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村:两个傻子带头人,带出新家园|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人:
吴国先
郫县民俗博物馆
推荐理由:
经过多次到宝华村进行调研和走访,以及和村两委多次交流,了解宝华村两委坚持走生态建设和创新创业发展道路。用了十三年时间维护村子原始农耕,大面积种植生态柠檬,使农耕水系和原始林盘保持原貌,这在川西坝子尤为珍贵。村委会为了村上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带领村民致富并提高村民文化知识,培育村民创新创业能力,村上还邀请了大学生社工组织。社工组织驻村后,针对村民个体的基本情况和爱好,分批次组织学习体育健身、歌舞、茶艺、纸花、蜀绣绣艺、读书、环保等各种有益活动,村两委还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并把自产生态柠檬进行深加工,研发多种复合型口味产品,独具特色的柠檬休闲和养生柠檬食品应运而生,不仅取得了经济价值,还获得了社会效益,每逢传统节日村民和村委会社工们共同制作传统节日食品,如月饼、棕子等。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村,一群人,一片在城市里逆向生长、心怀梦想的土地。”来形容这个村子特别合适。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一群人的故事:
宝华村,地处团结镇东部,共11个社,2130人,其中党员72人。故事里的这群人就是彭富先书记和杨怀洪主任带领的生在宝华、长在宝华,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宝华村村委班子。他们坚信这个能称得上“物华天宝”的村子未来一定能成为每个人的梦乡!
土地整理 四处奔波
宝华村是全镇开展土地整理最早的村,这是个漫长而且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亲们看到周边的村民都种起了厂房,每年几万、十几万的收房租,而自己村就是不准建,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的。
他们一直跟村民讨论乡村里最核心的问题“怎么才能长久的富裕?要怎么才能给后代留一口?“就是要做可持续的东西、种可持续的地,不能说一次性把它破坏掉,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坚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
即使他们的理念是好的,即使他们的做法得到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肯定,但在现实过程中,由于政策、经济形势等各方面的原因,推进过程真的是困难重重。特别是去年底、今年初的时候,宝华结的对子企业资金出现困难,项目推进雪上加霜。这时,一些村民有了质疑,个别社长泄了气,如果没有村书记彭富先和那些坚定的相信宝华走的路是对的的村民的鼓励,所有人都想放弃了。
去年腊月间,临近过年了,村民的过渡费、土地租金都没有钱发。杨主任和彭书记着急得不行,四处想办法筹措资金。他们只是担忧,如果再筹不到资金,村民怕是这年都过不好啊。
可是,眼看接近除夕夜,村委会一点动静也没有,没人过来为过渡费的时间到村委会来理论。杨主任走到安置小区里转了转,村民们一个个跟她地打招呼,她正要开口,一个老婆婆象是知道了她的心思一般,拉着她的手说:“杨洪儿,别说了,哪家没点困难呢,你也不容易,我支持你!”
听到老婆婆的话,杨主任长时间的压力和委屈一下得到了释放,眼泪一直在眼框打转儿。
此时此景,杨主任真想对宝华的村民说一声:“拿什么感谢您,我的父老乡亲”。
树立正气 传承文化
忘不了2004年春节,为了树立正气,将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杨主任和彭书记带着村两委组织了部分亲朋好友,筹措了800多元资金,对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礼品不多,一袋白糖、一盒茶叶、一张毛巾。
当他们走到十社徐天文老人家里,老人双手颤微微地接过礼物时,热泪盈眶地说了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村委会。哽咽难续。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村委班子每个人的心,一个小小的举动竟会让老人如此开心、感动。
其实他们并没有跟老人说这些钱是他们自己凑出来的,说那么多干啥,干了就行了!我们一行人都体会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又重了一些。也是在这一年,宝华村的村民自治章程也完善出稿并顺利通过。他们所有的努力就是希望所有宝华人都能够感受到助人与自助的那份快乐和满足。
忘不了,2004年4月30日晚上12点30分,全体村社干部在宝华老村委会商议关于未缴纳农业税费的村民,如何来发放粮食补贴。不发,有违国法;发,又有违秩序和道义。正义何在,民风何存!
