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勋:德艺双馨 群文楷模|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人及作者:
周鸣鸣 西南大学
推荐理由:
我是在指导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工作中认识周传勋老人的,他83高龄还和我们一起下乡,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无论酷暑寒冬。他82岁生日那天都还在乡村小学指导志愿者教唱小学生唱歌。他精湛的技艺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和鼓舞我和大学生志愿者。他从事群众文艺普及事业60年,他足迹和美誉遍及北碚,他义务辅导群众116万,不仅有机关干部、高校师生、医生护士、科技工作者,还有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群众:工人、农民、的哥、卖报纸、擦皮鞋的小商小贩......他培养的基层文艺骨干无数,辅导的单位和个人获奖无数。“德艺双馨 命系群文”是对他的最好总结和评价。他不愧是群众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和楷模。
北碚是一座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小城,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卢作孚先生在这里开展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而闻名中外。北碚的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风采,一直保持着全国优秀文化站殊荣。2016年,北碚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得西部第一的好成绩。周传勋就是北碚这块文化沃土上一颗闪耀在民众心中最明亮的星。
命系群文,辛勤耕耘奉献60载
周传勋从23岁来到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仼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辅导干部,至今已经有足足的60个年头。从英姿勃发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他将生命的热情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普及群众艺术这桩平凡而伟大的事业,被赞誉为:“耕耘群文战线的老牛,弘扬民族文化的尖兵”、“乐坛孺子牛,民间音乐家”。
60年的酷暑寒冬,冬去春来,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足迹遍及北碚的厂矿企业、镇、街、乡、村、部队、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医院、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各个院系)、音乐学院和专业剧团等单位,义务辅导群众达118万人次。他坚持毎月轮流到各镇街文化站办“定時定奌文艺业务传授班”、到“周末敎歌站”敎歌、到“周末广场”演出。他组建的周末教歌站为社会各界民众教唱中外歌曲,从1979年到1990年,坚持了整整11年,教歌784首,学唱者数十万。每到周末周传勋的手风琴声回旋在北碚文化馆大街的上空,少则百人,多则千人,他用歌声唤起民众心中的欢乐和奋发向上的梦想。成为北碚民众最喜爱的社会文化活动,被誉为“社会音乐课堂”,周传勋被誉为“社会音乐课堂”之奶母。被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多次报道,好评如潮。
60年来,对发现音乐人才,推动繁荣音乐创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培养的大批文艺骨干送到部队、地方专业剧团,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出囯任教,有的成了全国颇有名气的作曲家……他辅导的单位和个人获奖无数。
他创作了许多歌颂家乡北碚的歌曲,如:《我家住在花园城》、《乡情难忘》、《花的北碚花的海》、《嘉陵江上一座城》、《嘉陵轻骑沿江行》、《打莲宵丶唱家乡》、《我爱金刀峡小学》等等。他的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北碚人。一位在北碚长大的年轻文化工作者说:我们是唱着周爷爷创作的歌曲长大的。就连周传勋那美貌多才的爱妻王柳生,竟然也是因为在北碚街上人头躜动的每周群众敎歌站上,被他那美妙高亢的男高音而吸引,30多岁还未嫁的她被周传勋普及群众文化的热情和才艺深深打动而大开芳心,结为终身伴侣,留下了一段“歌为媒”的佳话。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周传勋,虽已退休多年,却一刻也没停止他的工作。依然奋斗在群文第一线。为了传承民族文化,他帮助龙凤桥街道成立了“代代传车灯艺术团”。2015年,已是83岁高龄的周传勋受邀率队参加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感动中国——第三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周暨‘群文杯’合唱、舞蹈、器乐展评活动”,由他作词、作曲、编舞的原创作品《把重庆车灯来介绍》获铜奖及最佳人气奖。不可思议的是他带领的这个团队竟然是毫无艺术基础的退休工人、农民等一群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普通人,经他短期训炼,竟登上全国性大舞台获奖。
周传勋还亲自指导西南大学的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为他们讲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教唱民间歌曲,并亲临现场指导。2013年夏天,重庆的7月酷暑难熬,他背着手风琴到北碚金刀峡响水村,指导大学生志愿者策划“共筑中国梦,情牵响水村”的村民文娱联欢晚会,为村里的孩子排练《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教唱《节气歌》;2015年11月27日,那天,正是他82岁的生日,他到龙车寺小学,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教小学生唱“兼善文化课堂之歌”。事后,他十分兴奋地告诉我们:“今天我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2015年1月,正值严冬季节,在偏岩古镇“我爱金刀峡——校地合作迎春联欢会上”,周传勋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上台,为村民教唱《我爱金刀峡小学》......在北碚爱故乡文化站开展的活动中,到处都可看到他老当益壮的身影。
