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汉:客家文化守望者|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爱故乡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

推荐语:当我们中的不少人正在感叹“文化之不存”时,老人却已经开始了对本乡本土文化的保护。正是因为他的努力,远道而来的我们才能了解到这片土地的过往,这里的乡民才能找回绵延不断的来自祖先的记忆。

               客家文化守望者李宗汉:守住乡土文化的“根”

                   ——记江西上堡客家文化守望者李宗汉

资料提供: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  爱故乡组委会志愿者 范金梅(四川农业大学)推荐 

黝黑发亮的皮肤、满布皱纹的瘦削脸庞,配上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衣裳……一眼望过去,71岁的李宗汉老人看起来与普通村民并无二致。但等到与记者一聊天,他才着实把这群见多识广的记者们吓了一跳:谈及客家乡土文化,他如数家珍,连最厉害的资深记者也都做了一回只顾点头的倾听者。

为客家文化打开一扇窗

今年71岁的李宗汉老人,是江西赣州崇义县上堡乡的一名退休教师。从中学语文教师岗位退休近10年来,搜集整理客家乡土文化资料是他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上堡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3万亩梯田更是农耕文明的壮丽史诗。从一些地方零散的史料中,李宗汉发现,上堡的历史文化可圈可点的篇章不胜枚举,但是它们不够具体、不成脉络。从青年时代开始,李宗汉就想着将散落在民间和故纸堆里的上堡历史和上堡文化编撰成一部《上堡乡志》。

2004年,李宗汉正式退休,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全力以赴完成年轻时的愿望了。他开始整理20多年来搜集的地方史料,并继续到上堡和周边地区探访,阅读相关资料,拾遗补漏。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为了这本《上堡乡志》,李宗汉走遍了周边的村村寨寨,探访了一百多个知情人和亲历人。为了解上堡游击队与湖南桂东游击队之间故事,他挑着上堡竹箩走一百多里路到湖南桂东贩卖。这样既解决采访的费用,又在当地搜集到了当年汝城游击队帮助朱德“上堡整训”和组织上堡游击队的珍贵史料。

编撰《上堡乡志》的过程充满艰辛。采访乡亲,有时一谈就是半天,时间晚了,还免不了四处借宿。李宗汉介绍说,很多史料需要查阅不同姓氏的族谱,但族谱被看成是家族的传家宝,向来不对外姓宣示,他无数次通过“软磨硬泡”,才终于让乡亲将族谱示之。为了就同一件史料进行互相参照,他家里有时会同时摆放着七八部族谱。光手稿,李宗汉就写了100多万字。

2009年10月,《上堡乡志》在李宗汉的汗水浇灌下瓜熟蒂落,公开出版。这本共计40万字的《上堡乡志》,反映了从明朝正德以来500多年间有关上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打开了外界了解上堡的一扇窗。

让乡土文化与时俱进

李宗汉说,他对自己故乡的乡土文化,交织了自豪、伤感、欣喜的复杂情感。看着身边的乡土文化在传统与现实的困境中挣扎,他再也不忍旁观了。

上堡乡的乡土文化富有客家特色,其中民俗灯彩“舞春牛”尤其突出。“舞春牛”是由民间春牛队,以“春牛”为中心道具,融入民间故事传说的一种综合表演形式,是一种轻松快悦的具有闹春特色的歌舞活动。这一表演形式历来为乡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舞春牛”这种古老的传统客家民俗,同样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正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李宗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的根,不能再过几十年,咱们连根都找不到了!”为此,他向“舞春牛”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请教,将“舞春牛”的历史渊源、曲牌目录、人物角色、舞蹈技巧等整理在案。一边研究,一边奔走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之间。

为了让乡土文化与时俱进,李宗汉根据曲牌,动手撰写了一些新曲子。其中不乏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如《断桥会》《八仙过海》《刘海砍樵》《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些新曲子、新人物的加入,使“舞春牛”的场面更加壮观,气氛更加热烈。

2010年6月,“舞春牛”被列为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批年轻人也逐步加入到学习、表演“舞春牛”的队伍中。而李宗汉现在想要做的,就是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山歌手,让融合了客家特有乡土文化的上堡山歌,传唱到全国。

《上堡乡志》

地方志,一种特殊的文献体裁,在我国的历史已超过两千年。中国人重修史,地方志也有着繁多的类别和层级,从全国地方志到省、市、县、乡、村各级地方志,背后是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乡土的热爱。官家修史历来是传统也有优势,个人撰方志,能调动的资源少、所能涉猎的内容寡,难度自不必多言。然而,在江西赣州的崇义县上堡乡,68岁的退休教师李宗汉,仅凭一人之力,数十年考据,撰写出总计40余万字、跨度超过500年的《上堡乡志》。这位乡野史家,与历代史家一样,有着自己修史的理念;他的特殊之处,更在于“虽微必录,无隐不宣”的艰难与执着。

