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五一

相約科大

绿树荫浓夏日长,不其然,“五一”劳动节就到来了。

4月29日——5月1日,来自齐齐哈尔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程学院、沈阳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和济南大学12个高校的100余名青年大学生齐聚一堂!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在辽宁省鞍山市的辽宁科技大学拉开帷幕。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干事李苗苗、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年培养部门干事张玉,2015年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黑龙江省前拜泉县委书记、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王树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孟登迎,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玉阁以及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培负责人、驻永济蒲韩乡村青年培养基地负责人梁少雄受邀一同参加这次青年的盛会。

 

4月29日

群鸽齐舞,夏风微微,清秀的科大校园因了一群身影而别样美~早上八点半,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在辽宁科技大学正式启动。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青年风采展示】

所谓“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各社团进行了风采展示,不仅仅展现青年组织的活力更展示其发展中的问题。

东北区在2014年成立东北区行动小组,由大三大四退出社团的老支农队员志愿以个人身份组成跨校行动小组,整合区域资源、定期开东北区高校社团负责人峰会,联队下乡等区域性集体活动。这样的区域高校社团联盟组织对于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着很多可借鉴意义。

沈阳云益公益社会服务中心、辽宁利州公益社会服务中心、沈阳盛京仁爱社会服务中心、北京百信之家资金互助社信用联盟四家公益组织代表也做了宣讲,介绍其组织构成和活动。鼓励青年大学生关注社会,展现了社会上多样的公益行动。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中国的乡村之路与百年乡建】

午后阳光微醺,树影斑驳,科大二号教学楼传来了宣誓的声音,“关注三农,塑造自我”、“为农民服务,为理想奋斗”~声毕,开始了讲座专题分享。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上半场>

张玉阁:现代生活与中国的乡村之路

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民生之窗指导老师。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张老师从“宏观经济下的中国现代化”、“乡村文明的复兴与有根的中国梦”、“乡建是火种,点亮未来”三个板块,结合自己的乡土历程和十年来与民生之窗社团的成长经历,分析了伴随工业化的现代化进程经历工业1.0到4.0之后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阶段宏观视野下的乡村文明复兴与当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发起背景。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近代以来的乡村建设是对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的一种“建设性的改良”,是更为久远的民间社会史的延续。

在此历史脉络中大学生支农的意义便有如下四点:深入农村,了解国情;锻炼自我,丰富人生;培养责任,心系人民;帮助农民,奉献社会。

她简单回顾了自梁漱溟、晏阳初起的百年乡建历程,着重分享了陶行知先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平民教育实践,敬仰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师者风范。

张老师鼓励青年大学生:农村的崛起不是靠一个人或是一部分人的肩能扛起的,身为青春年少的大学生我们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也努力为社会尽点微薄之力,响应党的召唤,人民的需求,在锻炼自身的同时,也让我们的青春无悔,让我们的人生无悔。胸怀民生,关注社会,做一个有理想、有思想、有责任感的行动者!

<下半场>

李璐:“百年乡建   一波三折”巡回展板讲解

辽宁科技大学农民之子社团大三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可持续发展校内人才培养计划八期学员。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第一波乡村建设以“官民(间)合作”为特点,其起于1904年河北定县翟城村良绅之地方自治与乡村自救,具有自觉性的“自下而上”式社会改良(晏阳初“定县试验”、梁漱溟“邹平试验”);兴于1920年代外部混乱的军阀割据环境难以改观的局面之下,弱势中央默认地方势力,邀请社会力量化解乡治缺失(张謇“有实无名”的兴村建设);衰于国民党政府力推的保甲制度导致乡土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迁往重庆之后参与北碚试验,兴办乡建教育与华西试验区(卢作孚“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被替代于1949年共产党国家力量的全面建设。

