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秀(云南):四十年如一日,传承彝族优秀文化|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作者:张可
编写按:本文为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2017爱故乡年度人物正在征集中,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期待各位爱乡人士加入其中。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
张可 云南省永仁县爱故乡工作站
推荐理由:
我是2012年初第一次到云南永仁山区的彝族村落,第一次参加了直苴赛装节,被当地人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浸透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血液里,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出来。直苴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孩子“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打跳,会拿针就会绣花”。赛装节至今已有1300多年,直苴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已厚重得像座大山,深邃得像片海洋。
后来每年都去赛装节,体验这个被称为“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观众满满,演员投入,最引入注目的还是那如花海般的参赛队伍,妇女的服装服饰从头到脚都是红红绿绿的,绣的满满当当。经了解才知道这样一套服装从剪样、裁布、绣花到缝制,一般需要2年时间。
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文化,“藏在深山人未识”,实在可惜。今年偶然的机会遇到李如秀老师,得知她一直在做直苴文化的宣传推广和保护传承工作,真的特别感动,做这样的事情需要被外界知道,李老师也希望能够跟更多的人交流学习,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人物简介:
李如秀,女,彝族,今年55岁,永仁县中和镇直苴大村人。自小酷爱刺绣,初中毕业后边劳动边刺绣,13岁进文工队,1986年开始在文化馆工作至今。2004年开始在永仁开第一家彝族刺绣产品店。
她的彝族刺绣技术由她的母亲起进芬传承,她又把技术传承给12个徒弟。她熟练掌握了彝族刺绣的五种绣法(平绣、十字绣、扣绣、滚绣、扣边绣),还会彝族剪纸、剪布,服装、鞋类设计制作等技艺。并多次组织各类培训班,对广大彝族刺绣制作者进行技术培训。由于她刻苦钻研,不断进取,被授予“专业技术突出贡献”称号,“十大刺绣女能手”称号,当选永仁县彝族刺绣协会会长,楚雄州彝绣协会副会长,楚雄州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被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等。
“彝族赛装节”、“彝族刺绣”、“苴却砚”、方山是永仁的四张文化名片。说起永仁的四张文化名片,许多到过永仁的游客都会翘起大拇指,而在直苴土生土长的李如秀与其中的赛装节、刺绣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直苴村头一景(2010年2月)
直苴,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个村子就是一个世界”。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孩子“会说话就会唱歌,会喝水就会喝酒,会走路就会打跳,会拿针就会绣花。”
彝绣传承千年,姑娘从小绣到老,李如秀也是如此。
2017年2月李如秀在赛装节上展出藏品
传承,源自父母对生活的热爱
李如秀的母亲是一名传统刺绣能手,母亲和父亲都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生活在直苴的李如秀对母亲的印象就是母亲勤劳、贤惠、脾气好,从没见过她跟别人脸红。
李如秀说:“我是在火塘边长大的,火塘是直苴家家户户都有的,我们经常在火塘边听父亲吹芦笙、响蔑,听母亲讲彝族故事,唱山歌小调,学刺绣。”
2009年,父母离开直苴到永仁跟李如秀一起生活。快80岁的母亲眼睛穿针清楚,还能用缝纫机做衣服、剪布、锁边、缝衣服、缝围腰、做草鞋。
老式的挎包
从小在直苴长大,目睹家里人纺麻织布、绣花裁衣,李如秀深受影响,7岁时就跟着母亲纺麻织布,11岁给自己绣制简单的围腰和衣服,渐渐成了能歌善舞会绣花的好手。13岁入永仁文工队当学员,23岁文工队撤销分配到永仁文化馆至今。李如秀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彝族刺绣技法(平绣、十字绣、扣绣、滚绣、扣边绣),精美的作品不断在省州县获奖,她由此获得了楚雄州“十大刺绣女能手”称号,并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先进个人。
收藏了彝绣,就是收藏了历史
直苴彝绣没有图案模板,都是刺绣者原创。日月星辰、花鸟走兽、山川木石皆是彝族姑娘们刺绣的灵感所在,五彩缤纷的衣服、帽子、围腰、鞋都是奇思妙想的杰作。“我们的衣服全靠手工挑花和刺绣,看上去花花绿绿的好像都相同,但每一个花纹只要你仔细看,都有区别。花纹都取材于自然生活中的物件,每一个彝族姑娘都是一个服装设计师。”李如秀说。
直苴的彝族是没有文字的,刺绣是记录彝族文化的一种图腾。按直苴彝族的习俗,人去世之后,生前穿过的所有衣服是要全部烧掉的,什么都留不下。只有收藏,才能让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
