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陕西):72岁乡村老人拍照 365张,只为点滴记录家乡变化|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杨飞 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
推荐理由:
刘老师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感动,同时他对待生活的热爱和故乡的深情打动了我,虽然刘老已经退休,但还是利用闲时间给村里面学生讲解做人以及故乡的事情。
人物简介:
刘锐老师,槐坪村退休教师,现年76岁,现任槐坪村(2015年和孤山村合并)老年协会秘书长。
事迹概述:
洛南县76岁老人刘锐坚持每天在村里拍一张照片,三百多张照片完整地记录了一个村民视角下的乡村生活图景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为将这些照片让更多的村民和市民看到,刘锐老人所在村的村民们在返乡大学生的带动下,捐款4000余元帮他办起了摄影展,后在村里又举办摄影展,2017年10月陕西省图书馆又将其作品展出,并通过图书馆联盟在全省各市县均进行展开。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首次出现在了政府公报中,这体现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对人文传统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人们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
在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槐树坪村有一位叫刘锐的村民,尽管现在他已经72岁了,但他用一台他人赠送的旧相机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拍摄。作为村老年协会的秘书长的他,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天拍摄一张在他眼中值得记录的照片,并用笔详细地记录下照片中的故事。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11月底,累计拍摄照片365张,文字记录十余万字。在公益组织的协助下,刘老在县城和村上分别办了一次摄影展,商洛日报、华商网、西安新闻网、三秦都市报、洛南在线等均做了报道。此后,这些照片分别被市县相关部门选调使用,并且进入大学校园进行展出。不但让刘老的晚年过的更有价值和意义,也给刘老所生活的村庄、给我们的社会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缘起:大学生下乡发现热心人
2015年8月份,西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永红、西安科技大学在校生杨飞等人在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槐树坪村开展公益活动,期间他们邀请72岁的退休教师刘锐给同学们讲解村庄的历史变迁(槐树坪村原为一个行政村,现已与邻村合并为孤山村),刘老虽然讲得很好,但他仍然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有照片的话,给你们讲起来就形象多了,否则很多事情靠文字描述也说不清楚。”于是后来他们就和刘老商量,若是他们提供一台相机的话,刘老能不能在村子里面拍一些照片并做些记录。2015年10月,在大学生们的引导和鼓励下,刘老答应了这件事情,马老师决定把他的旧相机给刘老,并给刘老教会了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和拍摄时的注意事项,但是具体每一天拍什么全由刘老自主决定,即只要在刘老眼中那个事情值得拍,则刘老就可以拿着相机去拍。另外他们还鼓励刘老能够将所拍的照片内容用本子记录下来,并给刘老留了一个笔记本。
经了解,刘老曾经担任乡村教师多年,退休后热衷公益,担任过农家书屋管理员,后来还参与创办了村老年协会并担任秘书长,负责老年协会活动策划和日常工作,和协会会长郑义民一起共同探索老年协会对留守老人的关爱机制,他们创办的老年协会还获得了“省级示范协会”等荣誉称号,并得到了“省福彩基金”的支持。
经过:老人自学拍照并坚持记录
2015年11月起,刘老开始在村里拍照,从此之后他几乎就没断过。这期间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天热还是天冷,刘老都坚持不懈去拍照,更为难得的是刘老还用一个专门的日记本详细地记录下了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和主题故事,细细地计算下来大约已经有10万余字。
刘老没有想着去城里享受生活,却背着个相机走村串巷去拍照,有的村民以为刘老是做什么社会调查的,甚至故意给刘老作难,当村民们知道刘老就是自己拍照片想给村庄留个纪念时,又有村民说“你放着清福不享,何必要受整个罪啊”。要说外人的不理解还说得过去,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刘老有时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刘老的老伴从去年开始就做了手术,所以刘老不仅要拍照,还要照顾老伴,儿女们就抱怨说,“你拍那照片能干啥,有没有人给你发钱,还抵不了吃饭,就不要拍了吧”。
因此在前一个月里,刘老受不住村民的议论就打起了退堂鼓,因为人家在那种地,他拿着相机去拍人家,村里人笑话他闲的没事,于是他想把相机退回来。得到这个消息后,马永红从西安赶到槐树坪村给刘老做思想工作,“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这一辈子总要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而且有意义的事情来。”刘老最后觉得这个事情还要继续做,不仅可以给后人留下历史资料,也可以宣传到自己的家乡,且这样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做过。刘老每天大约会拍5—10张,但是最后只留下1张,并在本子上面记录这张照片的编号、时间、地点、内容,隔一段时间马永红和杨飞就要给刘老电话鼓励,并且还会上门查看,督促刘老继续坚持。
