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及作者:

强朝兴

推荐理由:

他仅凭修家谱这一件事也可以在庙圷村留下重要一笔,但是不仅仅是这样,他还组织恢复和传承传统狮子灯,让400多年的传统民间文化活了起来,再加上自己组织村里文化娱乐活动,足以让人对这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刮目相看。那些比他有钱,有学历的人也未必能做成这些事情。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是一个好人,心怀祖宗,心怀传统,像传统读书人学习,饱经磨难,毅然坚持。希望他能得到社会认可和鼓励,继续走在为家乡造福的路上。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线路。这里青山环抱,云雾缭绕,小桥流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故而有“水墨上里”之称。

庙圷村就在距离上里镇4.3公里处,背靠芦山,与世界茶源地之一的蒙顶山相对。这里茂林修竹,屋舍俨然,山色如画。

庙圷村是上里古镇昔日五大家族之一“杨家顶子”的杨氏宗族村落。昔日杨家祖先为官宦,杨家老院有龙门子、武棚子、养马场、正堂、偏房等建筑,房屋连山成片,户牖相接,整个家族兴旺发达。即便到了民国,杨家老院更是红极一时的集市场所。老人和年轻人回忆起杨家老院昔日热闹繁华的场景眉飞色舞,他们喜欢自信满满的向外人介绍老院子昔日盛况,以前大家农闲的时候在老院子里聊天、唱山歌、说书。小孩子们也跑来跑去,整个院子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宗族之间,邻里之间和善有睦,家风昌明。

百年之后,几经战火,朝代更替,世事变迁。昔日世外桃源般的安详自得场景已经远去。宗族之间,邻里之间存有不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再尊重老人,有文化的人。不讲公义,只讲私利,凡是皆以金钱为衡量。日常闲暇皆以麻将,打牌赌钱为乐。人们比的不是谁比谁有品德,明事理,而比的是谁比谁家房子大,车子多,票子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个人站出来,他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也是自己想做的。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修家族宗支碑和杨氏族谱。第二,组织村庄文艺活动。第三,恢复传承有400年历史的杨氏家族狮子灯文化。他叫杨世松。

杨世松:传扬家乡民俗文化|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      杨世松,今年43岁,主要在四川甘孜州以给藏族居民画画卫生,初中文化,党员。他在村子里是响当当的“文化人”。走进杨世松的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也可以用“环堵萧然”来形容,但是卧室的旁边却放了一张大桌子,上面一方砚台,大小不一的毛笔,还有几张毛边纸。书柜上也放着几本历史类的书籍和算命看相的书籍。虽是这样让外人看起来有点不像家的地方,却时不时有村民来他这里玩耍,真是有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思。​

杨世松8岁读小学,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妈妈。爸爸一个人带兄弟4人,还有个姐姐。他从小喜欢和小伙伴在村庄周围玩。16岁时候,他与同村杨宏举,杨洪福小的时候在杨家祖坟中放牛,别人在一边玩,他自己就爱看祖坟上的碑刻,看了回就问本村老人关于碑记的事情,村里老人说不清楚。17、18岁辍学,没有读书,在家里务农,自己带锄头去看那些碑文。在1990年的时候,他到附近村庄郑家湾到郑佳银去耍,看到他们有一本郑氏家谱,看到觉得杨家应该有一本,于是1991年、1992、1993年空闲之余,在自己村收集家史文化,了解残碑断表,他在1991年到月坝(本村地名)就发现明朝时期古墓。 1995年正月,正值他22岁,他当时找每家每户40以上,80以下的男性成员在场地坝首先开会,但是当时他父亲不认可,不反对。会议核心内容是号召清理祖坟,了解家族历史渊源,并写了倡议书,告知大家庙圷杨氏来历,讲明朝与月坝支系渊源,清理祖坟。后邀请同村杨明清去百龙溪,杨家湾,去石龙沟寻访。然后再走杨家湾,晚上做梦,他梦见家谱一样的书籍,写着一方印:正在国家享,云顶上从丈。他感觉这个事一定要做成。夏天一个人到杨家湾去找杨明刚,保存有杨家湾杨氏家谱,然后又去找杨云桂,拿出珍藏多年杨氏家谱,封面书写四知堂,一翻看,翻到四方大印,一模一样当时很惊喜,记载祖先杨秀玉事情,当时借家谱回来。回来抄写下来,家谱上也有拿回来看了一个星期,给人家还回去。1995年10月间开始写家谱,冬月又有人提到写家谱的事情。1999年,杨世松又和杨弘义,杨绪剑承头凑钱买“独龙”(抬棺材的用具)。

