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国:因为我对故乡爱得深沉|2016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作者及推荐人:
郭志刚 内丘县第二中学
推荐理由:
闫振国同志身为一名农村优秀的共产党员,扎根故土,热爱故乡,希望故乡变得美丽富裕,竭尽心力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垫资几百万建设公子峪生态园,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把沉睡千年的荒山秃岭,打造成瓜果飘香的俏山岗。他本人被评为“内丘县拔尖人才”“全国荒山绿化劳动模范”。同时他自掏腰包创办北赛村国学文化讲堂,用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教化村民,吸引北赛村和周边7个村的大人小孩前来学习经典,营造一种家庭幸福、邻里和睦、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很喜欢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河北省内丘县南赛乡北赛村的闫振国,一个普通的农民,凭着骨子里对故乡深沉的爱,带领乡亲们把沉睡千年的荒山秃岭,打造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自掏腰包筹建传统文化学校,用老祖宗的经典智慧,教化村民。随着各级媒体的报道,他的感人事迹不胫而走。他也被评为“全国绿化荒山劳动模范”。他前进的动力,都来自他对生他养他的故乡爱得深沉。
让沉睡千年的荒山秃岭,变得瓜果飘香
沿着曲折向上的盘山水泥路,走进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南赛乡北赛村的公子峪生态园,一路风景,一路果香,一路陶醉。层层梯田层层绿,苹果核桃挂满枝,各种果实在阳光下尽显迷人的风采,这里真正的绿水青山,犹如进入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犹如到了妙不可言的人间仙境。
这里原来没有生机,没有绿色,是谁唤醒了沉睡多年的荒山秃岭?
——是闫振国,漫山遍野的果树似乎在回答!
——是闫振国,层层叠叠的梯田似乎在应答!
——是闫振国,条条通往山上的盘山路在回答!
——是闫振国,通往张赛的那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在回答!
——是闫振国,受益的村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语气铿锵的回答!
闫振国何许人也?有三头六臂吗?莫非一个普通的农民有神来之笔,能使沉睡千年的荒山秃岭,变得瓜果飘香?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走进了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北赛,去了解这个偏僻山村里的一个普通村民的心路历程。
在一个别具特色的农家小院看到了传说中的闫振国。他中等个子,庄稼人打扮,很接地气,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充满了无穷的智慧,偏瘦的躯体里似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出生于1961年,高中毕业后,回到老家参加生产劳动。闫振国是农民,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2006年之前,他做石板生意。这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首先走了出去,眼界变宽了,视野开阔了。他跑销售到过浙江、上海,特别是宁波、温州等地,看到南方人吃苦敬业,思想观念开放,经济发达,和自己几乎有20年的差距;近处到过邢台县的前南峪,内丘县的岗底村,想到这里的自然条件并不比北赛好,为什么人家做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并且前南峪乃至浆水镇、路罗、将军墓广大老百姓也从中受益,“沟域经济”给当地人致富作用巨大。
闫振国睡不着了,心里翻江倒海的思考着:我们不缺山场面积,不缺劳动力,为啥咱不能按照人家的经验模式,去发展沟域经济?岂不等于拿着金饭碗去讨饭吃?
“干!”他的话掷地有声。
“什么?家里仅有的这点钱,投到看不见效益的地方,还不如享点清福呢?”妻子开始质疑。
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大多数农民不看好的情况下,依然把五十多万积蓄投到荒山坡上,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开发荒山,种植果树,创办公司,注册商标,在不惑之年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天道酬勤,他也没有想到,十年后创建的“公子峪经济示范区”竟然从大内丘脱颖而出,享誉邢襄,享誉燕赵,吸引了数不清的城里人争相前来采摘观光旅游,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邢台市委书记张古江,视察闫振国的公子峪经济技术开发区,紧握着他的手,对他沟域经济方面取得成就大加赞赏。闫振国满怀信心给张书记表态:“您有时间再来,看我能干成啥样!”
