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乡村调研纪事(三)
前言:
2014年7月1日至11日,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爱故乡项目组前往“年画之乡”河北省武强县,兰馨书院所在地河南省南阳市周庄村,信阳市郝堂村,“绿色方舟”驻马店市确山县,还有登封市“归朴农园”做了为期十一天的调研考察。途径两省,走访记录了各式各样的农村发展,并与他们互相交流学习与感悟。
第三站:武强年画博物馆
——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共生
7月3日早上,我们终于在武强宾馆见到了郭书荣老先生。
郭书荣是武强年画的重要传承人,也是武强年画当代发展史见证人之一。从小开始学习制作年画,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年画在武强的起落兴衰,世事变迁。
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他给我们讲述了武强年画几十年间在飞速猛进时代中的变革与反思,同时也提到他对年画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设想。
随后我们跟随郑辉老师,参观武强年画博物馆,短短两小时,仿佛走了两千年的感觉。
借用郑辉老师在我们入馆时说的一句话:年画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在过年时见过它,但是陌生在于我们从来没体会过年画的意义。因为它只在每年最隆重的节日里彻底融入我们生活中,我们就很难独立出来去关注它了。
年画是年的气氛里最重要的一个符号,当观看完年画历史也能明白为什么它能流传几千年却默默无闻了,它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本身。论内容,只有农耕知识,节气预报,一些时事评论;论形式,是最粗糙的木版三色印刷,毛头纸,大红大绿的颜色,看起来低廉又平凡至极。但是就这样一个既土又俗的节日装饰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智慧和最诙谐、最质朴、最可爱的所有时代。
艺术作品一直都是殿堂的产物,对于目不识丁,留在土地上的最普罗大众的农民,他们对整个文明与生活的感悟,都在这个最俗的艺术形式中完美的表达了出来——年画,给了他们最好的发挥平台。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https://www.aiguxi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