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印:十年如一日,文化兴故乡|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推荐人:
张俊杰
推荐理由:
我和王朝印老人相识多年,2010年我曾到他家做客,2015年我们又一起到北京开会。2007年“三千里汉江行”活动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和王老也有合作。
新时代的乡村建设,需要物质救助和智力扶持相结合,学校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王老同时关注学校教育、农民教育和基层文化建设,是很有远见的。岭西村农民读书社已经开办十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龙山的助学工作非常出色,不仅解决了许多学生的生活困难,也带动不少年轻人投身到公益活动中来。文化互助合作社和民间文化艺术团的建立,不仅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传承了非遗文化,也锻炼了村民的组织协作能力,影响必然深远。
王朝印是湖北十堰丹江口市龙山镇农民,今年73岁。2006年以来,他在各地网友及镇政府、学校的支持下,开办了湖北较早的农民读书社,积极开展助学帮困活动,还创建了民间文化艺术团,使得一些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活动重现生机。王朝印奉献精神感人,带动许多人成为志愿者,对十堰地区公益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原名土台乡,2012年改今名,是位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中心的一个半岛,南距武当山30公里。龙山是一个全农业乡镇,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曾长期较为落后。近年来,龙山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缘于这里公益活动的蓬勃开展。开创这个局面的主要功臣,是岭西村村民王朝印。
王朝印生于1943年,早年教过书,当过村干部。耕作之余他喜欢搜集民歌、民间故事,写过武侠、神话小说及鼓词、剧本等,对地方文化深有研究。10年前,王朝印在网友和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湖北较早的农家书屋——岭西村农民读书社,希望村民能从牌桌上走下来,学习农业科技兴家致富。后来又积极联络各地公益人士,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使龙山数以百计的学生得到资助。2011年,他和本镇文化爱好者一起,建起了龙山镇民间文化艺术团,业余为村民演出,使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重现生机。他还为龙山发展献计献策,有一些设想已经成为现实。现在的龙山,打麻将的人少了,学文化学科技的人多了,居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王朝印的奉献精神影响了很多人。十堰地区乃至湖北许多人参与公益,直接间接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从龙山走出的大学生,也有人成为所在高校公益社团的骨干。
创办农民读书社
龙山镇三面环水,农民以柑橘种植、养猪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直到10年前收入还普遍很低。
那些年,喜欢思考的王朝印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农村要发展,关键在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农民的自我教育同样重要。“要是能办一个读书社,让大人们离开牌桌学文化学技术,让孩子们放假后有地方看书,那该多好啊!”
2006年1月,武汉一位志愿者到武当山考察,经老师介绍来到龙山拜会王朝印,谈得相当投机。以后王朝印在通信中提出了建农民读书社的想法,希望网友能给予支持。不久武汉汉网论坛积极响应发起募书,几个月之后,武汉以及江苏、湖南、台湾等地网友和高校师生捐赠了2000多册图书。僻处深山的龙山镇,从此和网络世界联接起来。
办读书社需要场地,王朝印拿出多年的积蓄,在政府、子女和朋友的支持下,拆掉土房盖起了三间砖房。这年9月,新房盖好,捐赠书籍全部运到,加上他自己的600多册藏书,岭西村农民读书社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读书社藏书以种植、养殖技术为特色,也有许多文史类书籍,还订阅了多份报刊,免费向附近村民和学生开放。
有了这个读书社,村里的风气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一部分中青年人从牌桌上下来了,双休日学生们也有了好的去处。岭西村曾有几十亩水稻发生稻飞虱,村民不明所以,到读书社咨询,才找到了解决办法。长沟村村民江农明,养鸡发生瘟病,到读书社查找专业养殖书籍,鸡病也治好了。
从2007年起,《半月谈》《农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都对岭西村农民读书社作了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全国各地许多人都给读书社寄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许多高校的师生都曾到龙山考察,为读书社捐书。读书社曾被学者作为案例写进论文,王朝印也于2011年、2015年两次受邀出席全国民间图书馆论坛。
如今读书社的藏书已经超过一万册。王朝印考虑,条件成熟时将读书社扩建成图书馆,搬迁到一公里外的集镇,让更多的居民和学生方便看书。
公益助学的领头人
10年前的龙山镇还相当贫困,有的孩子带咸菜上学,孤儿、特困户生活更是困难。因此,读书社成立以后,王朝印又为助学投入了大量精力。
2007年1月,武汉朋友和楚天广播电台主持人艺珈等到十堰郊区助学,王朝印得知消息,邀请他们到龙山看看。艺珈一行和十堰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协会、助学人士陈志忠到龙山,走访了几户贫困家庭。自此以后,龙山的助学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了。仅半年时间,到访的网友、志愿者数以百计,为学生和村民捐助爱心款2.4万元, 70多名学生得到资助。最远的捐款来自埃及开罗。
当时王朝印是龙山唯一的一线志愿者,他常常步行几里甚至几十里到贫困生家中了解情况,把钱和物资送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家中,经常早上出发晚上才赶回家。
