学生下乡,教育支农)、工友(工友互助,尊严劳动)、农民(农民合作,改善治理)、市民(农业生态,城乡融合)、学术研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爱故乡(社会参与,文化复兴)的六大完整体系。通过坚持“人民生计为本、互助合作为纲、多元文化为根”的行动原则,深入基层提高小农的组织化程度,依靠丰富的民间力量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维护民生权益所赖之资源和环境,复兴乡土文化,为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艰苦奋斗。
作为这个乡建事业的一份子,我们这个团队的事业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下乡(2001-2007,推进农民绿色生产合作,以河北定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为代表)、进城(2006-至今,推进市民绿色消费合作,以国仁绿色联盟、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和小毛驴市民农园为代表)和回归(2012—至今,以全国爱故乡计划为代表)。2012年发起的全国“爱故乡计划”,作为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乡”和“进城”为基础,成为新时期探索在地化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期努力的方向和有效实践的方式。我们从乡村出发,扎根城市,最后又回归到乡村中去,我们是这个事业的推动者,也是第一批学员。
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始团队合影(左起:黄国良,黄志友,石嫣,严晓辉,袁清华)
爱故乡的缘起
城市化摧枯拉朽,“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日益衰败;与此同时,城市人乡愁泛起,渴望回到乡村去,“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2012年,应该属于现代性“乡愁”元年。
为什么要做爱故乡?一方面,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缓解“城市病”的主战场在农村,而不是城市;没有乡村的振兴,就不可能有城市人的美好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这十多年的乡建,更多的是城里知识分子、是外来人的乡建,乡村本土力量的主体性及其自信,没有有效确立起来。另外,我们希望把推广社区支持农业CSA、市民农园等过程中累积的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支持乡村发展;同时,通过乡土文化挖掘,重新认识乡村价值,通过发现新乡贤,建立在地乡建的主导性力量。最终通过爱故乡平台,把城市与乡村连接起来,把市民与农民对接起来,实现城乡共建、融合发展。
爱故乡的探索道路
要建设家乡,就要先了解家乡
2013年,我们首先启动了 “发现故乡之美”图文征集活动,鼓励人们回到家乡,通过文学、摄影、书画、视频短片、音乐等形式,记录故乡的容颜、生活和人物,发现故乡之美,重新认识与定位乡土价值。这个活动共收到来自22个省的200多份乡土题材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广阔悠远的乡村图景和情深意切的民间乡土记忆,其中《王坪文化》(村史)荣获特等奖。12月20日,我们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了“发现故乡之美”颁奖典礼,积极回应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爱故乡,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这是爱故乡的文化建设。
2013“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图文征集活动
爱故乡要以人为本
我们发现了故乡的美,记录了故乡的情,但这远远不够,关键还得有人去做事、去推动故乡的改变。为了寻找这些乡建典范人物,我们于2014年4月启动了“爱故乡年度人物” 征集评选活动,鼓励大家发现、挖掘自己身边的乡建榜样,并传播他们的故事。当年九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这样“爱故乡年度人物”就和中央的“新乡贤”的提法相呼应,形成很重要的社会影响。四年来,“爱故乡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共征集到172位候选人,最终评选出了63位爱故乡年度人物,分布在28个省,涵盖乡土博物馆、民艺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社区建设等十个领域。这是爱故乡的人才建设。
2014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15位)合影
情归故里,共建家乡
从2015年开始,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爱乡平台的孵化与运营”上,利用地缘、血缘、人缘关系,在各地成立爱乡会、爱故乡工作站(理事会制),把关心公共利益与家乡建设的本乡本土的在职或退休干部、教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农村发展带头人和返乡青年等爱乡群体组织起来,整合资源,群策群力,共同开展本地区的综合乡村建设工作,具体可能包括:1、文化传承 ;2、生态农业 ;3、互助养老 ;4、儿童乡土教育;5、环境保护 ;6、扶贫救助 ;7、“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建设 ;8、美丽乡村建设……这种在地化的爱乡平台具有高效、精准、低成本等优势。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河南、福建、湖北、陕西等四个省级及近30个市县、村镇级爱故乡工作站、爱乡会,有些已经注册成为本地的社会组织,其中湖南安化大福爱乡协进会是村镇级爱乡平台的典范。“不做故乡陌生人”,爱故乡工作站,已经成为本地乡贤与返乡青年互动合作、老中青三代共同推进家乡建设的桥梁与中枢。这是爱故乡的组织建设。
河南爱故乡工作站揭牌成立,河南乡村建设掀开新的一页(2014年10月)
向大地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团队学习
四年来,爱故乡工作团队走过了二十多个省份、近百个村庄的约两百个项目点,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到东南丘陵、秦巴山脉,再到西北大漠,我们了解了中原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了关中地区气势磅礴的朝代更替,看到了西南地区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下的生态可持续,以及华南地区的华侨接通历史与世界的窗口……这正是乡土中国生态资源多样性与地域文化多样性的魅力所在,是人类最悠久的农耕文明得以传承下去的基础。我们探访的两百多位人物中,他们职业不同,但都在躬身亲为,以一颗朴实的心建设家乡。通过团队走访和学习,我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与乡土中国文化,了解了中国乡村与城市的现状,也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在地乡建实践案例,我们思索着爱故乡的方向和乡村建设的道路。这,是爱故乡的思想建设。
