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是维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文化体系|李松在第四届爱故乡大会开幕式中的致辞
时 间:2016年12月30日
地 点: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
谢谢主办方,致辞不敢当,我是来学习的,对这个会议的背景不是特别的了解,接到邀请说我有一段主题发言,后来说只有一个致辞但可以长一些。就致辞而言我觉得,首先要感谢所有对农村的那种爱心、那种关爱和投入以及所有的参与者。其实早上一来我就感觉到,这样的会议,这样的构成,背后一定有一批像做公益一样的张罗这个事儿的人。以我的工作经验,更核心的是这群张罗的人。在乡土社会在山东管这些人叫善人,所以首先要感谢这么多的善人在这儿干这么件事儿,也预祝会议取得预期的效果。
原先准备的发言很简短,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对这方面工作的一个期待。
第一,我们怎么看待农村的景观?大家有各种各样的感受。以我自己的认知,了解这个景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儿,我们有太多的学问是关乎这个景观的,关于自然的,关于物质的,关于非物质的,关于人的,关于社会的,他们之间综合的作用所构成的景观。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系统,要想把这个系统认知全面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就我个人而言,从研究的角度讲,总是觉得越做胆子越小,学不完的知识,不敢瞎出主意,这是第一个感受。就是这样的文化景观,我们怎么来认知?
第二个,其实这种景观在中国有太多的多样性。例如我们想了解一件事,中国农村的现代生活中,教育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一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到底是多远,仅仅这一个影响因素,差别就很大。想让孩子受现代教育,是所有中国家庭的基本权利,但对家庭生活的完整性的影响,一个主意解决不了,有地域的差别,民族的差异,还有文化的差别等等。但是我看到了太多的同质化的政策和学者的意见,并不顾及各种多样性。有一个主意是学者出的,也顾及不到每个村落具体的实际,很多的随机性被忽略了,不同的生存智慧体系,包括它自己的文化结构和他相关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叠加在一起,构成我们这个文明是以“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组成的。例如在帕米尔高原上的一些地区,一平方米6棵草就是牧场,这是我们想象中的草原吗?我们说游牧文化,如果你在那儿没有一年的田野经历,就说我了解这个高原,我基本上不太信任你。
因此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大的系统导致文化多样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是中国的乡村。
第三是我看到一种常见的情况,觉得主体被异化了,我们的乡村“照顾”了太多别人的感受,老百姓的感受也很简单,传统重要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发展,他看到了他眼中的这个世界,他要做他想做的事情,自己这一代如果没条件实现,就会把所有的力量投入到下一代来实现他的想法。但是外部力量进入乡村的时候可能心态往往是不一样的,我听了很多很多专业的说法,给我留住这个村,给我保护这个,给我保护那个,那么我又是谁?还是应该追问,我看到太多的乡村主人是不在的,关于乡村的话语权,我有一个形容是主人不在家,全都是客人。也不是客人,占地为王的人很多。因此文化尊重和真正深刻的人文关怀,就非常非常的重要,在我们走进乡土的时候,当然我们还要了解传统的伦理。
我个人觉得我们的乡土社会,农耕文明,对现代社会,对后现代最有意义的是他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他的互帮互助,是维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文化体系,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很多的现代组织来做这件事儿,但问题是农村的人心还能够凝聚吗?我刚刚从杭州回来,在长三角,我看到农村正在进入全面的现代化,按经济指标他都够了,小桥流水楼房,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和回乡都不是很纠结。家庭生活相对比较完整,但是村落内部之间,找个人,打听个路都问半天,我觉得那是真正的凋零,我认为这不是中国未来要的乡土文化。
因此还是觉得我们所有农村的工作,对社区,对未来的社会最大的贡献是能够抵抗现代社会的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是能够有社区的人文内容的,是有温度的,能互相帮助的社会文化生态养育和建设,这一点同时对乡土社会自己的发展能力提高也非常重要。
最后想说的是一个问题和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今天在这里有很多很多学术团队,但综合的学术团队特别难得一见,我们有太多太多一面一面的学术旗帜在乡土社会飘扬,我知道要介入的需要的学科体系非常的庞杂,刚才我说了这个景观很复杂很多样,老百姓上千年的实践,不是靠我们一个简单的学术判断就能够说清的,因此要有一个跨学科的合作,要特别的强调,在一个文化空间里面,多学科的介入和持续的实证性的研究工作。因为工作跟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接触都很多,大家都有很多很深入的研究,但是我觉得要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有长时间的实证研究。这方面的案例不多,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刚才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一位歌唱家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演唱,让我联想起传统音乐学常用的一个词叫采风,我觉得我们音乐学家的采风,有点像蜜蜂采蜜,但不同的是不一定能形成蜜蜂和植物那样的共生关系,因此我特别主张实际的前沿的实证型,短时间做不出结果,不但要有长时间的坚持,还要有多学科的合作参与。
因此总体上讲希望多一些学术合作;多一些参与性研究;多一点建设性意见;多一点长期试点。这是从我的角度,对学界的期望。希望最后能真正形成村民、政府、企业、学界联动利益共同体,其实现在进入农村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创客,博客,很多行的成员成为“村民”,但很多地方的旅游设计,游客跟村民的关系在文化意义上都是颠倒的,我一直强调在乡村旅游这个领域顾客不是上帝,上帝是村民。应该形成一个多方参与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一点上我还是觉得老百姓的利益最重要,要有一个符合村民发展利益的伦理架构。目前,我觉得这里多少还是有一些博弈的局面在,包括学术。我觉得还是应该合谋为好,与村民合谋求发展。坚持社区主体地位,遵守文化尊重和公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保护乡土社会的公共性传统,坚持跨学科合作和实证研究的学术担当,这才是一个优化的系统。只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专家们指正。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