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化转型与乡村振兴|林文雄在第五届爱故乡大会的主题报告
爱故乡大会合影
写在前面
时 间:2018年1月6日上午
地 点:福建农林大学李常盛报告厅
主持人:王林萍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发言人:林文雄 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
此文根据林文雄教授2018年1月6日--7日在福建农林大学的乡村振兴论坛暨第五届爱故乡大会中的主题报告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林文雄: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长期从事水稻生理与分子生态学、作物化感作用与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200多篇(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后9人。
刚才温老师(温铁军)过奖了,我一直是他科学研究的崇拜者,我们从事的研究有点相似,他搞社会科学(三农问题),我跟生态相关。由于时间关系,我用最快速度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刚才温老师讲的东西非常深刻。我是农村出身的,很多我都经历过,我很深刻体会到这场革命(农村改革)。今天我就围绕新时代,我们国家农业的生态化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我谈三个问题,第一个是生态化转型,我始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一个时代特征。第二个我们大学要转型,不转型会出问题。第三个就是对农林高校科研教学提点看法。
生态化转型的时代特征
我简单谈一下时代特征。我们回顾一下美国,美国是一个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资源禀赋很好。所以它的粮食一定要出口,出口你一定要接纳它,不然它想尽各种办法让你就范。十九世纪美国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动力,科技发达,规模化生产;再一个是创造了很多现在看起来最伟大的发明、最糟糕的产品。没有办法啊,它做了大量的工作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它的观点。美国现在的有机生产动向明显,有1%是国家农业部支持的,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有些还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加入WTO,当时谈判压力很大的还是农业该不该支持的问题。
日本是一个资源禀赋不那么充裕的国家,但它非常厉害,可以在世界市场跟其他国家相竞争,它科技发达,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业规模效益的问题。他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解决贸易自由化和规模化的问题。日本有很厉害的几点是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很强大,而且国际竞争力强,这个很重要,所以它可以跟跨国公司抗衡;还有一个是运作的体系,就是它用租赁的方式把土地有效使用,即从农户手中租赁农地后, 再出租给有意愿和能力的农户, 从而有效解决规模化经营的问题。我们这个方面还没有做好,我家里的地被所谓的产业拿去,结果一亩地给六千块,我们彻底变成无产阶级了,彻底没有土地了,怎么回去啊?所以构建生态产业链,让所有人有事做,有红利分,这是它非常好的做法。日本农业转型的启示有三点,第一个是重视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产融合或6次产业;第二个是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因为它是资源禀赋很小的国家;再一个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这方面他们做得好,值得学习。
我在韩国留学好几年,认识非常深刻,实际上韩国这场农业转型 是失败的,用温老师的观点它是没有相对独立的国家,被人家逼着打开国门,农产品市场这扇门一打开,这个国家资源禀赋又很小,怎么跟人家竞争?所以问题很多。当然这几年韩国也做了很多应对和改革的尝试,这是它的经验教训(看看PPT)。现在他们怎么解决呢?最近都在探讨,我参加过韩国的一次会议,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稍微比我们好一点,但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国门打开了怎么办。台湾农业的这个问题就处理得比较好,它作为一个小省,这个地区的农业做得很好,我觉得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台湾有这几个值得我去认真总结一下,我引用他们的PPT,就是人力老化,一样是跟我们差不多的问题,现在他采取三大推动的主轴,把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从人力、土地、环境三个连接,走向未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大学参与了这项革命,促进了大学生的回乡服务。
我国农业转型与特征。请看PPT,我后来才知道1949年我们国家就缺粮了,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到了2000年即50年时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用什么方法?用化肥和石油化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非常快的,一切都解决了,全部都石油化,学西方这套非常有效的方式解决了我们的温饱问题,十二连增,十三连增,怎么增长的呢?用占全球9%的耕地消耗了全球30%的肥料。
