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勿宁:掀起咸宁文化的盖头|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人及作者:
王译永 北京神州数码有限公司
走进湖北省咸宁市,问到当地文化,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向你介绍市文联原副主席王勿宁老师。
当我们提起故乡和农村这个话题,年过花甲的他,充满激情地说到:故乡是每个人的起点,农村是人类文明的开始;爱故乡就是爱母亲爱自己,爱乡村就是爱祖国爱华夏。再伟大的人物,也离不开故乡的孕育;再文明的社会,也离不开泥土的哺养,为了故乡这位母亲的微笑,我愿终身奉献。
立足家乡掀开了通城的文化盖头
王老师出生在咸宁市通城县一个叫“游溪石”的村子。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环境极好,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屡见不鲜。上世纪60年代以前,村庄门前一河清波盘桓而过;河流水深数丈,河岸古木参天;一对对的竹排,载着货物来来往往。
“游溪石”的开山祖,明末清初从外地迁来这里繁衍生息,已近400年历史。老祖宗建造的古屋,虽已破败,但当时的格局,王老师还记忆犹新。村庄里的悬匾、先人题在墙壁上的书法,他还能一一道出,张三吊楼上的欧体正楷“百字铭”,李四家里书柜上刻的大篆,都能如数家珍一样说来。
深爱着游溪石的王老师,更深深眷恋着外婆家。外婆家旁有座大庙,是个信佛老太公的圆寂之地;一百多年过去了,老太公的肉身至今不腐完整保存着。上下两重的庙宇,白墙黛瓦,中间一个大天井。庙前雕的石象石狮栩栩如生,同时家中还有许多小石狮,最小的他都可提起来玩。庙宇正面屋檐下的墙上,都是非常精致的水墨画。他特别提到镌刻在石柱子上的“满座清风扶道骨,一轮明月悟禅心”的正楷对联,即使今天国家级的书法家,也没几个能与此匹敌;只是文革时,庙宇被砸,仅剩下一个安放老太公遗体的小石屋了。
在这种乡村文化的熏陶下一天天长大的王老师的文笔间有着家乡的古树老屋、外婆的花椒茶、用布鞭抽打的地陀螺;脑海里有了河里捕鱼、田里捉鳅、幽巷听神话、月下和叔祖父在河堤上栽木梓的记忆……
太多太多的家乡故事,融入血液,伴随他走过少年、青年、壮年,步入老年……
种在心里的故乡情结,让一向爱学的他,越加喜欢收集家乡的故事了。但是,这些故事仅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小时候他到公社商店的文具柜台买到的故事,都是外地的;十几岁后到县城的新华书店里,每个柜台找遍,都买不到写家乡的书。20岁不到的他,买了一套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翻来覆去读了几遍, 200来万字的著作,只字不见生他养他的通城县。他苦苦思索这块古往今来的土地,怎么没有半个字的历史记载? 他不相信这里没有历史没有传奇。于是,他到县城去请教名流、借阅县志、抄阅文史资料,他渐渐发现,这是一块被史书遗忘的土地。他立志要一步步去揭开那副神秘的面纱,和盘托出一个光彩照人的通城来!
在边收集资料的同时,他开始了对这块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的考察。
他从家乡马港镇开始,先后沿着崛起于湘鄂赣三省的幕阜山脉,西进湖南汨罗、岳阳、平江、临湘,东到江西修水、武宁,北到湖北崇阳。站在“一脚踏三省”的幕阜山主峰黄龙山上,他眺望到了那一峰造三水的壮观历史:东望,是造就江西诗派的滔滔修水;北望,是造就火烧赤壁的隽水陆水;西望,是造就爱国诗人的滚滚汨罗江。
个人行为的实地考察,时间只能靠自己攒,经费只能靠自己筹。差旅费、伙食费,甚至要付给向导的工资等等,都靠平时省吃俭用而来。王老师笑着说:再穷也要做人,再苦也要做事,吃就三餐改两餐,睡就睡最差的床铺,省出钱来坐车付其他费用,想做成事总会是有办法的。
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奋斗,他发现史不见经传的通城及周边,盖头里竟藏着伏羲、大禹、蚩尤的足迹,三苗古国、百越文化、瑶族苗族畲族源流、隽姓起源、桃花源的璀璨,古罗国、艾国、糜国的风华,他看到了英雄辈出的故园……
现在,展示在他笔下的是这里的悠久历史、独特民俗、独有方言、独创宗教、独到红色文化……
王老师深情地告诉我们:通城文化其内容可概括为七个“之”,即“文化昌明之邑、”“民族英雄之县”、“道天佛国之胜”、“巾帼奇才之乡”、“中国革命之土”、“湖北陶瓷之都”、“亚洲砂布之王”。
立足全市发现了咸宁的文化金矿
1986年,王老师被调入咸宁地区行政公署(今咸宁市政府)所在地工作。一心扎在文化研究中的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开始对全地区的文化进行了探索。
他发现,在自己所接触的范围中,人们对咸宁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有人甚至认为这里就是一片“文化沙漠”, 全地区所辖的阳新(后划归黄石市)、咸宁、嘉鱼、蒲圻(今赤壁)、通城、崇阳、通山七个县,国土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好几十万,能够被外人数点的历史故事,不过就是“赤壁之战”、 “汀泗之战”等两三件事情。除此之外,史书上几乎不见有“咸宁”字样。
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节目几次在咸宁拍摄时,主持人甚至将咸宁说成“咸阳”。
这么大个咸宁,难道真是“文化沙漠”?他不信,他下决心要去挖掘去整理去提炼 。于是,他将在通城的思路进一步扩展,立足全区(市),着眼全省,边收集文史资料,边深入实地考察。就这样,他北进嘉鱼、咸安、通山,甚至武昌、鄂城、阳新……
