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乡村文化的守望者|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人:
周鸣鸣 西南大学
推荐理由:
我是在带大学生志愿者下乡中了解到偏岩民俗文化研究会情况的,深深为他们保护偏岩古镇民间文化的事迹感动。他们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我亲自目睹了他们不辞艰辛搜集、整理的古镇的古驿道、古墓、古寨、庙宇、碑文、石刻等图片、文字原始资料,编辑的书籍,以及复原的文物。为恢复古镇传统节气活动开展的种种活动。2015年春节前,研究会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同举办“我爱金刀峡 校地共建美丽家园”文娱联欢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他们的工作不仅为偏岩古镇成为中国历史名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且对推动了古镇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
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的背景
2003年,偏岩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偏岩古镇”。给古镇的旅游事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外来游客都想知道古镇的历史文化和古镇的故事。因偏岩地区以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都没有现存的文字记载,只是流传在偏岩地区人民的口中,它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流逝,绝大部分实物都不复存在。古镇的这些流传在人们口头的历史也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依稀存留在耄耋老人的记忆之中。随着古镇旅游事业的发展,来古镇旅游的外界朋友越来越多,为了让众多的朋友了解古镇的过去,传承优秀的古镇文化,宣传古镇,让古镇这个历史的缩影,社会的微型景观展现出来。加之老人的渐渐离去,一些古物逐渐消失,我们倍感肩上的压力,于是成立了“偏岩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对偏岩古镇历史文化进行了抢救、挖掘、整理。
民俗文化研究会基本情况
偏岩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3年,当时共有14人。成立研究会时我们就确定了研究会成立的宗旨:“对古镇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发生在古镇内的大的历史事件,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搜集、保护、传承、发展”。为金刀峡镇的文化、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制定了研究会章程,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经费来源。经过近四年的发展,现在己有会员40人。其中男会员34人;女会员6人;党员8人;60岁以上32人。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38岁。会员中有退休老师、退休干部、退休工人、爱好历史文化的社会人士。会员每年缴200元会费作为活动经费。
研究会成立后所做的工作
1、弄清我们的祖根
偏岩地区的人民绝大多数都是明末清初从“湖广填四川”的外来移民,偏岩的大姓如:王、刘、陈、唐、欧阳姓的祖先都是几经辗转来到偏岩。王姓是从山西三槐堂的王家先迁到广东汝原,后填四川来到偏岩繁衍生息;欧阳姓是从江西吉安到湖南衡阳再到偏岩;唐家是从广西来到偏岩;偏岩余家是铁木真的后裔。陈姓的家神除供自己的祖先外,还要供“朱发兴“、“曹发旺”,也有的供“陈唐二姓、”“王刘二氏”……等等。这个以前人们模糊的历史,通过我们查找老谱书和老人们的口述、古墓碑文记载以及大量历史资料,弄清了我们到底从那里来的祖根。
2、偏岩古镇的建制沿革
1655年(清顺治12年)置接龙场;
1755年(清乾隆20年)接龙场开场;
1760年(清乾隆25年)接龙场改名为偏岩场;
1786年---1862年(清嘉庆年间)民间将接龙场偏岩场混用;
1844年(道光24年)接龙场正名为偏岩场;
1929年(民国28年)更名为偏岩镇,由江北县第九区管辖,实行闾邻制;
1933年(民国22年)江北县由九区改为三区,偏岩由三区管辖;
1934年(民国23年)江北县又将三区改为九区,实行保甲制;
1935年(民国24年)江北县又将九区改为三区,偏岩又由三区管辖;
1937年(民国26年)实行保长联名办公的“联保制”;
1940年(民国29年)偏岩镇改为偏岩镇公所;
1941年(民国30年)偏岩镇公所改为偏岩乡;
1947年(民国36年)江北县又复置九区,偏岩由六区管辖;
1948年(民国37年)江北县又将九区整合为六区,偏岩由五区管辖;
1949年农历10月13日,偏岩解放。
上述偏岩管辖的更迭情况可见当时社会动荡的一斑,由此也把古镇的脉络廛清了。
