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2 09:27:44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作者:

李玉忠 太谷县广播电视台

推荐人:

刘红庆 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

推荐理由:

作为专门从事写作的人,我对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有独钟,在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谷秧歌的时候,慕名采访了杨巨奎先生。后通过多次采访,发现这位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中医药专家不仅知识渊博,医技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对待求医求药者不分贵贱,和蔼可亲,尤其热爱家乡,热爱百姓,为了发展家乡的医药企业殚精竭虑,还积极引进企业,千方百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他放弃了颐养天年的机会,放弃了高薪担任药企顾问的机会,花甲之年二次创业,年过八旬还在为家乡医药企业的发展和百姓健康而辛苦奔波,建药厂,成立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中药材基地,开发生物农药;他免费为群众看病10万余人次,向贫困家庭赠送药品350多万元;他为家乡修路子,打深井;他动员社会修复了“太谷十景”之一的“酎泉春水”,引进资金修复了三多堂的避暑山庄青龙寨……

我觉得杨巨奎先生是爱家乡的典型代表。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到亳州亲自采购药材

当笔者来到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凤凰山脚下的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时,83岁的杨巨奎老先生正在给几位农民看病,老人像对待朋友一样和蔼可亲地给他们望闻问切,把脉问诊。当老人让工作人员把药品交给这些农民时,农民们急忙掏钱,杨老先生微笑着摆摆手:“不用掏钱了,送给你们的药。”

“这怎么能行呢?我们又不认识。”农民们显得很拘谨。

你们是农民,我是山里人,咱们都是一样的嘛。”老人开着玩笑说。

看着杨老这样对待平民百姓,笔者心里热乎乎的。以前只知道他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中医药专家,没想到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乐善好施。笔者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山里人”充满了敬意,于是便想写一些关于他的文字。谁知老先生再一次摆摆手:“我是一个山里人,有啥好写的?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1968年与军代表在到山区为群众义诊

离开家乡拜师学医

 

1946年春,太原。虽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半年多,但这个饱受日寇蹂躏的古城依然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时,一位13岁的少年来到了这座古城的帽儿巷体全堂药店,当起了学徒工。这位少年叫杨巨奎,来自太谷县凤凰山脚下的西山底村。

杨巨奎到体全堂当学徒工是带着双重任务来的,首先是受八路军129师386旅特工站的指派,建立交通站;二是拜师学医,学习治病救人的本事。

杨巨奎所拜的师傅是华北地区著名的老中医韩玉辉,还有著名药师张涛。韩玉辉对病人很热心,但对徒弟们要求很严格。作为韩玉辉先生的开门弟子,杨巨奎每天凌晨5点起床,打杂跑堂,挂号抓药,晚上还要给师傅洗脚、铺被子,然后在蜡烛下背诵汤头歌、练习写字和打算盘,一直到十一二点才能睡觉。杨巨奎仅在太谷的贝露小学读过1年零4个月书,然后又断断续续上了三年学,为了弥补念书少的不足,杨巨奎十分勤奋。

那天晚上,杨巨奎躺在炕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到了远在家乡的母亲。妈妈,你还是那样为了生计而辛苦劳碌吗?父亲还在给人家打短工和担水吗?你还记得孩儿曾经惹你生过气吗?

杨巨奎想到了那次惹母亲生气的事儿。杨巨奎10岁那年,由于家里太穷,父亲过度劳累,得了重病,为了给父亲筹钱看病,竟然背着母亲以100块钱的身价把自己卖到了东山底村。母亲找到他,流着泪对他说:“你要不跟妈回去,妈就跳到这口井里。”那口井好深好深,辘轳头得转32圈。杨巨奎害怕了,他一头扑进母亲的怀抱,哭着说:“妈,你别跳,我跟您回去,我以后再也不惹您生气了。”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探访民间老医师

杨巨奎想到了体弱多病的父亲,想到了像父亲母亲一样饥寒交迫、疾病缠身而又没钱看病的乡亲,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医术,帮助父母和乡亲们治好病,过上好日子。

