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爱故乡”论坛 暨“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在福州举行
详情请参阅论坛专题网:http://www.wugu.com.cn/zt/news/2014csa.html(吾谷网)
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办, 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筹)承办,与“第六届全国CSA大会”同时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8个省市(区)及韩国、印度、美国、澳洲等海内外逾150家机构、300名代表见证了颁奖盛典。
开幕式(主会场)
为了通过以寻找“爱故乡”人物的方式,选出我们身边的“新乡贤”,树立起新乡村建设的典范人物,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标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乡土文化和建设故乡的历史进程中,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繁荣昌盛的乐园,2014年4月6日,活动主办方在“第三届培田春耕节”上正式发布了“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通过社会征集、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的三种方式以及评审委员会推选,截止10月15日,共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35位代表入围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
经过爱故乡评审团一个月的初选、决选和终审,“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公益活动获奖名单于11月15日正式揭晓!其中“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10位、“2014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5位,分布在12个省市自治区。
为了感谢这些爱故乡年度人物的努力,传播他们的事迹,发扬他们的精神,主办方在美丽的福州举行了“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同期举行了以“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分享”为主要内容的“第二届中国爱故乡论坛”,探讨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之道,千余年文脉接续、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之路。
一、开幕式暨颁奖典礼
特邀嘉宾孙恒为大会开幕暖场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兰思仁在开幕式上热情致辞,他代表校党委书记叶辉玲、全校五万多名师生员工对参加大会的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大会的顺利举办和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嘉宾云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他认为,爱故乡的倡导把城市和乡村重新统一起来,提醒所有人放慢脚步,回头看看故乡,重新思考生活的方向。只有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一起来关心、思考和推动故乡的发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才会有农业的美好前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三农”问题。此外,兰思仁还向在场的中外朋友介绍了学校和海峡乡村建设学院的基本情况。
兰思仁校长为大会开幕致辞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发表了简短精彩的致辞。他说,正如今天我们这一届中央政府领导班子所强调的,要接近底层、接近人民,真正的伟力在民间。接下来要进行的表彰(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很大程度上是把民间的英雄发掘出来。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没有雄厚资本,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热血来感动这个世界、推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个世界正在起变化的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我们不是精英创造历史,不是知识分子创造历史,是在座的各位,是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在基层做出贡献的这些人。
温铁军教授为大会开幕致辞
现场播放了2014爱故乡公益项目短片——《让守护更有力量——2014年爱故乡侧记》,举行了隆重的“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兰思仁、姜绍丰、温铁军分别为“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和“2014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获奖代表进行了颁奖。获奖人物的感人事迹,让现场很多参会代表留下了眼泪。
杂文家与时评家鄢烈山为第一组获奖代表宣读颁奖词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左三)为“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获奖代表邓丽、任华章(刘锡婷代)、次仁罗布、郑辉、刘红权颁奖并合影
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教研室主任刘忱为第二组获奖代表宣读颁奖词
上面十位获奖代表,他们或背负历史使命,抢救濒临失传的农耕文化遗产;或回到衰败的村庄,让故乡重新焕发生机。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为五位“2014爱故乡特殊贡献人物”宣读颁奖词
这些“爱故乡年度人物”,他们或出生于风雨飘摇的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前的艰苦岁月;或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享受着繁荣的新时代。他们,曾经沐浴过传统农耕文明的滋润,又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终于在连接传统与未来的历史传承使命中,扎根基层、艰难地守护着乡村文明,为开启生态文明的大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新乡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的证书、奖杯设计,也融入了诸多乡土元素。
证书的正面是一扇开启的花窗,花窗外:大树,山坡,几个小伙伴,还有天上飞舞的风筝。那是儿时的记忆,这就是我们的家。
奖杯用家乡的土烧制而成,红色是对家乡的赤诚,青色是对故乡的爱的沉淀,或朴或拙,不离不弃,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家。