有农学知识的人就知道,我们氮肥投了这么多,利用率却很小,换句话说,我们投了大量化能进去,产出却很少,去哪里了?你们看(PPT),现在才发现氮素利用率跟国家技术发展水平有关系,我们国家的氮素利用率在这里,印度还比我们高一点。换句话说,我们氮、磷加施100斤进去,60-70%其实进入环境去了,既浪费,加大成本,又污染环境。现在对国内这个环境热点问题, 高影响系数的国际SCI收录学术期刊都感兴趣,你越解释这个问题,越容易发表,这一发表有很多学者就成为新闻中心,压力很大啊!因为论文一发表有关领导就会过问,怀疑有没有这回事。我是农村出身的,我们搞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化肥一多土壤就酸化了。我看了一个报道,福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土壤酸化得非常厉害,要知道土壤一酸化镉就渗出来了,重金属就是被酸化土壤渗出来的,所以镉污染,《南方都市报》曾经登出了湖南稻米镉污染严重消息,结果稻米卖不出去了,影响大米市场,所以很多人跑到日本去买米,又被说不爱国,你说人家为了安全吃日本的米怎么不好了,爱国就要无益去死吗?这就值得我们深思。
2002年响应省里“消除餐桌污染”战略,我做了一个研究,有位领导对结果很重视,批示问这是谁做的,查问是否是农科院做的,省农科院说这是我做的。因为当时我们研究发现100%的样本重金属污染严重,即从土壤到种植的水稻再到当地市场上的稻米,随机取样得到的样品全部测了,那时的结果让我不敢相信,我怕测不准还送到农业部测了,结果趋势一样,污染情况严重。据报道,我国有3亿亩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占总耕地的六分之一。这是农业污染问题之一。就农村而言,农村污染随处可见,到我家乡去一看都不好意思讲。所以农业必须转型,必须向农业生态化转型。
我说的一些问题,其实我们习总书记在一次会议上早就强调过,他说“每公顷农药化肥用量是440公斤”这么高,还有报道说,南方每公顷已经超过安全值的两倍以上。所以他说他的六个担心第一个问题就是农业,我们怎么解决啊?农业现在成本高、价格高,怎么解决?有没有科学的方法,所以国务院为此也发布了新的计划和新的行动。过去讲的这些思想,现在十九大明确提出来了,这里我要强调不能用“一农带动两农”,我们以前老是向西方学习,觉得规模化就可以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简单地讲就是农业规模化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就一定解决“两农”问题,这是很可怕的方式。所以这次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来了,这句话也是我们农业高等教育要探索的问题,要怎么样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们总书记到美国,人家请他到家庭农场去,我们现在哪有那么美丽的家庭农场,我们以前皇家公园很漂亮,现在退步了,到哪里去呢?只好请奥巴马总统到杭州西湖公园去。农业不是有奔头的产业,难怪涉农专业不好招生!
所以值得我们思考“李约瑟之问”,他提出非常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15世纪的时间,中国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慢慢就守不住了,只好开国门,所以《农业圣典》这本书我建议大家看看,那时候我们国家的门对外还关着,《农业圣典》的作者还称赞了中国的有机农业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他说这个有机农业“You culture the earth,the earth cultures you!”。人类唯一建立的人工农业系统,也就是东方农业,指基本上未受到西方科学影响的东方传统农业。所以习总书记批复要重视我国的小农系统。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为什么它仍然保持着稳定的产出,土壤经过4000年管理后肥力仍无损失。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一下。
但是很遗憾我们没了,人家书上在总结,但是我们自己放弃了,丢失了。所以有人说,除了农产品市场,一个国家真实的、永久的和独立于其他一切要素的资本就是土壤。合理利用并保持土壤肥力这一重要资产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报酬递减率”只适用于那些不真正懂得土壤并不会用自然手段来改善它的人!将来有一天,化学肥料会被当作工业时代最伟大的罪恶之一,我们这个时代的农业经济学家的教育也将因浅薄而被开除!有没有这回事我不知道,值得我们思考,农业就是可以循环利用,资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农林高校的教育转型
因此,我觉得新时代我国农林大学的教育得转型,作为农林大学,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种田,得往服务社会去做,以前整天在家里种水稻,学生种的水稻都是半死不活,然后我们出去指导谁呢?我们懂什么呢?这个值得我们考虑。而且需要解决的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不平衡,解决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所以农林大学转型的时代新坐标,很多像喊口号,农业问题的解决办法必须来自于田间,而不只是实验室!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提乡村振兴?刚才温老师从时代背景,从宏观、从世界的层面上谈了,我非常接受他的观点。有些话我有时候还真不敢讲,但是确确实实我在想,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但是推得太快就成贫民窟了。
中国为什么不能用“一农”带动“两农”?这句话我是非常有体会的,1978年我们的城镇率是18%,现在是57.35%,我念书的时候城镇率20%,10亿人口里城市人口是2亿人,难怪人家说,你只管2亿人,80%人口放任不管。现在我们转了,第一个15年的时候要实现基本现代化,按70%算,还有4.5亿人在农村,同志们,农村4.5亿人口怎么解决啊?哪有那么快的解决方法啊。刚才有代表讲了利益结构问题,共产党是农民把你推到执政党上去的,我们共产党人不关心这个问题谁关心啊,我们不能忘记初心啊,所以要精准扶贫,道理就在其中。