在天地间生长的贵州雷山县雀鸟村
北京爱故乡团队(左起:王超、黄志友、李苗苗、口皓、赵文娟、张斌、崔国辉)在作家韩少功的农家小院前合影
深入生活,发展扎根人民的文艺
“我们日夜思念的家乡/问你是否别来无恙”, 对故乡的情感,用音乐来表达是非常适合的一种形式。为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故乡主题的歌曲创作,抒发故乡情怀,推动人民文艺事业的发展,2016年,我们发起了“寻找故乡之歌”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作品595份,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他们的职业有农民,有诗人,有进城务工者,有公司职员等,尽管不是“正规军”,但他们的歌声接地气,有民间气息,是实实在在的劳动者发出的声音。
北京工友之家总干事孙恒在第三届爱故乡大会上发布“2016寻找故乡之歌”作品征集活动
爱故乡,需要专业人才的专业服务能力
2017年,我们尝试依托累积五年的爱故乡民间智库(爱故乡年度人物)和十多年的乡建网络资源,发起成立了乡土博物馆、文学与文化、乡土书写等爱故乡专业小组,举办了乡土博物馆、乡土书写和爱乡平台等方面的爱故乡工作坊,为爱故乡各地实践者提供定向、专业的服务,助力爱故乡实践的深入、可持续发展。这些培训内容,来自民间,服务民间,通过汇聚民智,共同建设家乡!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乡土博物馆和乡土书写工作坊,分别与陕西旬阳县委、湖南汨罗市委联合举办,开启了爱故乡的官民互动新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爱故乡专业人才建设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与今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的精神高度一致。
在陕西旬阳举行的乡土博物馆工作坊
青年爱故乡,“留一半青春给故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自2012年“爱故乡计划”启动以来,高校大学生就开始以“爱故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参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唤起青少年的故乡记忆、对乡村价值的认同与情感回馈,促进更多青年人走上归乡创业的道路,再造魅力新故乡!2017年,“青年爱故乡”全面启动。我们鼓励全国200多个高校支农社团与周边地区的爱乡平台合作互动,包括邀请爱乡会骨干或爱故乡年度人物走进高校宣讲;社团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爱乡会或爱故乡年度人物所在项目点开展力所能及的支农支教扶贫工作,具体包括:1.体验生态农业;2. 举办乡村文艺晚会;3.组织儿童夏令营;4.开展口述史,了解乡村发展的变迁;5.协助乡土博物馆的物件与档案资料整理;6.参与地方爱乡组织的志愿服务工作;7.发挥摄影、绘画、工艺等特长,做一些文史、活动记录与社区美化工作等等。“关注三农、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通过爱故乡活动,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乡建的宣传队、生力军!
青年爱故乡论坛暨第二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福建·永春)
爱故乡的社会理想
每年一次的全国爱故乡大会,是表彰爱故乡年度人物以弘扬善行义举、展示各地爱故乡行动风采以求共同进步的舞台。那么,爱故乡究竟是在宣扬一种怎样的理念和理想?
这个时代最难做的事情,莫过于节制人类的欲望。因此,生态的视角(人与自然)、人文的关怀(人与人)、在地的尺度(人与社区) 、适度的需求(人与内心),正是爱故乡的核心价值观。
爱故乡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她是男耕女织、诗书济世的“耕读文化”,是敬天爱人惜物的“传统文化”,是不忘“国有史、县有志、村有祠、家有谱”的“家国文化”,是反哺桑梓、泽被乡里的“乡贤文化”,是敢为人先、爱国爱乡的“华侨文化”……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爱故乡的生命力之所在。也只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融合和文化坚守,才有“文化中国”的民族复兴与国际影响力。
“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爱故乡是在地的,也是国际的;在爱故乡的世界里,世界是小的,也是大的,是闭合的,也是开放、包容的;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力量,每个人都能为家乡带来改变。爱故乡,是乡村土地、山川、河流和餐桌健康的守护者,也是乡土文化和乡村经济复兴的开拓者;爱故乡,正在成为城乡资源互动的平台,并为东西方文化融合架起一座友爱的桥梁,携手创造生态幸福家园!
爱故乡与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剧烈变革并深度调整的这十五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洗礼。面对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这一巨大命题,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近十五年的探索,我们不但成长了自己,也动员了社会各阶层的参与。无论是农民和市民、干部和群众、专家和大学生、媒体和企业家,现实和未来都告诉我们,在大自然的保护、乡村的振兴、城乡的融合以及人的幸福全面发展等方面,我们是共生体。
乡村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故乡,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训练“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商复合型乡村经营人才,推动“政府、企业、民众”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地方乡建,践行低碳、环保、与农共生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城乡人民美好的未来!
“重拾人心是基础、培育团队是关键、适合乡情是突破、细水长流是服务、扎根乡土是目标”,这是爱故乡伙伴在全国各地推动爱故乡行动的几点深刻体会。
发掘历史,传承文化,汇聚人心,共建家乡!为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让我们共同努力!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