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罗布--西藏自治区潘得巴负责人 |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
推荐人陈太勇:他给我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事业心强、亲近村民,高度负责,亲力亲为,深入基层,不畏劳苦,善于倾听, 管理和活动能力很强。
我隆重推荐西藏自治区潘得巴负责人次仁罗布为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我是通过参与“淡水河谷”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培训与现场评估工作认识和了解次仁罗布和其负责的“潘得巴”的。无论在培训会上还是在日喀则的项目点,他给我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事业心强、亲近村民,高度负责,亲力亲为,深入基层,不畏劳苦,善于倾听, 管理和活动能力很强。他有过专门的NGO专业管理培训,熟悉并应用NGO的参与式工作方式,充分调动村民和村干部的参与,积极协调各种关系为项目服务。团队分工明确,罗布负责总体管理与协调, 还有人手负责具体访点、监督项目执行并整理资料和撰写报告, 财务方面的管理也还经得起检查。由于潘得巴机构人手太少, 罗布本人得事事过问。在那样高寒高海拔地区有罗布领导潘德巴这样一个民间组织扎根基层,踏踏实实地为当地村民保护生态、发展生计和改善生活服务,确实不容易。
潘得巴和罗布本人在项目村的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罗布到哪里都很受欢迎, 与当地村里干部和村民交谈,都熟悉潘德巴和罗布。我亲自观察体会到,项目村村民的参与意识很强, 都比较负责任,村民一道修建圈舍,男女都有,有说有笑。所到村子的卫生状况比我在其他不少藏区村子看到的好。村民认为潘得巴项目培训的理念、方式和技术对当地社区和家庭都很有帮助,尤其是生态理念和抗御灾害意识的形成。潘德巴项目推动了自下而上的可持续性强的生态保护、生计发展和灾害预防。项目推广的羊圈改造既增强春季羊群的保暖效果、降低羔羊死亡率, 又减少或避免使用草皮来做圈墙, 从而保护草地。围栏建设对保护湿地草场和农田、增加牧草和粮食产量的作用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认同。过去很多国际机构执行的潘得巴项目培训了当地很多村民和村干部,他们对潘得巴交给的理念和知识很认同。后来的项目正好提供机会使潘得巴能够利用那些村干部来实践以前所学。罗布所领导的潘得巴自2011年6月获得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及淡水河谷公司“中国西部生态保护创新公众参与项目”特别项目奖以来,机构还获得了西藏自治区“先进社会组织”、“5A级社会组织”、福特汽车环保奖之“自然环境保护-先锋奖”一等奖和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 - 实施项目银奖等。正是由于机构的扎实项目实施和已经获得荣誉正为机构带来更多机构如南都基金会和老牛基金会等的项目支持。西藏自治区民政厅、日喀则市政府和珠峰自然保护区也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支持。
次仁罗布先生:我叫次仁罗布,是西藏自治区潘得巴协会秘书长,“潘得巴”是由三个藏文字母所组成,其意为“为民谋福利的人”。从小有自学英语的兴趣,2009年顺利攻读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新一代研究生学院(Future Generations Graduate School)“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专业硕士学位,于1996-2000年在西藏珠峰保护区聂拉木管理分局涉外项目协调员,期间主要负责涉外项目的联络和具体项目的实施。2000-2005年在美国高山研究所珠峰保护项目办担任项目官员,期间主要负责农村社区项目的策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工作。2005-2008年在美国新一代基金会担任西藏潘得巴项目协调员,期间主要负责协调与政府间的关系,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参与项目的实施等工作,至今已有十五年的NGO工作经验。由于自己从小生活在珠峰脚下海拔4300米的高原半农半牧区,处于对自己小时候生活环境的记忆,对家乡的特殊感情,以及后来所从事的事业。在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任职期间,潜心专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并逐渐对这一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望。于是,暗自下定了这一辈子为公益事业奋斗的坚定决心。并于2006年正式辞掉稳定的政府工作,潜心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经过三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当美国新一代基金会和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发起的西潘得巴项目实施结束时,我感到非常不安,心里在想这么好的为民项目,难道就这样画句号吗,尤其是怎样把我自己心爱的“潘得巴”项目继续做下去,本地人是否能够独立做下去,这个问题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机制的保证,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组织的保障。这时,我突然想到,国外有很多基金会和NGO,难道咱们中国没有吗?难道中国不允许吗?尤其是在西藏,是不是不允许,或者没有这个概念和政策?2008年底,在我的脑海里逐步萌生了成立一个民间组织的念头,成立一个一公益环保为目的民间组织,将“潘得巴”事业继承下去。于是,自己花了大约三个多月的时间来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在西藏根本找不到有关公益机构的信息和资料。后来我有幸查看了国家民政部社会组织的官方网站,才明白,原来我们自己也可以发起成立这样的组织,国家有这方面的政策。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我们边缘地区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政策,别说是老百姓,连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士对此都很陌生,当时自己以为注册之后应该可以顺利地开展工作,没想到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挫折和困惑,加之潘得巴项目的前身是由国际组织发起并实施的。同时,在我国政策规定,成立NGO必须要有一个主管单位,主管单位实际上就是担保部门。而很多政府机构领导层又认为,现在国家安排这方面项目资金越来越多,不用为资金而发愁,哪里还要还成立什么民间组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我清醒地知道社会组织是政府的得力助手,也是今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党中央已经决定通过破除万能的政府逐渐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但也有很多知情人士表示赞同并支持,是因为过去潘得巴项目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做得很成功,而且它是一个得民心的环保项目,所以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受益群众充分认可。感到非常失望,曾一时到了绝望的边缘。