所以我们要振兴,首先要解决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一是“三个优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和就业优先发展,助推乡村发展。我们的农村连小学都没了,你让孩子回去干嘛啊?所以要教育和就业优先。回去田也没了,所以这是很具体的问题。因此现在要“三个构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过去我们的产业体系有的地方构建得不对,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征来构建,不是随便乱构建,那么这个产业体系不够,还要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后是“两个健全”:要健全农业支持体系和保护体系,保证可持续发展,要知道越发达国家对农业越支持。
关键的问题是下一步怎么解决,怎么解决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最近习总书记批示了对小农户我们要有绝对的耐心,如何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结合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大问题;第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靠我们一家一户怎么解决啊?第三个怎么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关键问题。所以我们“懂农业”不是那么简单,必须要“一懂两爱”。要创新思路,人少资源禀赋高的发达国家靠拉动“一农”来促变另外“两农”,我国就不行,必须“三农”协调发展,这就是国情。南方人口密度大,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应该研究一下日本的现代农业及其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高校“产教融合”教育模式
最后我概括一下我们高校科研。我一直在想“懂农业”该怎么教育,我最近在跟学校教务处同志讨论怎么教育学生?培养方案要改,老是在那里理论清唱,你懂农业吗?怎么“懂农村”?怎么“爱农村”?怎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最近国家政策出台“产教融合”教育政策,要根据这个怎么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以我们的作物学为例,现在要的是高产、高效、优质、环保栽培技术,要克服过去只重视农业生产功能而忽视农业生态功能的做法。刚才说的生物多样性,一定要就地取材,土著生物很重要,不要动不动说没技术,没好的植物什么的怎么办,那么多土著植物或生物那些宝贵的东西不要,把它当作杂草除掉很可惜。 现在我们的科学家发现:植物互作能有效提高营养利用,蚕豆与玉米间套作,能高效改善蚕豆的磷营养,反过来玉米又从豆科植物蚕豆得到氮营养,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投入,然而玉米跟小麦在一起,就长得乱七八糟,因为两者都是耗地植物,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用养结合的耕作模式的宝贵经验。所以我们传统的农业还是很有意思的,朱有勇院士说:良好的耕种方式可以解决有效作物病害问题,如抗不同病原生理小种的水稻品种用不同的方式间作在一起,遗传多样性就高,用遗传多样性来控制稻瘟病,效果很好。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很重要,他发现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马铃薯的晚疫育病就减少了, 有效解决了连作障碍问题。我常说连作障碍产生与我们的肠胃有问题一样,因为植物根系和我们肠胃功能是一样的, 连作障碍产生是物种单一化导致的,因为地上部作物单一化必然导致土壤生物单一化,这时连作的土壤就出问题了,表现在土壤酸化(与胃酸过多一样),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结构平衡破坏了,所以营养循环受阻了,这样植物或人的营养吸收也就出问题了,由于失衡的微生物组成中病原菌增多了,植物或人就容易得病了, 所以根际微生物组成与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成功能是一样,它组成良好与否严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因而现代科学认为称它是生物的第二基因组。
实际上,农业的学问很深,现在提出来了根系分泌物与植物是相互作用的,塑造了根系微生物,所以这个很重要。因此台湾人做,我们也做,做有益菌肥促进土壤的有机循环。我还在莆田大洋这个地方搞试点,把这块地规划做了品种多样性利用,而且杂草都保护着,农用水灌溉前都要进行生物净化,五年来,我们基本上不施农药,基本上不用化肥,虽然头两年减产了,因为进行有机生态化转型,这几年就可以了,产量上去了,而且优质,米价提高好几倍, 还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三产融合,综合效益提高。我们通过生物多样性重构,既重视生产功能,也重视生态功能,真正重视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这种三生农业恢复与重构,使这个地区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相应增强了,如养蜂可以帮助授粉,还可以得到蜂蜜,还可以教育夏令营的学生说“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呢!但过去我们大打农药除虫除草,结果授粉的蜜蜂没了,萤火虫也没了,天敌也没了,农村成了寂静的春天,诗情画意也没了,哪来的旅游呢?
最后我总结几句话,现代农业必须向农业生态化转型,高等农林大学要勇于承接这一变革。在无机农业的实践中,大地母亲用不断增加的作物、动物和人类的病虫害纪录着它的不满。食用未正常成熟的食物的人群,将不得不接受昂贵的专利药品,创造GDP。农业研究的细碎化和专业化必然结果是使研究工作迷失方向,农业科学在迷宫般的细节里也会迷失了自身。生态农业,强调肥沃土壤和健康作物,健康动物以及最终健康人类之间的联系,必须给广泛的宣传。搞农业社会科学的同志应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促进良好农业经营方式尽快安全登场,从事农业自然科学的同志要重视研究有效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可供有效使用,所以要好好反思《农业圣典》里所说的农业模式。因此,中国的东方农业值得我们深思、思考、发扬!谢谢!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