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迎:带给家乡的两件礼物|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作者: 张善三
礼物之一:临沂市海迎相机博物馆
临沂市坐落于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号称第二个“小延安”;西部毗邻孔孟之乡,为礼仪之邦。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八路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依靠山崮相望、沟壑相连的地理环境,取得了葛庄战役全歼日本扫荡兵的胜利;善良质朴的沂蒙人民无私支援前线,煎饼、大葱、布鞋倾其所有,红嫂乳汁救伤员,留下了可歌可泣、枚不胜数的故事。国内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过孟良崮战役;《大众日报》在这里创刊。这里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文物众多,革命文化物品纷繁。
贾海迎是位土生土长的沂蒙人,吃的是蒙山粮,喝的是沂河水,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深深眷恋着这里的乡风民情,立志为这片热土奉献自己的全部收藏品。在外奋斗几十年,一直心系家乡,心系人民,暗恋着这方沃土。
他叶落归根回到故乡,带回的礼物之一,就是山东省文物局鲁文博备(2015)91号文件批复公布、临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6)6号文件批复公布、2016年3月17日临沂市民政局注册的“临沂市海迎相机博物馆”。馆藏2500多部相机,上百类品种,涉及国内国外,俱为老式名优相机,文物价值不可估量。
起初,他协调山东龙岗旅游集团连续在沂水荧光湖景区举办展览活动,免费为游客参观,他始终在现场导观、讲解,不厌其烦,不辞劳苦。醉翁之意岂在酒乎,贾老说:“我收藏的相机,以国产老牌的居多,我的心意在于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创造,揭示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创造热情”。一个游客说,“这么多相机,的的确确还可为广大摄影爱好者,为千万名夏令营的孩子们提供中国相机发展史的活教材。”
摘千家万户之星展中国相机辉煌
1985年,他受杭州相机收藏大家高继生先生和北京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的启发,走上了古老相机收藏之艰辛道路。除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他还利用节假日、出差机会,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踏破铁鞋觅相机。连大年三十、正月初一的时间都不放过。他学会了毛泽东科学利用时间的方法,运筹帷幄,每到一地出差,总是先把当地的古玩市场和老相机馆的位置了解好,第二天一早就开始行动,事半功倍,准有好的回报。
2009年夏季,到大庆油田出差。古玩市场在旧社会叫“鬼市”,天未明,倒卖古玩的人早就上市了。那天他五点就跑到了古玩市场,逐个地摊寻找,令他喜出望外,一下子找到了一直梦寐以求的熊猫相机,经过讨价还价,终于收入囊中。此相机是1965年哈尔滨生产的,产量少,品牌精美,实属难得,来之不易。痴迷的他收到一个好相机,欣喜异常,晚上放在被窝里搂了几天才肯放到货架上,可见其爱不释手,一往情深。这也被不理解的人视为“神经病”、“吃饱了撑的”。
2011年腊月27日他从西安坐飞机到沈阳,再坐火车到辽河油田讨一笔货款。一下飞机,他看到去盘锦等车还有剩余时间,立即奔向沈阳古玩市场,虽然匆匆而来,但苍天不负有心人,他意外买到了一部日本1945年产的柯达相机和一部中国江西1972年产的凤凰牌135相机。科学利用时间,打好时间差,是他的拿手戏。相机在什么地域能有也是他潜心研究的成果。
2010年利用国庆假期,他跑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家属区,跑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收到了一批精品相机。只有他晓得,在五六十年代,年轻人结婚能购买得起相机的只有双职工,双知识份子,军工企业,矿山企业,煤炭企业。这些单位或企业的职工普遍工资收入较高,也就能买得起相机,而且不断更新。这些家属区门口摆摊,总有旧相机出售,也就总能买到好相机。收来的木质相机、外拍相机不便于携带,拆卸开来,包装好,用货车或火车托运回家。
用他的话来讲:“时间不等人,年龄不饶人;要尽量尽快把散落民间的相机收集起来,凝聚合力,形成群体规模优势,发挥整体社会效能。”