从此以后再有人问起,刘老就笑嘻嘻地说,“反正退休后在家里也没有啥事,人总是要活出一点精神和意义来么”。但开始还好,到最后拍着拍着刘老觉得无啥可拍了,尤其是下雨了、下雪了拍啥?刘老每天不得不琢磨新的题材,久而久之拍照成了他的一个任务,哪天没拍就觉得任务没完成。“有一天,我将拍照的事情忘记了,到了晚上想起来了,想来想去,我想到了村上一名村民家里羊生小羊羔了,我便晚上跑到羊圈,拍了照片,起了标题就是小羊羔出生了。”
村民们都以为老人拍照就是图个新鲜,却没想到他竟然真可以坚持了一年的时间,“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快,刘老师是给我们留念想。”慢慢的,村民开始理解他。
高潮:微信群筹款在县城办展览引来好评
2016年11月,刘老坚持拍照已经整整一年了,杨飞等人就筹划给刘老办摄影展。但是没有经费,也没有场地,怎么办?于是,马永红和杨飞就去县城群众艺术馆、县民政局老龄办等找相关领导,看能否给协调场地,经过几天的沟通协调,最终确定了县城一家商场一楼大厅作为影展举办场地,同时杨飞在“槐树坪村爱故乡”微信群里,号召大家捐款,用众筹的方式为老人办一个摄影展,没想到短短时间内就筹得4000元钱。
“感谢刘老师,是他让我这个游子看到了故乡每一天的故事,让我开始思考将来怎么回馈生我养我的家乡。”一位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说。村民们也被刘老的坚持所打动,纷纷加入到为他筹办摄影展的行列中来。
2017年1月11日,天空中飘着几点雪花,一场特殊的摄影展正在洛南县城举行,摄影展的创作者刘锐是洛南县麻坪镇槐树坪的一名退休教师,今年72岁,这365张照片讲述的都是刘老所在的槐树坪村的故事。
“这是我们村党员青年宋亮亮发起的合作社,他给每个贫困户都发了几亩地的黄花菜苗子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在村里人都争着种。”在现场,刘老正兴致勃勃地给来参观的人们讲解着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照片包括乡村的产业变迁、四季图景、婚礼风俗等主题,内容极其丰富,看着这些照片,仿佛就正行走在槐树坪村。
“72岁了能坚持每天拍,确实很不容易,照片记录了村上变化,让人耳目一新。”槐树坪村村民杨兴宏说。“看了刘锐老人拍得照片后很感动,尤其是一些时令,都在照片上有体现。”洛南县摄影家协会会长吴书怀说,整体看记录了槐树坪村的变化,作为摄影爱好者要向刘老学习,学习他坚持的精神。
发酵:回村办展览热热闹闹过春节
因为刘老的这些照片均是在故乡槐树坪拍的,摄影展的资金也是乡亲们五元十元捐助的,所以刘老决定在村里为村民再展览一次,让过年回家的村民可以感受到故乡一年的变化。
“这张是村民铺设自来水管道,记录的是大伙正在干活的场景,这张是村上香菇丰收了,这张是村民的羊生小羊羔了……”1月24日上午,在洛南县麻坪镇槐树坪广场,刘老正在向观看摄影展的村民介绍照片背后的故事,与此同时,乡亲们也纷纷上前寻找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时不时有孩子大喊:“这是我,这是我……”。
槐树坪村老年协会会长郑义民告诉记者:“刘老是村里的能人,也是村老年协会的骨干,这次能够坚持拍照故乡一年确实不易,我为他感到高兴,这些照片的很多场景都涉及自己或是自己的亲人,感觉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因此我也为我们槐坪感到骄傲。”在外打工的村民小杨看着照片眼角泛着泪花:“多亏刘老的照片,我看到父母在老家带孩子的不易,过年出门打工我还要更努力。”
恰逢陕西乡间里公益小组的18名大学生寒假来村义务支教,他们也被刘老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联合村民举办了“情系三农,爱我故乡”的文艺汇演,精彩的舞蹈和小品以及村民表演戏曲等吸引了四邻八舍的乡亲。
摄影展活动发起人杨飞在一旁招呼着乡亲们:“乡亲们看完影展后可以排队领取春联,咱村的大学生张兴兴给乡亲们免费写春联。”
“刘老师72岁高龄都可以通过摄影给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书法协会会员,写的一手毛笔字,所以我也想为家乡做点小事情。”张兴兴边写春联边说。
红纸黑字,翰墨飘香。村民们拿着大红春联笑着说:“今年这个春节过得和往年不一样,我更爱我们这个地方了。”
后续:省市县媒体报道引更多关注
刘老的摄影展得到了众多媒体的支持,其中商洛日报用了半个版面来报道本次摄影展,华商网、西安新闻网、三秦都市报、洛南在线等做了报道。
2017年2月8日至11日,农历元宵节前后,由麻坪镇政府和文化站主办的“麻坪镇加快追赶超越助推脱贫攻坚摄影展”在麻坪镇政府大院和镇文化站顺利举办。“爱故乡:槐树坪的一天”部分摄影照片入选此次摄影展。观看摄影展的人群中,马玉哲是洛南县麻坪镇工作人员,他以略带激动地口吻说:“摄影展乡土气息很浓,记录了家乡点滴变化,反映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能激励更多的人爱家乡、爱洛南。”与此同时,商洛市老龄办相关人员也来了解相关情况,想把刘老的拍照的案例在村级老年协会进行倡导。
2017年5月21日下午,由陕西益路人公益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陕西“爱故乡”主题对谈会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文创沙龙空间进行,对谈的主题是故乡的价值与“爱故乡”的力量。参加此次对谈的嘉宾有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徐婧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王昱娟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宗益祥博士等。由杨飞以“一个农民眼中的故乡记忆”为主题展示了刘老的摄影照片并作了阐述,与会嘉宾对此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提议在条件成熟时在全省层面推广“我为故乡拍张照”主题公益活动。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