      ​杨巨奎又想到了自己担负的使命。杨巨奎的五叔在延安抗大学习,伯父是八路军的差粮员,而杨巨奎的家就是八路军的交通站。那一次,杨巨奎在给武工队送子弹时腰部还受了伤。为了给八路军收集情报,他每年冬天到火车站去捡烂炭,把手和耳朵都冻烂了。

杨巨奎想到了在太谷南山与鬼子周旋的八路军,想到了八路军伤病员因缺医少药而在痛苦中呻吟。他发誓,要为八路军获取尽量多的情报,要学好医术,为八路军疗伤治病。

1950年,在体全堂当了4年学徒工的杨巨奎担任了太原市医药工会的财务委员,不久又担任了太原市医药工会主席。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在车间与职工研究技术改造

返回家乡振兴医药

1953年元旦,“三反五反”结束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发展上,20岁的杨巨奎奉命回到离别7年的家乡太谷,担任了太谷县医药工会主席、西南街团支部书记和广升誉药店会计,负责对私营中药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明清时期,随着晋商的崛起,把太谷的中药文化推向了巅峰。当时的太谷县商贾云集、票号林立,被誉为商品集散的“旱码头”、“中国的华尔街”。太谷药材商人一方面收购地产药材,向全国各地批发流转,一方面又把全国各地及国外的动植物药材引进太谷,并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收购和批发地道药材,形成了“太谷广帮”,到清朝时期,“太谷广帮”垄断了进口南药的国内市场,左右着东北以及沙俄的鹿茸、羚羊等市场行情,太谷成了当时名副其实“药谷”和“药都”。这里名老中医、从药专家荟萃,探索出许多独特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留下了大量的中药秘方,其中包括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等名贵中成药的秘方和生产技术。

1955年,以生产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等药品闻名全国的广升誉、广升远、广源兴、延龄堂等药店改制为山西省晋中行政公署广誉远制药厂,成为全省第一家完成公私合营的医药企业,杨巨奎担任广誉远制药厂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

广升誉、广升远、广源兴、延龄堂等药店解放前都生产龟龄集、定坤丹,这四家药店整合为广誉远制药厂后,仍然生产这些产品,尤其是龟龄集,是全国唯一的以“集”字命名的药品,也是全国唯一的升炼剂。关于龟龄集的传说众说纷纭,但大家都认可它是“宫廷御用圣药”。那么,龟龄集是怎样从宫廷流入太谷的?为什么仅仅流入太谷?被称为“补药之王”的龟龄集为什么有如此复杂繁琐的炮制工艺,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太谷县生产龟龄集的药店众多,究竟该以哪家的处方为准呢?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收集古今医药书籍2000余册

这一连串的疑问引起了杨巨奎极大的兴趣,于是决定对龟龄集、定坤丹等传统名药的历史资料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杨巨奎组织专业人员,走访老药工,翻阅历史档案,对龟龄集、定坤丹的不同处方、工艺进行分析对比。渐渐地,龟龄集的重重谜团一个个被解开:

      ​龟龄集是道家炼丹术在中医药的直接应用。明嘉靖皇帝朱厚骢自幼体弱多病,29岁时还没有子嗣,便下令广征医方,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对《云笈七笺》中的“老君益寿散”进行化裁,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并采取“炉鼎升炼”的技术制成了“仙药”,嘉靖服后,逐渐身轻体健,连续生了八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嘉靖龙颜大悦,亲赐药名“龟龄集”,以示服用此药可以获得像千年神龟那样的高龄,龟龄集从此成为明清两代18位皇帝的“御用圣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宫档案中,可以查阅到雍正皇帝对河南总督田文镜赏赐四两龟龄集的记载。乾隆皇帝更是把龟龄集列为“不可一日不用”六味补药之首,并亲笔御批:“甚好,足嘉也”。陶仲文有个义子,原籍山西太谷,告老还乡时辗转将龟龄集处方带回家乡,自家升炼服用。后来,龟龄集处方流入广誉远前身字号。龟龄集讲究“三才五行”、“二十八宿”。三才指的是天、地、人,暗喻主要配方中的天冬、地黄和人参;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在方中药材颜色、味道、采摘时间、炮制方法上的对应;二十八宿,暗指药方一共28味药材,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杨巨奎在山西中药厂工作期间龟龄集获国际金奖