颁奖典礼结束后,台湾《汉声》杂志创办人之一、汉声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黄永松老先生做大会主旨演讲,赢得全场的热烈掌声。黄老先生在《汉声》工作了43年,执着于乡土文化的田野采访和编辑出版,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护卫者。他分享的主题是《乡土文化的背影是新故乡的正面》。他自信并高瞻远瞩地指出,“虽然我们说乡土文化消失得太快,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背影是我们新故乡的正面,我们的乡土文化没有走远,大家要把它找回来。大家走近它、靠近它、学习它,这是重要的事情。守住乡土文化的传承很重要,一端是老的,另一端是新的;一端可以回归到文化的原点,另外一端可以放到文化创新里。我们是中国人,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好的文化必然会给全球帮助。我们要有这样的观念去守住乡土的原真与善的传承,美的力量就出来了。有了文化、历史和美,雅俗可以共赏,城乡可以和谐,这就是我们的新故乡。”他向大家展示了“民艺新生”的18个案例,给大家看老东西有新力量。他说,1972年,俞大纲老师勉励黄永松“要作文化肚腹的人”,其实就是做传承,要把头(古代)和脚(今天)连起来。文化不能头脚分离,今天的问题是我们把头丢在后头了,两只脚拼命往前走。你要做肚子,把头脚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全身而行、面对未来。
二、“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分享会
12月5日下午,为了让参会代表更深入地了解获奖代表背后的故事,相互交流爱故乡经验,主办方特别安排了“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故事分享会,约100人与会。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在分享会致辞中指出,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它的唯一内涵就是多样性、就是包容,就是要对各种多样性的表达表示尊重。爱故乡获奖代表所进行的多样性的探索实践,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都和它的“十里不同风”的风光地貌、风土人情高度相关。这次活动,正是让大家把各自不同的人文、地理、生态等方方面面所形成的乡土文化在这里交流,让大家有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包容交流的机会。他说,尽管整个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都遭到了破坏,并因为已经客观形成的利益集团的文化的控制而面临很多困难,但相信只要继续坚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方向,外部条件会逐渐改观。
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为获奖代表鼓劲
分享会按照获奖代表的实践领域分为三大部分,领域一“乡土文化的活化传承”,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交流中心主任刘德伟主持,获奖代表张书岩、刘映升、杨德禄、郑辉、刘红庆(代刘红权)分别发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交流中心主任刘德伟主持“乡土文化的活化传承”议题
刘映升将书法《状元龙》赠送给会议主办方中国爱故乡文化发展促进会
今年35岁的河北武强年画传承人郑辉,可谓“一表人才、年轻有为”,他和大家讲述了武强年画的历史、在当代的发展现状特别是瓶颈,以及他自己所做的创新与推广工作。他提出武强年画未来发展可能的核心突破点,最后用武强年画的经典作品“十不足”收尾,告诫大家要“知足常乐”。
中国音乐学院研究员刘红庆(刘红权哥哥)介绍了太行盲艺人的生存现状,和近年来参与的太行山盲艺人走访调研情况。他指出教育的趋同化让大家迷失了故乡,生存环境的恶化也让乡村艺术遭受污染。他说我们需要有机农业,也需要有机的乡村艺术,太行盲人宣传队正是农业文化时代的有机艺术。他希望自己今后能为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多做纪录工作,参与到乡土文化的回归和再建设、乡村人文环境的建设和再生的事业中来。
领域二“新乡贤,新乡村”,由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孝德教授主持,获奖代表衡生喜、赵冬祥、窦克武、陈涛、陈磊(代陈文华)分别发言。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孝德教授主持“新乡贤,新乡村”议题
今年50岁的河南省南阳市兰馨书院创始人陈涛,是陈福广、周秀兰的孝子,也是周庄村的孝子。他说办书院缘起父母回乡的愿望,母亲的突然病故使一家人的孝心、想法凝聚在一起;村里老百姓的热情又引发了爱心,就是要给村里办点事,最终让他们坚持至今。目前,兰馨书院集图书阅览、文体活动、科技推广、儿童娱乐、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全村人最爱光顾的地方。
原江西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农业考古先驱、茶文化泰斗陈文华(今年5月不幸去世)的儿子陈磊,介绍了父亲陈文华从2004年开始在江西婺源上晓起村,尝试发展茶文化产业、种植黄菊帮村民致富,创办幼儿园留住人才等系列乡村建设探索。最后他提出自己对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担忧——农村留不住教师,如果国家不出台相应的大的政策,未来农村面貌很难改观。
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学教研室主任刘忱主持“新青年,新故乡”议题
三、第二届中国“爱故乡”论坛
出生于福建连城县培田村的建筑师吴念民,表达了对传统村落保护、城市化和三农问题现状的忧虑,大量的传统村庄、民居处于破败、消亡的地步。他认为,传统文化根植在农村,农村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怎样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又创造出现在的新农村?他认为关键还在人,就是要创造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知识精英、退休官员、老师能够回到乡下,让农村留得住精英阶层——人和文化的回归,是乡村发展的关键。
福建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会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阮天朝,从“红色守善、绿色守善、人文守善、墨色守善”四个方面分享了故乡守善村的特色与美丽。守善村人农时耕田,闲时耕砚,自古有挥毫泼墨以自娱的喜好,目前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罗源县书法家会员等各级书协会员20余人,成为活跃罗源书坛的“阮家军”。2013年,守善村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书法特色,荣获首届“福州最美文化村”。
河南爱故乡工作站负责人、河南乡村建设试验区联络员魏丰收,分享了河南区域自民国乡建到当代乡建的发展盛况及未来规划。他说,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交流中心,今后,爱故乡应该是当前逆城市化下的新主流。正如主持人周鸣鸣所言:河南爱故乡的文化已经搞得声势浩大,不仅有深厚的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而且当代乡建实践数量众多、类群丰富、集全国之大成,可谓“薪火相传,英雄辈出,全面开花,硕果累累,给全国树立很好的榜样,给今天的会议来了一个最厚重的结尾”。
四、闭幕式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孝德教授做论坛总结致辞
延伸活动:爱故乡——大地民谣音乐会
来自汀塘的十音八乐,又称“十番八乐”,是福建莆田的汉族传统民乐。莆田(包括莆田、仙游及其邻近地方)文化独树一帜,在音乐上,主要由3种曲种构成,分别是十番、八乐和大鼓吹。
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山西左权盲宣队,坚守民间艺术76年,他们向天而歌,用生命歌唱。左权盲宣队的代表刘红权和王树伟,为大家演绎“左权民歌”。
来自北京的新工人艺术团,12年来坚持“用歌声呐喊,以文艺维权”,他们用歌声唱出劳动者的故事与心声,倡导劳动价值尊重与劳动者的尊严。
(文/史淑俏、黄志友)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