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岩耕读文化博物馆的守护者|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文/周铭凤等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
推荐人周铭凤、韩家琦、徐听听、赵浩然、王建鑫、周颖、韩艺、赵飞燕:福建省屏南县漈头村有位叫张书岩的65岁退休老人,为了抢救村里的古文物,唤起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记忆,从为村民义务送信开始,收集故乡传统文物,利用11座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在村里建起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耕读文化大观园。馆中深藏了农具、家具、书画等六千多件明代以来的古物。
张书岩年过花甲,是一位口碑极佳的退休干部。他的老家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漈头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海拔800多米,有1300多年历史,人文积淀很深。前尚存有明清两代独具特色的完整古民居42幢,乾隆年间就有的鲤鱼溪,南少林武功真传遗址慈音寺和全国少有福建仅有的石牌坊群及保存完好的清朝“皇帝圣旨”……如此之多的文化资源令人赞叹,但遗憾的是多年来这些资源却未得到有效的开发。2009年,退休的张书岩原本可以用退休金享清福,但他闲不住,回到家乡漈头村,想为乡亲们做点事。。
漈头村原有4000多人,现全村不足千人。许多古民居没人住成了危房,卫生极差。张书岩决定从村道卫生入手振兴古村。他带头扫村道,自费买来300多把扫帚分发给村民。后来,他干脆从每月的退休金中取出800元聘请两位村民(一位老大爷是“五保户”,另一位是年仅28岁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尿毒症患者)协助打扫,一来解决了这一老一少的生活问题,二来使他们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光清洁是不够的,还要绿化。张书岩和弟弟经5年的努力,培育出一万多株红豆杉,他将一部分用于村道绿化,另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2012年至2014年三年的植树节,他总共捐赠给全县中小学、县医院等单位700多株红豆杉,价值7万多元。
2009年,退休后的张书岩为抢救古村文化而回到老家,广泛收集散藏当地的农耕文化旧物,借来十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创办了“耕读文化大观园”,园内共展出1万余件古物。此后,为找寻农耕文化记忆而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年均接待量达3万多人次。
说干就干,2010年8月起,张书岩先后与21位村民签订了十年租赁期的12座古民宅使用权协议,并对古民宅进行修缮。为了收集更多实物,张书岩开始长期奔走在大大小小的村庄,以租、借、买、送等方式,搜集“鞋篓、古锁具、古秤”等零零散散的农耕用具和古床、古家具、古木雕等生活用品。他还曾经为借到一件百余年的古物,多次登门,为年迈老人洗脚、修剪脚趾甲等。
他做事就是有这么一股韧劲,尽管身患糖尿病20多年,每日都得自己注射胰岛素,时常感到疲劳,可他对办馆之事毫不松懈,且精益求精,直到满意为止。他得知有个县用剪纸来表现廉政文化,很是好奇,乘车百余公里,通过朋友帮助借到剪纸作品,一一复印下来,将数十斤资料给运回来,然后请来本地民间艺人张桂贞、倪可敏帮助创作廉政剪纸作品。
2012年1月,在制作廉政文化长廊时,他认为用毛竹作瓦状雨披可与古墙相协调,但必须是冬季新砍的毛竹才能预防虫蛀。当了解到熙岭乡墘头村刚砍伐一批毛竹后,他顾不得天空正飘着雪花,雇来一部拖拉机赶到那里,把两万余斤毛竹买回来。
张书岩说,这种动力,来自县领导的信任和乡亲们、老朋友们的支持。为办好廉政文化教育馆,县纪委书记凌庆贤最多一个月来村里6次进行具体指导。一高姓邻居去外地伐木,在深山老林发现一朵上百年的木菇,认为张书岩一定用得着,连整段木头都给搬下山搭车送回来。80多岁的老党史工作者张正锐亲自给他审稿,90多岁高龄的老教师陆康德还把收藏了数十年的邮品借给他展览,大家都被老张的执着所感动。
在耕读文化大观园的带动下,漈头村结合漈头村鲤鱼溪、慈音寺等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漈头村旅游迎来了春天。仅2013年,漈头村就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万余人次。游客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人气,更给当地村民提供了致富的机会。借助村里旅游业的兴起,不少村民在村中开起了小吃店和特产店。光饼和扁肉最为有名。
当我们问起张书岩为何要拖着20余年糖尿病的弱体,执意举债修缮古民宅和大量征集古文物办馆时,张书岩的回答令人震撼:我身虽退休,但心不能退休,我要把逐步完善中的屏南耕读文化大观园办成闽东民间故宫!让孩童们感知耕读文化,让青年人感受耕读文化,让中年人感悟耕读文化,让老年人感怀耕读文化。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1b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