龙山的助学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珈一行到访不久,十堰秦楚网组织到龙山助学,知名网络写手“沈寒阳”发表《谁来拯救贫困——丹江口土台乡走访纪实》一帖,在丹江口水都论坛引起强烈反响,网友们随即组织了第一次下乡送温暖活动。7月,以水都论坛为依托,“中国水都爱心团”正式成立。这是丹江口市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
陕西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发起人张俊杰老先生,2005年即在老家开办乡村阅览室并开展助学,他从网上得知王朝印的事迹,与武汉志愿者联系,促成了汉中与湖北志愿者的交流与合作。2007年7月,由湖北爱心社、汉中科教扶贫服务社等10家汉江流域的公益团体组织“三千里汉江行”志愿者联谊与社会调查活动,龙山是重要一站。以此次活动为标志,三千里汉江上下,正式形成“汉江爱心大通道”。
2011年5月,经“三千里汉江行”活动执行人、仙桃市义工联会长汪新才倡议,摩托迷论坛湖北车友到龙山助学。这些车友以后几年多次造访。2015年春节,美国CityU MBA中国校友会等团体一行20人到龙山,资助学生27人。2016年1月,当年资助的一个学生出嫁,摩托迷论坛车友以娘家人的身份专程前往道贺。用一位车友的话说,6年过去,“这份爱已经变成亲情”。
据粗略统计,截止2016年初,各地公益人士在龙山助学的金额有20多万元。
助学以外,王朝印和各地志愿者合作,在助残、敬老、支农、关爱法律孤儿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2008年秋,丹江口柑橘滞销,他和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协会张大力等商量为橘农义卖,很快在社会上产生了反响,十堰的市民、商家乃至东风汽车公司等纷纷跟进认购,最多认购达上百万斤,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王朝印靠微薄的农村养老金生活,平时还要种地、照顾孙辈,却为乡亲们做了这么多事情,他的精神影响了外地志愿者,也感染了龙山镇当地人。2011年小学生王生丽患白血病,全校师生排队捐款,场面极为感人。龙山走出的大学生,有的成为所在高校公益团体的骨干。原土台乡初中2008届毕业生上大学后,寒假回乡为学弟学妹义务补课,后来届届相传,形成了惯例。龙山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助学等工作也非常配合,在家访过程中就准备好了贫困生档案,有时还随同志愿者一起走访。
乡土文化的守望者
龙山镇地处山区,群众文化生活单一贫乏。因为没有人组织,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濒临失传。王朝印深知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在他的倡议下,岭西村2007年成立了农民文化互助合作社,他当选理事长。2011年底,他又和几位有威望、有文艺表演才能的能人商议,建起了龙山镇民间文化艺术团。
艺术团成立之初条件简陋,戏服道具、锣鼓家什一样也没有,王朝印多方奔走,寻求支持。在市委宣传部和镇政府的帮扶下,他怀揣着2000元钱,远赴河南南阳采办戏服和道具。时值寒冬腊月,他没吃早饭就摸黑出发,在路上颠簸了6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听他介绍了艺术团创办的艰辛,商家大为感动,以最低价给他供货。
在王朝印的筹办下,艺术团一步步发展,传承了锣鼓笙箫、秧歌旱船等传统文艺,队伍一天天扩大。逢年过节,他们走村串户,为村民奉上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受到广泛好评。现在,无论春夏秋冬,龙山镇龙江湾广场每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艺术团的成员们就汇聚于此,笙萧鼓乐,练舞学艺,忙得不亦乐乎。许多村民都乐于参与这些文艺活动,打麻将的人明显减少了。
2016年春节,王朝印带艺术团到各后靠移民点为移民演出,笔者曾前往观摩。艺术团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吹唢呐的是一位小学女生,只有12岁,技巧娴熟,气定神闲,见者无不啧啧称奇。
王朝印在龙山德高望重,镇中心学校聘他为校外辅导员,给学生介绍龙山的历史人文。他还经常就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向政府建言,有一些建议已经成为现实。他认为,龙山靠近武当山和十堰城区,有古均州八景之一的“龙山烟雨”(龙山塔),发展户外休闲旅游有良好的前景。早在2006年,他就在报上发表了《漫言“龙山宝塔”》一文,对龙山塔及附近道庙的历史、传说作了详细考证和介绍,对古塔保护和景区旅游开发提出了具体建议。2007年他又和东风红领巾志愿者合作,邀请市民造访,做了亲子休闲游的尝试。如今,龙山已经成为丹江口市户外自助游的重要目的地,龙山塔旅游开发也已提上历史日程。
2010年以后,配合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国家对丹江口库区建设加大投入,龙山集镇经过改建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被评为全国第二批45个宜居小镇之一。龙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龙山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也都有了很大变化。走在集镇的街道上,路面一尘不染;学校师生关系融洽,气氛生机勃勃。曾有网友造访镇福利院,见设施完备,管理井井有条,感叹这是十堰地区最好的乡镇福利院。如今,很多在外的龙山人都以家乡为荣。龙山的这些建设成就,除了领导班子得力,和王朝印及各地志愿者10年来的影响肯定是分不开的。
龙山的公益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移民搬迁以后,全镇居民减少了五分之一,青壮年多外出打工,来读书社看书的人并不多。龙山也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志愿者队伍,王老身边多少有点后继无人。未来龙山的公益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很多朋友不无担忧。这个问题,笔者态度是乐观的,鄂西北近年公益发展很快,和龙山相邻的较发达的乡镇如武当山、六里坪已经有了志愿者团队,相信龙山出现青年志愿者队伍的日子也不会太远。
【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陈华平《农民王朝印的“乡村读书社”》和周红艳《爱心老人办起文化艺术团》等报道,在此致谢。】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