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梦 洼里梦
                                                           --记洼里博物馆馆长杨德禄
                                                          文/崔国辉(小毛驴市民农园)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
推荐人崔国辉(小毛驴市民农园):坐在面前的这位长者精神矍铄,交谈中有着北方农民的诙谐幽默,喜欢自称为“老杨”。但在他的衣着装扮和从容的言行中,又像一位儒者,播散着文化的馨香。他又是一个实干家,在他低低的叙述中,我们仿佛窥见一位呕心沥血、上下求索、不屈不挠只为重建家园、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者。
杨德禄:家园梦 洼里梦——记洼里博物馆馆长|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爱故乡

 
坐在面前的这位长者精神矍铄,交谈中有着北方农民的诙谐幽默,喜欢自称为“老杨”。但在他的衣着装扮和从容的言行中,又像一位儒者,播散着文化的馨香。他又是一个实干家,在他低低的叙述中,我们仿佛窥见一位呕心沥血、上下求索、不屈不挠只为重建家园、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者。
杨德禄---洼里博物馆馆长和洼里乡村酒店的经理。同时,身上有着农民知识分子的情怀。
通过实地参访乡村酒店和洼里博物馆,听“老杨”娓娓道来的种种过往,我们开始了解洼里,在历史和现实中重新发掘一个别有洞天的乡村新世界。
从乡村酒店到洼里博物馆
时间推回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早就确定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用地的洼里乡也拉开了搬迁序幕。6个村庄拆除,23000人外迁,出生于洼里乡洼边村的杨德禄也在其中。只是老母亲住不习惯高楼,杨德禄便在洼里往北18公里的昌平区小汤山镇租下50亩地,自己动手养鸡、种菜、建房子,过起了别致的乡村生活。
奥运工程一点点地往前推进,2005年,洼里乡被彻底拆除;2007年,洼里乡从北京行政区划地图上消失。对于杨德禄这样一个生长在农村并且爱写诗,以及其他带着浓浓乡土记忆的乡亲们,消失——这意味着什么呢?
恰逢杨德禄用二次拆迁款的所得费用在50亩地的基础上又租用了500亩,于是,那些乡土乡情的记忆便通过杨德禄及乡亲们的一点一滴的努力汇聚成了洼里博物馆,共分为12个展厅,包括文物展、农具展、历史照片展、奥运展等等。 “洼里人的后代,所有对洼里感兴趣的人,可以到我的乡土艺术博物馆来找寻洼里的历史。”杨德禄现在常对人这样讲。
在采访中,“老杨”几次强调,洼里重建并非一人之力,而是很多人都在帮忙。当有人牵头时,会发现大家都有共同的想法,共同出力,有很强的责任感去传承洼里文化。自己也是尽力做农民的事儿,做家乡的事儿,因为讲自己家乡有血液、有根基。
自给自足的循环经济模式
在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洼里博物馆,从正厅开始,序言厅、历史厅、农具厅到照片厅、奥运厅,最后回过神来,一下子又回到了正厅。我不禁暗自惊讶。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又沿着左边的儿童潜能拓展园开始转,一路流连忘返地经过乡村工艺作坊,里面主要有陶艺、扎染和柳编等。出来后,往前走是乡村动物园、五谷八卦种植区、农事体验区、观光大棚等,眼前突然又出现了一片儿童娱乐设施,走过去,便是园区大门。我不禁再次吃惊。
仔细想想才知道,原来博物馆完全是一个圆形的大建筑,以博物馆为中心,很多不同的功能区和体验区围绕在它的周围,组成一个新的环形。走进细部,工艺作坊的展台为圆形,动物园参观区走了一个V形,观光大棚走了一个U形,以儿童玩乐区开始亦以其结束,八卦迷宫图为圆形,水车为圆形,园区还摆着那么多的圆形石磨石凳……
难道这中间也融合着主人某种深奥的宇宙观?耳边隐约响起老子的声音: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万物周行而不殆。
如果说以上还存在个人臆想的成分,那么在采访时,几次听到“老杨”和于老师提到循环经济这个词。落到实际层面上,有这样几种方式,首先是达到了种养殖循环。养殖基地产生了农家肥可以供应果蔬生长,果蔬生长可以供给乡居楼的餐饮,做出地道的农家菜系,有了经济效益可以维持其它产业以及养殖业的继续。
其次是慕名洼里乡居楼餐饮的朋友们,在茶余饭后可以带着孩子们到博物馆体验农耕教育或者休闲放松,或者先参加活动,之后带着孩子们回到这里吃饭住宿。还有其他一些关于乡村乡土文化参访、交流的朋友们,享受了文化大餐之后,当然忍不住品尝地道的有特色的农家菜系。
再次,餐饮住宿的收入可以积极地投入到绿色创意农业、乡村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上来。这样形成的经济—文化链条,实际上让文化事业成了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成了有源之水。
致力于传承乡土文化
洼里乡居楼在前,博物馆在后。初创乡居楼之时,“老杨”先做了市场调研分析,认为目前社会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严重,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也希望有一个清静幽雅的去处,重新返回自然的怀抱。于是,洼里•乡居楼创业初始就把自己定位在:向大家提供一个可以放心生活的淳朴乡村特色环境。
有了这个理念,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乡居楼处处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人家。餐厅建在湖中央,菜单上皆为农家特色菜系,并且不同季节推出不同菜品。餐厅墙上以柳编筐和年画为装饰。整个乡居楼集餐饮、住宿、办公、采摘、休闲为一体,随处可见葡萄长廊,有围起来的油鸡养殖区,有观鸟区,有人工开凿的小湖及细流。所有招牌几乎都是很简洁地写在木板上。走到几处,还可以看到主人留下的诗文,落款为笔名“山野村夫”。
整个洼里博物馆园区更是处处见土,有农家淳朴自然的特色。首先所有路面皆非水泥硬化,而是铺着方砖或者泥土踩实为路。博物馆墙体竟然是厚厚的泥土夯实而成,炎炎夏季走进去清凉无比。馆中陈列之物,哪一件不是与我们的乡土记忆有关系呢?哪一件不是沾着泥巴点的文物呢?参观所到之处,乡村工艺教的是陶艺、扎染、柳编;动物园圈着的是猪狗鸡鸭牛鹅;农业八卦图里种的是稻黍五谷;儿童玩的玩具---秋千、溜索、滚筒、独木桥---全部是纯木头制作,并且都是农村孩子最喜欢的玩法。也正是这种土的东西吸引了很多城市的孩童周末来到这里玩耍,体验乡村体育的乐趣。正如“老杨”所说:“来这里玩儿的大人小孩儿,哪个血液里流淌的不是中国人乡村乡土的血液,大家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洼里有着全面的民俗体验基地。五谷八卦体验园,种着谷、黍、豆、高粱、玉米等,孩子们可以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食用方法与价值,通过参与播种与收获,增加对农业知识与农事的了解与热爱。 农活体验区,用传统的木犁耕地,用传统的木耧播种,用传统的石砘进行砘地,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盖地,脱坯盖房,脱粒、压场,推碾子、压玉米面、柴锅贴饼子、磨豆浆、做豆腐,学做这些农活儿,使孩子们了解传统农艺,培养热爱劳动的心灵。多种民俗工艺体验馆有民族扎染、画京剧脸谱、蘸糖葫芦、刨笤帚、制做鸡毛掸子、木板年画、传统木艺、柳条编筐、传统手工艺等,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手艺,既发展了精细智能,又增加了对传统民俗工艺的认知和热爱。乡村动物园里养着各种羊、鸡、兔子,矮马、奶牛、水牛、牦牛等,让孩子们在与动物的亲密接触和喂养中,培养自己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精神。还有儿童潜能拓展园。过独木桥、攀绳网、钻网圈、跷跷板、走滚筒、荡秋千、环球迷宫等种种纯乡土玩法,不仅锻练增强了孩子的体魄与能力,更提升了孩子们的运动智能和团体合作精神。
因此,如果说博物馆还是一种农具及农事记忆的展示,那么民俗体验馆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可持续的生活馆。
洼里的意义,及未来愿景
首先,洼里博物馆收集、展示了各类古老乡村农具500余件,展出乡村老照片1000余幅。从乡村博物馆开馆至今近三年时间接待客人十余万人次,得到了各方人士的一致赞叹。博物馆的12个展厅分别再现了洼里古墓文化、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以及文革对农村的影响,特别是中国乡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乡村全部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其次,洼里博物馆致力于乡村教育,传承乡村乡土文化。各种民俗体验,手工艺制作
的传承和保护,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再次,洼里独特的经营模式和循环经济,使得洼里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成为有源之水。
谈到未来,“老杨”说,乡村乡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值得继续发掘。自己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未来把工作做的更加细致。
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老杨”的儿子答应回来帮助父亲继续洼里事业,相信这位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国内走到国外,具有开阔文化视野的年轻人能够将洼里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将洼里人牛的精神发扬光大!

