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祥:关心下一代,传承故乡文化|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推荐语:别看他现在退休了,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在进步,他认为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新知识,而且要不断的拓宽眼界。在嘉泽这个地方很多人都不理解乡建做的事情,但是他却很支持乡建,而且很理解乡建,只要有大学生来,他总是热情的帮着张罗住的地方,还帮着在村里发动群众。
嘉泽姬山书院第十八届大学生交流会大学生下乡活动又开始了,只见一位骑着小电动三轮车的老头,正忙着帮学生们托行李,他就是我们文章的主人公——赵冬祥。
当时村子里还不像现在都种苗木,以前全都是水稻,当时村子里的人对农业技术都非常崇敬,对农业技术人员也特别热情。
赵冬祥是管理种子的,当时农科站有植保、土肥、栽培和种子四个项目,但是后来生产队出现了肥料紧缺的问题,农科站站长派赵冬祥去大队做大队长,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这一别竟再也没有回来。
后来赵冬祥去过砖瓦厂,后来砖瓦厂不景气,他便跟朋友在一起做过生意,卖鱼,还出去打过工,一直到退休。据赵冬祥告诉我,他们当时工作是大队里面分配的,要去做什么工作要经过很多个领导的签字,所以说能当个工人已经不错了。他现在的退休金是当年在砖瓦厂的时候买的,到现在也不过仅仅一百多元。
他一生从未离开过观庄,对观庄有很深的感情,他现在虽然老了,但是他非常喜欢年轻人来村子,年轻人来了就能带来新文化,新思想,还有新的理念。他是状元赵熊诏的后人,在他的家中依旧保存着家谱,在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家族600多年来的变化。在这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家族里,赵冬祥也被深深的感染,别看他现在退休了,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在进步,他认为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新知识,而且要不断的拓宽眼界。在嘉泽这个地方很多人都不理解乡建做的事情,但是他却很支持乡建,而且很理解乡建,只要有大学生来,他总是热情的帮着张罗住的地方,还帮着在村里发动群众。
赵冬祥61岁进入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个组织是退休的老教师、老职工们组织起来的,目的就是关心下一代孩子的成长。2009年开班,刚开始做这些的事情遇到了两大问题,一个是生源,另一个是师资,这里的老师多半都是退休老师,他们都住在市里和区里,每次老师来讲课不太容易。后来赵冬祥遇到了嘉泽姬山书院的志愿者,2011年进入常态化活动,星期六和星期天,就找姬山书院的大学生辅导功课。今年是赵冬祥接任关工委副主任第三年,这个村里的关工委可以说是整个嘉泽活动最多的。
赵冬祥还告诉我他加入关工委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他当过小干部,对青年培养这方面有这个意识,能够适应这个潮流。第二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关工委在市里的会议,听过他们讲课,他们倡导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军人、老医生,“五老”来参加这个组织,赵冬祥觉得他自己作为老工人应该参加这个组织,而且他觉得应该关心下一代。
参加这个组织也有人叫他“傻子”说他整天无所事事跟这些孩子混在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有人说他,你为什么愿意在这里义务劳动,是不是有补贴?赵冬祥说,以前没有,现在有点。但是他觉得有与没有无所谓,关心下一代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他希望他村子里的孩子都不犯罪,另他欣慰的一点是,村里的孩子因为在关工委接受过法制教育所以没有一个犯罪。他觉得身为爷爷,关心下一代其实就是关心自己的子孙,他的孙女今年生了个孩子,他觉得他的重孙女大了,需要关心,由此他想到了别人的孙女,重孙女,必须要管好这些孩子,必须要关心好这些孩子,这样也可以给她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所以他很愿意做这件事情。为了这些他不再去在乎别人说什么,即便有人去上级说他的坏话,只要自己没有错,问心无愧就好了。
当然除了会关心年轻的下一代之外,关工委还会关心老人,每当有老人过寿,或者是有老人家有病时,或者有老人过世了,他就会组织关工委去慰问,去做些事情,重阳节会把老人们都聚到一起,陪他们过重阳,让这些老人也得到关怀。
赵老未来的希望就是,关工委能够传承先祖文化,提高教学水平。这个村是出过状元的地方,赵老希望这里的人都能记住这些历史并且传承下去,他觉得他的理想就是提高关工委的办学水平,这样就能让更多的孩子受到更加好的教育。
过去的经济条件
1998年,村子里都是中稻子和麦子,那个时候稻子800斤是高产,麦子300斤就是高产,村里还要给奖励;即便分田到户以后,一般情况下,每亩稻子都在1100——1200斤,每亩麦子可以700——800斤,当时经济状况已经翻了一倍了,后来邓小平南巡之后,也就是1998年政策开放,村子里开始种树苗,当时第一个种树的闵浩焕这都已经种了二十多年了,村里大规模种树,种树的利润就很高了,一点点的地方,高档的小苗都能卖到上万元,一般的小苗也能卖到几千元,后来村里有些人开始种珍奇的大树,大树的挣的钱就更多了。
从种树苗开始,村里的有钱人便渐渐多了起来,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小别墅,漂亮的房子,等等。
过去的生态条件
过去,化肥厂很少,田里用的肥料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去河道里捞起的河藻,然后混上些土,这就是简单的肥料,其次就是猪粪,从养猪人那里买来肥料,直接施到地里就可以了。肥力虽不像化肥那么有效果,但是东西很健康。后来分田到户之后,化肥厂都外包给了商人,商人为了推销他的化肥,便开始和政府联合,把化肥推广到每家每户,刚开始一亩田只有三四十斤化肥,后来村里人都看到了成效,就大量购买化肥,一亩田增加到一百来斤,不止这样,等到庄稼收成了,还要施上几十斤的肥,这庄稼长得特别好。以前最差的田只能收几百斤,可施肥之后,最差的田增加几百斤不止。产量虽然提升了,但是土地搞坏了。
伴随了化肥的兴起,柴油也开始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赵冬祥介绍,以前这里的鱼又嫩又鲜,吃着很是美味,但是三十年前柴油机来了之后,这里的鱼也没有以前那么好吃了。更不乏还有些化工厂排出的化工水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化工厂的污水排放到河里,雨水冲刷之后进入西太湖,西太湖的鱼多半都受到污染,鱼捞起来就有一股柴油机,和工厂污水的味道,而且有的鱼发生了变异,西太湖里有种鱼叫白条,很贵,也很珍贵,正常情况下长到十几斤就算很大了,但是近期有一条鱼竟然可以达到五十七斤,这鱼特别难吃, 有一股化工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