杨巨奎组织专业人员撰写了“龟龄集”、“定坤丹”史略,存入了国家档案馆。这一成果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杨巨奎于1959年出席了全国文书档案先进工作者经验交流大会,受到了周总理、谢觉哉、曾山(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亲切接见。

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杨巨奎越来越感到从药人员的缺乏,于是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太谷县成立了山西省中药材学校,这所学校先后为山西省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药材专业人才,被誉为山西省中药材领域的“黄埔军校”。

1958年秋,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来到太谷古城西大街的广誉远制药厂,他看到广誉远职工挤在四合院里生产龟龄集、定坤丹等名药,决定帮助广誉远在城郊建设一个新厂。当时主持工作的杨巨奎十分兴奋,积极投身到新厂的筹建工作中。

1959年春,广誉远新厂区开始建设了。杨巨奎克服了资金短缺的困难,苦干4年,终于于1963年在太谷城南门外建成了广誉远新厂。

1971年,广誉远制药厂更名为山西中药厂,杨巨奎担任了厂长。在当时“批林批孔”的混乱情况下,他专心致志搞生产,先后四次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献方活动,致力于传统产品的恢复和新产品的开发。1975年,广誉远根据华罗庚的优选法,将升炼工具改为电子升控炉,升炼时间也由49天缩短为17天,在保持制作原理、制作过程、药理药性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龟龄集的自动化生产,降低了成本,使昔日的宫廷圣药成为普通百姓吃得起的补药。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杨巨奎先生编写的《中药炮制》一书

民间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说,繁体字的“醫”字从“酉”,也说明酒与医药关系密切。如何更好地发挥龟龄集的药效,让人们在谈笑间得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呢?杨巨奎找到了清代宣统皇帝溥仪之弟爱新觉罗·漙杰先生,多次商讨龟龄集酒生产事宜,严谨地沿用中国皇宫御酒之秘制工艺,于1979年在西山底村建起了酒厂,用清香型白酒生产龟龄集酒,使龟龄集酒成为中国药酒知名品牌。

“文革”中,许多知识分子受到打压,杨巨奎心急如焚,力所能及地保护这些人。他听说毕业于日本天皇医大的国家卫生部高级研究员高俊德被下放到大辛庄农场,他冒险将高俊德请到山西中药厂,一起搞新产品的研发。为此,他还受到了造反派的批斗。

1978年,杨巨奎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他整理历史资料、保护知识分子、传承传统产品、开发新品种等方面的经验,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44年孜孜不倦,44年在广誉远和山西中药厂摸爬滚打,杨巨奎将一个前店后厂的小手工作坊发展为国家重点中药厂,产品由初期的23种,发展到146种,龟龄集、定坤丹双双蝉联国家质量金奖,龟龄集被评为世界十大传统名药之一,“远”字牌商标获马德里第十八届世界第一商标奖。

杨巨奎曾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原德国总理科尔等中外名人政要组方遣药,还是叶剑英、徐向前、粟裕、杨成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健康顾问,获得了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博士、客座教授、“晋商终身荣誉奖”,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称号。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杨巨奎先生建设工作44年的山西中药厂

钻进山沟二次创业

1997年12月,64岁的杨巨奎退休了。

杨巨奎再次陷入了沉思。是应聘到制药企业担任顾问享受高薪?还是养花养鱼颐养天年?这两个选项都被他否决了。

他想到了自己13岁时到太原体全堂拜师学医时许下的心愿,他认为,自己的心愿和理想还没有完全实现,还有许多人在病魔的困扰下艰难地生存,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家庭还有很多。他要把自己50多年积累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奉献给社会,造福更多的百姓。

