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伦:大地艺术“夜郎谷”|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作者:
李红娟 贵州师范大学
推荐人:
刘娟娟 贵州师范大学
推荐理由:
宋老师是一个行动家,在夜郎谷的建设坚持了20年。
随着贵州省贵阳市的城市化的进程,花溪大学城的建设推进,一座神秘的城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夜郎谷喀斯特生态园古堡。这座城堡怎么来的?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是谁建的呢?走进夜郎谷,大门给予我们无限的遐想,这一块块普通的石头,是以什么样的想象力而创作的,这座城堡承载了什么样的故事,走过一块块石板,心里激起一层层涟漪,我似乎感觉到了这座城堡的故事。夜郎谷丛林茂密,一株株参天大树在夏日的阳光下留下斑驳的影子,林间歌唱的小鸟,穿梭的松鼠,是那么的和谐美好。林间建筑都是用石块建造的,屋身的藤蔓赋予了建筑生机。石缝中的杂草似乎在向游客诉说这座城堡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隐士情怀。 林间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他披着一头长发,穿着古朴的衣服,他时而抬头看看挺拔的大树,时而抚摸着石块,眼神坚定而有力量。他就是夜郎古堡的主人宋培伦先生,我们都亲切的叫他宋老师,但是宋培伦更喜欢别人叫他“老鬼”或者“老石匠”。
宋培伦简历
贵州艺术家宋培伦,1940年2月生于贵州省湄潭县。1957年起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漫画作品;1984年漫画《也是足球》获得中国足球漫画金章奖;1985年《木质烫刻工艺发明》获中国国家专利;1986年《面具脸谱》获得第六届布拉格国际舞美展“传统与现代舞台美术结合创新奖”;1987年被授予贵州省“从工人到艺术家”称号;1987年至1989年任教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原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1989年创建花溪碧云窝画家村。1992年先后在贵阳、北京、深圳、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美展。1993年应邀赴美国佛罗尼达建设锦绣中华。1997年至今创建贵阳花溪夜郎谷。
夜郎谷的建造历程一九九七年,时年五十六岁的贵州艺术家宋培伦先生旅美归国,回到家乡贵州,仅凭一颗朴实的心和对故乡的信仰,摆脱架上绘画的局限,抛弃艺术形式的束缚,与故乡朴实真山真水一起,共同塑造一件属于家乡贵州、属于大地的地景艺术作品——“夜郎谷”。这件用生命铸就的作品表达着宋培伦的生命意识;表达着“天人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文化主张;表达着环保、生态的理念;讲述着一个老头对故乡贵州的信仰与热爱。
地景艺术和大地艺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概念艺术的方式流行于欧美艺术界。艺术家们将艺术作品搬离画廊,脱离人居密集的当代社会,而将其安放在偏远的海阔天空。巨大的、固定的艺术作品裸露于大自然怀抱中,和自然山川融合为一体,充满了对诸如英格兰圆形石林、柬埔寨吴哥窟、埃及陵庙或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本地陵墓”这类穿越历史屹立于自然中的建筑所表达的敬仰。
宋培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于偏居贵阳郊区一隅构建的个人化景观建筑“夜郎谷”显得具有脱离时代都市化、概念化与媒介化主流的特点,具有更强的个人性和草根性。提起“大地”二字,他内心便会生起一种很强的依附与亲近感。毕竟,现在的“夜郎谷”就是他依照大地和山峦的形状和走势,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和大地一点一滴进行对话的结果。
宋培伦性格朴实低调,他打造“夜郎谷”的资金全部是自掏腰包,由于他本人并不富裕,使得夜郎谷的成形过程完全与他个人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了一起:二十年来,他和一群花溪本地农民石匠一手一脚、一砖一石垒起了现在规模的石头景观。以前当地的村民靠炸石头为生,夜郎谷的石材就是赐予的最好的礼物,夜郎谷所处的土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漫山遍野都是石头。石头是最廉价、普通而最自然的材料,而且最持久。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宋培伦也彻底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将他的生活经历和生命感受都融合进了他的石头地景雕塑群中,而这个地景雕塑群自诞生起一直就处于一种没有最终结果的不断建设、甚至是不断重建的状态。于是,宋培伦修建夜郎谷的整个过程也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个人性格上的固执、他对“这块地”保持纯净状态的理念、他每天、每月、每年一点点垒上的石头和他一家人长住于这里形成的特殊生活方式,都使得他的石头建筑群沾染上他个人的生命气息,每天、每月、每年地一点点从大地中生长出来。