他像当年深圳人买楼房如同买菜一样,去疯狂地收藏国产老相机,特别是木质相机,因为当时生产的就少,失散损坏的又多,存世量太少了,多么的弥足珍贵啊。有些不识货的人不会存放,也不注重收藏,总是把机器拆了当柴烧。相机收藏风潮是由外国兴起的,西安鼓楼西街、回民街,几家卖老相机的店,是外国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从八九十年代起,国人才注意到,老式相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被国家列为二级文物。生产量极少、存世量更少的、国家领导人用过的老式相机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年由于电脑、手机的普及,有老式相机的人也视为珍宝。挨家挨户地收购老式相机好比上天摘星,难乎其难。
2008年他专程到甘肃花池县一家老相机馆,就一台座机、一部外拍机,一部120相机,讲好价,付了钱,租了车,刚要发动车,正巧碰上这家主人的儿媳妇,硬是逼着老公公把钱退还给他。儿媳妇讲,从网上看,一台木质相机卖到十五万元,这么多相机你怎么5000元就出手呢?最后这笔生意因为她的一番话遗憾地泡汤了,使他徒劳一场,败兴而归。1995年到新疆吐哈油田出差,在一户维族人家谈妥收买一部红梅相机,刚付完300元钱,老太太的孙子放学回来,想不到说服奶奶收回相机,这笔买卖也是令人失意,没有做成,让他一时垂头丧气,数日不乐。像这样的事例三十年来是不胜枚举。
收藏保护国家文物,宏扬中国相机文化,任重而道远,必须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大型的相机生产厂家有19家,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机械相机是由英国达盖尔发明的。随后在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兴起。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后起之秀;当时为10亿人民所需求,也扩大了出口贸易。
相机的出世留下了各个历史时期、历史瞬间的影子和烙印,同时,被历史沉淀下来的相机成为文物。他的情结就是千方百计收藏更多的国产老式相机,向国人与世界展示,中国人也做得出好相机,中国制造,中国智慧,中国很棒,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爱我中华,扬我国威,长我志气。
他的相机博物馆的建立,托物言志,用心良苦,意义匪浅。
顶住压力,苦中求乐收获甚多
三十多年的相机收藏生涯,最大的阻力就是老伴,后来是子女,再后来就是社会、同仁的压力。八十年代以来,收藏相机都是偷偷地悄悄地进行,瞒着司机,瞒着妻儿。
一开始资金不足,但价格也便宜。他出差机会比较多,司机还没睡醒,他就从古玩市场回来了,一两个相机往包里一放,回到家中,往角落里一放,老伴也不会在意。
再后来,担心收藏的数量越来越大会被妻儿发现,就放到了朋友家里。可是工资待遇越来越低,拿回家的钱就越来越少了。
后来司机也知道他收相机的事,就瞒不住了。妻儿联合起来开他的“瓦解会”。有一年大年初一,他借拜年为名收了一天的相机。晚上回到家,又受到了一家人的“数落”。一些朋友、亲戚们也嘲笑他不务正业,“收藏这些相机是顶吃还是顶穿,这不是神经病吗?”西安两大古玩市场上的同行也在指责他,“旧相机的收藏价都被这个戴眼镜的山东老汉给抬高了”。有的雇黑社会找他麻烦。
2009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朱雀路的古玩市场,有个小混混手里拿着一个劣质茶壶,故意在他身上一蹭,顺手掉在地上跌碎了。这群人把他拳打脚踢,讹去了800元。几十年来,他顶住了各方面的阻力、压力,历久弥坚,老当益壮。
他曾在古玩市场认识了一个收藏大家贾邵俭老师,经其指点,倍受启发;在百家讲坛看了马未都老师的讲座,他的收藏激情就更大了。
退居二线之后,他在陕北长庆油田,凭其技术优势帮人上了一个钻井项目,人家老板一发给点补贴就挤出来,一到星期六星期天就跑到西安两大古玩市场淘宝,这期间又收到大量的国产相机。
到北京出差,他收相机到过中南海,住在府佑街宾馆。在灵镜胡同收了一架1919年产的“兴盛长”牌外拍机,令他欣喜若狂,这是他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馆内还有一台木质老相机。是1950年上海公私合营相机厂生产的“向阳牌”仿德国莱卡座机,镜头是德国进口的。这台座机最初在武汉军区使用。
据收藏人讲:“他家三代人,都是从事照相工作的,他是第三代,18岁当兵到了武汉军区,用此相机给国家领导人照过无数的个人照和团体照,也给伟人毛泽东拍过照。”这台座机有66年的历史了,也是他的镇馆之宝。
自2015年5月1日在家乡院东头景区建馆开业以来,接待游客15万人次,摄影爱好者3000多人次,夏令营团体200多个,乡、镇、县、市、省级机关团体100多个。清华大学吴教授,解放军文艺报社原政委魏继光,原机械工业部贾部长等省部级干部100多人,相继参观了相机博物馆。周边广大群众络绎不绝来到馆内参观,了解中国相机发展的辉煌历史。人们都把旧式相机当作道具合影留念,或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有的爱不释手,流连忘返;有的赞不绝口,感慨万千;有的称颂中国制造,为之自豪;有的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贾海迎给家乡带来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具备在未来的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事业发展和优秀文化传承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感染力。