他想到了自己的许多医药研究还是“半拉子工程”,而要继续研究,就得有自己的实验场地。他看到了家乡西山底村还有很多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而要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就得兴办企业。经过反复思考,杨巨奎决定在西山底村创建一个中药厂,进行二次创业,迎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他的梦想是:延伸太谷500年中医药传统,携手同仁,争创国家级“中医中药养生基地”,把太谷打造成当代中国的“药谷”。

      ​1998年,杨巨奎筹集60万元,创办了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公司创办初期,由于资金、人才和产品不到位,杨巨奎只能从对外加工起步,为日本明和株式会社开发杨博士健康发泡酒,换取外汇作为企业发展基金。后来,随着一批批新药的推出,一个个品牌的打响,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开始了“转型”:从“上门找资金”变成“资金找上门”。晋中市支持发展基金、银行系统贷款等先后有3200万元注入到位,为杨巨奎继续研发尖端产品提供了保证。杨巨奎成立了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研究所,先后研发了抗癌新药“颐圣复方斑蝥胶囊”、化疗后的康复剂“颐圣益康胶囊”,“中华龙宝”、“中华坤宝”、“颐春宝”等13种治疗和保健新药。经过16年的发展,黄河中药已经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生产软胶囊剂、硬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和滴鼻剂5个剂型、55个品种,其中9种被国家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级新药,5个品种被香港李嘉诚医院列入首选药物,“脂脉康胶囊”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入高新产品,企业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药材种植园指导种植

2009年6月,杨巨奎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中药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24名入选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唯一的山西籍人士。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何把自己从医从药70年的经验传承给后人呢?晋商文化发源地的太谷县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如何把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给公众呢?杨巨奎决定建立山西省中医药博物馆。

杨巨奎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经省文化厅、民政局批复,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山西省中医药博物馆,馆藏从古代至近现代的中医药文物15000多件,古今医籍2000多册,包括历代医药学著作、前人遗方、遗著、秘方、验方、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等中医药文献资料。还展出了中药标本2000多种,中医药制作工具上千件。目前博物馆已由省级中医药传承教育基地升格为国家级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杨巨奎还建成了中医药博物馆医院,在太原建立了山西中医药博物馆太原医馆。

正当黄河中药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杨巨奎有发现了新问题——化学农药污染环境、诱发疾病问题。

农业食品安全是一个直接关系老百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而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早在1998年,杨巨奎受出生于太谷县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的委托,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可持续研究所合作,组建了山西科谷生物农药有限公司,进行生物农药开发。他们首先引进原苏联的生物农药PT,然后经过创新,将液态PT改造为固态,降低了运输成本。之后又研制出了“白僵菌”,被农业部正式批准为生物农药,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白僵菌”生产许可的企业。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杨巨奎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中药传统制剂方法(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长期以来,生物农药成本高、见效慢、怕光照的缺陷,导致农民仍然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这一问题是国际性难题。如何突破这一难题呢?杨巨奎想到了用中药为庄稼治病。

杨巨奎与山西巴盾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所合作,经过4年苦心钻研,研制成功了白僵菌与中药提取液的复合剂“植物源速效杀虫组合物”,解决了生物农药作用迟缓和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农药的无残留目标。

2014年3月, “植物源速效杀虫组合物” 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杨巨奎在兴奋之余又陷入了焦虑之中,这么好的科技成果怎样才能尽快地让它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批量生产,造福社会呢?山西科谷生物农药有限公司是一家独立的法人单位,资金严重缺乏,要完成植物源速效杀虫组合物生产线的建设几乎不可能,怎么办呢?

年过八旬的杨巨奎东奔西走,找县领导协商,找市委领导汇报,找商家谈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市县领导的协调下,与山西金谷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决定投资2亿元建设新厂,引进现代化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如今,科谷生物新厂区主体工程已经竣工,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看着自己费尽心血组织研制的中药提取物生物农药即将问世,杨巨奎心里感到了些许安慰,这也算是给了对自己充满厚望的杜润生老先生一个交代吧。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为中青年人传授中医药知识

拳拳之心奉献家乡

杨巨奎深爱着太谷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深爱着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深爱着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他以一颗拳拳之心报效着这片热土,力所能及为家乡奉献光和热。