1999年正月六家村耍龙灯,邀请庙圷村,这边没有锣鼓,最后杨世松和人借了锣鼓,借不到就凑钱买了。又组织村里杨绪贵,杨世义在他家老屋训练。2000年杨世松所在生产队桥坏了,他又和人开始修桥,他找人家捐资,最后剩下100多,大家商量就捐资修三映庙。6月三映庙修起来了。

杨世松:传扬家乡民俗文化|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2004年元旦,正式去藏区画画,干了一个月后就自己单干,在甘孜州画画,又去康定画画。从此他有了一门手艺就是画画。​

2006年正月二十,村民杨宏仁家女儿嫁出去,邀请他写帖子,在酒宴上村民杨正连提出小月坝组织写宗支碑,问大家:你们晓得吗?你们不干?杨世松说后天杨宏仁家女儿回门的时候再研究,还有好多人都说修家谱的事情。下午村里长者杨怀德说,杨世松提出来要修宗支碑,大月坝都修宗支碑,张家坪村也修了,我们还修不起?杨正连大声说修宗支碑,大家有没有信心?杨世松说,明天去坟山打理荒草,我们80多户,如果去了五六十户这个事就能成,如果来不了,就干不成。如果成功了,就成立家族委员会,组织人是我,下午各队动员,男的女的都说。第二天,果真11点来了50%,12点来了80%,最后大家研究安排,收钱,杨开成负责协助,文献杨世松负责,一队一人,二三天到齐,8000元。然后联系石料,找好石匠,开工,进行祭拜后,开始修好宗支碑。

2007年元月份杨世松把杨氏家谱手写版和电子版弄好了。最后和村民杨开成一起和大家开会说,要有彩色的交80元,要有白的50元,复印了200本。

清朝末年杨世松的太爷只在杨氏家谱旧谱留了序言,但不见当时谱牒,上面谈及修家谱的功德意义,据杨世松说他太爷没修成,到了百年之后,还是交给了这个后辈儿孙去完成。

杨世松修家谱和宗支碑,让上里镇“五家口”的杨家顶子后人有了根源,延续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使得后人知道祖先做了什么。主要意义在于修族谱团结了村民,使得村庄凝聚力增强,这一点和北宋张载提倡恢复宗族意义一样,人们知道了来处,也是一个宗族,有着流着一样的血,大家互帮互助,都是自己人,和睦相处,也有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也使得全村的凝聚在一起,大家都动起来,关心自己村庄,关心自己家族的历史。使得村庄更加团结和谐起来。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序人伦,厚风俗,也在传承家风,在于教育后来者。

杨世松:传扬家乡民俗文化|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组织文艺活动

      ​2006年元月份,时任村支部书记李存清找了他三次,说文艺晚会的事情,他给书记说放心。杨世松然后组织村民初一上午,初二上午在场地坝跳舞,初三又在李存清家里跳舞,初七又在李存清家里跳舞,正月十五在杨世松家里举办 2006年庙圷文艺活动,雅安电视台也来采访报道此次活动。大家跳的很开心,自此以后村民都很高兴,还在自发积极参与跳舞。

2007年,杨世松又组织庙圷村文艺活动既杨氏家族联谊会,又邀请雅安电视台来,大家表演节目,藏族妇女跳舞,又很热闹过了一个春节,大家都很高兴。2008年正月初八他又组织开展文艺活动,打出春节文艺活动既杨氏宗亲狮灯文化节,又在2008年邀请电视台,放洋灯,举着火把,锣鼓仪式,全村人都动起来很热闹。