礼物之二:沂蒙观复文化博物馆
1万多件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藏品,涉及建党、创建革命根据地、反围剿、长征、陕北会师、陕甘宁边区、抗战、三大战役、渡江、建国、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物品丰富,资料详实,分十四个展区,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感叹。
例如建党初期沂水县第一个中共党员李清漪从上海回乡介绍李鸿宝入党并联系沂水城地下党员邵德孚建立沂水县第一个中共支部的故事材料,异常醒目。这个观复文化博物馆内,红色经典藏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我们惊呆了。这么大龄的老人有这么大的精神力量,这么执着的意志,不到一年时间回家乡又建起一个属于省级、国家级的民间博物馆,真是不可想象。
从2015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26周年,他建馆不到一年时间,已有2万多名参观者的记录,他们不约而同地共同留言:这位老人的红色收藏,给沂蒙老区子孙后代,带来了不竭的精神食粮;贾老不愧是“沂蒙娇子”。
进入陕甘宁边区、三十个省、八大军区党史、军史展区,陈列着3000多部党史军史材料;其中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老红军、老八路、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回忆录,这么全面完整,在民间是绝无仅有的。例如斯诺、李银桥、李锐、汪东兴、叶永烈、吴冷西、张玉凤等人的回忆录。
这么个民间文化博物馆,会有这么全面、这么厚重的文物,足见收藏者的艰苦卓绝。一件件物品、一本本书籍、一页页纸片,像一块块金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光芒万丈,熠熠生辉。
再看,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文物佐证了历史的艰辛,见证了老一辈党的领导人的风采;老红军、老八路的回忆录,让人叹为观止,感慨至深。这些文物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为国为民打江山付出的牺牲,扣人心扉,让人激动不已,久久难忘。这些材料对教育后人是无价之宝。那些老地契,旧粮、油、布票或证券,锈迹斑斑,褶皱道道,但记录了历史时代的烙印。
有些藏品反映出当时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拜和忠诚。这些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物品,而今在民间,在市面上几乎绝迹了。人们看不到也不认识这些红色文化在那些年代发挥的历史作用。在馆内,人们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那血与火洗礼的战争年代,夺取的中国红色政权,多么得来之不易。
贾老苦心收集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苦修三十多年之成果,集中创办展馆,免费让人们参观,使其受教育、受启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事业,爱发展,催人奋进,发奋图强。
有动力,何惧艰辛
贾海迎是一位诚实、敬业、朴素、厚道、大方的人。他用三十多年的心血苦苦追求着大收藏、大教化,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他借用经典名句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寄寓了馆藏力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重在启智育人的美好梦想。
一九六九年参军,凭他的干法,能闯出个团长、旅长的干干。
一九七二年,林彪把持军委工作时,规定超过二十三岁不能提干,当了五年班长,复员回到家乡,待了四十一天,带着老婆、儿子三口人重返太行山,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遇见好人的同情给他安置了一份工作。他珍惜这份工作如同在部队一样。
先干好党和上级交给的工作,再科学安排和利用时间做好自己业余爱好的事情。
从1985年手头稍微有点余钱起,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开始了他心向往之的收藏梦、建馆梦。
三十多年来他收藏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物品,用同样的时间、精力,花一分钱能办成三分钱的事。多闻,多看,多思,多忆,找窍门,想办法,是他的一个习惯。