十几号人沉默一阵,这该如何打算。大家伙儿的回答是:“如果大家一致认为宝华正气不可毁,要坚持走公平、公正、共同发展的道路,那就暂不发未纳税户,问清原由,再做安排。至于已纳清税户送钱上门,如果有啥责任,由村委会承担。社长们只需说是接受安排,以免担责。
当他们刚宣布决定时,宝华村的老社长薛堂和、潘丰培,叟地站起来说:“不要怕,事是大家的事,大家一起承担,我们不后悔。”
如果一个地方想要发展,连正气都不要,尽是好人吃亏,那还有发展的必要吗?还有发展的可能吗?5月1日至7日由村社干部设点分别把钱送到了村民家中,对于未纳税户进行了说服教育,跟他们讲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三兼顾的道理。列出一张表格,记录了未纳税金额、原因及补税时间方案,并在信用档案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时至5月7日止,全村600户村民约370户未按时纳税,这其中有100户左右因各种原因与集体有经济瓜葛,其余的其实就是观望户。
通过7天的思想教育,370户未纳税农户均在信用栏签上了字,并写下了自愿将粮食直补款转交农税。
这是宝华取得成绩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正义、公平、信用对于乡亲们来说远远大于金钱与利益的诱惑。同时也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正直与担当。
苦口婆心 坚持自己
忘不了,2009年,周边违章搭建的形势非常严峻时,乡亲们羡慕热钱、快钱,对于宝华的长远规划有些等不及,或认为等不起时,大家跃跃欲试。尽管村社干部坚持带头坚守,没有一个人带头修建厂房出租,但还是平息不了村民对热钱、快钱的欲望。
在一次村民联席会上,老书记潘丰贵说:“同志们,乡亲们,大家不要着急,我们走集中发展的道路是慢而且长的,但是一旦成功了,就可以持续发展惠及儿孙。如果现在大伙人心散了,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那穷的会更堕落,富的因为是投机所得,价值观也会变得扭曲。环境被破坏,人与人之间关系僵化,相互限制。这样的环境谁都不会来跟我们合作发展。只顾眼前,无序化恶性发展,不愿留下资源,与儿孙共享。你们愿意吗?”
老书记激情之言,让会场内鸦雀无声,沉默片刻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老书记当时任宝华村文化站站长,未领一分工资,尽心尽力地为村委会想办法,出主意。这一点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老书记的发言,对大家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就这样,宝华村在那一刻再一次战胜了热钱、快钱的诱惑,可敬可爱的老宝华人再一次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忠诚与智慧。
后来村两委又给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用实际的数字证明长远来看“种房子”的所得并不划算。
大树和小草共同生存的理论模式
忘不了,2010年的那一天。大伙儿在讨论土地整理方案时,首先议定出“共同发展,相互帮助,长远规划,用经营的理念来取得持续发展”的目标。但在议论对于所有房屋不予补偿时,犹如轰雷炸开了锅,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各自都有不同看法。
房子好、面积大的村民说,我们修房花了那么多钱,不作补偿,取得的新房跟他们那些烂房子一样,这真是亏大了。房屋破旧、甚至没房的村民说,这次我们是沾了大家的光,如果我们不参加,就你们有钱的参加,东一块,西一块,腾不出整块建设用地,哪个都不会来投资。没有我们参与,大家就都富不成。
就这样各自发表意见,相互体谅,经过半年多的争议,宝华村土地整理方案决议通过了。土地整理按“三自”原则:自愿、自主、自治。按方案规定,参与村民每人6000元作为补偿,房屋不分大小、好坏,一律不予补偿,只针对其户的宅基地面积予以丈量并经四邻签字确定面积予以找补。同时,约定待土地整理结束时,多余的所有资源归参与的村民所有。由集体资产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凡自愿参与土地整理的农户每户必须缴纳5000元作为参与保证金。2011年8月31日过会至2011年10月31日止。共报名参与人数136户,占70%。
宝华村离成都市市中心只有15公里,四周已是热钱、快钱波涛汹涌、一浪比一浪高,我们居然在拆迁这个举世难题上创造出了一个新模式——大树和小草共同生存的理论模式,宝华人认可了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责任,只有相互依存,留下资源,才能共同发展。此时正义得到了伸张,善良得到了尊重。
与时俱进 自制酵素
忘不了,2012年。村里分期分批带乡亲们到华西村学习。听吴仁宝老书记讲话。老书记说:“发展不仅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更要有超时俱进的眼光,村庄要发展,班子要自强,必须清正自律,做好表率。永远保持两头一致,上面与党委和政府保持一致,下面与群众心连心。牺牲环境的发展,哪怕挣再多的钱,也不要眼红。”
是啊,宝华村有水有地、有花有树,但这些都不是宝华村最宝贵的资源,宝华人经过十余年的挣扎,抵抗住了热钱、快钱的诱惑,如今留下了一片净土传承与儿孙,这才是最大的财富资源。