但由一种信念,一种渴望,始终在鼓励着我坚定自己的决心,最终以自我的勇气战胜了眼前的困难,在协会注册成立之初,先后利用六个多月时间,从珠峰所在的定日县到日喀则地区,从日喀则地区到拉萨,来回上下无计其数。拜访曾相识过的朋友、老乡、老领导们,寻求他们的支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四处奔波,终于在善人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找到了主管单位,即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那时,西藏虽然已有400多家社会组织,但却没有一家名副其实的民间组织。原因是西藏特殊的历史等原因,发起一家社会组织会有很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加之当地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和提高。所以,当地以为还是个涉外项目,很多政府部门对我们的项目,都持着非常谨慎,甚至怀疑的态度,还有一些跟我们的工作根本没有关系的部门,也纷纷要求我们上报所有项目活动日程和内容等,特别是涉外部门态度更加坚决,说决不允许接收外资,一旦被发现接收外资的情况,就立即取缔。当时我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通,觉得所有外资并不一定都是黑钱,更不一定所有外国人都是我们国家的敌人。起初由很多爱心企业和人士愿意资助,并要求我们尽快实施好项目。这对我们和我们的项目来讲,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就这样项目实施的宝贵时间用在没完没了的协调工作当中,但从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后来我改变了协调策略,如果某个机构叫我们上报一份资料,那么我就提供五六份不同的资料请他们进行查阅,最好提前主动去找这些部门并上报资料,我不管跟我们机构有没有任何工作和奴属关系,自己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就这样我们在前期开展项目的同时,使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宣传、推介解释等工作上,但通过我和我的团队不懈的努力,前期工作成效很明显,最终于2009年6月26日,经民政部门正式批准就这样诞生了潘得巴协会。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印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名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对于接收外资方面,如果自己对于项目的资金来源及目的,已很严谨的态度去了解清楚,认定是合法的并且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资金、我们就通过向有关部门进行解释汇报,是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尽管如此,还需要自己去主动和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才能够争取到满意的结果的。我们常说社会组织是政府的得力助手,我也始终坚定地相信政府终究会认可民间组织的作用的。从潘得巴协会而言,我们成立之初的第一、二笔资金就是外资,当时我主动去找外事部门,向他们呈报了接外资的请示件,并向他们口头形式介绍了所有项目的前后经过,外事部门根据我们回报的情况,结合当地的发展需要,更是根据政策条件,同意以我们的申请并下达了批复,其他部门随之一一打开了绿灯。当第一笔捐助资金落地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与此同时,更加坚定了我和我的团队对事业的信念。通过这第一笔资金的落实和项目的实施,明白了这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中国目前是个强势政府的国家,我们社会组织行程的历史很短,办任何事,只要是为社会有利,一定要与政府保持紧密的关系。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该与政府保持沟通,要做到早请示多汇报。这样对我们社会组织绝对有好处,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政府也同样给我们开辟绿色的通道。有些社会组织往往不停地查找政府的问题,却自己又没有合适的方法和思路去适应和融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内部的困难和问题。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政府的苦衷。要干大事应该要有很强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信念,尤其是在西藏,西藏是分裂做斗争的前线,我们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得力助手一定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坚定的立场,这样我相信我们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宽广。
另外,从朋曲河沿岸的湿地保护而言,是珠峰保护区内非常重要的湿地之一,也是这一地区最广阔的天然草地。这些湿地保存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是保护区珍贵的天然资源,而且有着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植物物种和草地类型,是保护区草地类型的缩影,也是保护区居民牲畜的粮仓。保护好这一重要的绿色基因库和可贵的景观资源,利用好这片湿地为保护区民众谋福利,作为受益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深远的意义。但是,当地民众无法回避实际生活中的现实矛盾。朋曲河沿岸有很多当地居民搭建的草皮结构的羊圈,这些羊圈是通过挖掘湿地的软泥,然后把挖出的泥块累搭成墙而做成的羊圈。这些泥块没有任何加固措施,彼此之间的粘合度也不高。遇到暴雨天气的时候,这些泥块羊圈就很容易坍塌,这样又需要重新挖掘湿地泥土来修缮羊圈。高原的草地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更何况这些破坏的草地都是被连根刨起。因而,建造这样的泥块羊圈对湿地的破坏是持续的并且是不可挽回的。这样的羊圈对当地老百姓来说也是个很吃力的活动,因为每年当地老百姓都要对草皮结构的羊圈进行维修和加固措施,对他们来说也是重复的劳务投入。
该项目解决的问题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而言,首先,该项目将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湿地资源并实质性地改善了当地简陋的传统羊圈,同时告别了年付一年的重复劳动,又为接羔育养创造了良好的育养环境,同时还提高了当地牧业收入。其次,每年冬季暴风雪时,很多牲畜因保暖促使不当而导致大量的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因传统羊圈的简陋而挡不住冬季的寒冷天气。再次,该项目解决的是当地农牧民的切身利益,为保民生,促进发展,实现边境地区居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为实现西藏篇章的中国梦而奠定了良好的爱国思想基础。截止目前,潘得巴协会为项目区累计投入400余万元人民币, 从而在实践的探索、发展和保护中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积极支持和积极参与,赢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赢得了有识之士的持续关心和援助。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ux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