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兵 李荣华夫妇:全力保护乡土文物,大力发展乡村经济|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人及作者:
杨富兰 中共巴中市委党校
推荐理由:
程天兵夫妇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公益事业开拓者。他们不仅干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不忘对传统文化及历史资源的保护,积极筹备及组织人文历史及传统优秀文化抢救性保护,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门串户地搜集各类文物,将1000多件的藏品保存到“博物馆”,这样既能为村里发展服务,也能填补历史空白,让后辈了解历史;夫妇俩为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土经济,流转并承包土地500亩,建立蔬菜基地,并成立界牌种养专业合作社,现在该村已是巴中市“菜篮子”蔬菜基地,也是百信超市定点的农超对接基地。目前,正借助村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积极申报省级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不断增加老百姓收入,提高其幸福指数。村内质朴好义,民风敦厚,俗尚勤俭,民情朴实,呈现一片美丽幸福新村景象。
大和乡界牌村地处巴州区东北部,是巴州、通江县分界线,立有官府区域分界碑(村民沿界牌交错分布),界牌村因而得名。界牌村的人文历史,无论器物(物质)创造,还是精神生活,在人文情怀、艺术审美、社会进化、宗教信仰、生计教化、自然生态等不同层面,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谓秦巴古道“第一村”。其文化遗风深邃而淳朴,厚重而清馨,高古而圆融,境内留下大量先民文化遗存,如古驿道、岩墓群、墓葬群、古佛龛、客栈遗址等,至明清、民国时代,脉动人类进化的关键历史节点,无法回避历史机缘与古道驿路,是有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物质、精神财富、文化标识的。故有“秦巴古道天地间,古风照临日月燃。千年驿道神鬼笔,万种风情龙虎伴。”的佳句。
时任界牌村的村支书李荣华是一位勤劳善良、精明强干、积极上进、热爱传统文化的妇道人家,在职在岗的12年里,全心全意为村民的利益着想,为全村发展找出路,修建道路,兴修水利,发展本土经济,保护传统文物,宣传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组建社会服务组织,回引青年返乡创业等,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其丈夫程天兵是该村的一名乡村赤脚医生,行医30多年,秉持传统医学医德,服务于通江、巴州交接的十余个村,足迹半径5公里。为10万人次村民服务,尤其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服务上门,累计为困难患者免费(医药)就诊20余万元。夫妻俩的德术双馨得到村民尊重与信任,也使得界牌村的发展早已不同往日,主要有以下三件大事。
争取项目建设无名英雄烈士纪念陵园
界牌村因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凡欲酝酿历史开头,或觊觎天下者,战乱硝烟进退必扰,也因此饱受战火洗礼。1933年—1935年,这里大小战役5次,其中一场不同寻常的战争叫杀牛坪战役:红四方面军,反国民党三路围剿,许世友大将指挥,牺牲了一千六百才多人多名战士,创下了红军以少胜多的战绩。李荣华夫妇为安抚逝去的无名先烈们的灵魂得以安息,据理力争中央财政投资400万元,由大和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建设的又一红色教育基地——“巴州区界牌红军烈士陵园”,陵园占地58亩,32280平方米,园区内将修建烈士事迹展览室,以及烈士墓碑、凉亭、纪念广场等附属设施。另外,陵园内还有4处古巴人石棺遗址,3处保存完好的古蜀道遗址,以及佛教、道教文化等遗址。
保存村落文物,成立乡村博物馆
村支书李荣华因开会一次偶然机会,听说通江梨园坝申报了国家传统村落,心中便有产生一想法:界牌村有这么多古碑古庙古书,还保存得这么完整,是不是也可以申请传统村落呢?
界牌村自秦汉以来,就是秦巴要冲,是米仓古道的起始点(神经末梢),是秦蜀商道和古驿道。全村遗存36处古墓葬群、600余座古墓,是界牌村的历史文献,是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上溯秦汉,下迄民国,经典之作不胜枚举。全村保留民清时期房屋(民宅)建筑近42处院落,其中明清建筑24套(四合院8套、三合院21套,保存较好的15套,年久失修的4套),具有川东北山区,明显的建筑特征与风格,木质青瓦,穿木结构,讲究建筑风水(环境),雕梁画栋,木石雕刻精美,匾额雅置(清代以降3处),水壁(石)工艺精湛,古朴典雅,人居舒适,具有防潮、防震、书画艺术美等效果,协调山水自然。
由于这个大胆的念想,让这位女村支书遇到了有心人——大巴山生态与贫困研究会的张浩良,先后几次拜访并真诚邀请张老师亲临该村做指导,希望能将全村的历史文化及传统文物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能够为后辈留下一些有珍贵回忆的东西。
于是,为了使申报省级传统村落的念想变成现实,程天兵积极响应和支持妻子,夫妇俩便挨家挨户到村民家去收集一些具有当地印记的传统生活用具,如斗、尺、风车、碗等器具。村民听说是为了村里的发展,也纷纷支持,拿出自家的各种“传家宝”来,希望这些东西能集中保存和展览,也能让子孙后代们了解历史。虽说村民是自愿拿出这些贵重物品的,但是村支书李荣华还是仔细地将这些东西登记造册,并将村小的三件教室拿来改建成“博物馆”。如今“博物馆”的总面积100多平方米,里有各类藏品1000多件,有三间文物“博物馆”,分为“农耕展厅”、“古书展厅”和“红色展厅”。一间展示“传统耕读”,以书籍、砚台、犁、耕具、量具、纺车、瓷器等为主,也是数量最多的藏品,是界牌村过往生活的还原,世代“孝贤传家、诗书传家、耕读传家之风”被普遍接受。一间为“古书展厅”,收藏了民国乃至以前的民间医书、蒙学课本、私塾手稿、算卦经书、契约文件、乡村中医药古籍、宗谱等等。当地各类石刻、雕刻如石锣、石鼓、石笋、石鸟、石窟、石窦虽然多,但不便收藏到“博物馆”。这里的镇馆之宝是石器:一个最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刀,由通江县文管所的专家鉴定该石刀,可推断该村最早的人类聚居及社会形态可直追5000年前。一间为“红色展厅”,红军使用的矛、子弹、钱币等也在这里找得到。“这些文物都是精挑细选后留下来的,许多物品收藏价值很高,曾有人出高价购买,但都被村民拒绝了。”李荣华说,如今时常有巴中、通江等地的市民前来参观,“下一步,打算借助村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村民自己建的‘博物馆’也有望成为当地一张新的名片。”
