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辉:“武强年画”的传承人|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序
武强年画因产地河北武强而得名,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社会民俗的大百科全书。武强年画起源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内容、形式、题材丰富多样,博大精神。但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家居、生活方式的改变,武强年画和其他年画一样,早已失去了它的实用市场,正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郑辉,河北武强人,自小便受武强年画熏陶,喜欢上了年画,从喜欢到学习,从学习到研究,一步步,与武强年画蒂结了不解之缘。面对着即将逝去的家乡文化,一种责任与使命尤然而生,同时很多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又降临到这个年轻人的身上,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已的理想与信念: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用年画版做成的工具箱
在河北武强“鼓一张民俗手工体验馆”里摆放着一个用年画版订成的箱子,其年画版为清末时期所刻,——为什么要用这么珍贵的年画版订成箱子?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体验馆的主人、武强年画传承人郑辉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文革期间,武强年画被视为“四旧”遭受了灭顶之灾,百姓家里不再允许贴年画,年画产业告停,并且要将年画版全部销毁,不得保留。在这一特殊时期,很多年画艺人都想尽了各种办法来保护这些年画古版,有的藏在了夹墙内,有的藏在了风箱里,有的藏在房顶上(可参看《武强年画古版挖掘记》),但大部分年画版都没能逃过这一浩劫,被付之一炬。大韩村有一位老艺人,满怀着惋惜与无奈,将年画版改做他用,或改成了菜板、或订成了箱子,并将一个箱子送给了他的外孙子,他的外孙子是一名木工,就用这个箱子做了工具箱。再后来,他的外孙子又有了外孙子,最终这个箱子又传到了这个孩子的手里,这个孩子就是今天的主人公郑辉。郑辉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公家度过的,自幼喜欢美术与手工,很小的时候,就与外公学会了做走马灯等小手工,外公给他讲了很多武强年画的故事与传说,正是这些故事,让他很早便埋下了年画的种子,这个无比珍贵的工具箱,也伴随着郑辉走上了年画之路,从此与武强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得遇恩师
成年后的郑辉做过很多工作,但都多与美术有关。2001年与爱人郭爽相识,郭爽的父亲郭书荣(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任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一来二往,家里的年画书籍等资料都成了郑辉学习的教材,武强年画的丰富内涵深深吸引了他,最终放弃了当时的内画工作,拜年画刻版师傅马习钦(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师,学习刻版。郭书荣馆长一直从事年画工作,对武强年画有很系统、很详尽的认识与见地,并著书立说。在这样的环境中,郑辉得到了恩师的亲传,并成为其唯一弟子,在学习武强年画制作工艺的同时,对其历史、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武强年画中的说唱艺术——唱卖谣》、《武强年画中的智慧艺术——张搭》、《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武强年画的1982》等诸多文章及电视采访。其作品也屡获殊荣: “衡水市特色旅游商品创新奖”、 “中国传统手工艺精品”特别奖(中国民协颁发)、 “乡土奖”银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 “天工艺苑•百花杯”优秀奖…… 郑辉本人也先后受邀参加了: “中华情•海峡两岸民间艺术家联谊会”( 2010年•福州)、“中国第三届秧歌节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北京高碑店民俗文化节”年画展、 “保定年俗文化节”……担任了上海炎黄民间传统工艺博览馆、 “北京邮展”、“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 特邀展演嘉宾等等,并先后在衡水、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武强年画个人收藏展”。
