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豆罗:踔厉风发永向前|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作者:周鸣贵
江西日报退休干部
豆罗的家乡──西湖李家,位于乌岗山麓、青岚湖畔,是个山水相济、田园秀美的村庄,500多户人家,2200多位村民。万亩山水之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豆罗置身这里,自然感到格外的亲切,那一片片芳香的泥土,扎满了他生命的根须,成了他心灵的皈依和朝拜的圣地。尽管他离村40余年,家乡没有什么亲人,父母早已去世,两个姐姐也嫁给了外地,但乡亲们都把他当作自家人看待,他一回到村里,吃住都安排得妥妥贴贴的。他住在乌岗山林场的楼上,见到周围绿油油的庄稼,你挤着我,我挨着你,长得非常亲密而丰茂,便情不自禁地攥起一把泥土,亲了又亲,吻了又吻,一股地气似乎随即从他脚底传遍全身,顿增许多昂扬向上的力量,使他更加坚定与乡亲们一道,共创西湖李家的未来辉煌。
描绘美好村庄图画
2001年6月17日,原本农民出身的李豆罗,在一片赞扬声中出任了南昌市人民政府代市长,7月初又在南昌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选为市长,并兼任了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
2005年下半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随后,中共江西省委和南昌市委均召开了会议进行贯彻,并在南昌市确立了1000个自然村作为试点,其中西湖李家也在试点的自然村之列。当时,豆罗刚卸任南昌市市长,转岗到了南昌市人大常委会,西湖李家便成了他的帮扶挂靠点,而且工作干得有形有色。对此,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孟建柱,于2007年5月22日专门作出书面批示:“豆罗同志转岗后,仍然关心新农村建设,很好。”这既是对豆罗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西湖李家的赞赏,更加鼓舞着他再接再励,继续把西湖李家的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目标!
2010年1月,豆罗根据干部任职年限的有关规定,主动辞去了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职务,彻底告别政坛,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成了一位“青岚农夫”,开始了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职生活。没过几天,豆罗便被村民们推举为村民理事会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组的总顾问。从此以后,他没有一天消停,不是到田间地头转转,就是到村里新开建的工地上看看,而且时不时地串门走户,到村民家中去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呼声与建议。那熟知的乡音、乡情和乡思,如一杯烈酒、一泓清泉、一缕春风,催促着他去奋进、去拼搏!
在村里召开的动员会上,他满怀深情地对大家说:“乡亲们,西湖李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钱多少,起根发苗在这里,落叶归根也要到这里,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把她打造好!打造成什么样?我认为应该是:‘传承李氏文化,恢复古村精华,重描青山绿水,美我故乡天下。’现在的任务是:‘铺路、修房,栽树、挖塘,改水、围墙,开渠、填场,安装广抪,整治村庄。’前一段时间,大家齐心协力,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努力,加大村庄整治力度。目标是:‘村容整洁,不乱不脏;南北畅通,拆除违章;旧料收购,标名表彰;井然有序,满村风光。’具体措施是:‘一填、二挖、三搬、四拆。’希望大家,密切配合,按照‘古村神韵、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山间鹭翔,农家饭菜,湖边泳场’的建设理念和‘先村庄后田庄,先文化后产业’的实施步骤,努力营造‘马头墙,红石路,碧绿水,满村树,文化兴,民风朴’的特色景观,使西湖李家真正成为一个文化旅游生态新农村。”这深切的话语,字字铿锵,句句在理,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大家认为,这不是一般的讲话,而是一份宣言书,一个动员令,一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治村良策,一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整个会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纷纷表示要按照他指引的方向崭劲干,在这古老的乡村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来!