执着的绿色生态梦
闫振国头脑灵活,善于折腾,思想也前卫,就像一个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将士,永远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每一个细胞里都蕴藏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对于绿化荒山更是如此。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开始从事石材加工,利用当地的石材资源,切割、加工、销售建筑装饰用石板,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几年下来,他有了两台石板锯,雇了十几个工人,每年有上千吨的石板销往外地,生意好的年份一年少说挣二三十万。周边村庄的群众见到这一行业有钱可赚,纷纷上锯,都要分的一杯羹。闫振国说,那时提倡共同富裕,他跑销路,资源让乡亲们共享。
因为经常去外县收石料,闫振国在邢台县山区看到,当地的山场到处种着绿油油的果树,光一袋栗子就能卖五六百块钱,发展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自己也守着山,为什么只能靠卖石头挣钱,况且采石板也破坏山体?他开始慎重的思考,把山治了,栽上果树,既能保护山上植被,又能卖果挣钱,岂不两全其美?于是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都很吃惊的决定————放弃石料,进行荒山治理。
从2006年起,闫振国把锯石板挣得几十万元钱,全部投入到村东荒坡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树。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他多次到邢台前南峪、保定顺平、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为了引导群众发展,带领他们6次参加陕西杨陵农高会,三次去山西大寨,两次去临西吕玉兰的老家——东留善固,一次去河南南街村,一次去北京的韩河村,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对照先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并组织有共同愿望的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融入绿色、环保观念,创名牌、闯市场,带领群众从事高效农业生产。
目前闫振国创办的公子峪生态园投入资金已达200多万元,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00亩,种植核桃、苹果、葡萄、杏等各类水果十余种,养殖内丘特色黑猪200头,散养笨鸡1000多只,注册“公子峪”牌苹果、黑猪、小米、核桃等十几个商标,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解决了30多名闲散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多年的投入开始有了丰厚的回报,2012年5月,公子峪鲜果采摘节成功举行各级媒体争相报道。“公子峪牌”内丘黑猪已经进入内丘、邢台各大超市的柜台,而且供不应求,还需要提前预定,苹果、梨等水果,通过电子商务卖到京津等大城市,深受消费者欢迎。2014年投入100万元,开发200亩荒山,进行优质苹果种植。公子峪已经成为南赛甚至全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一面旗。
在闫振国的带动下,他所在的北赛村以及周边的张家赛、石关、石梯、郝家赛、寺沟等村,700余农户,2000多人纷纷加入到绿化荒山的致富路。其中投资9000多万元栽植苹果、核桃60余万株,2015年闫振国的“北赛生态经济示范区”,被邢台市定为十大经济示范区之一。并完成了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使往年干旱无雨靠天收的丘陵区农民栽上了果树,把以前的荒坡秃岭变成了集旅游、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在学习上是拼命三郎
“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七个朴质而激励人上进的字,不是出自哪个学校的激励性的校园文化,而不是来自哪个单位的会议室,而是位于浅山丘陵区闫振国家影壁墙背面的金光大字,彰显着主人的嗜好和追求,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一扫普通家庭影壁墙上的“福禄寿”“松鹤延年”“江山如画”等等美好祝愿的文字。一个农民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去过他家的人,无一不感到钦佩,钦佩之余,有点汗颜,自愧不如。
他的妻子介绍说:“俺家振国最大的爱好,就是爱看书,爱钻研,从不串门子坐街打麻将!”她指着书橱里厚厚的书报,接着说,“结婚三十多年,看的书没数了!”她随手递过来一张报纸,《啃了12年论语的农民》介绍闫振国的传统文化的无限挚爱。
为读《论语》,他买来字典、词典,遇到不懂的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的啃,弄明白后便在小本上记下来。十年下来,记了三万多字的日记,每个字的后面,都凝结着钉子一样的钻劲。他还到过北京明园大学国学院参加传统文化教师培训。
如今,他对《论语》的理解越来越深,还能背诵书中不少名句,被乡亲们称赞为“咱们的农民学者”。他说:“十年间,我利用农闲节日、晚上的时间,啃了四遍《论语》,为了读懂这本书,我读了相关的《孟子》、《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他还说:“读书让我丰富了知识,知道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因为我们要生产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产品,首先必须学会做人,做好人,做诚信的好人,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持续发展,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我们家乡投资兴业,观光旅游!”
闫振国是个学习狂人,不但自己学习,还多次自掏腰包带领乡亲们去外地参观学习。近处去过邢台县的前南峪,内丘县的岗底村;远处去过3次山西大寨,2次河南南街,三次参观吕玉兰的故乡——东留善固,到过一次北京韩村河学习,那都是全国的典型。七次到陕西杨陵参加农业技术高新博览会,跟西北农大教授当面请教治理荒山的经验与方法。乡亲们开了眼界,增加了信心,大伙儿也就认准了这条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刚一提出建立北赛生态经济示范区,村里100来户一户不落,周边7个村的700来户2000多人,都陆续的参与进来了。
