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提供内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文/蒋好书
本文链接来源《中国文化报》: http://www.qstheory.cn/culture/2014-09/03/c_1112350131.htm
一提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们往往容易联想到电影、演出下乡,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传统做法。这些服务方式无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十分重要的基础,然而随着农村生活的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服务项目由于缺少本地化的科学管理和参与,有时也难以真正发挥效用。笔者曾在农村地区不止一次看到城市捐赠的设施与书籍被束之高阁,想象中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也因青壮年的进城务工显得冷清,而许多农民平常除了干干农活,基本上就是守在家里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图书馆、博物馆这些城市里耳熟能详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他们似乎仍显十分遥远。
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到底最需要什么呢?是不是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以及乡村的实际发展需求做一些补充?事实上,中国当代的农村地区比起几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经济方式与创业模式的多样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农业贸易体系的构建,初级农产品已不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来源,许多地区农民基本靠外出打工创收,而留守者则更希望有机会参与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乃至市场营销,他们需要提升认识、充实能力,学会包括产业加工、品牌设计、有机农业质量监控、网店管理等新技能。还有一些地区因为拥有旅游、文化等资源,有条件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来增加收入,因此亟须对于文化产业的创业咨询与扶持服务。其次是生活方式与文化兴趣的多样化。随着农民生活中心从村社聚居与家族中心模式变成分散化的小家庭模式,加上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普及,原本基于乡土中国封闭环境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已在过去30多年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唤起并服务于农民对于生活美学的更高追求,提升其对中国核心文化价值与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兴趣和品牌信心,就需要依仗文化设计与策划类的服务。例如,帮助乡民认识其所在村落的建筑环境、手工技艺、特色文化、节庆空间等的文化价值与意义,通过协作的方式帮助当地建设、设计有助于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凝聚力的生活空间、公共空间以及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第三是遗产保护压力空前巨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新一代农民与传统文化生活逐渐脱节。因此需要有专业基础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和他们一起共同努力,为家乡留下声音、影像等多种介质的记录,让传承千年的历史不致断裂。以上三个需求,或许应该算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增加的新内容。
创业咨询与扶持服务、生活改善与设计服务、遗产记录与保护服务,这几项服务看似不在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范畴之内,却可以作用于乡村发展的核心,即农民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建设上。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将有助于针对农村的实际需求做好服务,协助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朴实可爱的乡亲们重塑本地遗产和美学价值、提升本地人居质量和创业水平,从而让农村更宜居、更美丽,也更具有内生发展的可持续动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让公共文化服务落地生根、发芽结果,也要求我们从“大而全”的运动式服务思想延伸到“小而美”的精准式服务理念,尝试让村民自己维护图书室、活动室,孵化产业品牌等,提升其管理与策划能力。笔者作为一个热爱乡村文化的志愿者,曾尝试组织几批包括建筑设计专家、产业策划专家、遗产保护专家等共同组成的“跨界志愿者团队”进入陕西、湖南等乡村调研和服务,途中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乡村的多元化需求更是感同身受。这种从农村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出发,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为乡村做点实事”的队伍中来,努力开展文化协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或许对于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将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