第二波乡村建设由全面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推动,在官方资本主导的大规模工业化条件下由“官方主导”,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实践。相对于民国时期第一波乡村建设来说,1949年土地革命对底层社会全面动员,并以此为基础对乡村社会进行全面整体的组织化改造。到了集体化阶段,由于随之伴生的国家力量全面进入“三农”以获取剩余投入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虽然乡村工作再度因城市工业化的优先需求而与乡建初衷背离。进入80年代,由于产业资本扩张与全球化进程加快,仅靠推行“大包干”并不能根本解决“三农”发展与基层治理问题。而包产到户恢复了传统小农经济之后,则面临着分散农民再组织化、再制度化等问题。于是在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了1987-1997年间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推动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其与自50年代开始在广大农村开展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一脉相承,最后衰于90年代以来的宏观环境变化及东亚金融危机。

第三波乡村建设即是新乡村建设运动,缘起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参与中央政府农村政策调研的中青年学者发起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在九十年代后期一系列政策变化造成社会矛盾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在世纪之交接受了“三农问题”,随之强调为国家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于是,就有了“税费时代”下的民间社会有组织的开展支农调研维权行动的外部条件。作为对90时代末期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的建设性回应,当代乡村建设以针对“三农”问题的不同面向为着眼点,逐步发展成涉及不同重点与主体的五大体系,这五大系列也构成现在中国大陆上的大乡建系统:第一,农民合作,改善治理。就是在农村开展的生态农业,搞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第二,农业创新,城乡融合。在城市建消费者的有机消费合作,推进公平贸易和城乡融合;第三,工友互助,尊严劳动。打工者融入城市的服务中心,帮助打工者提高谈判地位;第四,学生下乡,教育支农。动员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让他们结合实际、下乡支农;第五,社会参与,文化复兴。发动音乐人和文学爱好者们参与“爱故乡”活动,复兴农村文化。

一下午的讲座跳跃着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陶行知、黄炎培、温铁军、刘老石……这些名字构建起来的大历史纵深感冲击着大学里的年轻人,给他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历史和世界,内发于民间的乡村建设以及当代乡村建设中的青年人形象。

【民生之窗--民生发展研究会十周年庆典】

2015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2016全国优秀新乡贤、中国生态英雄,前拜泉县委书记、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王树清老先生出席晚会,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十大人物”、“温暖辽宁”十大人物等荣誉获得者郑安宏,辽科大材料与冶金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广强、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晓林等陪同出席,诸位嘉宾与东北区青年大学生一同庆祝社团成立10周年。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由民生之窗社团大学生自编自演自导的话剧形式回忆民生十年,回忆大学生支农与青年成长:在三农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严峻、社会危机严重、当代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社团创始人跟随刘老石老师的步伐,创建了民生之窗社团。

民生之窗的青年人不仅仅做好日常的大学生“三下乡”,还外出参加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各种培训,参与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不局限于社团本身,而是致力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把自我纳入到当代的历史脉络中去,做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他们以时代的翘楚风貌,开展五一“劳动者赞歌”工友联欢,重塑劳动的价值;进行汶川赈灾、西南抗旱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募捐义卖,把自我置于历史洪流中;发起“读行天下,逐梦北京”的大学生鞍山—北京徒步游学,用双脚丈量土地,在行走中体悟民间的丰富和历史的错综。

由一个被学校打压的两人社团发展到每年纳新四五百人的一流社团,话剧演绎的十年历程是单薄而扁平化的历史,社团这十年的发展并不是一群青年人“忆青春”的温暖场域,而是充满张力的一代青年人所映射的鲜活的中国历史。这十年是关于现代中国三农民生问题、城市化发展问题、现代教育反思与青年人探索的立体的、厚重的十年。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十周年庆典晚会的《切·格瓦拉》振奋人心的歌声中也应奉上鲁迅先生的期望:愿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火炬。

 

4月30日

晨曦点燃了科大的天空,喷薄而出的太阳照耀着青年们的身影~

清晨六点,100多名青年人奔跑在科大的校园里,博雅广场的鸽群伴舞,图书馆的庄严给予礼赞。正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青年成长与在地化探索】