这一切成绩取得的背后都离不恩师的指导,同时更是郑辉本人对武强年画孜孜追求与努力付出的结果。
走进奥运
“一切都缘于幸运,感恩武强年画,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这是郑辉面对这些成绩时常说的话。
2004年年底,郭书荣馆长将一个叫“张搭”的小玩艺拿回了家。张搭本是武强年画中的特殊工艺,可以像变魔术一样成倍地变换画面,因其独特的“可遮盖性”,最初是“春宫图”的专属载体,但因其画面的特殊,解放后便无人再做,几近失传。郭书荣馆长几经努力,得到了年画老艺人韩满堂的支持,将张搭的原理雏形用硬纸板和纸条粘连了出来。张搭尽管很神奇,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可让从小喜欢手工制作的郑辉走了心。在接下来的近两年时间里,郑辉对张搭工艺进行了研究改革,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改进,终于有了现在的模样:一个巴掌大的张搭缠绕了8.4米的连接丝带、96个粘接点将其40个绳头藏得天衣无缝、只有3毫米宽的布条紧贴着板边来回摆动而不会脱落、看似同规格的画面在不同位置都规定了不同尺寸……这还不算完,在此原理下,继续开发出了不同的张搭系列,并赋予了全新的画面内容:灯笼挂件、贺卡名片、折册、相册、摆件“百变屏风”等,其中百变屏风除了画面能变之外,突破传统屏风一轴两面的折叠造型,可以以任意点为轴,一轴多面,任意摆放,现在知道的可以摆出来的艺术造型有30多种,让人叹为观止。张搭每改进一步,都伴随着汗水与喜悦,是郑辉与郭书荣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2005年12月张搭获得国家专利。
随着众人瞩目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很多文化产品也都在想着怎样与奥运沾边。2007年,张搭的各项设计也已尽成熟,这时的郭书荣老师(已退休)又了新的想法:把福娃的各种动作图案应用在张搭上,变换后是北京风景图片,“新北京新奥运”!于是郑辉与郭书荣老师又开始了将张搭申请为奥运特许商品的工作。奥组委、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工艺美术协会等找遍了所有能够帮助的单位与朋友,但最终由于特许商品要求、限制太多,终未如愿,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当一切都恢复平淡之后,也许是被曾经的努力与执着所感动,2008年5月,郑辉收到一份来自中国民协的邀请:北京奥组委、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将在奥运会期间在奥运村举办“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与展示”活动,遴选了中国民间艺术的12个门类的27位艺人从7月26日奥运村开村直到8月27日闭村,在这里展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接待国家元首与参赛运动员!这一切都太突然,直到带着张搭踏上北京客车的时候,郑辉都难以相信这是真的。一切只缘于幸运!感恩武强年画!
奥运村的33天经历让郑辉终身难忘。工作地点紧挨奥运村中心升旗广场,当世界各地的代表团入驻奥运村举行完升旗仪式之后,往往参观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在这里有机会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政府官员、媒体记者,他们纷纷被这里的中国文化所吸引,成了这里的常客,有的与郑辉交成了朋友,并把自已国家的奥运会纪念徽章赠给了他,留作纪念,美国BOB电视台的“哥们”更是把96年珍藏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纪念章送给了他。泰国公主诗琳通、保加利亚总统格奥尔基•珀尔瓦诺夫、法国总教练菲利普都慕林、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来的国际友人在郑辉的介绍下,认识了武强年画,认识了张搭,并通过外国媒体告诉了世界:在中国的武强有年画、有张搭!同时,这些作品也被世界各地所收藏。
巧遇老画
奥运会结束之后,更加坚定了郑辉对武强年画的发展信心。
在武强流传着一个关于武强年画的美丽传说:“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在哪一方”,“鼓”就是变成真的、活了,以此来形容武强年画的形象逼真。08年10月,郑辉将“鼓一张”申请注册了品牌商标,除了在武强,还在衡水、北京立水桥、潘家园开了三家分店。潘家园是全国有名的旧货交易市场,但是因为年画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收藏市场还在预热,所以在这里并没多大效益,坚持了没一年就扛不住了,但也正是在这儿,让郑辉有了意外的收获。
