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情系三秦,共建故乡:陕西乡村振兴论坛暨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西安隆重举行
作者:益路人
2017年1月27日,陕西乡村振兴论坛暨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西安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办,西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承办,北京市康达(西安)律师事务所、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协办。
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陈文、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漆思、省政府参事郑梦熊等领导,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王周户、副研究员廉高波、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等专家,来自全省不同地市的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获奖代表,关心乡村振兴的企业界代表、高校教师、文艺工作者、返乡青年、支农大学生代表,还有河南、山西等地的爱故乡工作站同仁约百人参会。
上午的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廉高波主持。会议开场前首先播放了爱故乡专题短片,以影像的形式汇报了“爱故乡计划”在五年来所开展的一系列全国性的公益活动。廉高波副主任说,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而“新乡贤”的出现,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一股强大正能量。2017年里,西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2017陕西爱故乡人物推选活动”,尝试以村域为基点,在县域内整合资源,并链接省市平台互动,以此推动陕西乡村振兴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的会议正是在此政策和实践的背景下召开,因而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漆思、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陈文分别作了开幕致辞。漆校长首先对诸位领导和专家等人的参会表示了感谢,同时对获得“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的实践者们表示了祝贺。他说,乡村振兴涉及到的问题较多,还需要有新的乡贤、新的机构、新的力量汇入,为乡村振兴要注入强大的力量,西北政法大学的科研团队可以在乡村治理方面有所作为。今天的会议打破了单位壁垒、行业壁垒、学术壁垒和话语壁垒,让理论和实践围绕着乡村振兴、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共同发力,让我们的学术扎根于田野大地,继而生长出我们最有用的学术,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我们高校的一份力量,我也相信这次论坛将会办成在学术理论上相互碰撞、在实践经验上相互交流、在精神理想信念上相互激励的一次盛会。
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陈文在致辞中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中国农村之幸、中国农民之幸、中国农业之幸。他说,可以预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将会持续的增强乡村的活力和吸引力,将会进一步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步伐。他还特别强调,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背景下,要素集中流入,必将掀起新的一轮乡村创业热潮,而持续推进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为这股热潮再添活力再加动力。生态宜居工程的推进,也会使如诗如画寄托乡愁的田园风光,将不再是梦中的风景,对传统文化的完整继承和发展以及乡村慢生活的节奏,将会成为看惯了水泥森林、过腻了快节奏生活的城里人的一个精神家园。
会议的第一个环节为主题演讲。第一组“乡村振兴与国家战略”主题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副教授和省政府参事、省委农工办原主任郑梦熊作了发言。
何慧丽副教授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但细想一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不是“农”村振兴战略?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这需要盘活既有组织制度资源,也需要培育抓手,农民合作社即其经济组织抓手。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什么是“懂”,什么是“爱”?这需要对农业性质和功能进行客观分析,要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对爱农村、爱农民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探索。而打造新型城乡体系,如何理解“融合”两个字?这意味着城乡关系是一种良性互助的功能互补的双向交流、共同繁荣关系。
郑梦熊参事指出,振兴乡村是对我们这么多年来在农村进行城镇化道路的一种矫枉过正。振兴乡村用什么来振兴?怎么振兴?振兴的动力是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当其时。具体来讲,要依靠生产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的双向流动;以三权分制为指导,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合作性主体;更加鲜明和理直气壮的发展新型农村的管理体制;改造提高分化瓦解传统小农户,培育现代化的新农户;保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步伐。
第二组“乡村振兴与法治建设”主题由西北政法大学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周户教授和北京市康达(西安)律师事务所张麦昌律师作了发言。