回顾民生之窗十年的步履匆匆,无数青年人从支农社团走出,社团承载着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今天两个专题的讲座以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润物无声却生生不息的民间探索行动。除了大学井口般大小的一片天,我们青年人还有着无限广袤的天地。

〈上半场〉

梁少雄:以“服务经济”打造乡村“诺亚方舟”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青培负责人、驻永济蒲韩乡村青年培养基地负责人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他给青年人分享了他参与青年培养工作所认知的青年人:要有该有的活力与朝气,要有一定的大视野。

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西山雨舍到山西蒲韩乡村新青年公社,他反思着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单一化、教条化发展主义思维,及其外化的现代化城乡图景~

同时展示了另一种生活的想象:低成本多元化的乡土中国生活。

展示着乡村中的发酵床养猪、儿童私塾教育、民间手工等良性的、生态的、非扭曲化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健康有机关系。

“三农”问题不是孤立的,是综合性社会问题,而要解决三农问题,功夫必须下在农外,放在整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历程中来~只有关注的是“农人”,才能谈得上所谓“农业”。

蒲韩乡村的在地化经验探索模式——低成本的,多样的,在地的有机生态系统。综合性的、自主的学习。核心考核是学习进步而不是所谓的工作绩效。在整个乡村的储粮系统是坍塌的情况下,形成一种低成本的村社互助。

〈下半场〉

孟登迎:大学支农与青年文化建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长期参与当代乡村建设关注大学生青年成长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孟老师先向青年大学生分析了由学校宣传文化、学术文化、社团文化、校园生活文化构成的校园文化现状,认为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社团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他指出,在这种现实环境中,支农社团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支农社团应该理论学术和实践公益并重,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才兼的新青年。

孟老师梳理了自晚清以来的高校社团文化的历史,认为社团文化起源于应对民族空前危机的人才培养策略。当时为了克服国人“愚贫弱私散”的积弊,教育家和思想家们努力推动建设有自组织共同体模式的群育文化。北大校长蔡元培1918年曾亲自倡导建立“进德会”以改良校园与社会风气,希望师生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当时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师生加入,极大地改变了老北大的精神面貌,甚至影响到了后来的“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社团文化/青年文化主要由党团部门积极引导。前三十年党团组织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造就了以雷锋为代表的那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爱岗敬业的模范青年形象,很有成效。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号召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兼顾对社会的贡献,以张海迪、陈景润等为榜样,但也出现了如何权衡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奉献这二者关系的“潘晓讨论”。九十年代后“精致的利己主义”开始盛行,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鼓励个人奋斗的饮鸩止渴型成功学与心灵鸡汤。新世纪始,中国转向全面社会建设,急需大量了解城乡关联和互助渠道的青年人,大批大学生支农社团应运而生。大学生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并组织联合起来,通过互助和下乡服务他人获得自我成长,在关注底层的同时调整自我认知,有利于提高在校学习的动力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孟老师随后分析了目前支农社团面临的困难(特色不明显,娱乐化趋势,简单做好人好事等),强调没有文化建设的社团不是真正的社团。他向支农社团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建议:

1.社团的成员要体现社团文化的风貌,好学上进、朝气蓬勃、坚毅刚强,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辐射力。

2.要有一定的学术意识,协调好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力争相互促进。

3.完善社团的民主管理制度,让所有成员有参与感和切实成长。

作为中国青年政治院学“西部之窗协会”的社团义务指导老师,孟老师列举了一些生动的社团文化建设例证。他热情而耐心的讲座帮助同学们更深更广地了解了我国的国情和大学教育现状,呼吁青年人要树立起与他人协作的态度和意识,尤其期待和鼓励年轻人养成自我反省和不断向善的做人风范。

这种师恩传承,更令我辈青年感动、感恩!

【爱故乡,有根的中国梦】

午后微醺的阳光让人昏昏欲睡,然而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有一群青年人高唱着《我们在前进》“我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为了实现理想勇敢前进~”

〈上半场〉

王树清:情系生态农业,爱我故乡

原拜泉县委书记、齐齐哈尔市副市长、2015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2016全国优秀新乡贤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在歌声中王树清老先生给大学生们分享他40余年的生态农业历程,他对父老乡亲的恩情回馈:情系生态农业,爱我故乡!

