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书岩:男,1949年生,65岁,福建省屏南县漈头村人,中共党员,原屏南县旅游局局长,现任屏南耕读博物馆馆长。 

 事迹简介:创办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打造闽东“民间故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1bm.html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退休干部张书岩是个好人,2009年他退休回到家乡,本来是准备享点清福的,可是好管闲事,先是看到村里垃圾乱飞、污水乱倒,就发动村民整治村庄环境;看到乡亲们取个信报不方便,就到邮局为村民联系投递邮件信报的事;后来又自掏腰包,走村串户四处收集农耕文物;后来,他的想法越来越多,操的心也越来越多。他在村里办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出(古)文物10000多件,又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办成了“廉政文化教育馆”。但人们不知道,在忘我工作的背后,他每天都要忍受严重的糖尿病的折磨,每天要自己注射胰岛素!亲人劝他,你这么做,既不是图名,又不是图利,你为了啥呀?他说:我人退休了,心不能退休,我要把逐步完善中的屏南耕读文化大观园,办成闽东“民间故宫”!让孩童们感知耕读文化,让青年人感受耕读文化,让中年人感悟耕读文化,让老年人感怀耕读文化。

颁奖词:

退休告老回乡的张书岩是一个有担当的乡贤,他所管的闲事儿,都是乡村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大事。他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而且有能力、有办法发动大家一起来干。他在村里创办的有1万多件文物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可看得见的乡愁和可传承的乡土文化,更看到了一个新时代老乡贤深切热爱故乡的赤诚之心。

二、任华章:男,1969年生,45岁,甘肃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村支书、护林队队长

事迹简介:十年护林,保护家乡李子坝村生态环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1j9.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k4MjM1MzAw.html(视频《农民走出的保护路》)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在任华章生活的地方,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也是大熊猫的故乡,这片森林是国家的财富,同时也是任华章和李子坝村人的财富。

2000年,任华章当兵回家,当盗伐林木无法遏制的时候,任华章挺身而出,于2003年带领20个村民组建了“李子坝农民森林巡护队”。山高水险、道路崎岖,餐风露宿,没有报酬,还有盗伐分子的恫吓威胁,连人身安全都成了问题。十年来,任华章和他的看山队员没有动摇过。由于他们的措施得力,盗伐林木的现象终于得到了有效遏制。现在的李子坝河中清澈,有鱼游荡;山上树木茂密,有飞禽走兽;村里家家盖了新房,还有外面的考察团专门到李子坝考察参观。

十年间,任华章也从一个农民巡护队的队长,成长为了李子坝村的支部书记。他为村里发展了有机茶叶种植加工项目,帮村民建节柴灶,换电炒茶机,组织低碳文明家庭评比,鼓励村民美化住房周围的环境。但他现在更多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李子坝的村民从保护中受益,如何使李子坝茶叶真的成为“宇宙著名品牌”。

颁奖词:

当兵回家的任华章,从“李子坝农民森林巡护队”队长,到村支部书记,在经历了十年坎坷和磨难考验之后,带领乡亲硬是走出了一条既保护了故乡的青山绿水,又发展了乡村生态产业的乡村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他的所为,保护和回馈的不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故乡,而且也是属于中国和世界的大熊猫的故乡。

三、弘农人团队:河南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弘农书院团队

事迹简介:以农民为主体,以“遵道贵德、和合生态”为主旨的新农村建设实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24s.html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王犬才、王根法、何永斌、樊栓社……他们是老一代的弘农人,在黄河岸边的小秦岭脚下,千古道源的函谷关旁,从带领乡亲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并践行《弟子规》、《道德经》入手,从建设“和谐家庭与幸福人生”出发,持守着“尊道贵德”的好传统。

樊少欢、樊冰冰、刘巧珍、张克强……他们是新一代的弘农人,在老道理的滋养下,在老一代的传帮带下,探索生态农业种植、城乡道义流通、以资金互助为核心的农牧业合作社的方式,担当着“和合生态”的新事业。

颁奖词:

在黄河岸边的小秦岭脚下,以罗家村村支书王登波为代表的河南省灵宝市弘农人团队,多年如一日,走在以传统道德文化带动乡村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他们是一个有理想、对故乡有真爱的农人团队,通过他们创建的弘农书院平台,在千古道源的函谷关旁的乡村里,培育出“尊道贵德”的乡村文化,开创着“和合生态”的乡村文明。

