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历史比较与当代实践”研讨会

                                       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

                                 在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召开

 

       9月22日,“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历史比较与当代实践”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在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召开。全国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参加会议。会议由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范焕谦副研究员主持。

“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历史比较与当代实践”研讨会-爱故乡

    

     在开幕式上,兰思仁校长到会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合影。福建农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连文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庄佩芬副院长分别致辞,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院长刘伟平教授和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先后作了主题发言。连文副院长与温铁军教授共同为12位嘉宾颁发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聘书。

            “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历史比较与当代实践”研讨会-爱故乡                                                 “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历史比较与当代实践”研讨会-爱故乡

温铁军教授去年作为福建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报到之后,将其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的子课题交由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承担,刘伟平院长为课题负责人;该子课题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历史和文化做归纳比较,并对其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历史比较与当代实践”研讨会-爱故乡

在开题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董筱丹老师,重庆大学潘家恩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秘书长邱建生博士等分别做课题研究思路报告;福建省水利厅原厅长陈国樑研究员、福建省委党校郭为桂教授、福建省农业厅农研中心黄跃东主任、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甘满堂教授等专家做点评和发言。

             “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历史比较与当代实践”研讨会-爱故乡

下午的研讨会由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系主任范水生副教授主持,王松良、冷尚书、陈熙、潘家恩、孙恒、黄志友等与会者做了有关乡村建设、乡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发言。

             “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历史比较与当代实践”研讨会-爱故乡

王松良教授认为乡村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智力流失问题。社区大学是个平台,让有“乡愁”“乡愿”的知识分子,乡村志愿者走进乡村,对促进城乡一体化有积极意义。他从福建社区大学实践出发,总结了几种模式。他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评估,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使命及构建思路。

福建长乐营前模范村的陈熙介绍了民国时期时曾任福建国民党负责人和农工厅厅长的黄展云先生在乡村建设试验区形成的综合性乡村治理经验。

来自重庆大学的潘家恩老师从文化视野角度谈了他眼中的乡村建设。他认为现代文化是一种以城市化生活为坐标的想象,我们今天面对的是“改造过的教育,遭遇过的乡村”。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坐标和文化。理解一百年来乡村的位置,理解乡土文化。

来自台湾的冷尚书老师介绍了过去15年扎根乡村的工作经验,用他们的案例解释何为“社区自力照顾系统”。知识分子如何成为行动者?他留给大家深深的思考。

打工文化博物馆馆长、打工艺术团团长孙恒介绍了他创办工友之家12年来的工作,分享了他关于新文化与新工人的思考。提出工人和农民之间可以互助,可以多一些联结和支持。他倡导一个核心价值观: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有尊严的生活。

爱故乡全国组委会的项目总监黄志友介绍了各地爱乡人物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治理中“新乡贤”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后,温铁军教授做总结发言。他指出,延续了一百多年的乡村建设运动,立足国情与乡土脉络,配合各地政府,发动知识分子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创新,其经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值得深入发掘及借鉴反思。

福建农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部分老师、硕士生以及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各地基层试验区的部分代表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文/张文明,张俊娜 图/黄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