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璧研究会 会长窦克武

 

一、个人情况简介

窦克武,男,1929年6月2日生,河南省上蔡县华陂镇窦庄村人。窦庄村是一个偏僻的落后的农村,离县城四十五里,离漯河六十里,离周口七十里,家庭世代农民,以农业为生。青少年时代处于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时期,天灾人祸连连不断,生活非常艰苦,遭受了难以言语的灾难,求学更为艰难。启蒙老师窦文治,品学兼优,并善于书法,引导我走上勤奋学习的道路,在学劳结合的情况下走上学习道路,有诗感恩:“德高望重名四方,教书育才在家乡,学识书艺人称颂,启蒙恩师永不忘”,表达恩师之情。在读高小时,恰巧遇到了华陂镇高级小学校长候立则,他1938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抗日革命先锋队”,领导华陂镇青年和人民开展抗日战争。候立则校长开启了我走向革命的航向,以诗感恩:“德高望重常识广,精心育才在家乡,青年学子引路人,恩情终生不能忘”,以纪念恩师之情。1945年全国人民希望过上平安的幸福生活。1946年国党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当时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子弟怎会有条件到县城里读书呢?在偏僻的农村,离我的家乡三十五里青年村有个学校——青年中学。青年中学是全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王拱璧创办的,享誉国内外,专门为农民子弟办的学校。周围百余里的广大农民子弟慕名到青中求学,青年中学不仅是传授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阵地,在王拱璧先生积极支持下,青年中学从20世纪1929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培养革命青年的阵地,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抗美援朝中,培养大批青年参加革命战争,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我联合本村几个学生到青年中学读书,从初中读到高中毕业,这六年对我的一生收益最大,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对教育大师感恩不尽。有诗曰:“慕名求师在青中,传道授业为革命。献身教育四十载,古今中外传美名”。以此感恩教育大师王拱璧先生。

1952年高中毕业考取了河南大学中文系师范专业,河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在河南大学工作期间,曾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中共党史。1963年调河南省水利学校,任马列主义教育教研室主任。省水利学校现为“河南省水利与环境学院”。

1989年退休以后主要做三件事:第一件,在母校河南大学领导支持下,联合河南大学广大校友组建了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任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为河南大学发展服务,为广大校友服务,对个人没有任何权利,许多人还说三道四。我一个大学同班同学周鸿俊,时任省文化厅长、书法家,欣然给我写个条幅:“身心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以此为我画像,鼓励我为社会工作,让朋友理解我为社会服务。曾得到许多师长、学者、学友的关心和支持。例如著名画家、书法家、学者谢瑞阶先生为题词留念,希望人生追求的目标应是:“刚健笃实辉光”。著名书法家陈天然为我题写的条幅:“友谊于重于泰山,奉献高于生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警示自己忠实为人民服务。在许多领导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学友帮助下,校友会工作达十余年之久。在70岁以后,辞去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秘书长工作。

第二件事,是创办“育才大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民办教育大潮中,在母校河南大学领导支持下,在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领导同志和广大校友支持下,创办由校友会主管的,由我任校长的育才大学。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日益体会到教育是建国之本,强国必须强教育,决定将主要精力投入办学。为继承教育大师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的精神,就决定创办育才大学。在无资金、无校舍、无教师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学校在我任职的八年中,为国家培养了三千大中专国家建设人才,有的学生成了大学教授,有的学生成了企业家,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获得了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和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创业奖”。台湾河大校友为我题一条幅:“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因此在八年艰苦办学中感到十分欣慰。

第三件事,是从事学术研究,重点从事王拱璧先生研究。在大学毕业后,从事马列主义理论课三十多年的教学中,主要是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撰写一些教学经验的文稿,在专业学科会议中交流,与兄弟学校交流,未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在退休以后,曾组织过两个专业性的学会。一是河南省中等专业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另一个是全国水利系统中专政治理论教研会,曾撰写一些教学经验文稿,与兄弟学校交流。

办学业绩曾入编《中原丰碑——河南社会力量办学成果》、《开放的河南》、《中国校长》(特别卷)、《韩国碑林》——世界书画展、《当代河南名人大辞典》、《世界华人艺术名录》。曾任社会职务: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秘书长、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民办教育协会理事、河南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社会职务:人物研究所所长、人物学学研究所所长、王拱璧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文化研究会顾问。

二、青年中学六年情

从1947年春天,在家人支持下,在学友帮助下,开始青年中学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六年在战火中的学校学习生活。1946年6月开始的解放战争,1946年6月——1947年6月是解放战争时我党我军最艰难的时期,国民党军队处于战略进攻阶段,我党我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人民处于非常困难时期,开始时几个同学在一起开小伙,以后只能背杂面饼,学校供应开水,就这样我在青年高中背杂面饼上学,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六年,坚持到高中毕业,村里的老百姓曾议论,这些老学生为什么还继续上学,他们也不理解,就是在青年中学这六年读书中,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确立了我人生的历程。