李如秀的收藏从16岁那年见到一条老式裤子开始。说是裤子,其实是两条无关的裤筒罢了,那种款式的裤筒,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裤子已经传了十一代了,这么推算下来可能是康熙年间的。李如秀说:“如果我不收藏下来,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李如秀16岁收藏的第一部作品
“彝族刺绣是很宝贵的,丢了任何一件,样式都是不可复制的。”对彝绣的喜爱,与彝绣的不解渊源,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彝绣这门传统手艺,保留这门手艺,李如秀走上了收藏彝绣作品的道路。从16岁开始收藏彝绣作品到现在整40年了,李如秀一家一户的收集,一件一件买回家,不光收藏村里的各类新老绣品,也去周边地区收集彝族绣品。收藏之路对于李如秀来说是艰难的,没有资金来源,没有场地,李如秀也倾其所有的坚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2008年,李如秀收藏的3000多件彝族服饰和绣品在永仁县文化馆展出,许多研究者和设计师慕名而至。
藏品在永仁文化馆展出
楚雄彝族服饰有数百种不同样式。彝族服装满身是花,用色大胆夸张、针脚细密,李如秀收藏的,从设计、配色到刺绣,都是独一无二的。常常有人来参观李如秀的藏品,但她家房子小,无法展示,她便去找一个地方,出钱请人把绣品搬出去,等参观完又搬回家堆起来。
周围同事、朋友家都买了车子换了房子,李如秀却把自己所有的工资都拿出来收藏彝绣作品,支持彝族妇女刺绣。丈夫和女儿都无法理解她的行为,为此家里常常争吵,她一次一次对自己说“不收了,不收了”,但每次看见不同的绣品,又忍不住收了回来。到现在,李如秀的藏品该以万计了。
李如秀藏品——赛装节的由来
组织赛装节让原汁原味的赛装文化保留下来
“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月当空。”不同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含蓄,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热情似火的彝族同胞们在永仁县直苴村都会组织盛大的“赛装节”。赛装,顾名思义,就是秀出自己的服装,人们尽情歌舞、赛装比美、跳脚狂欢、通宵达旦……这一习俗至今已传承了1351年,从未间断,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
2011年赛装节现场
赛装是直苴彝族的盛会,附近的村民很早就会开始准备自己比赛的服装,就是为了赛装节当日一展才艺和风姿。上到八十岁的老人,下到情窦初开的少女,都会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聚到赛装场。
“这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
1986年赛装节现场
为了推广彝绣,李如秀有多年来花很多心思组织、编排赛装节,力争把赛装节的影响扩大。2006年,为了创新民间赛装队的表演形式,李如秀编排了老倌队、老奶队、少妇队、儿童队、少年队、青年男女队、 猎人队,让这些队上台一展服装。“这七支分队一直沿袭至今,为了让赛装节更好看,我还特地加上了劳动装,把背柴、犁田耕地等都搬到舞台上。”李如秀说。
2007年赛装节现场和部分劳动装
彝族优秀文化,也是世界的
1992年,为了参加州庆,永仁县政府让她编排一个100人的方队,她从直苴村请来26个绣娘,在县政府三楼的一间会议室里绣了100个人的服装,每人得到了300多元的报酬,所有的人都高兴极了。李如秀以为有了商机,又让绣娘们做了100个旅游包,让一个老板代卖,结果卖了3年一个都没有卖出去。李如秀说:“那几年几乎没有人绣花,没有手工制作服装,彝绣好像要失传似的。”一说起当年一个人背着大包小包到处求人买彝绣,李如秀心里就酸酸的。她曾经背了10套直苴彝族女装让州博物馆代卖,10年后又被全部退了回来。
那几年,李如秀不放弃一切机会,只要有相关专家和领导干部来参观,她就不停地介绍直苴的彝绣和延续了千年的赛装节。终于在2004年,永仁县妇联在直苴村成立了第一个彝族刺绣协会。
2011年,李如秀带领永仁团队参加楚雄彝族火把节及“五赛”活动
2006年,李如秀受到了招商银行派驻永仁扶贫工作的干部的支持。举办了首届“招银杯”直苴刺绣大赛,对彝族刺绣十大女能手、创意女能手及优秀选手进行了表彰。同时,楚雄州委、州政府、永仁县开始对彝族刺绣进行大力宣传,大大推动了彝绣的发展。永仁县的“招银杯”直苴刺绣大赛从2006年到2013年共举办了五届。
刺绣大赛现场
李如秀点评参赛作品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文化,喜爱彝绣,把直苴的绣品展示出来。李如秀1994年开始开店,但刚开始一年都没有收入。但李如秀一直坚持宣传彝族文化,支持刺绣妇女。慢慢的,彝绣被更多人认可,也有更多的绣女加入,李如秀一直努力促成彝绣文化一条街。终于,2017年2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永定老街的“永仁彝绣一条街”开街,实现了李如秀多年的夙愿,也为永仁彝绣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永仁彝绣一条街一角
此外,李如秀扎根直苴文化,包括彝绣在内的,歌曲、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经过她的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创新,让直苴文化散发出新的魅力。2003年舞蹈《小木匠走梁》获全国第七届民运会编导奖第一名。2011年,永仁举办云南省第四届服饰服装节,李如秀带的羊皮褂赛衣组合《赛装节里来相会》获得原生态歌赛一等奖。
“我初次见到彝绣时,竟被那些饱和度极高的配色吓到,觉得它们土气和俗艳。”国际名模、服装设计师马艳丽毫不掩饰她最初对彝绣的感受,直到她后来去彝寨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彝绣不是为了展览或售卖,而是彝家人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即使花色繁琐,它也很纯粹。