潘家园市场经常会有一些流动的商贩拿来一些东西卖给商铺,郑辉的店里也是如此。09年5月的一天,有一个山西画商拿来一卷年画询问是否可以收购?当这些年画被打开的一刹时,郑辉被这些画惊呆了:千真万确,这绝对是武强年画!——凭着自已对武强年画知识的积累,从用色、构图、技法上第一眼便认出了这些画的身份,并且从纸张上断定不是现在新作。郑辉强压内心的激动,经过几次讨价还价,把这些画都买了下来。之后画商告诉郑辉他那里还有……
中午,郑辉留住这位画商在一起吃了顿饭,几杯酒下去,画商告诉了郑辉更大的一个信息。
武强年画的销售范围非常广,在东北、华北、山西、内蒙等地都有它的很大市场。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大批武强年画销往了山西省的临汾地区侯马市,当时还是供销社销售,但很可惜的是,胶印年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比木版年画印制更为精美,价格更为低廉,这批木版年画就成了滞销品,被积压了下来,后来供销社解体,人们早已忘了还有这样一批年画,于是被孤零零地躺在了供销社的库房里。时间转眼到2006年,供销社拆迁,这批年画才被发现,被当成废纸送到了废品收购站,但因其用纸为当时的粉连纸、用色为品色,不可回浆,未被回收。消息很快传到了当地文物贩子的耳朵里,几乎同时到来的有四个人,经过协商,或多或少以废纸的价格被这四个人分购了这批年画,总计2万张。今天这个山西画商的武强年画是从四个人当中的一人再次购买的。随后,他又告诉郑辉,这些年画卖出去的并不多,大部分还在他们个人手里。
怎么办?——收购?数量之多,对于刚刚起步的郑辉来说,资金就是一个大问题;放弃?怎么舍得,日后又怎么能够安心?——这些问题让他非常的苦恼,陷入了左右为难之中。
最后,郑辉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远嫁的年画重回故里!资金方面,以融资借贷的方式说动了一位好友的支持,为了能够尽量低价收回,采取了长线慢钓的方法,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多次探访,顺藤摸瓜,在9月30日,终于将最后一批武强年画运回了故土武强,原来的2万张,至此还有15000余张。那天夜里,从太原回衡水的火车上,年画被封包在行礼车厢内,郑辉在客厢这边怎么也睡不着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写下了《武强年画的1982》(后被刊登在《衡水晚报》上),记录了这个时期武强年画的时代特征与研究价值。
幸运并没有止步。
曾经被某档案馆收藏的印于解放初期的几十张资料类武强年画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被流落到了市场,几经周折来到了潘家园,其中包括一些还印有馆藏印章的存档线稿,更为难得的还有王叔晖的《河伯娶妇》(1948年大众美术社时期印制)、张树德(徐悲鸿弟子,错误的政治原因被流放武强)的《八大名医》(1958年印制)。尽管当时的郑辉早已欠债累累,但怎么舍得错过这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呢?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注定了这些年画与郑辉的不解之缘。这件事被记录在郑辉所写的《武强年画的巅峰之作重回故里》一文中,被多家报纸报道。
郑辉也越来越想信,自已与武强年画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2010年1月8日,郑辉将这些年画首次亮相,在衡水举办了自已的个人收藏展——“鼓一张武强年画珍品展”,继而在北京、上海等地又分别作了展览。
多面发展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当武强年画已经走入瓶颈,所有从事年画工作的人都在思考这一问题,于是很多与时俱进的题材年画应运而生。早期,郑辉与郭书荣老师也共同创作过《共建和谐》等一些内容的时代年画,但多是叫好不叫卖,并没有收到实际效益,市场并不认可。后来郑辉又作了多方面尝试,让武强年画走出单一“画”的范畴,继续创作了年画时钟《时来运转》,将静态的年画动了起来;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应用到风景图片、公司LOGO的制作,后来又用名人书法刻字成版,活字印刷,制作了可收藏、可实贴的《木版年画春联》;从09年开始,郑辉与武强邮政局开始了合作,与汤培茵局长共同将武强年画的吉祥文化、吉祥图案与邮品结合,设计了诸多武强年画个性化邮票、贺卡、邮封、纪念章、礼品收藏册等……这些努力在市场中引起了一点点波澜,可算是小试成功,但这些相比武强年画丰富的思想内涵、博大的题材内容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只能让人们了解武强年画的一个面,甚至于一个点。
“以年画为基础,结合中国民俗,动态传播”,每走一步,郑辉都有新的想法,“让武强年画走入教学、多元化发展!”