洼里博物馆序言

中国洼里人把祖祖辈辈的生活家园,把低头不见抬头见,缕也缕不清、说也说不完的亲情,把数万洼里人各自的事业,把洼里的乡土,乡情……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奥林匹克,全部奉献给了世界爱好和平、友谊的各国人民。洼里人的奉献精神永存……为了讴歌奥林匹克精神,为了纪念这块生我养我的沃土,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我们创建了奥林匹克中国洼里乡土艺术博物馆,以示纪念。 

                                                                                                                                      创建人 杨德禄

                                                                                                                         二O O八年六月十六日

二万三千洼里人为支持国家奥运,告别了十五点七平方公里的故土,离开了五百余年的家园。二〇〇六年开始筹建洼里博物馆,二〇〇八年七月十八日开馆。钻木取火,火炬接力,点燃奥运洼里圣火盆。特此纪念。

                                                                                                                          洼里博物馆长杨德禄题

                                  洼里乡村博物序

滚滚的历史长河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勤劳的一代代农民,创造了古老的乡村文。再现古老乡村的历史,让时间隧道回归到那个年代,把已经逝去的文化遗产重新寻找回来,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能忘记感受过去那一段沉积的历史,去创造现代生活和伟大中华民族的明天吧!

                                                                 园主  山野村夫·陆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