发展芦笋产业开启脱贫致富路
界牌村仍然是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种植业尤其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豆科植物为大宗,养殖以牛、猪、羊、鸡鸭、兔、鱼等为主。此外家家户户弹花纺线、织布印染、煮酒熬糖,家庭小作坊随处可见,客栈、行商、传统手艺等兼而有之,视为副业或家计(农业经济)补充,以应赶场过街及人情往来之礼。但随着人口繁衍,社会制度演变,今日乡村虽有起色,就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全面评估,差距仍然很大。界牌村总人口1056人,贫困人口超过了1/5。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村支书李荣华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本土经济,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芦笋500余亩,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
1、坚持无公害生产,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芦笋开启脱贫路
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村里来了一位外地商人,准备流转土地500亩准备发展种植养殖业。眼看产业园区要建好了,投资商却因意外撤资离开,脱贫致富希望破灭,村民们欲哭无泪,纷纷找到村支书李荣华,要她拿个主意。李荣华叫回丈夫程天兵,告诉他,这500亩土地是老百姓的希望,必须撑起来。两口子贷款200多万元,成立了界牌种养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种什么才能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经过试验,李荣华和程天兵发现,界牌村土壤含硒量高,利用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更健康可口,投入到市场的蔬菜也深受市民欢迎。于是,合作社定下路子:坚持无公害生产,专门发展芦笋产业。因为无公害产品非常抢手,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合作社里有67户农户,36户是贫困户,这片绿油油的土地,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田野”,把它们经营好,脱贫致富就有望。 今年,合作社的芦笋试产,高峰时每天产笋1500斤,最高价格13元一斤,最低5元一斤。由于坚持无公害生产,界牌村的芦笋深受巴城市民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2、坚持诚信做农业,拓宽产业发展思路,加快脱贫奔康步伐
界牌种养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6月挂牌成立,该合作社承包的蔬菜基地是巴中市“菜篮子”蔬菜基地,也是百信超市定点的农超对接基地。同样是种蔬菜,为何界牌种养合作社种出的蔬菜这么吃香?“因为我们的蔬菜是从牛粪上长出来的。”合作社负责人程天兵一语道破“天机”。巴州区农业局种子站站长程雄介绍,”经过检测,界牌村土壤含硒量高,加上基地按无公害标准生产,全施农家肥,主要是牛粪,通过对牛粪进行发酵,用牛粪改良土地,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种出的蔬菜更健康更可口,深受市民喜欢。”界牌种养专业合作社承包的蔬菜基地规模达500亩,单靠收购村民的农家肥,能否保证整个基地的肥源供应?他又介绍道,“我们已经和通江光明、南江正直、平昌元山三个养殖场达成合作协议,保证肥源供应。这3个养殖场每年出栏肉牛1500―1800头,肥料通过了专业的检测,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饲料。下一步,合作社还要建养牛场,年出栏肉牛500―600头,为蔬菜基地肥源供应提供保障。”
以前的经营组织模式就是自家种的菜拿到市场上卖至多换点零用钱,而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在蔬菜基地务工获得一笔收入,贫困户黄登于半年就挣了6万多。为了配合明年芦笋大量上市,还成立了一个电商平台,打算把界牌村的芦笋推广到更远更大的市场。”界牌村摸索的扶贫路子终于有了一些成效,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荣华说,今后,界牌村将利用当地海拔地理位置优势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发展高山蔬菜,错季销售。同时,结合村里丰富的石刻资源、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资源,向上级政府争取支持,发展旅游业,走一条文化、旅游、生态相结合的脱贫奔康新路子。
目前500亩芦笋生态产业园建成投产,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引领农业生态经济复兴与进步,其在地性和有效治理方式,有力促进了乡村社会、生态、文化与产业良性互动,成为生态智慧农业标志性工程,潜移默化改变人们思维与生产方式,让乡村看到了资源流动带来的改变,也使村民对乡村未来前景,充满期待与信心,着实让村民体味了自主的尊严与真实参与的分量。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