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国辉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2016爱故乡·寻找故乡之歌”作品征集活动自今年1月启动到现在,整整一年。通过广泛的社会征集,我们接到了很多创作者的问询和他们寄来的作品。如今,这些汇集起来的“爱故乡歌曲”,着实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

首先,参与范围之广令人惊喜。整个活动,我们征集到595份作品,投稿者218人,分别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南至海南,北至黑龙江,还有甘肃、新疆等地的作者;他们的职业有农民,有诗人,有铁路检修工人,有进城务工者,有公司职员等,尽管没有接受过很好的专业训练,不是“正规军”,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歌声有民间的气息,是接地气的,是实实在在的劳动者发出的声音。《诗经》三百首能够传唱至今,不正是因为它的质朴,从劳动、爱情、日常吃穿住行里生发而出的吗!以此为源头,到《楚辞》,到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到近代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发出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我国的歌诗传唱里有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家国故乡情怀。为什么会如此呢?大概与我国的农耕文化悠久和地域广阔有很大的关系。而我们的“寻找故乡之歌”活动,一方面是在新的时代接续这个传统,另一方面也说明故乡情怀深植于每个游子的心中,地不分南北,我们都在寻觅那初始的所在,梦想着一个美好的家园。

其次,作品内容的丰厚也令人感动。故乡是这些歌曲的主旋律,围绕故乡,创作者们有深情的吟唱,有浪漫的怀想,有梦里的缱绻,有高歌有低徊,还有实实在在的着落点,比如扁豆、稻田、炊烟、爹娘、江城街8号等。在作者们看来,故乡是可亲的,泥土是芬芳的。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上提出“留得住乡愁”,让全国人民倍感亲切。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很多人离开土地到城里谋生,有的人经过拼搏站稳了脚跟,可是更多的人,他们为城市添砖加瓦、盖楼扫路,但却看不起病、买不起房、孩子没有学校可上,成了城市的边缘人。甚至,造成了“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一代人。怎么办?在这部歌曲作品集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怀想,如“漂泊在异地他乡,常感孤独彷徨,心像落叶飘荡,不知情归何方”(韩广义),进而是思念故乡的模样。当然,也有一些辛辣的讽刺和批判,比如《我的番茄是干净的》,借对“干净的番茄”的反复咏唱,表达了对消费主义、奢侈品、环境污染的不满。这种声音在整个作品集里是难能可贵的。歌诗传达心声,我们也希望这些民间的心绪能够被听见,以晓于上,让归去故乡成为可能的行动,让青山绿水常在。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组合而成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但可以领会内容的深意,还可以享受优美的旋律,让我们得到心灵的陶冶。整个作品集的作者来自不同地域,还有几位少数民族的,歌词都是采用汉文字,但由于曲调形式、演唱方式的不同,使作品呈现多样化的风貌。有单唱,有合唱,还有主唱之外的和声;有的歌曲,应该配上架子鼓敲打的,比如农民兄弟演唱的那首“番茄”;而瓦依那乐队的《回家种田》和马兰小乐队《我的故乡》,应该有乐器或舞蹈伴奏,想来那种演出的场面会非常的精彩!

对故乡的情感,用音乐来表达是非常适合的一种形式。在这里,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种族,我们藉由音乐的表达,沟通了心底那份共有的情感——对故乡之深爱!这深爱汇成大流,实际上不也是在表达我们对良善、温暖、美好的人情人性,以及对清洁家园、和平时代的一种吁求吗?!在这个意义上,“寻找故乡之歌”活动的举办,也汇入到了弘扬中华正能量的主旋律之中,实在是善莫大焉!

在此,我们感谢过去一年支持“故乡之歌”活动的爱故乡组委会的专家、同仁,也感谢统筹“故乡之歌”项目的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及史淑俏等的辛苦付出。同时,期待新一年的爱故乡活动,能有更多的爱乡人士、广大劳动者参与进来,共同发出我们对故乡的爱的声音!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