青砖黛瓦马头墙
豆罗虽然当过市长,但自谑为“青岚农夫”,一点架子也没有,他在村里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箱底话”,看到的是村民的真实表情,大家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他心里非常清楚。
西湖李家有600多年的历史,那一栋栋明清时期的古宅,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已经斑斑驳驳,有的甚至成了危房。见此情况,豆罗心里十分不安,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村民的安全,还涉及到对古宅的文物保护问题,若是一旦倒塌,既对不起村民,也对不起先辈。他想,我虽然是个退休回乡的干部,但退休不能退劲,离岗不能离党,应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尽心尽责去完成。
于是,他首先从整治村容入手,发动村民,一方面将壅塞在村巷之中的破旧茅棚进行拆除,让村巷畅通,人畜分居;一方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请来了精通古建筑修缮的施工队,对所有民房进行修缮。可是,当时政府只拨给村里10万元启动资金,杯水车薪,难以成事。豆罗同村里的干部一商量,便在陇西堂前搭起了一个临时棚子,开展起了自发的捐款活动,那一天共收到捐款24万多元,初步解了燃眉之急。这是一次战前的演练,也是一次辉煌的义举,它感动了周围百姓,震撼了社会各界,从此一个“不论村内村外、不论乡内乡外、不论县内县外、不论市内市外、不论省内省外、不论境内境外、不论国内国外”的多元投入、多方支持的友好相助活动,在村里别开生面而持续不断地展开。钱不管不少,事不论大小,地不分远近,只要是友善相帮,都表示欢迎。
就这样,经过3年的苦战,全村336栋房子全部修缮一新,青砖黛瓦,马头墙隔,一派古韵。9500多米长的26条村巷,也全部整治到位,不仅地面铺上了红石,开设了排水沟,而且做起了文化墙,并在215个门头刻上了“三字经”、“二十四孝”和“李氏名人”的图画。夜幕降临,135盏路灯和6盏高架景观灯,亮光闪闪,人们穿行在这高墙深巷的古宅建筑群中,宛如进入一个历史与现实交叠相映的神秘天街。
清新靓丽新村庄
豆罗是个从严务实的人,尽管村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但他并不因此而满足。他认为,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开了个头,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他想,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环境卫生,已成为众多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诉求,尤其是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摆在人们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性难题,它事关村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必须切实抓好,马乎不得。
为此,他便借鉴城市管理的经验,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机制,全力优化村民居住环境。
在加强村民卫生教育的同时,制定了村规民约,开展了卫生评比,加强了村庄的卫生保洁管理,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卫生保洁机制。
接着,又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先后打出了160多口小机井,建起了15座公厕,购买了500个垃圾桶、2辆清运车、1辆抽粪车、2台焚烧炉,开辟了50个垃圾收集点和一个填埋场,聘请了6名专职保洁员,每天进行清运和处理。
为了让治污保洁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不使村民因污而致病、因病而返贫,豆罗一方面以身作则,处处带头,一有时间就拿扫把到处打扫,另一方面教育村民养成卫生习惯,不乱扔垃圾,并实行责任包干,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同时还在村小学开展了“小手牵大手——讲文明、讲卫生”的活动,督促家长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如今的西湖李家,爱清洁、讲卫生已蔚然成风,被南昌市和江西省分别授予“卫生村”和“生态文明村”。走进这里,到处都很清新靓丽,给人一种特别的舒适之感。
植树造林好生态
一个村庄,不但要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更要有个沁人心脾的生态环境。西湖李家虽然山环水绕,周围有叠家山、乌岗山、庙山、白羊山、雄牯山和毛家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森林覆盖率还不足5%,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此事引起了豆罗极大的关注,他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也把精力投向了植树造林。他说:“古人云:‘盛德在木。’就是把植树造林视为最大的道德。而当今,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的不仅仅是一片荒山,也绿化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高地;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也种下了当代社会的道德标杆。大家都知道,人养树,树养水,水养人。没有树就没有水,没有水也就没有人。若要富,就必须广栽树!无论是为国家建设生态屏障,还是为美我家乡,都必须多栽树,打好绿色这张牌!”
