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武沥血育桃李 青春献家乡|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文/石绪军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
推荐人石绪军:安正武校长将最美青春洒在农村中学教坛,将生命之根扎在乡村沃土,他决意改变农村孩子生存和学习状态,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古树参天、绿意盎然,充满田园诗意的校园。而在这校园中,有一个个安贫乐道的教师,有一群群质朴厚道、心性恬然的农家学子!
安正武校长,1996年7月毕业于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当年9月分配到贵州省沿河县板场中学附中任教,默默耕耘十八载,踏上三尺讲台以来,曾担任班主任、团队、教务、副校长、校长、教育辅导站站长等工作,2011年至今担任板场乡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兼板场中学校长职务。安校长学校行政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素养和坚实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基础,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现代学校行政与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为家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一位典型的牢记“思师”校训“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的思南师范学子,更是一位典型的为了家乡教育事业倾注一生的好校长。
重学生行为习惯,助学生更远发展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这是安校长摆在办公桌上的一句格言。
板场中学是一所大山深处的农村初级中学,这里的孩子课间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更没有主动读书学习的习惯,课余时间里“追逐打闹”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活动,如何改变这一涣散的局面,成了安校长的“心病”。初为校长的安校长开始静下心来找原因,谋计策,深入老师、学生了解心声,通过一月之久的深思熟虑,决定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开始,提出“书香校园、润泽人生”的办学理念,利用学生的“二余”时间(即每天学生进校后到上课的晨之余,每天晚饭后到晚自习上课的晚之余)开展读书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慢慢地操场上,树荫下,花坛边,孩子们你一群、我一伙捧着书专心地看着想着、小声地读着吟着,偶尔交头接耳、哓哓不休交流学习问题……生机勃勃、只争朝夕、不甘示弱的学习场景无处不在,从此,给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是安校长担任校长以来,他的朝夕亲为,勇于创新改变了学习之风,也正是安校长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一读两写”三部曲的第一支曲子。
在良好读书习惯养成后,安校长组织学科骨干老师落实习惯养成的第二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安校长深知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每个老师以及家长所追求与期待的,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和认真的态度。于是,学校每天安排半小时专门用于写字(软、硬笔书法),学校提供书写纸,责任分解到每位语文科任老师,采取一天一练,一月一赛的模式促使学生爱写字,恋上写字。“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孩子们用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实际行动回报了老师和安校长,如今,就连学生的每一篇作业都近似一幅书法作品。
今年,学校即将落实习惯养成的第三步——写日记,写人生。旨在通过这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思考人生。
总之,安校长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身体力行,事必亲躬,从一点一滴做起,他总是坚持“与其说不如做给看,做给看不如带着干”的理念教育学生,用自己作为模范感悟孩子,为孩子的一生的发展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细化管理,大胆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板场中学作为全乡最高学段的素质教育,不但对全乡的教育起着统领和示范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家乡人口素质的提高。身为板场人,安校长下定决心一定要板场中学办出特色办出名堂,为此,他狠抓学校管理,勇于教学创新,分层次分阶段一环扣一环抓教育教学质量。
顾全大局,细化管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廉洁从政”是安校长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重教师和教学常规管理;重教学创新和业务提升;重学生学法和知识运用;重师生激励和鞭策;重因材施教和课余辅导……创建了一个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网络,成功整合当地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连续三年保持教育教学成绩全县乡镇类第一;2013、2014年中考成绩荣获全县人均分第一名的佳绩,这就是规范的管理收得的实效。
优化环境,全面推进,促进教学改革。学校坚持贯彻“安全是保障、教育是宗旨、质量是生命”的教育理念,学校通过“书香校园,润泽人生”“写规范字,做君子少年”课题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抓法制教育,创法治校园;抓人性管理,创温馨校园;抓精细管理,创特色校园”的“三抓三创”工作思路开展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通过美化教学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立足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安校长提出了“立足于教研、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实际、大胆改革、稳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来抓,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推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立足于县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立足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板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课堂“教与学”的改革为新课程实施的立足点;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生长点,“三点”齐头并进,打开了学校教学改革之门,通过逐年实施,学校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其效果极其明显。
