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年:回乡拓荒记|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文/石绪军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
推荐人石绪军:老范先生农民出身,他青年时期外出谋生,创立骄人业绩,然而,他却不忘故土乡民,毅然变卖千万家产,回乡创业。他在黄土地上挥汗劳作,用坚定的信念和行动诠释了一个当代愚公的精神!
范福年,原西安市奇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公司主营水泥添加剂及其他相关建材。2000年,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利润300万元。到2003年,已拥有员工350名,在西安市西郊拥有厂房50间,成为西安建材界的明星企业。
2007年1月,正当奇辉公司的事业鼎盛之际,范福年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决定:关停企业,拆掉厂房,卖掉豪车、豪宅,回乡治沟垦荒。他在家乡另注册木林森公司,以公司化模式,探索农业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现代化之路。
年龄稍长,几代栖身的土地庙,竟然一点点成了“悬空寺”。由于水土流失,沟沿线一步步后移。原来离沟30多米的土地庙只经过两三代人,就悬在沟边。范福年一家只好“搬家”。搬家时的范福年,已是14、15岁的少年了。当时正是“农业学大寨”和“愚公移山,改革中国”的火热年代,那时的范福年已经明白,中国的全部问题是粮食问题。干啥事都得先有饭吃。所以,中国问题的焦点在农村,在土地上。范福年认为,大寨精神和愚公移山无非是与天争地,求得饭吃。
解放初土地改革时,北杨村有人口500多人,有土地2500多亩,人均5亩。土地减少的原因,除了建设用地外,水土流失是大头。大雨过后,塬下河岸的宝井村,街道上竟是一层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淤泥,处于塬上的土地自然在减少,沟沿线一步步后逼。老范算了一笔账,照这样不加节制地任由水土流失,200年后,他们塬上的村庄都将消失,但塬下的土地并未同步增加。水土流失就是耕地变荒地啊。要想吃饱饭,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这便是他当时的梦想。这个梦想贯穿他的一生,成了他的生命线。
土地承包到户时,范福年只有20多岁,父亲也只是50岁出头。劳力多土地少,父亲自己一个人就干过来了。范福年就到西安火车站去当装卸工,主要装卸粮食。在工余,老范随同老乡一起鼓捣水泥添加剂,提高水泥标号、抗寒力,凝聚速度。1980年,在装卸队不远处的火车站建筑工地,巨大的水泥管出现管喷,在紧急关头,范福年使用自己参与研发的水泥添加剂,成功地堵住了漏洞,从此名声大振。1995年,范福年注册自己的公司:奇辉实业有限公司。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老板。由于诚信经营,公司利润以超过20%的速度在递增。
有了公司,便有了豪车,豪宅,范福年把妻子儿女全部接到西安落户。范福年一家成了西安“先富起来”的一族。由于父母拒绝进城,他总是奔波于老家与西安之间。老范说:“每次回老家,我都很踏实,喜乐。心想,这里才是我的家。每次来西安,我都有一种又来做客的感觉,心里总是虚虚的。想起家乡的种田人都是老弱病残;想起家乡的土地在减少,水土在流失,我就想,眼前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是假象,不会长久。没地种,没饭吃,社会如何长治久安,城市如何保持繁荣,所以,我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回去,回去,建设家乡,夺回土地,增加粮食,这才是我应做的事,能做的事。在城市当老板,靠的是运气,这不是我的长处,不是我的强项。在老家当农民,当愚公,当新时期的大寨人,这才是我的安身立命的事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把农村建设好,把农业搞好,把农民当好,城市才会好,社会才会好,中国才会好。中华自古以农立国,作为一个叫化子出身的老板,为了不叫子孙后代当叫化子,他认为自己不能老呆在城市,自己必须回去。这便是他一直的想法,是他离开西安,返回故乡的缘起。
二、过程
2008年5月,范福年在家乡注册“木林森公司”。他知道,新农村新农业的出路是产业化、市场化。公司经营是不二法门,是必由之路。目前,这种一家一户联产承包制是权宜之计、过渡之策。承包制不利于土地长久投入,不能防止土地贫瘠化,更不能防止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只有实行公司制,让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入股,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适当的时候,再以入股亩数分红。入股土地积小为大,可以开展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统一规划治理,投资少,效益高。
这种设想固然美好,可是,大家都是你几亩,我几亩,没有大户,没有大股东,谁来做法人?谁来做董事长?范福年虽是发起人,可是,他本人却只有几亩地,只是全村平均数。既然自己不是最大股,凭什么做董事长?拿什么吸收别人的土地入股?可是,自己不做董事长,不成立公司,梦想中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怎么走?美好的梦想如何实现?