只要是学习,闫振国就是拼命三狼。为了省高速费,今年正月初三,闫振国带领技术骨干又外出参观学习了。春节期间,小吃摊儿不开张,他就背着方便面,三天走了四个省,参观了河南刘庄、信阳郝堂、安徽安庆岳西县,参过全国十大美丽乡村。尤其是郝堂的模式,对他启发最大。环境卫生位于全国前列,六十对岁的女支书孙俊,工作雷厉风行,监管很到位,让老师带着小学生去品评各家卫生的优劣,童言无欺。
自费办学堂,用传统文化教化村民
在内丘, 一提起北赛传统文化讲堂,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到星期六和星期日,以及寒暑假,北赛传统文化讲堂座无虚席,二三十个孩子,家长和孩子一同前来,妇女带着小孩,凡听课人员必须签到。听课的学员,除了北赛村的,还有慕名找来的周边张赛、石关、郝家赛、马赛、岭底赛、南赛等七个村的农民。
他创办传统文化讲堂的初衷,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他自掏腰包,准备办学场地,购买教学用品,免费提供服务,包括免费学习、咨询、茶水、饭菜等。
按常理说他五十多岁了,创业又有了好收益,一双儿女都有了满意的工作,儿子在北京工作,女儿是医生,也该歇歇了。 闫振国为何要创办国学辅导学校呢?原来这里隐藏着一个生态园经理浓浓的教育情结,凝聚着一个普通农民寻找新型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苦苦思索,这一座座荒山的每一个角角落落都留下来了这个基层探索者的跋涉的足迹。
他的办学来自于他的创业经历,教育是致富奔小康的阶梯。他要利用辅导学校这个阶梯实现带领农民致富的美好梦想。他不但自己学,还动员兄弟姐妹、家属子女学,不仅带着团队学,还帮着农民学。一个普通农民县办校长一起到北京师范大学学国学经典,参加国学大论坛与学术交流活动,还带领自己的团队 骨干人员一起走进河北农大、西北农大听课学习。他认为,农村要致富,不是简单的重复的创业和盲目的挣钱,最根本的要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这是他对全村农民的教育目标。
制定了目标,就必须很抓落实。国学辅导学校开办以来,礼拜天,节假日,他亲自督阵,风雨无阻。他亲自制定授课内容,包括国学经典、礼仪修养、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子女培养、人生规划等,要求村民把学习当作日常习惯:村民没事天集体学习一次,白天没空,就利用晚上学习两个小时;团队每周学习一次,布置落实学习计划,谋划发展规划;凡是外出参观学习人员学习归来,都要汇报学习体会。他要培养有眼光、有技能、敢发展的新型农民。闫振国作为一个农民,率先示范,不怕付出,每一个细节,都表现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
闫振国通过创办北赛辅导学校,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转变了农民的致富观念,主要表现在村民团结了,家庭和睦了,干事认真了,孩子懂事了,家长教育有方了,发展更快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生态园建设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恩爱夫妻
希望故乡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
闫振国是土生土长的北赛人,对故乡有了浓的化不开的情情缘。他的视野越开阔,转的地方越多,越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的目标是把故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看得见青山绿水,能够留得住乡愁。
关于故乡,下面是记者和闫振国的一段对话
记者:您的故乡是怎样的?现在的故乡和您幼年的故乡有什么变化?
闫振国:幼年的故乡是荒山秃岭,穷山恶水。有青山,有绿水,有新鲜的空气,有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产品,现在我希望把它变成城里人都为之向往的人间仙境。
记者:故乡对您的重要性在哪?您和故乡之间有着怎样难以忘怀的情感经历?
闫振国:我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故乡的空气,人文,乡愁,农耕文化,感情浓得化不开。半个世纪以来,感受着乡亲们的质朴诚恳,身临其境,当然对故乡有感情了。我觉得我们的农村大有前途。 北赛毕竟是我生我养我的地方,乡亲们特别好,一旦有困难,就会无私的帮助。开始建生态园的时候,请大家帮忙。那个时候,举步维艰,经济拮据,没有效益。乡亲们看到我有难处,纷纷说:“甭给工钱了,你花钱的地方多!还得买化肥农药!”乡亲们都替我着想,不像在大城市老死不相往来,人情冷漠。 乡亲们特别敬业,比干自己活儿还卖力。这就是乡愁,这就是值得我留恋的地方,值得我全身心去热爱去付出的故土。
记者:您如何适应当下的文化变迁?如何促使更多的人参与乡土文化保护和家乡建设?
闫振国:我希望把我们的生态园建成全国一流的示范区,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的专家教授,参与我们家乡的文化保护和家乡建设。
记者:您的精神故乡是什么?和现在的故乡有哪些联系?
闫振国:我希望在农村能看到祠堂,重视文化教育,重视街风家规。希望民风淳朴,人民富足,社会和谐,代代向学,尊师重教,形成“兴学为乐,读书为荣”的风气。儿孙们都有出息,事业有成,能够反哺教育,聘请中国甚至世界的好老师,把我们的孩子送到外界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齐心协力把故乡建设成人人为之向往的人间天堂。
记者:对于家园保护,您觉得个体可以做哪些工作?您对社会及青年有哪些期许?
闫振国:对于家园保护,我是共产党员,更应该身先士卒,奉献自己的一切。办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孝道文化。希望社会有志之士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倡导社会公众参与爱故乡?您对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机构发起的“爱故乡公益项目”的建议?
闫振国:希望社会公众,重视学习,重视传统文化,参与故乡的建设。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寻找到真正爱故乡的典范人物,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中国广大农村更加美丽富裕。
采访完闫振国,记者陷入沉思。一个普通的农民,哪儿来的巨大动力,能把沉睡千年的荒山丘陵,建设成瓜果飘香的花果山?
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一切都源于闫振国骨子里对故乡爱得深沉。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