宋培伦的地景艺术作品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类早期的石建筑遗迹,虽然“夜郎谷”在一开始多少也受到“主题公园”式思维的影响,但在长达二十年的过程中,宋培伦将自己也化为这件大型作品的一个部分,他和作品一起不断地“生长”,使那些石头有了和自然相融的生命力。这使得宋培伦的“这块地”不再雷同于那些强调景观实用性的“主题公园”,不复是简单的游乐场所而在时间中生长成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它既是一种向那些历史上存留下来的石头遗迹予以致敬的艺术性表达,也容纳了面向未来永恒时间的不断生长的“重返大地”之神秘冲动。
这些石头景观安静而神秘地伫立在那里,逶迤的细流从它们脚下流过,把时光的不停流逝和长恒不动的双重魔力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静默于时间里的自然和在雕刻着自然的时间,通过宋培伦的个人生命体验,通过宋培伦永不间止的想象与琐细的建构,共存于这些山峦、树林、细流间,共存于那些用手一点点垒起的石头景观中,也共存于宋培伦个人的生命时间中。通过这个方式,宋培伦与他的石头景观共同构成了一件融合了生命生长所有的神圣感于其中的“大地艺术”,并以此向我们敞开他所听到的来自大地的召唤。
宋培伦和他的伙伴们
夜郎谷的建造不得不提到宋培伦先生的伙伴们——思丫村的石匠们,他们以前是靠炸石头卖为生,宋培伦先生来了之后就聘用他们进行夜郎谷的建造,宋培伦先生对他们说:“你们教我玩石头,我教你们艺术,我们一起玩石头“,就这样宋培伦先生就和老石匠们一搞就是二十年。夜郎谷的建设都是宋培伦自掏腰包,有些时候资金短缺,连工人的工资都拿不出来,但是他们都没有催要或者闹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走过了20个春秋,走过了每一个严寒酷暑,激情不变,初衷不变,经过岁月的流逝,宋培伦和老石匠们形成了一种默契,只要宋培伦进行描述,他们马上就能领会宋培伦先生的意图,工作累了就席地而坐,抽一根烟,喝一杯苦丁茶,唱两首山歌;工作饿了就上山采点野菜就是一顿。“有一个画家翻山越岭,穿过泥泞的小道来到了夜郎谷见到了我,当时我们谈得很投机,午饭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叫工人上山采点野菜,清水煮,辣椒蘸水蘸着吃,当时那位画家说这是他吃过最美味的一餐饭,后来我就建造了夜郎谷的画室,和绘画爱好者们一起创作交流“宋培伦说。
今年夏季中美景观设计建造营活动在夜郎谷进行,美国华盛顿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DANIEL 带着华盛顿大学、罗格斯大学、爱荷华大学20名同学在贵州师范大学园林系教授刘娟娟的牵线下到夜郎谷开展建造营,与夜郎谷宋培伦先生一起交流建造,这是一场文化的碰撞,也是文化的融合。DANIEL来到夜郎谷,他震惊了,“第一眼看到夜郎谷时让我很震惊,神秘而温柔,静静地待着,给我留下了贵州文化的印象是非常有特色。宋培伦先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在城市里建了一个保持着原始贵州文化的艺术公园,让大自然在艺术公园内自由生长。看到他每天早晨起来尽情享受这里宁静,这种感觉非常好。 从专业的角度看,宋培伦先生对于夜郎谷的建造,引用了贵州夜郎文化的元素,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具有创造性,把远古的文化带到现实的生活中。”DANIEL说。
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老石匠们吼一声,他们就会理解老石匠们的意图,大家一起合作,在各方的努力下一起完成了“国王的后花园”。在此次建造过程中,夜郎谷的石匠们用他们高超的民间技艺征服了中美韩师生们,在宋培伦和老石匠们的协助下,建造营完美落幕。
夜郎谷的日常
随着各家媒体的报道,宋培伦成为了“网红”,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喜欢和宋老师交流,喜欢听宋老师说夜郎谷的故事。夜郎谷现在是音乐的居所,夜郎谷吸引了很多喜欢音乐的人来到这里居住,琴箫合奏已经不是武侠小说的场景,夜郎谷志同道合的音乐艺人经常一起玩音乐,这里是音乐的天堂,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爱好音乐的学生来到这里做志愿者,帮助打扫,同时也可以学习打非洲鼓。
2015年美国著名钢琴家傅约翰来到贵阳,在夜郎谷举行了一场音乐钢琴演奏,由于没有大的舞台,最终就在森林里举办了音乐会,大家席地而坐,聆听美妙的音乐,当地的苗族也穿着华服出席了音乐会,大家牵着手一起唱歌,一起跳舞,还有夜郎谷乐道音乐工厂的非洲鼓表演,人融于景,景融于自然,神秘而和谐。
再附上几张夜郎谷里的风景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