能去李宗汉的家、看到他让人动容的手稿,其实只是记者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若不是老人的坚持与极其动人的诚恳,在赣州行程紧张的记者,便会错过与这位乡村史家深入交流的机会,也错过那些手稿带来的“震撼”。

老人的家在一条窄巷的尽头,若没有窗外美丽稻田的映衬,会更显沧桑。不大的房子颇为昏暗,迎接我们的是老人的爱人还有恰好在他家中做客的一对夫妇。

当记者进屋四处打量时,老人从麻袋中拿出一部分手稿摆在桌面上,他介绍说这只是全部资料的十分之一,有一部分手稿已经遗失,所幸电子文本已经存入电脑。翻看这些资料时记者发现,老人用来记录的本子种类繁多,其中大部分是课时本,有的甚至是学生所用的练习本,而里面所记录的细节,丰富详细不胜枚举,例如某一时期当地的蔬菜价格。

这些内容不仅对于当地的历史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研究一个年代的各方面整体情况提供了依据。

因修史变拮据 妻子支持成为“精神支柱”

李宗汉老人多年来整理收集编撰乡志的材料,所花费的金钱已经难以统计。随行的乡干部表示,老人每月的收入大概在3000元左右,原本足够在当地安度晚年。但是,老人选择了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因此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就不难理解了。

欣慰的是,爱人对他所做的一切十分支持。面对一项只有投入却几乎没有产出的工作,这也是他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之一。

李宗汉老人说,他编撰的材料必须有可靠的出处,要经得起推敲。为此,他不断走访当地村庄,寻找当地大姓人家的族谱进行研究,并不断收集可靠的典籍。依据当地风俗,族谱向来秘不示人,我们大约可以想象到老人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但是,为了能给后人留下一份可靠的乡志,老人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乡民们也被他的行为感动,后来,他每到一地,甚至有人主动拿出一些资料供他查阅。

为修史学电脑 《上堡乡志》赛县志

李宗汉自年轻时就爱好文学,曾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随着对家乡了解的不断深入,他发现上堡乡的历史文化精彩之处颇多,但却不成体系,自那时起,李宗汉有了编撰一部《上堡乡志》的想法。

2004年,李宗汉正式退休,用他自己的话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全力以赴完成年轻时的愿望了”。他开始逐步整理20多年来多搜集的各类资料,为防止资料遗失,老人买了电脑并从零开始学习打字,将自己整理的手稿输入电脑保存。据统计,老人整理的手稿多达上百万字。

2009年10月,《上堡乡志》得以公开出版,全书共7编,总计40余万字,记载了上堡乡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是一份丝毫不逊色于各地县志一级的地方志。

除了整理出版《上堡乡志》,李宗汉老人还自己出资学习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富有当地客家特色的民俗灯彩“舞春牛”。在老人的努力下,2010年6月,“舞春牛”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民俗再次焕发生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濒临消失的乡土文化得以延续。

另一种曲高和寡 

李宗汉老人所做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乡民来说可能过于曲高和寡,但他们不难理解的是老人对家乡的热爱,这也是所有乡民的共通之处。临别时老人表示,他对我们的到来非常感动,并希望在我们的报道下,故乡的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能被人重视并得到更好的保护。

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老人的内心是孤独的,他也许不在意几十年来的辛苦和资金上的不断付出,但却一定希望有人能关注他的研究成果,哪怕像记者一行的走马观花。正如老人的爱人不经意间对记者说的那句话:“还是你们关心他。”

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并不难,刹那间的感动也并非难以捕捉,但几十年的默默投入却无法不令人动容,我们没有能力对老人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但至少可以尽己所能不再让他这样的人继续隐藏在大家的视野之外。在介绍老人时,他多被称作“乡土文化的守望者”,记者却以为,“守护者”似乎更为贴切,当我们中的不少人正在感叹“文化之不存”时,老人却已经开始了对本乡本土文化的保护。正是因为他的努力,远道而来的我们才能了解到这片土地的过往,这里的乡民才能找回绵延不断的来自祖先的记忆。

相信像李宗汉老人一样的“守护者”全国还有很多。作为媒体人,我们不愿让“守护者”们继续隐匿在昏暗的角落,任由这些人和他们所守护的文化慢慢消逝。有一天,风景优美的崇义县上堡乡或许真的会迎来期盼已久的大批游客,那时,乡民们会绞尽脑汁寻找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所谓“历史悠久”的依据,当那时大家为此匆匆翻开《上堡乡志》的时候,还会记得这位本土文化的艰辛守护者吗?

相关链接:

2014-07-08  来源:科技日报 

客家文化守望者李宗汉:守住乡土文化的“根”

2014-07-04 22:25:25 来源: 国际在线

乡野史家痴心撰乡志 誓让赣南古风不成灰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v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