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不忘本来”的实践及其话语建构——《故乡的温度—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集》序-爱故乡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就是守护初心,关注既有,珍爱根部。爱故乡,就是“不忘本来”的实践及其话语建构的一种重要尝试。

假如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真有停摆或中断(余云辉语)的那一天,假如这社会发展过程真的就是“幻象的形成与破灭”(叶敬忠语),假如那遮天雾霾与市民日常生活确实已经如影随行……再放眼全球现代化国家治理乱象丛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作为美国乃至世界动荡开始的种种迹象……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正视温铁军先生所呼吁的中国“告别百年激进”,以及他所谈到的“国仁永续”工作,并扪心自问——“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当代乡建同仁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以爱故乡工作团队为例。自从他们于2012年提出“爱故乡行动计划”,连续组织了“发现故乡之美”、“寻找新乡贤”等“寻根乡土、再造故乡”的活动之后,接下来,以“情归故里、共建家乡”为主题的“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也即将开幕了。届时有40余位来自全国20余省份,涵盖文化传承、乡土教育、乡土博物馆、村镇建设、中医中药等多元领域的候选人及其中18位获奖者,将向大会分享他们的人生大行、故乡情怀。对这个现实发展中一系列“爱故乡行动计划”的展开,到底该怎么看呢?

百年激进的中国现代化变迁告诉我们:全球资本过剩必然向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和资源经济转嫁代价,并在发展中国家造成过多的自毁式生存和发展危机;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东方大国却能一次次地险度难关、柳暗花明,其中的法宝究竟是什么呢?这不得不使我们去正视中国既有基因——作为具有幅员辽阔的大陆地理和历史纵深的“大一统”国家,中国有着能使现代化危机“软着陆”的和合共生的多元地域文化。爱故乡群体,不光是理论研究者,也不光是政策制订者,而是不分民族、地区、职业,无论年龄、性别、信仰,将各种“爱故乡”行动付诸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在地行动、贴地实践中的那些人。他们在现代化自毁中,从自己和既有出发,本能地、默默地、执着地做着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各种“自救”性工作,开展在地化的生态环境、实体经济与乡土社会文化的自主保护行动。这些都是现代化征程中以“不忘本来”为志向的实践工作。所谓“本来”,就是初心,是既有,是根部;所谓“不忘本来”,就是守护初心,关注既有,珍爱根部。下面归类阐之。

        关于平民教育方面的。建设社会,教育先行。平民教育具有经济扶贫、社会和谐与人文关怀之本来功能,而不只是工业化背景下追逐教育产业化的逐利功能。陕西省张俊杰、薛连英夫妻俩,作为一对退休职工,发起“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立足秦巴贫困山区,开展科教扶贫十余年;宁夏自治区杨翠霞,作为民办校长,创办回族职业女校,致力妇女教育事业;河南省王英杰,作为成功企业家,带领全家人,致力于社会家道家风的义教行动,践行并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这三人属于不同的省份、自治区,然而都是从自身出发以教育为抓手在做着改善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生存状况的功德大事。

        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村庄与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生态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村庄或社区是这个时代的时髦词,环境保护是这个时代的硬伤。然而,具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农业、村庄及其环境,正如美国农学家富兰克林·哈瑞姆·金笔下《四千年农夫》所描述的那样,具有“人”与“土”和合共生的本来关系,这种本来关系是不具有“问题”性的。只是到了连“农业都要工业化、农村都要城市化、环境资源都要资本化、江河都要污染化”的激进时代里,它们都成了具有“问题”性的“硬伤”、“关键词”、“时髦词”。可是,农业本来是养人的,村庄本来还得住人呢,中华文明的延续本来就依赖于大江大河的孕育。于是,湖北省襄阳市的民间人士运建立守护汉江环保事业的行动,广西省南丹县农民黎友明保育本土老种子、贵州黎平县科特派员杨正熙推崇古法农耕保护本地物种的行动;还有陕西省蓝田县村主任谭胜民打造最美乡村写生基地的行动,江西省前南昌市市长李豆罗叶落归根建设新农村的行动……就层出不穷地出现了。

        关于乡土文化保育方面的。中国地域广阔,历史纵深,民族多元,因此形成的乡土文化也精彩纷呈、和合共生,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文化性格。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曾经被损蚀、被遗忘,甚至被瓦解。然而,当前的发展主义所反映的文化精神缺失现象,反而使得乡土文化的守护和传承逐渐变为一种正在的文化向度和时代潮流。换言之,地方文化反而成为真正独有的珍贵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本!本次爱故乡人物事迹中,有建立民间记忆博物馆的,如甘肃省定西市牟世明,创办乡村记忆馆弘扬陇中乡土文化;山东省沂水县贾海迎,倾其一生之力收集中国近现代历史见证的照像机以及延安时期以来的红色文化;还有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弘扬中医等方面的——守护草根说唱艺术传统的河南省宝丰县张满堂,传承花灯文化的四川省芦山县裴体文,发掘涌山文化的江西省乐平市王长寿,山西省地域文学创作者赵伟平,更有人到老年撰写村史的北京沙井村老支书史庆芬,保护传统村落的福建省培田三老(吴美熙、吴来星、吴有春)、山西省中医药博物馆创办者杨巨奎、重庆市北碚区群众文化艺术传播者周传勋……

乡建同仁认为,爱故乡旨在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促进城乡资源有效对接,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城市居民参与家乡建设,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这其实意味着当前所亟需的一种话语建构。

当前亟需一种什么样的话语建构呢?唐代高僧布袋和尚在一首诗中云:“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们在享受一个发展中东方大国的工业化成果同时,不得不付出从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到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问题,再到家庭等基础组织遭创与社会失范问题,以及全球化资本转嫁经济危机问题的各个层面的巨大代价。这足够表明:我们已经送走了一个“向前为进”的时代,不得不迎来一个“以回为进”的时代。这个“以回为进”,实际上指的是在前进的步伐中要纳入“守护初心,关注既有,珍爱根部”的踏步和整步。这涉及到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现实中的棘手问题,而不得不清心地反思一下:“我们到底要什么”?并回过头来重新疏理一下这几对关系: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与地方化的自主运动,在地化平民教育与现代化精英教育,环境资源、生存底线与物质的扩张发展,民族、地方的“多元”原生文化与国家“大一统”的派生整合文化,地方权益与国家意志,等等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孰为本孰为末?孰为表孰为里?孰为枝孰为干?在发展的矛盾张力之中,如何形成这些本末、表里、枝干关系之间“守望相助”的动态平衡演绎过程?

比如,就当前城乡关系中的城里人而言,爱故乡,无外乎就是找到城里人和城市社会的坐标原点问题。城里人要关联感,也要归属感。就现实的精神需求和生存需求来看,城里人出于现实中城乡关联性太强、城市问题又杂乱丛生的角度,也会从爱故乡的种种行动中寻找治疗这些问题的方子,实现城里人安身立命的生活理想。因为,根基腐烂和腹地凋敝的城市及其居民,是脆弱的。

        走在爱故乡的路上,就是“不忘本来、整装待发”地,走在前进的路上!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发起,前身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建设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2015年起,主要由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并联合推动全国爱故乡公益活动的开展。爱故乡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