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瑞宏:5年的家乡治荒路|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
推荐语:这是我推荐的爱故乡人物崔瑞宏,因为在一次偶然的采访中得知他在家乡治荒的经历,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一些情况就深入山西寿阳县,崔瑞宏所治理的荒山实地调查,正如我问中所言,从1999年开始,他利用休息时间治理家乡的荒地,尽管困难重重,偶尔一次甚至冒了生命危险,但他百折不挠,用自己15年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家乡2000亩荒地的绿色。崔瑞宏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家乡的土地上,如今已是第16个年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走在治理荒地的路上。
我个人觉得他合适爱故乡组委会所提倡的爱故乡着眼于“行动”,通过他的行为鼓励和推到更多的故乡人参与到建设故乡的行动中来。
(推荐人:上海第一财经杂志——张健)
擦干汗水 崔瑞宏继续走在治荒的路上 家乡2000亩荒地15年后披绿装
崔瑞宏,山西省寿阳县人,现年47岁的他在县煤运公司工作。从1999年开始,他利用休息时间治理家乡的荒地,尽管困难重重,偶尔一次甚至冒了生命危险,但他百折不挠,用自己15年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家乡2000亩荒地的绿色。崔瑞宏一直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家乡的土地上,如今已是第16个年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走在治理荒地的路上。
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决定
“汪、汪、汪……”乡间小路上,两只牧羊犬紧追着一辆雅马哈250型摩托车,不停地狂吠。摩托车上的一个年轻人神情紧张,不时地回头看看身后这两只烦人的狗。由于道路崎岖狭窄,摩托车只能低速行驶,眼看狗嘴就要挨住脚腕,年轻人一不留神摔了个人仰车翻。尽管浑身疼,可年轻人也不敢随意乱动,只能战战兢兢地斜眼瞧着这两只狗,因为被狗咬的滋味会比此刻身上的疼痛更不好受。直到牧羊人将狗呵斥回去,年轻人才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忍着疼痛,苦笑着扶起爱车,右手握住车把一转,“嗡、嗡、嗡……”摩托车没有摔坏,他赶紧驾车离开,沿着七拐八绕的山路继续前行。
这惊险的一幕发生在1998年的一天,摩托车上的年轻人就是崔瑞宏。那天他庆幸自己没有被狗咬住,爱车也没有损坏,因为他在那本该休息的一天里,要抓紧时间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找荒地。
1967年,崔瑞宏出生在山西省寿阳县松塔镇顺华村,没有读完高中就参加了工作。尽管放弃了学业,而且工作也很顺利,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从报纸或是书刊上汲取知识。在长期的学习积累中,他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农业政策,后来治理四荒的政策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8年,崔瑞宏从报纸上得知省外有些地方在治理四荒方面做得不错,这成为一剂催化剂,让他跃跃欲试。绿化荒地,保护生态,既响应国家号召,造福家乡,又能体现个人价值,何乐不为呢?于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利用星期天一天的时间骑着自己心爱的雅马哈250型摩托车去村里打听荒地的情况,准备购买荒地,进行绿化。荒地的面积、高度,荒地里适宜种哪些植物等等,只要是与荒地有关的,他都向村民做了详细的了解。一天的时间很有限,他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不停地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肚子饿了就在乡镇上有面馆的地方吃一碗面,顺便喝一碗汤,其余时间不喝水,被狗追也从不习惯变成习惯,辛苦异常。
然而,他的想法和做法却令家人和同事不可思议,并遭到了他们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绿化荒地就意味着是往土里撒钱,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崔瑞宏只是头脑发热,痴人说梦,将来只会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可这盆“冷水”并没有浇灭崔瑞宏心中燃起的热情,他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家人见他“执迷不悟”,便建议他养车或是开洗衣店,这两项投资在当时是比较挣钱的,但都被他当面拒绝。
一项艰难的事业
与家人展开“拉锯战”的同时,崔瑞宏仍忙着找荒地。功夫不负有心人,顺华村邻村小和平自然村一个热心的老乡听说了崔瑞宏的事后,找到他并介绍了小和平村的荒地情况,崔瑞宏经过实地调查后,决定购买那里的荒地。1998年底,他顶住来自家人的压力,拿出他与妻子的所有积蓄5万元,又从银行贷款2万元,用7万元购买了小和平村村北的2000亩荒地。那时该村村南还有2000多亩荒地,由于资金有限,崔瑞宏只好作罢。