馆内藏有大约200位国内外作者撰写毛泽东光辉事迹的书籍及资料。收藏的动力与他在初中、在部队成为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有缘。他的工作大都是做经济工作的,一生遵纪守法,循规蹈矩,没犯经济错误,爱岗敬业,公而忘私,这也与受毛泽东思想教育有关。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县级以上的城市陆陆续续发展起古玩市场。到大城市去出差,就利用时间差,到古玩市场附近住宿,以便缩短时间去淘宝。到农村去,他习惯到老书记、老村长、老供销主任家住,这些人大都和他是同龄人,也都是同时代的人,他们或多或少掌握一些红色文化的来源和信息。
馆内200多本讲述毛泽东故事的书籍,就是三十多年间,大约在全国150个不同地点收集起来的。到农村去,到乡镇驻地去,改革之初乡村没有公路,出行,搭自行车、摩托车、三马车,刮风下雨,风雨无阻。韧劲上来一天不吃饭,跑上几十里,也要收藏到一份红色文化物品。
2010年腊月二十三日,西安以北有个三元县,逢大集,交通堵路,他下车,搭老百姓摩托车赶去收集红色文化物品,那天下着小雪,西北风一刮,犯了肩周炎,卧床一个月。基本痊愈后还继续他的红色收藏。在大城市的古玩市场,他跟收藏大师也学了一些招数。志在必得,不可失之交臂。一次在山东临沂的古玩市场,一个小摊上面有一个小铜锣,上面写有“抗大”二字。同时也有两个颇具资历的收藏家在看那个小铜锣,但不懂“抗大”是什么意思,嫌贵。卖者要300元。他立即付款成交。如果失去让别人得到了,这叫失之交臂。
后来他翻开一本撰写抗日战争的书籍,里面记载着1942年我115师在莒南县大店镇设有抗战指挥部,延安抗大有两个分校,山东为第一分校。战斗需要宣传教育。这个铜锣就是属于抗大山东分校文艺宣传用的。原来卖者是从临沂市河东区汤头镇老干部干休所一个老干部手里收购的。经他核准,确是此事。
馆内这一万六千多件红色、民俗藏品,就是这么经年累月,日积月累,靠毅力,靠韧劲,靠经验,靠机智,靠心向往之的精神,驱使着这位老人,积少成多,集优择精,他得到的是信心,是喜悦,是圆梦,奉献给社会的是红色信仰,是前进引擎,是动力源泉。
亲近红色文化难顾天伦之乐
当今社会风行爷爷奶奶看孙子,接送上下学,剩余存款供孩子上学、吃穿。而贾老为了收集这些红色、民俗文化,全力以赴,聚精会神,绝无旁骛,对他的家人,老伴,儿女,孙子孙女,从来就缺少关爱,没接送过孙子孙女上过学。他曾苦笑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热衷于收藏,难免顾此失彼,但是孩子的事情还是自己做,我就应该做好我的事,无怨无悔。孩子们也不能有怨,我做得对,他们终会理解我的。”
在这一点上,有朋友评论他“真乃大丈夫也”。从他的“全家福照片”上看,他儿子一对龙凤胎,二女儿一对龙凤胎,这么幸福的家庭,子孙满堂,不在儿女身边安享晚年,也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相隔千里子孙们都在河南中原油田安居乐业,他孤独一人留在沂蒙家乡,足见收藏梦情结之深。偶尔逢年过节到河南中原油田待几天,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把他当做陌生人待。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上奶奶家去,上姥姥家去,只口不提爷爷家、姥爷家。三个子女也只能保持血缘上的亲情,吃顿饭说几句客套话,应付了事。他干的事业也有违子女们对他尽孝心、使其安度晚年的心愿。他仍然反复说服儿女,“老爸尽孝家乡、尽忠社会,先家乡之忧而忧,后社会之乐而乐,如果支持我,就是对我有孝心。”
今年夏季,他把老伴、儿女们动员来到沂蒙山旅游,巧妙地引导到博物馆进行了参观,他们惊呆了,叹服了。孙子夸他“爷爷是个大英雄”;外孙说“姥爷真的了不起,我爱姥爷”。
贾老那个乐啊。这样一下子树立了信心,增添了干劲。他说“收集是前提,研究是辅助,展出是形式,教育是目的;红色文化收藏,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即使自己搞不了了,让子孙们搞接力赛”。
为了让家乡人更多地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他计划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三年的时间,把这些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藏品,送到临沂市各大院校和各县区展览馆巡回展览,对全市人民进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让80后、90后、00后三个时代的儿童与青年人知道,今天这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前辈们是怎么战斗、工作、生活的,让他们感恩励志,以唤起全社会共筑中国梦的意识。他的心愿就是让沂蒙山区子孙后代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传承经典文化,弘扬红色主旋律,激扬爱国热情,为建设家乡、强国富民而凝心聚力,尽职尽责。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