王周户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首先,我们要处理好现在乡村里面的乡村自治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两者不是简单的缓冲,也不是绝对的分开。其次,要处理好村自治与法治的关系。村自治虽是自治权利,但是也要用法治化的精神去指导,要防止内部追求形式而忽略本质,最后把少数村民的权益牺牲掉了。三是在要处理法治和德治之间的关系。法治是最低的道德要求,是底线性的保障,但是我们还要发挥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张麦昌律师的发言从吕氏乡约谈起,他分析了传统的乡约与现代的村规民约的不同,指出村规民约在制定过程当中,不能够忘记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有价值的营养,如果我们抛弃了放弃了我们历史传统文化当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则难以制定出更好的村规民约。此外,制定村规民约要尊重农民、相信农民、还权于农民,要发扬好农民自己的智慧。他还呼吁专家学者对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内容、实效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此推动中国乡村法治化建设。
第三组“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主题由省委政策研究原副巡视员董顺利、团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省农业厅农经处副处长张旭锋作了发言。
董顺利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乡村振兴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不是钱和项目,而是迫切地需要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最稀缺。我们怎样去培养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稀缺人才?这些人要有什么样标准?我觉得应该是三懂、三爱、三有:懂农民、懂市民、懂电商,爱故乡、爱生活、爱自然,有良心、有理想、有毅力。这九个标准缺一不行。还有些稀缺人才就在新农人队伍里面,他们根在农村,跟农村有血缘、地缘关系,在城市求学或工作过,有城市生活经验,他知道农民是什么习性,他也知道跟市民怎么打交道,此外他们还懂电商。我们如何发现这些人?我们很多村干部见到这些娃娃看不上,实际上这些娃娃正是最稀缺的人,这几年各地都有到城里面打工,也有一些娃娃想回来,但是他们很少能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都喜欢大的农商资本,对这些娃娃看不上,实际上把这些娃娃很好的培养和支持一下就可以。
魏延安部长在发言中年轻人要回到农村需要职业体面、收入可观,其中职业体面是前提。乡村振兴的人才仅仅返乡是不够的,各类返乡下乡人员都欢迎,要保持人才的开放度。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对不能把人才培养等同于一般培训,要提供实训、政策、扶持、指导等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要关注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方式、人才新需求、学习新方式。他建议,一是调整我们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二是培养要更加的灵活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个性化。三是多搞一些调研,从需求出发,倒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四是重视在振兴人才方面的组织化建设和交流融合。
张旭锋副处长在发言中提出,乡村振兴有三缺,一是缺乏最基层的经济组织,二是缺新型经营主体,三是缺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振兴有三不缺,一是不缺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二是不缺钱,就看你的机制、效益、管理水平、信用。三是不缺小农户。他建议到,我们搞产权制度改革,大批的资金到经济合作社,合作社的负责人不会用,但是可以聘请人才到合作社,可以给他股份分红,这样的话既能发展集体组织,同时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随后,由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黄志友、河南爱故乡工作站干事潘晓龙、山西蒲韩新青年公社干事李园春、西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永红先后介绍了全国、河南、山西、陕西在爱故乡实践工作方面的经验,随后由何慧丽副教授和廉高波副研究员共同为陕西爱故乡工作站举行了揭牌仪式。其后,在场的领导们向10名“2017陕西爱故乡人物”和2名“2017陕西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颁发了荣誉证书。
下午的会议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博士王昱娟主持,2017年度全国爱故乡人物刘剑锋、苗春生,2017年陕西爱故乡十大人物白玉亮、刘燕、陈春苗、商军英、刘锐、张焕财、张建宁、李鹏博、李群辉、吴建华,2017年陕西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尚双印、陕西大学生支农队等先后分享了他们的爱乡故事,旬阳人文学会代表冯建喜、洛南爱故乡文学小组代表萧军先后分享了所在组织的爱乡经验,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昊、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肖雪峰、候晓银、西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高翔等做了现场点评。在会议的最后环节,主办方向与会代表宣读了《乡村振兴倡议书》,呼吁关注乡村发展的人们“一起行走在爱故乡的道路上,参与至少一项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际工作”。
据悉,会议现场还同时举行了“一个乡村的300多天图片展”“大学生爱故乡图片展”“爱故乡年度人物风采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不同组织、不同人物的爱乡事迹。此次论坛有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公益组织、企业、实践者等多方参与,为全省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了智慧,为地方爱故乡实践贡献了经验,必将会有力地推动陕西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发展。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