他创办的黄河中药、龟龄御酒、科谷生物三个企业已为国家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税收,为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他每年为5000多人义务就诊,每年向贫困患者赠送药品20多万元,也就是说,杨老退休之后已经为10万多人免费看病,向生活困难的患者赠送了价值350多万元的药品。特别是在不孕症研究上,杨巨奎使用中药制剂,使数以百计的不孕者喜得儿女,过上了幸福生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在自己的家乡西山底村打出了全县第一口深井,在观察水质、准备生产药酒的同时,解决了村民们吃水难问题,而且全村村民还享受到了特殊待遇:几十年来吃水不用掏钱。

1998年,他为太谷县引进了香港独资企业中远威药业有限公司,在生产溶栓胶囊、葡立胶囊造福人类的同时,每年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解决了200人的就业问题。

他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考察、论证、引资,修通了连接太谷县城和龟龄山庄7公里的太侯路,建成了连接太谷县城和南山旅游度假区6.5公里的南山路。

位于太谷县凤凰山东侧的“酎泉春水”是著名的“太谷十景”之一,由于战乱和“文革”的破坏,酎泉寺早已遍地残垣,面目全非。1993年,杨巨奎发起了修复酎泉寺景区的活动,他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进过20年的辛苦奔波,他前后筹措资金800多万元,在凤凰山酎泉寺的废墟上,建起了风景秀丽的龟龄山庄。同时,他与县文管所联手组织企业界有识之士,对太谷县标志性古建筑、近百年未修缮的鼓楼,投资三十多万元,进行了全面保护和维修,使之得以保护。

地处大山深处的青龙寨,是当年曹家三多堂的避暑山庄,地势险要,可攻可守,周边风景如画。然而它也在战乱中被毁。杨巨奎积极协调,牵线搭桥,促成了香港商人对其购买,使这座古堡得到了修复,成为旅游盛景。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馆内藏品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70多年兢兢业业奉献中医药事业,70多年不计得失奉献社会和家乡,杨巨奎已经做了很多,但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现在依然很忙,他还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做,他正在与时间赛跑。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药颗粒药效好又方便,而山西省目前还没有浓缩提取中药颗粒的厂家,杨巨奎已经在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建起了中药颗粒生产车间,安装了9个30吨的提取罐。

他正在研制中药透皮剂型,实现内病外治,不用吃药就可治疗妇科的子宫肌瘤等病。

      他已经撰写了《中国中药炮制技术汇编》,目前正在与省人大副主任周然、山西省中医学院共同撰写《山西中医药史》等巨著。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杨巨奎就为我省引进了第一批梅花鹿,先在太谷县西山底村养殖,后推广到全省。他与中科院、省农科院、三农办、山西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努力寻找濒危动物类药材的替代产品,协商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引进羚羊,与林业局合作在海南、苏州进行犀牛的培养。如今,他仍然为解决部分动物类中药材品质不佳、药效不好、货源紧缺等问题而操心,经国家林业部批准,杨巨奎正在建设一个占地500亩的濒危动物养殖园,将引进梅花鹿、麝等濒危动物进行人工养殖。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结合中医药博物馆的扩建,杨巨奎正在与市县旅游部门合作,打造养生健康旅游线路,把中医药产业融入晋中转型发展。

……

      “愿天下人长寿  祝千万家安康”,这是杨巨奎从医从药70多年的心愿,也是他孜孜不倦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动力。“七十古稀今不稀,莫谈耄耋与齐颐,两度花甲不为贵,三度花甲再称奇。”,这是杨巨奎对自己的鞭策,也是他退休之后二次创业的力量源泉。为了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为了造福芸芸众生,为了使家乡更加美丽和谐,杨巨奎,这位身材矫健、红光满面、和蔼可亲的八旬老人,正大踏步走在二次创业的路上,他不会止步,他将以一颗年轻人的心,迎接和拥抱人生第二个春天。​​

杨巨奎:造福桑梓的“山里人”|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爱故乡 杨巨奎捐资为县乡修建公路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