四、胡诗泽:男,1983年生,海南定安县新竹镇次滩村人,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创始人

事迹简介:守候次滩村社区营造十二载,再造魅力新故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2x4.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k4MzQzNjky.html(视频)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很多年轻人从农村考入大学,就再也不愿意回到那个又脏又穷、人际关系复杂、观念愚昧封闭的地方了,但同时在想象中,家乡又变成了一幅美好、淳朴天然的所在。

次滩村是海南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2002年,胡诗泽考上了大学。但胡诗泽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样,为了号召大学生就近服务家乡,时年19岁的他,创办了“海南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

2003年,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次滩村,利用寒暑期为家乡百姓服务,先后推动成立了次滩村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室和农民阅览室。

家乡建设是全村人的事,必须动员全体村民参加。2010年春节,胡诗泽牵头动员组织了“返乡大学生和村民新春联谊会”,面对面研讨改变家乡新面貌。

2012年,胡诗泽发起主办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2013年春节,他又召集全体村民、外出工作人员、各市县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在本村大榕树下召开了“建设次滩村文明生态村动员大会”,之后着手推进村庄文化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整治、特色产品产业发展,引进大电影进村,形成在国内影响极大的“次滩模式”。

为了方便村民和各界人士关注次滩发展,发表建设意见和规划想法,胡诗泽和伙伴们还建立了“我们爱次滩村”的微信群和“YY语音会议”两个现代化的网络通讯、讨论平台。

他的努力看似微小,看似薄弱,但正应了古人说的那段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涓细流,无以至江河”。12年过去了,村里的产业复兴了,道路修好了,孩子们爱读书了,笑容重新回到村民们脸上。

颁奖词:

胡诗泽发动了他的伙伴,选择回到故乡,用12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村里的父老乡亲一道,从自然农业、生态旅游为切入点,努力带动农民、农业和农村转型,改变着家乡的精神面貌,让一个正在衰败中的农村重新焕发了活力。他让父老乡亲看到了农村改变的可能,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五、陈福广/周秀兰、陈涛:陈福广,社旗县电业局退休干部;妻子周秀兰,社旗县退休教师,都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陈涛,1964年生。河南南阳市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人、兰馨书院创始人。

事迹简介:创建兰馨书院,打造文化周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1qnxn.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AxODg3MTgw.html(视频)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河南社旗人陈福广与妻子周秀兰,2001年退休后想在老家周庄建个传承文化的书院,服务乡民。

大儿子陈涛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国有企业高管、国家干部、著名诗人。2012年周秀兰的突然病故,使得孝子陈涛决定把二老的书院梦做下去。

4年来,陈涛一家投资超过50万元,在周庄人——当代著名作家周同宾的支持下,带领全家和乡邻修建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兰风茶社、同宾书屋、农耕文化展馆、老年活动中心;宣传孝亲文化,举办农民文化节、开展文体比赛……逐渐地,中原小村周庄变成了“文化周庄、幸福周庄”。

如今,“兰馨书院”集图书阅览、文体活动、科技推广、儿童娱乐、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全村人最爱光顾的地方。

 颁奖词:

一个家庭+一个作家,圆了一方百姓“文化周庄、幸福周庄”的农民梦。陈涛是陈福广、周秀兰的孝子,也是周庄的孝子,更是中国农民的孝子。陈涛与“兰馨书院”的故事,与周庄的故事,正是当代新乡贤以爱故乡的孝道方式医治现代乡愁病的最好榜样!

六、刘映升:男,1942年生,72岁,重庆北碚区蔡家岗镇人,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创始人 

事迹简介:创办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再现巴渝农耕社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1qyzs.html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刘映升老人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已经70多岁。他曾于 1986年开办家庭农场,90年代转型乡村旅游,办农家乐。自1980年代开始,他在当地收集各种农具,大到生产用具,小到生活用品,还有在年节时举办民俗用的草把龙等等。这些寻常的物件,是农耕文明的载体和见证,却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飞速消失。这些都让热爱农耕文化的刘映升老人痛心。他决定着手打造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把这些历史见证物品抢救出来,为农耕文化留下根脉。

     他就为他的这些物件,奔走了20多年,耗费了家中的所有积蓄,2006年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2008年开始,为了挖掘、普及、弘扬巴渝农耕文化,他还原创乡土诗歌1000余首,对文物作了系统介绍,描述这些宝贝物件的工艺、外观和用途。