于是,村两委决定在整理出来的土地上搞生态种植,种柠檬、种山药、种桂花。在研究生态种植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到酵素对于植物的营养吸收比化肥要来的安全,对于环境也是友好的,整个班子成员就去到附近的大学的水果摊收果皮回来做酵素,每天早上六点准时下田除草八点再回到工作岗位上班,这样一来用自制环保酵素作肥料,用人工除草,种出来的柠檬口感好、个头大,最重要的是吃的安全。彭书记自费去出口欧盟的检测机构检测了他们的柠檬,结果真的事很出乎他们的意料,190项的农残检测,居然都是无农残,也就是说宝华的土地经过他们这几年的努力,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宝华村的柠檬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认可。之后,他们还带领村里面的妇女做起了柠檬加工兴趣小组,做柠檬酱、柠檬汁、柠檬干,还用柠檬替代醋,做柠檬调料,还成立了红星农产品公司,对这些产品进行对外销售。他们想要反其道行之,未来要用这些初加工的农产品来撬动一三产的发展。
共同携手 克服困难
就在他们即将看到希望的时候,宝华的柠檬却因为灌溉了被污染的水大面积的死去。看着清枝绿叶的柠檬一下变成枯枝,乡亲们的心血一下化为了泡影,杨主任的心又变得异常沉重“一块地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这希望没了,拿什么给你们交待,我的乡亲们?”杨主任回忆起这段的时候深深的叹了口气。
为了乡亲们的希望,她顾不了那么多,跑到镇上去给领导反映情况。为了村里的事情,她几乎是把面子揣在包包里头,经常在县上、镇上跑。
乡亲们说:“没事儿,又没死完,补种就行了!”说得很轻松的样子,她知道这一听就是在宽她的心,怎么可能没事儿呢。但是宝华在遇到困难时,就是这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怨天尤人,共同克服困难。
目前,宝华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在全村种植柠檬400余亩,并利用环保酵素来对土壤进行改良,发展自然农耕、有机种植。好事多磨,去年冬天那场大霜冻,冻死冻伤了一百多亩的柠檬树,现在看着那些光秃秃的树苗,心里真是五味俱全。
得道者多助,宝华人在这十余年的战斗的道路上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15年的11月,宝华引进了成都心家园社会服务组织为宝华村民进行社区营造。通过他们的引导,让我们宝华人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只有在素能得到全面提升之后,才能保护和经营好大家努力维护的这些资源。村两委班子现在一直在做的是村民经济上的改变,但是村民素质和能力的逐步提升是要在经济发展之前就做到、做好的,今年3月28日,宝华村村委班子应邀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农民合作组织论坛,会后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张孝德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何慧丽副院长、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张兰英主任组成的专家团特意前往宝华交流、指导,他们高度认可宝华之前所有的坚持,并且希望宝华能够不怕困难,继续坚持下去,创造出乡建的新道路。在未来,宝华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来到这里,成为宝华的新村民,共同携手,将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
探索乡村建设新模式
我们未来计划着力在乡村规划建设及产业升级两个部分,尝试探索以外带内、政企结合的另一种乡村建设模式。
首先要以生态农产品初加工带动生态种植(一产)及未来的生态农业旅游(三产),打破目前乡建中以三产作为主导的不可持续的困局,建立生态、生产、生活、生命价值的四生共赢的生态村庄。
第二、复兴川西自然农耕文化,首先让村民能够自发的重新回到土地上来,以自然农耕的方式种植食物,解决“吃的安全”的问题,最终从食品及经济两个方面做到可持续循环发展,村民自主自治,产品地产地销。建立农业景观化、景观可食化、食地效益化的食药两用的百草园生态餐厅作为自然教育基地。
第三、引进新村民,将外界有益资源导入村内,激发村民能够更加多元化的挖掘村内资源,杜绝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形式,并且通过新村民与老村民的共同努力,建设村内自治的管理规范,打破乡村旅游混乱的状态。四、建立村内儿童教育、老人养老体系,无论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的子女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课余学习;最终还要解决老人在村内看病难的问题。
有人说,在宝华村当干部,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你凭什么还这么有热情。杨主任说,凭的就是一句话:我是宝华村的一名共产党员。我爱我的家乡,我希望我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都还能享受这种田园生活,都能守住这片绿色,都为自己是宝华人而感到自豪。
宝华村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宝华人坚信,此心安处是吾乡,宝华人要做的是自己家乡永远的主人。
借用张孝德主任的那句话,说这个村委班子是“两个傻子,带着全村两千多个傻子,在这条路上跑了十年”那么我们就为了这两个傻子能和更多的傻子一起,继续跑下去而加油吧!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