刚进入青年中学读初中时,我是个不懂国家大事的学生,只知道读书。但是,青年中学非一般学校,这所学校是著名教育家王拱璧创办的,而且一直任校长,不仅开大会给全体师生讲国内外形势,还给学生讲政治课,让同学了解国家大事。他曾给我们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四年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了王拱璧先生预见的正确性,他很重视聘请优秀的教师,有不少是名牌大学毕业,如教数学的杨宝岑老师、教物理的李行素老师,教化学的焦步仙老师,而且还让共产党员、进步老师在学校起主导作用。如庞风言、孙占远、侯立则、徐建平、李幻若等老师,引导学生走上革命道路起很大作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动员许多师生参军参干,参加革命工作。在这种好的学校环境中,为较早受的教育,参加革命工作创造条件。六年青年中学学习中,在王拱璧校长和进步教师推举下,在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时推举为青年中学学生自治会第一任主席,在党组织和王校长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校内外组织宣传活动,传送党的信息和情报资料,动员学生在坚持学习的情况下,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例如组织支援淮海大战、支援解放军渡江。1949年学校建立共青团时,曾任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委员、学校少先队辅导员。1950年我和王拱璧一起代表师生参加商水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革命战争处在拉锯的形势下,在党组织领导下参加党的情报工作,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公开的参加和组织各种革命活动,如组织学校剧团、演革命戏剧,发动广大群众参加革命运动。以情报员的身份秘密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还参加土地革命工作,发动农民,建设农村政权。

青年中学六年学习中,不仅学到了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较早地接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的走上革命道路,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以后人生道路上沿着正确方向为党的事业永远向前。因此我永远感谢母校青年中学,感谢王拱璧校长,感谢学校党组织的教育,感谢老师的关爱和培养。六年的青中情永远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我与王拱璧的三十年情怀

 

我是一个农民儿子,出身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学生,而且我个人也没见过世面,无社交经验和社会经验,能到著名的王拱璧先生创办的青年中学读书,我就十分高兴了、十分满意了。真没想到我这个无名的学生在1947年下半年,我读初一下学期时,竟然被王拱璧校长和学校老师推荐任青年中学第一任学生自治会主席,学生自治会分别设立学习部、宣传部、生活部、文体部,生活部还设有学生供销社,文体部办的有剧团,宣传部组织的有宣传队。学生自治会服务学校各项工作,服务于学生学习与生活,服务社会,服务于农民,特别是服务当时的革命战争,动员学生参军参干,参加当时淮海战役、解放军渡江。在地下党领导下,有公开的革命活动、地下情报活动。公开的身份是学生会主席,不公开的是地下情报工作。真没想到党组织和王拱璧校长如此信任我、器重我,在实践中锻炼了我,决定着我整个人生。

当时学校生活条件是相当困难的,王拱璧校长是尊师爱生的典型。学校在战争年代,不仅保证老师工资按时发放,对贫困生给予照顾,我就是被照顾的困难学生之一,才得以从初中读到高中毕业,使我最难忘的是,每逢学期开学和结束时,王拱璧先生请教职工吃饭,改善生活,并请学生代表陪同老师一起吃饭,加强学校领导与师生之间的感情,我是多次被邀请陪老师的学生代表,使我终生难忘。

王拱璧校长的预见性非常使人钦佩。他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与国人讨论抗战形势时,他当时预测七、八年,结果八年抗战胜利。1948年春天他给学生讲解放战争形势时,他说今年的江(长江)北,就是明年的江(长江)南。结果1949年4月解放军打过了长江。经过三年,解放战争胜利,全国解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在1949年10月组织全体师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大会。使我内心对王拱璧先生更加崇敬了,他不仅是个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政治家、战略家,从王拱璧先生那里真是有学不完的东西。

还有一件使我难忘的事。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取得最后胜利,就是让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1950年商水县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有党、政、工、农各界代表,而且也有教育界代表,当时邀请青年中学有两位代表出席会议,经研究由王拱璧校长和我出席会议,使我深深感到党组织和学校领导对我的重视,感到责任的重要,要更加勤奋的学习和工作。以后王拱璧先生被邀为县代表、地区代表、省代表,提出过许多施政建设方案。

1952年我高中毕业,考上河南开封河南大学。王拱璧先生1951年调到开封河南省图书馆工作,任馆长。在休假日,我邀青中学友,经常去看望我们崇敬的王拱璧校长,使我们的联络感情日益加深了。

1956年省图书馆由开封迁到郑州。我1956年河南大学毕业留校工作,1963年我调到郑州水利学校工作,便经常约青中学友看望我们的老校长王拱璧先生,王拱璧馆长的勤奋和业绩,继续给青中学友启发教育,使我们更加崇敬这位老校长。我们青中校友在生活上都想方设法帮助我们的校长安度晚年,健康长寿。每个青中学友都积极尽责,为老校长服务,关爱我们的老校长,我记得在我们的老校长八十多岁、身体有病时,我想请省中医院著名医生杨振南教授给我们的老校长看病。杨大夫晚饭后去医院澡堂洗澡了,我一直在澡堂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感动了杨大夫。当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有步行,杨大夫为老校长看病,他自己也50多岁了,使我十分感动。

