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启涛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推荐人薛孟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亿万农民的福祉,要让农村走出去,让外界深入了解农村,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甘于献身农村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父亲将视角转向“乡村”,多年来一直奔走在农村一线,关注农村,报道农民。一点一滴的辛苦付出赢得了村民的赞誉,在当地产生广泛影响,受到极大关注。建设乡村,重在实践,父亲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大众的深刻内涵。

聚焦农村广阔天地 摄影创作大有作为 ——我的“三农”新闻报道心路历程|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爱故乡

我的家乡——运城,地处晋南,古称河东,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她北依吕梁山与临汾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河南济源毗邻,西、南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及洛阳隔黄河相望。她是“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史称“盐务专城”、“盐运之城”,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她下辖当地13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达142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22余万。

作为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我从相关资料上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国亿万农民的期盼,更是我国亿万农民的福音。”据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于2005年10月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五句话20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还充分地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从2006年12月开始,我紧跟新农村建设的强劲鼓点,开始从事“三农”新闻报道工作,曾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畜牧兽医报》、《中国县域经济报》、《农业科技报》,和《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农民报》、《山西工人报》、《山西妇女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永济报》;以及《中国老区建设》、《农业考古》、《乡镇论坛》、《家庭旅游》、《蜜蜂杂志》、《先锋队》、《山西老区开发》杂志等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发表文字、摄影类新闻作品近3000件,并被十多家新闻单位聘为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通讯员,有多篇作品获奖。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是啊!我细细品味人民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深感:要用自己手中的镜头、笔和采访本,在这广阔天地上大有作为,就必须随时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与当地的“庄稼人”打成一片。从而背着责任和使命,脚踏实地、积极写稿、认真拍摄、勤恳耕耘。一是先要熟悉当地乡村近期情况,了解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然后以庄稼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为脉络,一年四季不停歇,注重特色、一鼓作气、亦图亦文,有序搞好“三农”新闻报道工作。

关注“三农”,报道 “三农”,服务“三农”。笔者通过走访不少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发现,现今的农村新闻报道有弱化的倾向,农村新闻的阵地小了、数量少了、价值低了。新闻工作者要抓瞬间,研究农民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责任、有义务,也完全有条件从更深层面上关注“三农”,用新闻报道引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倾注笔墨。同时,采写这类报道,也是记者实践“三贴近”,及时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一个大舞台。

基层有芳香的泥土、美丽的露珠,更有鲜活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心系群众,贴近生活,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写出让人民群众爱看、想看、必看的报道。为此,我着眼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力宣传农民转变消极农业的观念,增强竞争农业的意识。二、大力宣传农民转变依附农业的观念,增强自立的意识。三、大力宣传农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增强科技农业的意识。四、大力宣传农民转变自给农业等观念,增强创汇农业等意识。五、大力宣传农民转变靠天农业的观念,增强保护农业的意识。

例如:从2011年11月初,至次年春节前夕,我着眼于“棉花卖不了,棉农心里愁”的高度,先后采写、拍摄了多篇文字和图片新闻,历史五十余天,奋战寒冬腊月,连续关注家乡运城的“卖棉难”问题,为广大棉农摇旗呐喊、排忧解难,并有采自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的《杜家营村60万公斤棉花盼买家》、《永济杜家营村:“客商少、棉难卖”的窘境亟需改观》、《永济市杜家营村传来喜讯:棉花基本卖完,棉农欢喜过年》等稿件先后见诸报端。

发生在我的家乡运城的“卖棉难”问题,经相关网站转载后产生强烈反响。山西运城《黄河晨报》、《山西农民报》、《山西日报》、陕西《农业科技报》、新华社山西分社、中国网山西频道、搜狐网等新闻单位,或积极刊发我的稿件,或第一时间转载跟进,为望眼欲穿的广大棉农等来卖家,从而让“曾经受到全国各级媒体关注的他们村的60多万公斤棉花基本卖完了,先前大家十分担心的‘留棉过年’现象得到遏止,辛苦了一年的棉农朋友们可以欢喜过年啦!”

再次,永济市城东街道办事处孙常村农家葬礼,办成德孝文化展,远近闻名受称赞。今年2月15日是运城(市)永济市城东街道办事处孙常村古稀老人李冬青病逝安葬的日子,其子孙英科、孙永科两兄弟为李老太太办了一个节俭隆重、文化味十足的葬礼,用两块展板、1张奖状、11篇文稿、47幅图片组成了一个《好人好事好结局好梦好运好福气》家庭展览,农家葬礼办成了别样的德孝文化展览。图文并茂,别具一格;引来乡邻,倍受欢迎!

“这场葬礼办得很有意义,既追忆了去世老人的一生,又弘扬了乡风文明,还传承了德孝文化,值得大伙儿借鉴。”此稿件发出后,验证了前来参加李冬青老人葬礼,多年来钟情楹联文化的该村退休教师王合庆说的肺腑之言,还先后被山西运城《黄河晨报》、《山西晚报》、《山西日报》、《中华楹联报》、《河东楹联》杂志、《乡镇论坛》杂志等内外媒体刊用,并得到搜狐网、网易网、凤凰网、枫网、河东楹联网、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等网站的转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立足当前,情系“三农”,开拓创新,新闻工作迈出新步伐。据此,我从做小事做起、联系当地地处革命老区,农民群众达20万人之多。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多、乡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多、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问题的实际,积极配合永济市的十大镇(街道)、村的老龄委与关工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工作,反映留守儿童的稿件也登上了《山西日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运城科教》报、《永济报》和山西《关心下一代》杂志等报刊;采写留守老人的稿件登上了《山西日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永济报》和山西《先锋队》杂志等媒体;感受“红土地”沧桑巨变,老区村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稿件,也登上了《黄河晨报》、《永济报》和《中国命老区建设》、《山西老区开发》等报刊。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总之,“三农”问题是篇大文章,像粮食和农资的价格问题、农村基层民主制度问题、农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农村教育负担等问题,都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和报道的。只要新闻媒体和和闻工作者,带着感情去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工作,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创造,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新时期“三农”宣传工作,新农村报道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创出新局面。回顾过去8个年头所走的风雨人生路,检讨自己的三农”新闻报道心路历程,我将自觉爱党爱国爱家乡,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以求在广阔天地,有新的作为。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0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