王老既是拜泉生态农业的提出者、倡导者,也是生态农业的实践者。自上世纪70年代起,王老就开始生态绿化行动,来回馈人民,回馈家乡的黑土地。

72岁古稀之年的王老整场精神饱满,语调激昂,用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上对得起中央,下对得老乡”的诺言,他的“爱乡”、“爱国”行动更是深深地感染着年轻人们。他说,山里要有树林。山下必须要有接班人。而在场的青年大学生便是希望。要真正地去建设我们的绿水青山!

七十古来稀的岁月,王老这份桑梓深情无声地在青年人心间播下一颗“绿色的爱国心、爱乡心”。

〈下半场〉

李苗苗:留一半青春给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干事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苗苗从她的个人成长记忆说起,处于乡土中国浸润与现代化逻辑的张力中她反思到的“城困”与“乡衰”。从她个人的现代化反思,到马云等大资本的下乡,到博士知识分子的返乡书写,面对整个社会所应对的现代化焦虑困境,引入当代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及爱故乡位点的当代乡村文明复兴,“爱故乡”恰恰是“乡愁”弥漫背景下公众情绪的表达。

分享了2012年正式启动全国爱故乡计划,2013年“发现故乡之美”,2014年“让守护更有力量,寻找新乡贤”,2015年“寻根乡土,再造故乡”,2016年“情归故里,共建家乡”的实践探索。这以民间力量撬动的乡土社会对整个焦虑现代化的治愈实践。多元而鲜活的案例,润物无声的社会修复。

她很清晰地梳理了爱故乡的缘起,历程,以及重点分享了青年大学生在推动爱故乡中的作用,青年大学生又如何参与进去。多样的实践探索,鲜活的的案例呈现,都激发着大家的实践探索意趣。

【三方辩论:青年人的出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晚上是不同于以往的“三方辩论”——“青年人的出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这样一个亘古不变,时辩时新的辩题。重要的不是打口水战,莫须有的论据,而是试图让大家在辩后都去认真得思考思考自己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打破以往非此即彼的城乡二元对立思维,寻求多元的出路,多元的视角,清晰得认知自己,认知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体制教育让大学生丧失了对另一种可能想象的能力,大家的辩论更多的依旧是流于“无主体”、“无场域”、“符号化处理城乡”的争辩中,很难把自己作为主题真正地置于现代化背景的“城困”“乡衰”现实图景中去思考未来的出路。教学流水线化之后,面对大学生的“毕业即是失业”的悲惨遭遇如何启蒙青年人提早思考自己的出路,仍是一个时代的巨大命题。

 

5月1日

【野蛮体魄】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爱故乡高校论坛||相约科大,东北区首届三农文化节暨第十五届东北区支农调研交流会-爱故乡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精神》一文,阐述了贯穿他一生的体育思想,提出了主张:“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这也是当代青年继承的体育理念,放下手机,离开网络,去锻炼身体。

阳光刚好,微风不燥。东北区的青年们从辽宁科技大学博雅广场出发,一路走过“蜿蜒曲折”的科大后山大道,步行两个小时到达鞍山市219公园。

一路高歌,一路搀扶,一路同行。拉练过程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过程,更是凝心聚力的生活化体验。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匆匆春日逝去,夏日归来。青年的每一次相聚,都是对大地最好的馈赠。何以落地生根?唯有乡土。不论是结交了新朋友,或是开阔了视野,还是打开了另一扇窗,大家在三天的交流中,学会了谦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爱故乡高校论坛,下一站,我们再相约!从北国之北,走向南国之南,爱故乡的种子落满神州大地之后,待生根发芽,雨润华夏。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

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发起,前身是201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福建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建设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2015年起,主要由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并联合推动全国爱故乡公益活动的开展。爱故乡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