2016年10月下旬,由北京马艳丽高级时装公司设计制作的、以彝绣文化为主题的50套高级定制时装,出现在2016·秋(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彝绣这个曾经养在深山中的珍宝开始绽放异彩。直苴人带着他们的彝族服装惊艳亮相,赢得满堂喝彩。这个最质朴、最古老的乡村T台正在向国际舞台延伸。
直苴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李如秀2016年在北京参加国际时装展后感慨道:“我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真的要实现了,我20年前就说过,中和、楚雄都会因直苴更有名,因为直苴文化属于世界文化、国际文化。我们的任务很重很重,意义也非常大。”
走访民间老艺人,培养绣女让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每个绣娘心里都有一朵花,每个绣娘都是一个设计师。”李如秀说, “不管市场有多大,我都反对机绣。只有手绣出来的绣品,才有灵魂”。
“每一个老艺人都是一段历史,他们是上千年文化的传承者,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手艺记录下来,保留下来。然后再通过培训把它传承下去。”
作为永仁县文化人的代表,李如秀迫切希望拜访现居于直苴和从直苴出来的老艺人。她原来个人也做过一些粗浅的拜访,但近年来看到老人一个个相继离世,迫切希望能尽快对他们做一些深入访谈和记录。让后人也能看到前人的积累,并可以从中学习。
文化传承,就是从以前老人的手中接过文化的接力棒,再传给年轻一辈。直苴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却没有文字,文化的积累无法进行文字记录,只靠口口相传。截止到目前,村落里绝大部分五十岁以上的人,还不会汉话,很难与外界交流,要靠翻译。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只能期待出现一些从村落中走出,对外界也熟悉的年轻人,可以用外面的视角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整理,翻译,进而广泛传播。
作为永仁县刺绣协会的会长,李如秀也感到培养后人的责任重大。她先后带了12个女徒弟,都成了刺绣带头人。特别是直苴绣花,“只要有人卖,我都收。我要培养鼓励她们”。
李如秀带着绣女参加楚雄火把节
一个在外打工的女孩李晓丽卖了几个小手机包给她,她从中看出了李晓丽的潜质,于是打了个出租车,买了点礼物来到李晓丽家,劝她不要出去打工了,好好在家刺绣。为了鼓励她,李如秀把李晓丽和她妈妈绣的东西全部买了下来。李晓丽没有资金,李如秀就借钱给她。经过几年的培养,20多岁的李晓丽成了彝绣名人中最年轻的绣花带头人,在村里建立了工作室,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资金,带着村民一起绣花。
除了自己这样一点一滴的做工作以外,李如秀也借着政府的项目和其他机会,在永仁很多村子举办多种彝绣的培训。仅2007年一年就曾举办培训班12期次。
筹备建立乡村博物馆让记忆在这里流传
“将彝绣推向全国,甚至推向世界,是我和很多热爱彝绣的人的共同愿望,而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建一座彝绣博物馆,将我的这些藏品展览出来。”李如秀说。李如秀的藏品基本足够一个民间博物馆容纳,或者她自己的那间“陋室”已经可以认为是一个私人的博物馆了。
博物馆的处境,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处境。如果说国有、公立博物馆展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大纲,民间博物馆展示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细节。正是这样的民间收藏,更大程度的延续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生命,在那里,我们才能看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艺术。
创新,让民族的工艺更加丰满
中国彝绣能上下几千年,横跨几千里得以传承下来,全靠天资聪慧的彝族妇女们世世代代悉心相传。
“如何对民族风格作出新的诠释,需要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对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融入到现代生活理念中,构建有时代特色的本土化设计。”
彝绣方法众多,光是永仁的彝绣就有包边、扣花、锁边、平针、贴布等7种。“在线与线的结合中,彝族人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彝绣和苏绣最不同的地方,没有固定的框架,很随性。”
李如秀在多次参加省州的文艺表演中,结合永仁彝绣的特色和现代舞蹈的需求,不断改良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让彝绣有了新的形象,服装简洁大方,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性,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最后,以李如秀在2007年写下的一段话来结尾:“等待着我们去做的工作很多,我坚信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辜负时代给予我们的重托,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永仁彝族刺绣的辉煌,让永仁历史记住我们,让这个时代记住我们,让这个民族记住我们。”
丰收的喜悦——李如秀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