通过在外地的学习交流,郑辉发现,年画虽然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市场,贴年画的少了,但年画里的这些文化还是非常受欢迎的,比方说武强年画中仅一个门神就分为了五类,不同的门都要分别贴上不同的门神,整个武强年画就是一个中国民俗的缩影,人们对于年画文化即熟悉又陌生,充满了好奇。在各地办展览的时候,郑辉会按照不同场地布置出不同的展线,并加以文字说明,尽可能的通过这些将武强年画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同时,武强年画制作工艺的现场互动表演也是吸引人的焦点,亲身体验一下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感受一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次难得的传统文化DIY。郑辉还将武强年画文字、图片制成了PPT,应用于教学,并根据受众人群区分制作了详尽版与少儿版。郑辉现在是北京东城区回民小学的校外讲师,将武强年画真正系统化地纳入到了常态化教学。
即将面临消失的家乡文化又岂止武强年画?童年时的很多传统游戏、传统手工都正在被现代的电脑、科技所吞噬。已为人父的郑辉更多看到了现代孩子们的孤单。出于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也是对即将逝去的手工艺、传统游戏、民俗的挽留,不让传统在这里丢失!2014年5月,郑辉在家乡周窝音乐小镇创办了“鼓一张民俗手工体验馆”,围绕民俗文化、以国学、游戏、手工为特色,印年画、捏面人、画团扇、缝布艺、拼绣球、跳房子、丢沙包、跳皮筋、踢毽子等亲子娱乐,共同回归童年的记忆……其实,早在五年前,郑辉就已经投身到家乡的公益事业中了,连续策划组织了四届“武强县孝行天下•迎春联欢会”、三届“放飞梦想•风筝大会”,三届以爱国为主题的“粽子大会” ,两届以感恩为主题的暑期“亲子互助训练营”,以健身运动为主题的“春季趣味运动会”、以创意手工为主题的“让节俭成为时尚变废为宝大赛”、“创新思维大赛”等诸多活动,2013年暑期在保定高碑店、石家庄公益支教“传统文化夏令营”,主讲《弟子规》课程……郑辉现为衡水市优秀志愿者,武强县画乡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展望未来
谈到武强年画的未来发展,郑辉显得有些忧郁,但同时又满怀信心,忧郁的是未来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两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的,同时,在这种时间的流逝中,很多技艺与文化也在面临着消亡,如果时间稍一迟疑,可能会留下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尴尬。但可喜的是,中国的现在,正迎来一个难得的传统文化回归的大时代:
唐装似乎在一夜之间被流行了起来,中国结也着实火了一把,传统文化婚礼也正在悄然复兴,孔子学院已经开遍了整个世界,国学教育也正在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正被回归……年画,作为年的重要组成,只要有年的存在,必定还会有年画回归的一天。怎样回归?像原来一样张贴,似乎已不太可能,年画的吉祥文化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植根于百姓心目中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改变载体,以更适合的形式,将武强年画的吉祥元素再次整合,不是简单地做1+1,也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新的一种事物或形式,只要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份具有历史使命的工作中来,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面对,相信,年画还会再有复兴的一天!到那时,也可能不再叫年画,或叫××年画、年画××(唐装原来也不叫唐装)……
郑辉一谈到武强年画总是滔滔不绝,正如他所说:这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努力、付出、坚持、执着,与其说郑辉有幸遇到了武强年画,不如说武强年画因缘应势遇到了郑辉,两者之间早已密不可分,这就是郑辉与武强年画的不解之缘。
爱我家乡,爱我年画!期待着郑辉与武强年画的更多突破与发展!
相关链接:《武强年画的抢救、保护、利用和发展》 郭书荣 郑 辉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uz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