周传勋的家朴素至简,在最醒目的地方挂着著名书法家郑江的题词“命系群文”,那是对他60年来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普及群众文化事业理想追求的最好总结和评价。
多专多能才艺超群,深入基层硕果累累
1959年,周传勋考取了峨嵋电影制片厂演员,但因工作需要而未成行。他非但没有因此消极抱怨,而是从此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北碚的群文事业中。
他刻苦学习钻研,不放弃一切机会拜师学艺,知名艺术家,罗忠镕、郭兰英、刘淑芳、严良堏、周小燕、詹玉琰、楼乾贵、叶语、薛世民、邹忠新、李月秋、邓若霞都是他的良师。他为达到党对群艺工作者一专、三会、八能的要求,他以超人的毅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功底和文化素养,终于将自己历练成“多专多能”的群文干部。
周传勋涉及的艺术门类有音乐、舞蹈、曲艺和戏剧等,达80多种。他是中囯音乐家协会、中国国际标准舞协会、重庆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和中囯音乐著作权协会的会员。并入编《中国音乐家词典》、《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艺术家传集》、《世界华人艺术家名录》。
在音乐领域,他不仅创作词、曲,还会各类声乐表演(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还会各类器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管弦乐、民乐、民间吹打、耍锣鼓)。收集编印的《北碚民间器乐曲》,其中有13首编入《中囯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一一重庆卷》;编著《川渝汉族民间音乐》、《手风琴双手键盘技术基础》,参与编辑出版《三庆歌曲集》;应邀到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课。为北碚电视台获得全国广播剧大赛银奖的广播剧《磨滩河畔小哨兵》写音乐并演唱;。创办音乐刋物《北泉歌声》已出刋136期。
在舞蹈方面,他也有很高的造诣,不仅能辅导各类民间的舞龙、狮、连宵、霸王鞭、竹梆、竹杆、板鞋、春牛、对脚舞、秀山和云南花灯,以及蒙、藏、彝、傣、朝、壮、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鄂尔多斯各个少数民族舞蹈,还对现代的囯标、芭蕾都能表演。他参与排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参与重庆代表队群舞《枫叶恰似二月花》获全国中老年舞蹈大赛一等奖;获重庆首届国标舞常青组一等奖。他创作的“北泉板凳龙”多次获得省市奖,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四川省卷》和《重庆市卷》中。
在曲艺方面,他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车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还会清音、盘子、车灯、竹琴、扬琴、花鼓、荷叶、金钱板、小品、北京单弦、天津快板、上海说唱、苏州评弹、广东南音、东北二人转.....真是学啥像啥,他超人的语言天赋到哪个地方就被人误认为是当地人。创作排演的节目获奖无数,如:1991年清音《英雄的矿工英雄的山》获全国第二届煤矿艺术节银奖;2007年车灯《唱唱重庆后花园》获重庆第二届曲艺大赛二等奖创作奖;2007创演车灯《和谐盛世万民欢》赴北京为中央首长汇报演出;2015年创演车灯《碗豆开花粉嘟嘟》获市入围奖;2015年创演车灯《人间乐园》获市二等奖;《把重庆车灯来介绍》2012年获重庆巴渝艺术节一等奖首届车灯大赛二等奖,获2015感动中国——第三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周铜奖和最佳人气奖。
在戏剧方面,他创作、编导、排演的戏剧门类多得让人瞠目结舌,有歌剧、话剧、川剧、广播剧、大歌舞、淮剧、越剧、晋戏、沪剧、粤剧、秦腔、黄梅戏、豫剧。能拿下京剧《红灯记》、《沙家滨》全场排演。他为北碚川剧团六部大幕戏《焦裕禄》、《云台颂》、《朝阳》、《万岁!32111》、《信不信由你》《禹门关》谱唱腔和音乐,其中《禹门关》代表四川进京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
在美术方面,他能为舞台设计画天幕硬软挡片;为歌剧《刘胡兰》创作画各场景片;为教歌站画预告宣传展板;为上街游行画毛主席、任弼时像……
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对各个艺术门类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竟能与大师对话。1983年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来四川,需要一位在音乐艺术方面造诣很高的人作陪同,他是在全川人选中被唯一选上的。198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著名电影演员王晓棠来重庆拍摄一部反映粉碎四人帮后的电影《翔》,需要选一位综合艺术技能很高的演员配合,他又是首选。
周传勋还是一位高产作家,自创、上演、发表、出版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500多个。这些累累硕果都是他长期深入基层的创作。他的作品紧跟时代,贴近群众生活。
2013年80高龄的周传勋和高校志愿者团队在偏岩古镇采集非物质遗产纸扎工艺。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多次深入北泉乡镇的田间地头采风,驻村发掘当地的板凳龙舞,由一个动作加工发展到25个动作形成套路。在1959年排练出北泉板凳龙舞,多次获得省市奖,并拍摄入电视片《缙云春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81年参加四川省舞蹈新作表演会;1984年获重庆首届龙舞一等奖;1986年全市文化馆艺术馆音乐舞蹈干部观摩;1988年将象征龙头的泡花拉出三公尺红绸挥舞,表现群龙闹海,获重庆广场民间舞一等奖,成为国家级“非物保”;1989年重庆雾季艺术节开幕式演出;1992年为三花石小学排演少儿板凳龙获二等奖;1995年排大型板凳龙亮相重庆市农民运动会; 1999年特殊学校残疾少年的板凳龙三次获市区一等奖。
60年代困难时期,他定期到一个国营农场去辅导一个业余文工团,与职工同吃同住同排练,在开垦荒山野坡的劳动实践中创作排练出农场职工不屈服贫困的歌舞《抬工号子》,在市人代会献演和市人民大会堂公演,均受到热烈欢迎。
他创作的大型七场歌舞《光辉的里程碑》创造了一人执笔文学、音乐、舞蹈台本、编舞、排导、指挥,並连续演出34场的两项记录。他组织的北碚音乐创作组,活跃了50多年,先后有100余人参加,创作歌曲达4000多首,编印的《北泉歌声》136期。至今,他还活跃在北碚每年举办的“青年舞比赛”、“缙云之声”合唱节、各种文化会议、专题文娱演出活动上......
