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防:种“良心菜”的新型农民|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郭防:种“良心菜”的新型农民
程 立
郭防这个名字,五年前还名不见经传,可是现在只要在百度搜索“厦门郭防”就会有大量不同类别的新闻报道出现。郭防是谁呢?他是一位农民,也是厦门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勇敢创新,坚持创业信念
在当地,郭防也是应用营养钵育苗技术(当时市面上尚无营养钵卖,他买来柑桔保鲜袋作为营养钵育苗)和地膜覆盖技术的第一人。当时,买不到薄膜,他就买来塑料布,裁好后铺在菜畦上。此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地膜覆盖有增温、保水、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不但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还减少劳动力成本等。
这一年,他种的菜和西瓜,比别人提早10-15天采收,是全厦门最先上市的,卖了好价钱。郭防的成功,引来很多追随者,很多村民开始模仿郭防,并从中尝到了甜头。
但是事情也有不顺的时候。2001年的一天,正在批发市场忙活的郭防突然被一个菜贩子骂了一顿,并要求赔偿。原来昨天菜贩子用从郭防这里买去的白菜剥掉的外叶喂鸡,小鸡中毒,很多小鸡出现不良症状,甚至有个别中毒死亡,最终是郭防赔偿了菜贩子小鸡中毒的全部损失。这件事对郭防的触动很大。那时候,为了防治害虫,增加产量,菜农往往无节制的给蔬菜喷施农药和化肥。而收购来的蔬菜有没有毒自己并不知道,但是菜是从自己手里里卖出去的,一旦有问题,第一个责任人就是自己。于是郭防开始思考蔬菜安全的问题。2002年,他在偏远的高海拔山区承包了30亩的山地,种植优质安全蔬菜。然而,有机方式种植的蔬菜市场反应并不热烈,不施用农药化肥的蔬菜产量低,卖相差,难被市场接受。看着自己含辛茹苦种植的蔬菜要么价格很低,要么一车车倒掉或者烂在田间,郭很受防打击。家人朋友也劝他不要做了,但是郭防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亲戚的劝说,仍然坚持以有机的方式种植蔬菜。为了推销自己的安全健康菜,他甚至带着菜到广州,但是同样不被接受。折腾三四年就把家里老底十几万的积蓄花光。但是他并不气馁,哪怕借外债仍然坚持要做健康蔬菜。
坚持以生态有机的方式种植蔬菜
为了扩大种植面积,他又以书面协议的形式从农户那里租用300多亩土地,这也是厦门首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好菜不怕地偏远,慢慢地,合作社在厦门有了一定声誉,市场也逐渐打开了。曾经有几家单位试图以代销蔬菜的方式要与合作社合作,他担心蔬菜质量没有保障,所以婉言拒绝,坚持自己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有几位厦门岛内的台湾老板在吃了郭防的蔬菜后,亲自开车到山区考察,并希望郭防常年给他们家庭和公司食堂供应蔬菜。刚开始的时候,为了送一个客户的几斤蔬菜,郭防往返山区岛内一趟要两三个小时,菜钱连油钱都不够,可是郭防说,既然承诺了人家,就是赔钱都要做到。
用心经营,事业有起色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市民对有机蔬菜的需求越来越大。郭防抓住有利时机,加大对合作社以有机方式种植蔬菜的宣传。越拉越多的市民开始品尝合作社的蔬菜,甚至有市民在周末自发组织活动到合作社高山基地考察、采摘。吃过合作社蔬菜的人都说味道好,感觉像小时候外婆、奶奶种的那个味道。他们在考察中发现,合作社用的都是捕蛾灯、防虫网等物理方法来防治虫子,完全不用高毒的化学农药。于是口口相传,合作社的客户越来越多。
为方便岛内市民能够在家门口就吃到优质蔬菜,郭防在2011年做起了“蔬菜直通车”的尝试。“蔬菜直通车”一大早直接送菜到社区门口,市民的反响很好。也因此引起了厦门电视台的注意,并做了专门报道。厦门电视台也对合作社和基地进行考察采访并做了专门报道,台里和广电部门的很多员工和家属还成了合作社长期的客户。
2011年,郭防被评为厦门市首批创业项目获奖人之一。在刚刚结束的由福建省农学会、福建省农爱工程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2012年度关爱“三农”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郭防荣膺“奉献奖”。
-----《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年第3期 合作社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