如何让自己一下子拥有成千上万亩土地,又以这些土地做原始股,使自己成为最大股。范福年的目光盯上了村子的沟荒地。把本村沟荒地整治好,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地块5000亩。然后拿来入股,自己不就是第一大户,这个公司董事长不就是名正言顺么?所以,整出属于自己的土地,是走向农村现代化的事业起点,更何况,与天争地、防止水土流失是自己从小就有的夙愿。范福年说:“治理荒沟,整出好地,我与大寨人是一样的。但走公司化经营道路,我和大寨人是不一样的。”
2007年7月,经全体村民同意,范福年与村委会签订承包荒沟的协议。协议规定,由他个人出资把属于村子的荒沟整治成可耕地,归他使用70年。合同刚一签,老范就调动大型机械投入紧张地施工之中。使用现代化的大型机械而不是肩挑身背,范福年说:“这是我比大寨人更有效率的地方。可是,正是我所谓的效率,让我陷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之中。”
范福年明白,农业公司的前期,是高投入,低产出。所以,他并没有放弃西安奇辉公司,而是设想以工养农。奇辉公司继续运转,只是不再扩大,把奇辉公司的利润不断地注入木林森,保障木林森公司的早期成长,直到能够独立运转,发展壮大。
三、困难
然而,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美梦。开垦土地好像烧钱一样,大口大口地吞噬着奇辉公司的机体,奇辉公司很快就招架不住了,奇辉公司一个月的纯利润,够不上木林森公司十天的投入。当时奇辉公司的每月流动资金是100万元,年利润是300万元,而木林森公司一台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每天每台烧油400公斤;油费3000多元,租赁费每月3万元,人工费每月2万元;这样算下来,平整一亩地至少得上万元;计划平整5000亩地,就得5000万元;5个奇辉公司的利润也不能满足如此高强度的资金投入。
开工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拉开了架势,就必须一条道儿走到头。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范福年关闭了奇辉公司,出售公司资产、土地、专利,还不能满足需求;他开始出售豪车、豪宅,还不能满足需求;他又出售私产,出售妻子首饰;还不能满足需求,他又贷款上百万元;还不能满足需求,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仅姐姐一人就借给他40多万元。范福年一下子从“百万富翁”变成“百万负翁”。到2013年10月,范福年垦出土地400多亩,投入500多万元。离他与村上所签合同中所规定的目标还有4000多亩。
因为新垦土地疏松,没有植被,极易整体垮塌,目前的问题尚不是得到资金援助继续垦荒,而是把已经垦好的土地保住。这就得打围堰、水井、水肥一起化,还得修路、水渠、泵站,电站。按设想,如果把该垦的土地全部垦出,老范的资金缺口尚有8000万元。好在这几年,老天眷顾,并未发暴雨,所以,未出现大的泥流,已垦土地尚属平安。
范福年开始在已经垦出的土地上种粮植树,逐步地收回成本。已垦土地也没有让人失望,他和老伴耕耘这些土地,每年可产粮食10多万斤,水果100多万斤,可收入50多万元。按这个速度,若要收回投入得30年时间。老范苦笑着说:“不知自己还能不能再活30年。”
由于是“负翁”,所以,吸引广大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梦想,目前还是个“梦想”。村民还在观望。他也只能等待。30年后,一切都会好起来。那时候,他就会把已举之债还清。接着去垦剩下的荒地,然后吸引农民以地入股,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之路。范福年说:“反正我签的承包合同是70年!我有这个耐心。”
四、展望
水土流失问题始终是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人民心头的忧患,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是关乎国计民生,治乱兴衰的大事。
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小打小闹的农民承包制是权宜之计。因为分散经营,无法集中力量整治土地与天灾做斗争;无法防止水土流失。目前这样一家一户耕种模式,不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而且会使水土流失更严重。人们不愿意在土地治理上做长远投资。
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现在化农业,公司化是必由之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之路。除了实行公司化经营,别无选择。如果实行公司化经营,实行规模化管理,就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水土流失问题才会从根本上解决。
范福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农民,曾经的讨饭,又曾是成功的企业家。他泥人不改土性。梦想着根治土地,建设农村,走农村现代化之路,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吃饱肚子,让城市永远车水马龙地繁荣下去,让贫困的乡村恢复生机。在土地经营过程中,范福年虽然也遇到了巨大困难,但他没有气馁,更没有退却,他坚信自己进行的公司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之路是正确的。
看着田间那挂满果子的树木和即将成熟的庄稼,范福年的心里感动非常踏实,他相信,自己梦想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