杨世松组织开展村庄文艺活动,活跃了村里气氛,也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热情,充分提高村民自我效能感,也鼓励了一部分人参与集体事情,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生活。特别是活跃和鼓励了一部分村民跳舞热情,后来他们还一直坚持。保留了村庄文化活跃性的种子。三农专家贺雪峰老师用“村庄关联度”来衡量村庄凝聚力,群众文艺活动就是使得大家关联起来,一起参与集体时间,使得村庄凝聚力增强。

恢复和传承杨氏家族狮子灯

      ​狮子灯是庙圷村近400年的传统文化活动,也就是舞狮子。

2007年11月份,村民杨绪金修生矶(坟墓),几个老者提议把狮子灯弄起,最后腊月,杨世松找杨开成,说想恢复狮子灯,用杨氏家族有点局限,用杨氏宗亲,然后去组织人,去月坝找杨云斌、杨云新、杨云礼,在三映庙那里开会。研究定名,杨开成和杨世松买狮子。狮子买回来,又通知大家开会,首先请师傅讲话。又召开杨氏宗亲狮灯文化研讨会,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狮灯会红火起来,给大家立个功德碑,然后又开始寻找小伙子学习训练,给他们买烟,娃娃买吃的,练了三天。初二杨氏宗亲先去祖坟开灯,然后每家每户凑钱,狮子辟邪,比较吉祥。最后镇上打电话来,说雨城区文体局,王洪科长打电话和大家商量,邀请龙狮灯,代表上里镇,大家很高兴。然后继续在屋里训练,最后拿600元钱买了一对新狮子,又继续训练,16日下午来了40多个人,上面说只要20个人,有些人不高兴,没喊他们去,比赛得了二等奖。镇上又给了300元,又给大家买纪念品,雅安参赛的人发温水瓶,没去的人有意见。

此后,狮灯会年年正月参加舞狮子表演,都取得奖项。2016年1月份还对本村青年娃娃做了训练。

杨氏宗亲狮子灯文化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他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既包括风俗习惯,还包括舞狮子本身的艺术感,凝聚了传统文化习俗和传统艺术的内涵,恢复和传承狮子灯表演,就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在全村动员恢复和传承狮子灯就是让全村人记住传统,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增强村民自豪感。也丰富了现代人民文化生活。自从杨氏宗亲狮子灯得了2等奖,全雅安市都知道有个庙圷村,这里村民别提有多高兴了。

杨世松:传扬家乡民俗文化|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结语

      ​就这样2008年至今杨世松在组织和参与这些事情上,经历了很多困难,依然坚持,也为此耽搁了成家机会,到现在还没有成家,也因此遭受到一部分人的嘲笑。

杨世松没有精英般的背景,也没有传奇经历,也没有为家乡经济做出太多贡献,正因为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却做出了让很多同乡的精英汗颜的事情,只有他能做出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只是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但是正因为这基本书,他成了一个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和教化者,他他应该属于党中央提出的乡贤这一类人物,他是乡土知识分子,恪守儒家信念,掌管礼仪教化,传达做人的道理,弘扬正义的事情,但是在转型期的社会,遇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这类人慢慢变成村民的求签打卦和对于消灾解难的帮助者,而没人去理会长幼有序,道义的事情。杨先生的事情就是要使得大家团结起来,和睦起来,有文明礼仪,和杨世松走在村里,他遇到对于自己称呼不正确的小朋友,总是耐心教导,应该怎么称呼,有的听,有的不以为然。杨先生一度问我,现在还有人讲道义吗,自己做这些对吗?

我一直在和杨先生表达做这些事情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为此也希望他能得到鼓励,继续坚持走下去,在自己能力之内,继续为村庄做贡献。​​​

杨世松:传扬家乡民俗文化|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