3、古镇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偏岩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重大的事件,通过我们的挖掘整理,也重现在人们的面前。如元末明初年间,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国,偏岩人张昆是他的一员大将,镇守铁山关,扼守长江。张昆死后,遂将此关改名为张关(现渝北区张关);与张昆同时代的大夏国女将刘金锭,镇守南塘关,留下的大锅、大刀,因1958年大炼钢铁被毁,至今仍被人们传为美谈;又如嘉庆三年(1798年8月15日),白莲教从合川三汇进入偏岩活动到九月三十日离开,历时一个半月;又如中共地下党在偏岩活动发展的情况,一是上世纪30年代前后,中共早期党员黄埔军校学生龙子仁,在北伐战争失败后回到偏岩响水寺开办学校的情况;二是1947年王朴派陈中愚在偏岩发展党员的情况;三是留学美国,想实业救国、与美国前总统罗期福是同学和好友的唐建章的事迹;四是30年代向承吉打华蓥山的史实;五是30年代土匪围攻半边月寨,为解围,乡丁颜德成被打死的事实;六是1945年江(江北县)合(合川县)邻(邻水县)岳(岳池县)广(广安县)五县联防陈司令官在偏岩清乡的情况等,我们都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形成了文字资料。
4、古镇的古驿道
江陵西路的起点在重庆市江北区,经人和、鸳鸯、复兴、三圣、石坝、偏岩达邻水、岳池、广安、合川。唯有偏岩的唐公路最为险要,沿途的石刻、桥梁、石梯等,至今依稀可辩,我们均用图片和文字作了简略的记录。
5、古镇的古墓
最早的古墓是东汉时期的崖墓(当地人称“蛮子洞”),在偏岩古镇的胜天湖村、永安村、小华蓥村、响水村均有发现,明墓各村都有分布,只是现在绝大部分都被毁损殆尽。仅有的保存比较完好的我们也都用拍照的方式留存了下来。
6、古镇的古寨
作为古代战争防御工事的古寨,在偏岩古镇周围就有7处之多,他们分别是小华蓥寨、顺天寨、大梁寨、永安寨、向家寨、牵牛寨和母猪寨。我们在这些古寨搜集资料时曾发现过人骨头,可以想见在当时的惨烈状况。时过境迁,这些古寨都遭到严重的毁损,大部分只剩下少量城墙、城门。这些古寨修建的年代不同,最迟也在清朝初年,因毁坏严重,没有文字记载,现只有小华蓥寨的碑文记录有修寨的起止时间。
7、古镇的庙宇
偏岩境内最早有名的是响水寺,在静观镇宋代建造的塔坪寺碑文上写塔坪寺地理位置时,其中就有这样的文字“北有响水、马脑;南有华岩、缙云。”按此推断,在宋代就有响水寺了。其次是小华蓥庙,修于清乾隆20年(1756年),碑上刻有“湖广”二字,记载了“永洲府祁阳县,长沙府湘潭县,长沙府安化县,靖州府会同县捐银修庙的名单。这是偏岩地区人民由湖广填四川来偏岩仅存唯一的宝贵实物。再次是隆兴寺修建的艺术水平最高,石佛寺的佛像刻在石崖壁上,五通庙,观音石窟,可惜这些都被毁坏了。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古镇老街的禹王庙了。
8、古镇的碑文、石刻
我们对古镇的古碑文、石刻进行了拍照和文字记录。如太平洞、石庙子、状元坟、长奶夫人墓、易家大坟等。
9、古镇的民间习俗
对古镇以前的婚姻、丧葬、年节进行了完整实物复元和文字记载并开展活动表演。对其他的民间风俗习惯和民间禁忌以及民间组织,都作了力所能及的资料搜集整理。
10、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偏岩唐门纸扎,手工做龙、狮、水八仙、面具等,解放前,逢年过节都要玩龙、耍狮子,遇天旱,农民求雨接菩萨,玩黄荆龙。解放后就没有这些活动了。2013年我们成立了民俗文化研究会后,又恢复了一些民间传统文化。如春节玩龙舞狮打耍锣鼓;清明节开展扫墓祭祖活动;端午节举办祭屈原、包粽子、做香包、挂陈艾菖蒲等活动;中秋节燃放橙香、送瓜、祭拜月亮神、做糍粑;重阳节组织会员登高远眺,吟诗作赋、讲民间故事等。
11、写书
我们将过去偏岩古镇的传统故事、民间习俗写成了《偏岩古镇老侃》,把古镇的社会状况、商贸活动等写成了《渝州芙蓉.偏岩古镇》两本书,已经过北碚区党史办审稿,待出版。
我们的困惑
一是我们会员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知识偏低,很多材料都是靠手工记录整理,现代影音技术对我们来说都很陌生,学起来非常吃力;
二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参与,这对古镇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将是很严重的事情;
三是经费缺乏,我们现在基本就是靠会员每年缴纳的200元会费在维持,平时搜集各类资料、开展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没有经费,连车费伙食都是自费;开展民俗文化展示的场地、道具、设施、设备、音响、服装等因无资金筹办,很多活动被迫放弃。
我们的坚持
由因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和责任,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古镇的传统文化坚持不懈传承下去,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引起文化部门和社会贤达人士以及年轻人的关注,让民间民俗文化更加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将继续以下的工作:
1、进一步对古镇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
2、建立偏岩古镇民俗文化资料库(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书、画作品、民间故事、文艺作品、实物等)
; 3、搜集整理老家谱,延伸其他民间资料搜集范围(主要是1943年前属偏岩辖区而现在因行政区划调整后不属于偏岩的地区,目的是让偏岩古镇的原貌得到更加完善的呈现);
4、发现培训年轻人,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古镇文化,热爱古镇,积极参与对古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