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植树造林热潮。他们先从村边、路边、湖边、塘边、沟边做起,逐步向荒山、湖滩延伸,形成了“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局面,促进了生产空间向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向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向山青水秀的方向发展,深入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优化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村庄绿化提升工程、以公路绿化带建设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工程,以堵口加宽为重点的沿湖防护林工程,以荒山荒坡绿化为重点的三年造林工程,全力打造高效生态环境。
经过几年的努力,栽下了50多万棵树木,其中湿地松25万多棵,古樟15万多棵,桂树8000多棵。整个村庄,里里外外,满山遍野,都披上了绿装,随着山势地貌的起伏波荡,西湖李家显得更加妩媚和韵致,而且还吸引了大量的候鸟到这里栖息,成了“江西省生态文明村”和南昌市“生态文明示范自然村”。
一场水利攻坚战
村庄的整治和荒山的绿化,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要确保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其中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整治就是重要的一环。西湖李家因为依山傍水,每年春夏之交,青岚湖总会随着鄱阳湖的水位变化而变化,并显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浊浪滔滔,洪水滚滚,祸害村民。而到每年的夏末秋初,青岚湖又随着鄱阳湖的水位下降和雨水的匮缺,出现干旱,大片土地成了“有就收、冇就丢”的“望天丘”。面对此情,豆罗感到沮丧,因为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退休回家后,总觉得村民的事大如天,一定要把它摆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与村民心连心、手牵手、情融情,把村民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村民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坚决打好一场水利攻坚战。
于是,他组织劳力,挥戈上阵,加固了邓坊垅的南堤和北堤,清挖了村庄周围的10口山塘,兴修了连结门塘的东西两支水渠,疏浚了庙山、乌岗山和白羊山脚下的排洪沟,兴建了邓坊垅、庙山、扬中坑的3个排灌站,同时还本着“顺其自然、不推不砍、水流车转、表土不乱”的原则,对全村2900多亩耕地进行了田园化改造,使之形成“田成方,路成行,沟砌石,树两旁”的新格局,既提高了地力,又方便了管理,平均每亩农田比以前增产200多斤,从而把西湖李家推向了一个“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时期,成了全国闻名的“中国幸福村”。
惠民搞文化,育民农博会
责任无穷期,奋斗永不止!这是豆罗终生的信念。他看到村民在衣食丰足之后,对文化表现出了旺盛的需求,于是又动起脑筋来了。他认为,这是好事,因为文化与村民,好比鱼和水,彼此相依,密不可分。但文化如何为广大群众所分享,这是个大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村,在“惠”字上下功夫。
他首先在村里建起了广播站,办起了农家书屋,开通了有线电视,恢复了村民活动室。接着,他又在村口建立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古戏台和一个8800多平方米的红石广场。广场的东面安装各种休闲的健身器材,南面用石材加工了村图、村规、村歌、村赋、村谱五部石书和一部无字天书,其中村歌为豆罗亲自创作,并获得了全国十佳村歌奖。广场的中央,高高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她与各家大门上贴的“福”字交相辉映,定格在西湖李家的每一个人心中。村民们仰望国旗,心中升腾的是当家作主的神圣,肩上担当的是民族复兴的责任。这座戏台和广场的建立,为村民的文化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引领着大家的精神生活向更深的层次迈进。不仅本村获得“中华节庆文化奖”的“板凳龙”和“百桌年饭”在这里举行,就连省、市、县乃至全国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也离不开这个地方,如电影《命根》、《八大山人》的拍摄和第三届中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及第五届小康电视工程颁奖典礼,都是在这里举办。村民在愉悦的欣赏中,受到教育、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更使人大跌眼镜的是,在豆罗的精心策划和督导下,还建起了全国罕见的“农夫草堂”和“农博馆”,收藏了数千件展品。这些展品盖出当地,古灿胪列,绮华纷呈,“件件见衣食之源,物物肇文明之誉。风雅无限,光耀一方”,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正如豆罗所说:“上海搞世博会,江西搞中博会,我们李家搞的是农博会;他们搞大的,我们搞小的;他们搞洋的,我们搞土的;他们搞今的,我们搞古的。不管形式如何,大家都是传承文化。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农村的发展轨迹,先辈的生活痕迹,农耕文化的根基,因为馆内收藏的物品,件件是衣食之源,物物都肇文明之誉。”因此,开馆以后,参观的人络绎不断,赞不绝口。
桑榆重晚情,李家一片新
有道是,无道酬勤,大投入自有大回报。豆罗的这些年,尽管苦不堪言、累不堪言,白天抓进度,晚上忙调度,半夜找思路,但他视苦为乐,感到很欣慰,因为他已看到了一个“规划有序、环境整洁、景观生态、产业发展、文化繁荣、村风文明”的新李家盎然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了一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热土、一个令人向往和留连的地方。那古老的村落建筑、恬淡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使来自繁华都市和异国他乡的观光者,惊叹不已,他们好像徜徉在“世外桃源”里和智慧海洋中,升腾起一种无比自豪的情感,感受着中国新农村的绚丽风采。
从此,李家成了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南昌市十佳旅游景观名村!一到节假日,这里便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给村里增添一种无以言表的祥和气氛。
桑榆重晚情,李家一片新。豆罗的付出,使人们听到了他脚步的铿锵,看到了他生命的辉煌!让人们悟出了一个真谛:生活是美好的。然而,美好的生活永远属于可敬的创业者!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