     不仅如此,他历经十余年,亲手绘制了1949年前自己家乡的地图,包括那时蔡家地形地貌和店铺位置,“只为子孙后代还能记得这些地方,记得这些老镇”。

     20多年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又遭到了多少人的误解和讥讽,用几句话难以概括。但他始终爽朗、乐观,满腔热情。他的动力就来自于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他说,传承巴蜀农耕文化,这不应该是我个人的事,它背负着民族的历史使命。

颁奖词:

刘映升,一位退休的回乡的老中学教师,以他赤诚的爱乡之心,奔走20多年,耗费了家中的所有积蓄,建立起一个免费开放的“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一位年及古稀的老人,不仅用他的行动为巴渝农耕文化留下根脉,而且还以他原创的1000余首乡土诗歌,将传统农耕文化活化传承。

经典语录:

农耕社会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消失而基本消失,因而抢救农耕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作为炎黄子孙抢救中华农耕文化遗产,责无旁贷;作为巴渝儿女抢救巴渝农耕文化遗产,同样责无旁贷……

我以其微薄的财力和心力,创办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收集整理农耕文物,再现巴渝农耕社会,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旨在让子孙记住我们的根,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

                                                         ——刘映升

七、刘红权等260名太行盲艺人

事迹简介:用生命歌唱,坚守民间艺术76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uzjk.html

 http://video.baomihua.com/11108161/6375140?ptag=vsogou(视频《向天而歌》)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刘红权不是一个人在歌唱,他代表的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的队伍叫盲宣队。这支盲人宣传队有着光荣的历史。1938年抗战时期成立于太行山抗日民主根据地。盲艺人利用自己的特点,经常进入敌占区、游击区宣传抗日政策,搜集情报,劝说汉奸改邪归正,自此形成了左权盲人宣传队。

新中国成立后,这家盲宣队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到现在已经传承了6代人。他们常年辗转于山野乡间,每年的演出都在200场以上!2003年,他们被采风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发现,并被命名为“活着的阿炳”。

虽然盲宣队的成员大部分已经进入暮年,但在舞台上,这些老人精神矍铄,情绪饱满,自尊庄严。他们无须讨好观众,无须跟随时尚去演唱流行歌曲,他们演唱的歌曲有两大部分,一类是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民歌小调,一类是曾经在太行山发生过的悲壮抗日故事。他们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面对艰辛的生活“向天而歌”。曾有人激动地在微信中写下:这歌声应该跪着听。

颁奖词:

刘红权不是一个人在唱歌,而是代表一支诞生于抗战时期、至今传承了6代人的太行盲宣队在唱歌;刘红权不是用口在唱歌,而是用他的心为太行山的乡村在唱歌,每年翻山越岭演出达200多场;刘红权不仅仅是刘红权,而是被采风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发现、并被命名为“活着的阿炳”。

八、郭书荣、郑辉:郭书荣,籍贯河北武强,1947年出生,原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现名誉馆长,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辉,男,1979年生于河北武强,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书荣先生,从事武强木版年画、民俗手工研究工作,艺名“鼓一张”,是河北武强年画的重要传承人。

事迹简介:传承武强年画,发展民俗手工体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uzjp.html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郑辉,自小便受武强年画熏陶,喜欢上了年画。郑辉的选择,完全是出于对年画的热爱,出于保存快要失传的技艺与挽救即将逝去的家乡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感。他从年轻时就选择与寂寞、孤独甚至清贫为伴,同时,彷佛就是天降大任,给了郑辉很多考验,也给他很多奇妙的机会,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已的理想与信念: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2001年,郑辉与时任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的恩师郭书荣相识,并拜年画刻版师傅马习钦为师,学习刻版。2008年7月,郑辉有幸成为“北京2008奥运会奥运村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与展示”特邀嘉宾,接待国家元首与参赛运动员!