1999年的春天,崔瑞宏着手联系县城的农业、林业和土地部门,请来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探规划,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十多种耐寒耐旱树种开始育苗。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这项事业,他又雇了11个村民,并在小和平村购置了5间窑洞作为居住和存放工具的场所。平时,11个村民育苗,一到星期六晚上,崔瑞宏就骑着摩托车来到村里,坐在土炕上向村民了解育苗情况并制定相关计划,晚上也和他们一起睡在土坑上,星期天一早带着干粮到地里干活。后来国家实行“双休日”后,崔瑞宏便提前一天到村里干活,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当然也就很少有时间能够陪伴父母、妻子和孩子。
除了育苗,崔瑞宏和村民们还用100亩荒地种庄稼,以解决资金压力和日常生活的开销问题,可没想到有一次为给庄稼施肥,他差点掉进深沟。2000年春天,他和一个村民驾驶着一辆货车往村里运送化肥,恰巧赶上崎岖狭窄的山路在雨后出现了暗沟,当时汽车前轮过去了,但是后轮陷了进去,车身倾斜,车上十七八吨化肥有一半都掉进了路边十几米深的山沟里,幸好车身没有继续倾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崔瑞宏和村民们一起摸爬滚打,向专家学习鉴别树苗品种,学习育苗技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最终在2002年确定了10个树种并开始大规模种植。忙时,崔瑞宏还需要再雇三四十个人,可他们有的并不按照规定种植,崔瑞宏发现后就不厌其烦地和他们沟通,直到对方信服。
对于崔瑞宏来说,与人沟通只是件小事,干旱才是大难题。从2001年到2004年,土地大面积干旱一直困扰着崔瑞宏和村民,那时地表1米以下都是干的,致使树的成活率只有65%,他们只能开着拖拉机拉水上山为树浇水。虽是杯水车薪,但他们也必须坚持那样做。
艰难地挺过那些岁月,到2007年,崔瑞宏的所有付出终于初见成效,荒地绿意渐浓,随后的2008年,经济林丰产,仁用杏产量为4万公斤。然而从那之后到今年,老天好像在故意为难他,除了2012年再遇丰产外,其余的年份里,不是有冰雹,就是有霜冻,使得经济林收入大幅减少,这加大了崔瑞宏的运营压力。他只好减少雇佣人员,11个村民变成了现在的3个。每年的收入,他也用在了第二年的运营上,但那也不够,他还得用家庭收入进行补贴。到现在,崔瑞宏已经在治理荒地这项事业上投入了100多万元。
一个“痴人”的治荒梦
忆往昔,崔瑞宏的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些接踵而至的困难,有时令他非常苦闷,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人不能总想着困难,要着眼于未来,他认准要做的事,咬牙也要坚持下去。正因为如此,现在这2000亩荒地百分之八十的区域才能披上绿装。荒地上有近18万棵树,包括生态林树种槐柳、杨树和松树,经济林树种核桃树和仁用杏树,绿化树种白蜡、国槐、红花槐和侧柏,生态林木直径都在8厘米以上,有的已经超出15厘米,经济林木都已挂了果。由于崔瑞宏治理荒地表现突出,在2007年和2008年,他被寿阳县委、县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大户。
看到了绿色,就看到了希望。崔瑞宏的辛苦为美丽的家乡增添了绿色,不仅如此,他还给村民带来了希望。小和平村与外界的交通极不方便,村民吃水难,而且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投亲靠友和进城务工的村民增多,小和平村逐渐空心化,村里只留下了老弱病残,原来有200多个人的村子在1998年只剩下了28个人,越来越荒凉。崔瑞宏来了之后,投资从1.5公里外引水上山,不仅解决了村民生活和牲畜用水,还解决了林地用水。15年间,他还和村民不停地修路,2010年,他又投资20万元,与一位养殖户一起用水泥硬化了4公里的山路,彻底解决了小和平村的交通问题。
“没有小崔,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啥样子呢?”作为崔瑞宏林地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今年60岁的村民闫奶小感受很深:“他不仅为我们引来了水,还让我们免费吃,后来又给我们修好了路,解决了两个老大难问题。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信息和技术,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当初他刚来村里时,有人曾笑话他‘我一辈子都种不好地,他就更不是这块料了。’可看到了他的作为后就再不吭声了,后来还有人跟着他学种核桃树呢。”
崔瑞宏15年来在治荒的路上走得很艰难,可是现在荒地变绿了,既保护了生态,又造福了家乡,最初的梦想得以实现。一想到这些,他就热血沸腾,尽管现在的工作更忙了,用在治理荒地上的时间有限,尽管资金有限,运营压力大,但他仍然坚持着,他要巩固已有的成果,等将来具备能力了,还要治理村南的2000多亩荒地。他也希望有志同道合之士能够与他合作,一起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uxs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