身先士卒,真理出自实践。安校长长期深入课堂教学,是学校当之无愧的化学把关教师,他每年都担任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现已经都上了“瘾”,教出了名。他勤于教学反思,潜心教学研究,钻研教材教法,积极投生到教学改革中,经常性参加教辅资料的编写工作,并撰写了无数优秀教学科研论文,其《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浅谈初中化学教学几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基本概泠教学的点滴体会》、《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等论文先后在《贵州教育科研》、《贵州教育学会》等刊物上发表。2010年11月受邀参与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贵州省《过关斩将》中考复习必备化学科编委工作。曾多次担任乡级示范课的教学工作,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誉。
硕果累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2007年所辅导的学生曾少春在全区初中化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冉永泉、黄廷飞荣获三等奖;2010年所辅导的学生冉旭龙、田李果在全区初中化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所辅导的学生黄新军在全区初中化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冉春在全国化学竞赛(贵州赛区)中荣获一等奖。
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办好家乡教育是“我”一生的梦。安校长从走出师范大门的那一天起,他就给自己提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虽然老套而且也不伟大,但是这的确是他十八年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那就是办好家乡的教育,让家乡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他对家乡的教育不只是关注孩子品行和学识,更关注家乡孩子美好的明天。他以前总是为家乡学校建设四面奔走,通过他的呼吁,全乡二十多所小学的办学条件都得到彻底改善,学生不再在泥浆滚爬,不再在漏雨的教室里坐在破桌凳上听老师讲课,每所学校都修建了漂亮的教学楼,硬化了操场,更新了课桌凳。但是毕竟我乡很多学校太偏僻,师资的匮乏、留守儿童逐年增多,无不时刻牵动了安校长的每一根神经,也曾几次动手了安校长一直以来的教育兴乡的梦想。
敢想敢做,全为了孩子。师资?留守儿童?……如何解决?一天天过去,慢慢地,他改变了办好每一所村校的想法,如果整合教育资料集中办学,是否既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条件,又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感觉?于是,安校长大胆决定,将全乡学生集中到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几所完小实行集中办学,让这些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全乡的教育公平,同时,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和营养餐改善计划两大惠民政策也为他的这个构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初,很多人对他这个做法不是很理解,认为这样会造成每个村校规模的削减,其实他们哪里有安校长想得宽看得远呢,随着新农村和小城镇的建设,集中办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为了维持学校的办学规模而牺牲这些原本能接受良好教学资源的孩子,早一天让他们接受优质教学资源,他们就早日走出大山,板场美好未来早些实现。在安校长的工作中几乎没有双休日,为了让这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他经常找学生家长,村干部等交流,赢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如今,那些边远村小及教学点的孩子终于不再每天只上语文、数学;不再只有一个老师上课;不再只能吃面条;不再每天上学都走几里路;不再……。万事开头难,成功永远属于用心的人,安校长的用心不在乎有谁感激,他真正在乎的是孩子、家乡的明天。
苦尽甘来,家乡人的骄傲。板中的出彩,安校长的出色,家喻户晓,也经常性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学校:2009年荣获沿河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评比二等奖”。2012年学校被铜仁市教育局评为“平安和谐校园先进单位”;荣获沿河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铜仁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13年学校被省综治委、公安厅、教育厅评委“安全文明校园”;被铜仁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教学质量二等奖”。个人:安校长先后被县教育局、人事局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被铜仁市教育局评为全区师德师风教育“先进个人”、“继续教育先进学员”、“安全先进个人”、“铜仁市中小学校名校长”;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被铜仁地委、行署评为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
什么都可以变,信念永远不能变
学生在变,学校在变,家乡在变,安校长也从青年变成中年,唯一不变的是他“要让家乡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的心愿,他放弃若干次进城工作与家人在一起生活的机会,今年还反其道而行之,将在城里读书的儿子转到我们这里一所小学就读,为的就是便于辅导孩子,也不影响学校工作。就这样,他把自己整颗心都交给了板场的教育事业,板场教育也正因他的存在才有今天的辉煌。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0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