 

三十年研究王拱璧的回顾

 

王拱璧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是著名的爱国主义人士、人民教育家、进步学者、教授、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

长期以来,我和广大青中学友,只是十分崇敬王拱璧先生,热爱王拱璧先生,没有给予正确的历史评价,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曾有人呼吁,王拱璧先生是被人们遗忘的历史文化名人,应加强研究他,确立他的历史地位和他的巨大贡献。

王拱璧先生有着光辉的战斗历史和辉煌的业绩。他青少年时代,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业超群,科中秀才。青年时代,思想激进,追求进步,立志报国,把“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作为他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积极追随者,是早期中国同盟会盟员,英勇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始终保持革命本色和纯洁性,坚持不断革命,继续革命。为了探索救国道路,1917——1919年留学日本,是留日学生领袖人物。在“五四”爱国反帝运动中,做出突出的贡献。共产党诞生后,他坚定不移地与共产党站在一起,积极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始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王拱璧先生一生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多方面的,在教育方面尤为突出。他在一生中从1912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相继创办了六所民办学校,他先后在十七所大、中学校任教,他在河南大学任教达十年之久,并且将他的房产捐给了河南大学。他在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他创办的青年公学,并且同时进行农村改造和建设,实行青年村自治村与学校结合为一体。特别是他在家乡将其全部家产和精力贡献给青年公学和青年村,在中外历史上是罕见的,他在晚年,从65岁开始工作到八十多岁,全部精力贡献给河南省图书馆事业,并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拱璧先生,这这样一个伟大历史人物,长期被人们遗忘,没人认真去研究王拱璧先生。

我作为王拱璧先生的学生,而且是有着三十年感情的学生。在1984年从学界朋友中得知日本学者很重视研究王拱璧先生,我更应该重视研究我们的老校长王拱璧先生。

从1984年与学界朋友,在家属、青中校友支持下,开始撰写王拱璧先生的文稿。与杨文君合作撰写的《为河南乡村事业做出贡献的王拱璧》,1984年在河南大学学报主编宋应离支持下很快发表了,与郑州大学王金玉教授合作撰写的《王拱璧乡村生活述评》,1987年《郑州大学学报》发表了,与王金玉合作撰写的《王拱璧与东游挥汗录》1987年在《近代史研究》刊物上发表了。上述文稿的发表很快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在1985年我研究王拱璧的传记时,发现1986年是他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是举行纪念活动的最佳时机,时机不能错过。我与青中学友李心正商议,倡议举行纪念活动,很快得到母校和广大校友的支持。在成立纪念王拱璧筹委会以后,我又提出为王拱璧修建纪念碑和尊师亭。经过宣传活动,很快得到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广大校友的支持,省委书记张树德题写:《王拱璧纪念碑》;主管教育的副省长题写了“学习王拱璧办学精神,振兴河南教育”;著名书法家张海题写:“尊师亭”;老革命、老副省长张柏园题写:“乡村教育家,党的可靠朋友”,著名书法家谢瑞阶题写:“乡村教育的先导流芳百代”。还有十几位领导与专家为王拱璧先生题词。1986年教师节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在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的条件下参会达数百人。省、中央电视新闻都进行了报导。1986年9月17日在青年村青年中学,由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和广大校近千余人参加下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并唱了一台大戏,周围农村几十里的农民都参观纪念亭,看大戏的群众达数万人。一年多时间里,我虽然花掉几个月的工资和大部分时间,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但我内心特别欣慰和高兴。通过这个活动向人们树立了一个尊师重教的榜样。

经过几年的研究,使我认识到王拱璧先生不仅有光学的战斗历史和辉煌的业绩,而且他的著述非常有价值。例如《东游挥汗录》,具体的、深刻的揭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经过几年的努力,1991年我主编的《王拱璧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引起的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由于《王拱璧文集》的出版,学术界对王拱璧的研究更深入广泛了,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新编的《河南教育通史》对王拱璧作了特别重要的论述,《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中七大乡村教育家列为首位,并且贡献突出。著名史学家张岂之主编的《民国学案》一书,将王拱璧列为民国以来十六大教育家之一。目前,学术界已将王拱璧列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人。

2014年7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编撰的《王拱璧文集》新版出版。2014年8月漯河市将王拱璧手稿《川康一斑及宁属问题》影印了。在我积极呼吁下,漯河市正在修建王拱璧故居和纪念馆,同时修建党的活动纪念馆和抗日纪念馆。三十年对王拱璧的研究工作,是我对教育大师的纪念和我的心愿,是我尽的历史责任。

 

 

 

                                                          王拱璧研究会会长 窦克武

                                                            二O一四年十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