面对武强年画已经走入发展瓶颈的现实,郑辉提出“以年画为基础,结合中国民俗,动态传播,走入教学、多元化发展”的战略。

2009年,郑辉开始投身家乡公益事业,担任武强县画乡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从事国学、公益活动的策划与传播。

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也是对即将逝去的手工艺、传统游戏、民俗的挽留,2014年5月,郑辉在家乡周窝音乐小镇创办了“鼓一张民俗手工体验馆”,围绕民俗文化,以国学、游戏、手工为特色,共同回归童年的记忆……

十几年的东奔西走,十几年的默默坚守, 十几年的孜孜不倦,十几年的探索创新,这一切都将有回报。这就是郑辉和他的师傅郭书荣。他们坚信,年画,作为年的重要组成,只要有年的存在,必定还会有年画回归的一天。

 颁奖词:

一个是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郭书荣,一个是艺名“鼓一张”、河北武强年画的重要传承人的郑辉,他们师徒二人演绎了使即将失传的武强年画手工技艺传承发展的感人故事。一张小小武强年画技术复生,不仅负载着中国乡土智慧、民间技艺、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而且还会成为新时代乡村艺术创新的新元素、当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新归宿。  

九、次仁罗布:男,藏族,1978年生,36岁,西藏聂拉木县乃龙乡达曲村人,西藏自治区潘得巴协会秘书长 

事迹简介:创办西藏潘得巴协会,推动家乡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uxcp.html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次仁罗布从小有自学英语的兴趣,顺利攻读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新一代研究生学院“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专业硕士学位。

1996年—2008年,他在政府机构和国际NGO组织从事农村社区发展工作;2006年正式辞掉稳定的政府工作,潜心投入到公益领域,经过三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于2009年正式发起成立了西藏第一家以民间形式运作的社会组织——潘得巴协会(“潘得巴”是藏语音,意思是为民谋福利的人)。

次仁罗布精力充沛,事业心强,亲力亲为,深入基层,善于倾听,管理和活动能力很强。在次仁罗布的直接带领下,协会始终以历史的责任感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站在主人翁角度,潜心关注并努力实践珠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和发展。他充分调动村民和村干部的参与,积极协调各种关系,踏踏实实地为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当地村民保护生态、发展生计和改善生活服务。潘德巴项目推动了自下而上的可持续性强的生态保护、生计发展和灾害预防。项目推广的羊圈改造既增强春季羊群的保暖效果、降低羔羊死亡率,又减少或避免使用草皮来做圈墙,从而保护草地。围栏建设对保护湿地草场和农田、增加牧草和粮食产量的作用,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认同。

颁奖词:

心中装着对家乡和高原的责任,次仁罗布和潘德巴的朋友探索着一条既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又改善藏族同胞生计的道路,这条道路既能够让村民受益,更让高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古老的藏族文化传统焕发出现代生机。

十、邓丽:女,1984年生,中共党员,2009年湖北省支教生,湖北鹤峰县中营乡高原小学副校长 

事迹简介:回乡支教,投身高原小学乡村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0ff.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k4NTk5MzQ0.html(视频《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2014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事迹简介、颁奖词-爱故乡

有一种伟大来自平凡,有一种崇敬来自始终如一。她用学识与热情打动了高原学生的心灵,把看似枯燥的知识绘成了最美的风景。

邓丽是恩施鹤峰人,2008年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后,在武汉一家知名培训机构当老师。

2009年4月,邓丽辞去都市蓝领,毅然选择回家乡支教,放下个人情感把全部的爱给了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有‘屋脊小学’之称的高原小学的73个学生。

学校只有73名学生却有六个年级,7名男教师年龄均在53岁,邓丽是学校唯一的女教师,也是唯一的党员。为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她和孩子们约定:谁讲方言或上课不听话,就牵着自己的耳朵说“我该罚”,并给同学们表演节目。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她还经常组织歌咏会、故事会、课本剧等活动。她还给聋哑兄弟谭兵、谭星买鞋、洗衣、剪指甲……

2010年秋季学期,邓丽被任命为高原小学副校长。她充分动员社会资源,让学校从羸弱变茁壮,孩子们的羽绒服有了、篮球架有了、图书室有了、电脑有了、“免费午餐”有了。高原小学步入了“茁壮成长”的绿色通道,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县村级示范学校。

五年来,邓丽累计为学校争取捐赠物资一百多万元。2012年9月,邓丽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并用10万奖金成立了鹤峰县阳光助学协会,以此感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帮助和关爱困难学生。

颁奖词:

如果说辛劳是一种财富,那她就是富有的人。“志育栋梁擎大厦,喜看桃李笑春风”,是邓丽真实的写照。2009年4月,辞去都市蓝领,毅然选择回家乡从教的邓丽,以她对乡村教育的挚爱和使命,在一个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的有“屋脊小学”之称的乡村小学,创造了使乡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事迹。她在平凡的乡村教育岗位上, 成为高原上最美的花朵。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