爱国、爱民、爱家乡
痴迷群文事业的最美北碚人
2015年周传勋因为对北碚群众文化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被评选为北碚文化系统“乐于奉献先锋”;2016年被评选为“最美北碚人”和“重庆好人”、“重庆最美家庭”,入围“中国好人”。
如果要问周传勋坚持60年“命系群文”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说,那是来自他爱国、爱民、爱家乡的炽热情感,他创作的一首《最美中国人》充满着对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挚爱,是他心灵深处追求真善美的真诚表述。
美丽中国人 周传勋 词
美丽中国人,和蔼可亲,热情厚道,诚实守信?勤劳智慧,敬业奉献,助人为乐,情意纯真?
孝老爱亲,华夏秉性,造福乡里,祥和近邻?同胞一心,中华强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仗义好汉,见义勇为, 排险解危,水火救人?陡坡推车,爱搭帮手, 人在迷茫,你是引路?
公益善举,涓涓汇流, 爱心待世,浓情温馨?美丽中国人,全球的好人?崇尚真善美,世界享太平!
他的自我表述是那样淳朴和自然,更可贵的是他内心追求与实际行为的高度一致。他对群艺事业的创造和奉献,他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行为……他做的好事真是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养着他深爱着的事业和祖国。从周传勋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一种被中国民族文化浸泡到骨髓里的儒雅风骨,那是源于他童年读私塾受到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淘养,可见中华民族文化育人的强大力量。
略举几例,周传勋爱国爱民爱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1993年春给北碚区委写了创建全国十大文明城的倡议书;1998年给党中央写信建议:种植爱国防洪树;1998年面对特大洪灾,为根治灾害写《致华夏儿女的倡议书》;2003年“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他毅然给区委写信,得到批准后,背起手风琴到“非典”病房教白衣天使唱他作曲的歌《非凡勇士.》以鼓舞士气,医患们无比感动;参加2008年参加《党的十七大精神老同志宣讲团》到机关、部队、企、事业宣讲;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交特殊党费1051.20元,《北泉歌声》出特刊《震灾大救援》,组织音乐家到5.12病房演奏轻音乐进行“音乐谈心会”以利帮助病员的药物吸收,早日康复。
他爱民如亲,嫉恶如仇,见义勇为;1955年他任民政工作人员时,曾在天府矿白庙子精心护理一孤寡重病老人一月多直到康复;1960年在整顿澄江文工团期间,为保护群众安全,从一个装疯打了7个贫农的凶手中夺过凶器,通过公安程序送交区拘畄所教育;1961寒冬任区委工作组员,抢救落水船工,嘴对嘴地做人工呼吸,由于严寒落水者身体已冻僵,停止呼吸时间较长,尚未救活,群众齐声称赞说:“像亲儿子一样 冬天脫下衣服汗流夹背,区委工作同志好啊!”;1983年在大街上挺身而出把械斗者的刀夺过下. 避免了一场惨案;1979年深秋傍晚接待了一位93岁的文星粮站退休老人,误认为文化舘是法院,上告儿子不孝。周传勋搀扶老人到旅馆住下,代付了住宿费,买了肉饭给他吃,还给他洗了三次脚。次日告知单位派车送回。群众称赞:现在的法院才叫好哟! 劝好了乱告状的老父亲,还用车子把他送回來;2007年隨北碚真情互动联谊会所赴京为中央首长汇报演出后,返程在北京火车站遇险,扔掉行李,抢救出了卡在电扶梯中的同志。又因北京和北碚两旅行社为债务矛盾,不给车票,耽误开车,时间紧廹,周传勋主动畄作人质解决问题;周传勋的爱心随处可见,出于社会责仼感,爱幇助吃力推上坡的板车夫;看见抱三丶四岁孩子的人就去劝他把孩子放下来,鼓励小孩子自己走,教育从小养成自强自力。
纵观周传勋的整个人生,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群众艺术家,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中国民族文化的儒雅滋养渗透他的生命,他用爱的奉献回报着祖国、人民和群文事业。
“最美不过夕阳红”,已经83岁的周传勋老人仍孜孜不倦潜心于川渝民间文艺资料的收集整理,他希望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能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是他关心和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