他看到,横亘于三省之处的幕阜山脉,逶迤千里,最高海拔1600多米,东起江西九江,南到湖南长沙,西至湖南岳阳,北接武汉;万里长江浩浩荡荡从西而来,经赤壁过嘉鱼到鄂城往阳新东去。偌大一个咸宁地区,就傲立在这湘鄂赣三省之交的幕阜山脉北面。
十分荣幸的是,在地区工作期间,1992年至1993年,他被借调到省里参与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的采访、摄影和宣传等工作。这个天赐良机,让他如虎添翼,有了更多收集资料和实地采访的机会。
外出采访,在每完成一段工作后,他就立即深入当地图书馆,查阅文史资料,了解有关咸宁的历史。
在北京,他来到卢沟桥祭奠了29军战斗过的地方,因为29军大刀队队长李廷臣是他的老乡。
在上海,他来到了“四行仓库”,凭吊八百壮士,因为这其中的大部分壮士都是通城人。
在南京,他寻找那里的古城墙和当年太平天国的王府。因为他知道,明朝南京的古城墙,有故乡工匠烧制的火砖,刻有“通城”字样砌在那里。他读到一份史料,太平天国在咸宁作战时,有大批的咸宁籍人,参加了太平天国的军队,一路打到南京……
在市里工作近30年间,王老师对咸宁文化有了太多的发现。
独特的语言,丰富的戏曲,众多的成语等等,这里是 “美术之乡”、“诗歌之乡”、“戏曲之乡”、“建筑之乡”,共计达40来个。
仅红色文化一事,他发现,全国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的地方,首先是在咸宁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第一、第二个红色县级政权都在这里。其中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 通城县劳农政府,还创造了四个第一,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第一个县级政府、第一个县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思想提供了一条宝贵经验,即“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王老师的研究,不仅有根有据,来龙去脉,条分缕析清清楚楚;而且提炼精到,纲举目张。他说咸宁是一座文化金矿,其特点可以归纳成“博、大、精、深、源”五个字。
他用自己做的一副对长联,将咸宁文化概括如下:
天岳在斯 鱼岳在斯 富水隽水在斯 桂泉洞色亦在斯 咸集锦绣描风景;
易经有我 诗经有我 尚书史书有我 屈李苏文更有我 宁将精华写春秋。
着眼开发提升了咸宁的文化品位
有了文化金矿,怎样使这些沉睡的宝藏,为发展咸宁富裕咸宁靓丽咸宁服务呢?
针对其文化优势,王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积极为市委市政府献计献策,亮出了一招招切实可行的谋略。
2006年,他和咸宁市委副秘书长李旭东先生等一起,向市委市政府写出了挖掘咸宁文化资源,打造鄂南文化谷的大型报告,很快得到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的亲笔批示。在党政两位一把手的批示下,市委宣传部还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
2010年,各县市区开展文化打造。咸安区享有丰富的嫦娥文化资料,准备向国家申报“嫦娥文化之乡”;
通城县打造了具有瑶汉文化相结合的《拍打舞》,作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届“山花奖”比赛演出的节目,却在申报中卡壳了。两个项目一个申报在急,一个申报卡壳,上下几经协商,还是无法解决。面对这两个难题,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心急如焚,最后决定派出王老师进京落实,尽管当时大家心里谁也没底。
于是,他们冒着夏日的高温,四处奔走,历尽波折。最终不仅“中国嫦娥文化之乡” 被国家文联领导敲定,而且在当年9月,《拍打舞》还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参演节目,在山西省大同市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十届“山花奖”比赛演出中,荣获中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金奖。
“嫦娥文化之乡”,现已闻名全国,傲立于市区的“香泉映月”景区的大型实景舞台,已多次面向全国各地来的客人演出《嫦娥奔月》。
2011年《咸宁电视台》专门邀请王老师参加地方文化讲座,一口气录制了四集,传播家乡文化。不仅如此,王老师还运用自己的历史、文学诗词和书画知识,组织了全市一批批书画家,建碑廊,立碑林,为咸宁的景区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景点。
正是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王老师不仅对本市文化建设呕心沥血,而且还多次被应邀到本省的宜昌、武汉的江夏区等地参与他们的地方文化打造;还参与湖北省现代名人研究院的许多工作的组织、策划和运作。
同时,甘肃酒泉市、敦煌市也邀请他率队前往交流,制作专题片。在酒泉市里,至今还收藏着王老师当年前往交流,留下的一幅他自撰自书的巨幅嵌名对联:
酒乃英雄气,泉为君子风。
告别时,王老师告诉我们,现在退休了,时间比过去更多了,所以正在整理所有资料,准备将咸宁文化,编成一套200多万字的系列丛书,争取出版,使咸宁文化配套成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可他也深感头疼,那就是经费的筹集非常艰难。但不管怎样,他说:为了故乡,为了母亲的微笑,再苦再难,自己也一定要走下去,走出来!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