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农业考古第一人”|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
推荐语:中国民俗协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悦,在追忆陈文华先生时说了八个字:“淡久生香,人生如茶”。
陈文华1935年出生于霞浦三沙,少年时代毕业于三沙中心小学,1947年举家迁厦门,父亲是个木匠。还在他十岁的时候,因生活所迫,父亲就丢下一家老小,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谋生,善良的母亲节衣缩食供他读书。陈文华发奋苦读,在文学、历史、美术、文艺等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成为厦门大学历史系一位高材生。毕业分配在江西博物馆。在八年中,他参加挖掘了上千座古墓,江西几个大型水库他几乎是用脚一步一步量完的。在无数个充溢瘴气的墓穴里,他总是头一个进去,掘墓时掉下的砖头泥土经常砸得他头昏眼花。有时为了守卫文物,他还要在墓地过夜。为搜集农业考古资料,他跑遍了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各省博物馆。
他发现将农史研究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将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形成一门边缘学科,于是提出“农业考古”的概念。于是他决定用国家农委领导人资助他的科研经费创办了大型学术刊物《农业考古》。杂志一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李约瑟博士来信赞扬:“《农业考古》充满了迷人的作品,它是我们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最有价值的刊物。它将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我国的史学权威白寿彝教授在专稿中也赞扬道:“《农业考古》是近年来办得很有生气、很有特色、很有影响的一个刊物。”“在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农史学等学科的交叉点上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个“新的领域”就是中国农业考古学。它在日本考古学界也产生很大影响,称陈文华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1985年邀请他到日本奈良、东京、大阪、福冈等地讲学。
他是个享誉世界的农业考古的先驱,是我国资深茶文化专家、江西社会科学院茶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原江西社科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1935年出生宁德,后举家迁至厦门,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是位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到江西省博物馆工作,考古工作兢兢业业,发现将农史研究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将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形成一门边缘学科,于是提出“农业考古”的概念。期间经历文革,被打成“右派”,与夫人程光茜女士一同下放江西赣州农村,过了三年的农耕生活。
1981年创办《农业考古》杂志,成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先后应邀访问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日本、韩国、泰国及港澳台地区讲学及学术交流。陈教授著作颇丰,创办的《农业考古》杂志每一期都被哈佛大学订阅。1991年又在《农业考古》杂志上开办《中国茶文化专号》,创办茶文化学校,坚持二十余载,有力促进茶业复兴,终换茶文化蓬勃之势。
打造“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陈教授与上晓起村结缘也是很机缘巧合的事。2002年,从江西省社科院退休后的陈文华教授随团到婺源旅游,来到上晓起村,见上晓起村古村驿道,小桥流水,青山古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又了解到这个少人问津的古村自古就盛产茶,具有深厚的茶文化积淀,至今还保留有传统的茶作坊。农业考古与茶文化研究出生的陈教授,迷上了茶作坊内一台元朝九转连磨水力捻茶机,毅然决然买下这台机器,租下并修缮茶作坊,他要保护这台全国唯一保留最为完好的“活化石”,花大价钱经营起了并不盈利的茶作坊。在修缮茶作坊的基础上还保护修复了茶亭、运茶古道、茶艺画廊、茶画馆、茶客栈、灵泉古井、溪边花园等,又把村里废弃的仓库改造成茶文化研究所和农民文化宫。陈文华以晓起村为舞台,凭借在业界的个人魅力,致力举办茶会活动,交流茶艺,探讨茶文化,开展茶文化研究。
这些新鲜时尚的文化元素,加之人流、物流、信息流,让山里头的百姓们眼界大开,观念不时发生着新变化。当地的农家娃,都愿意到他创办的茶客栈来打工,争学茶艺师,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等全国不少著名作家、书画家、记者等,纷至沓来,视察、指导、采风、写生……给这里带来了久违的生机与活力。香港客人曾在村口留下一副楹联:“四百年古樟,水口旁,纳清风,招明月,尘俗中撑开一方清凉世界;两三个知己,晓溪畔,追往事,忆旧情,香茶里品出无数快乐人生。”上晓起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然而,“茶文化村”的前期投入资金多是陈教授多年的积蓄,这样的重建并非长久之计。
不是生意人,一直经营着亏本的买卖
处在旅游景区的美丽村庄,为什么不开发呢?回答是:“没有资金,也不知道怎么开发,而且村里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家乡的是老人和孩子……”这让陈教授心情很是沉重。这几年在上晓起的所见所闻,让他开始明白自己要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家茶厂而是一座村庄。从此事情变得五花八门,创意层出不穷,在“上晓起”即使与茶无关的事陈文华同样兴致勃勃,他的事业呈现“立体”现象。要谋求一个村庄的出路,就必须在村社经济上有所突破。不是生意人的教授,干起了许多“傻事”。
2005年,陈教授租下村里废弃多年的老房子,花大价钱修缮改造成既保留有古朴风格又适合现代人居的茶客栈。这是上晓起村的第一笔房地产交易,陈教授当时的举动傻得可以。后来,村里的“农家乐”客栈,勃然兴起。茶客栈的生意相当不错,旅游纪念品和当地的土特产,不时也走俏起来……大家对这个精神抖擞的陈老头儿刮目相看,尊称他为村里的“活财神”!
他又投入80余万元,筹资创办了一所双语幼儿园,花数万元从南昌请来幼教老师给孩子们上课。用10万元改造村里一座破仓库,建成“上晓起农民文化宫”,将家里的图书搬来建成农家书屋。他说村里青壮年几乎外出务工,孩子丢给老人看管,可这些老人多半连普通话听不懂,只能管孩子的温饱,谈不上教育,相比城市,乡下的孩子在智力开发上本身就差了一大截,但城乡教育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他们更需要良好的教育。创办幼儿园虽然不可能有什么经济效益,但是值得去做。
不久,陈文华又组织村民开会,办起了“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他当“社长”,和自愿加入的“社员”约定:农民以土地入股,自己以资金入股。如果丰收,大家照股分成;如果赔了,他保底每亩地给600斤稻谷。当地山高水冷,只能种一季晚稻,一般情况每亩地收700斤左右稻谷。就这样第一年,合作社年终一结算,亏了40000多元。但陈教授答应给社员的报酬并未减少分毫,兑现诺言的同时也让会员开始体会到他的诚信。种稻谷、种荷花、种油菜、种白菊、养白鸭、养黑鸭、养乌骨鸡……他成为了“种养专业户”,亏了不少钱。譬如他针对每年国庆黄金周,绘建出上晓起村秋来菊花分外香的美景,动员村民铲除油菜种菊花,损失他来按亩赔偿,占用了稻谷田,同样也是此办法,村民扳着指头一算,太划算了,这就是小田变大田,死钱变活钱,农户抱成团,都乐意跟他干。中耕除草,他给干活的村民每人一天50元的报酬,这一下连七老八十的老汉老婆都赶来了,管理人员一阻挡,他们都说:我们挣陈教授的钱,又不让你掏腰包,你心疼啥?陈文华害怕伤了老人的心,就答应让他们来,报酬也不减,从不给劳动者打白条,而是当场兑现。他常想:有茶农的微笑,才有香茗的味道。他这大方的举动,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叫他“傻”教授。
75岁的卖茶老农说:“陈教授不是生意人,一直经营着亏本的买卖。”
主要学术论著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简明图表》(农业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 (合作)(农业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中国稻作的起源》 (日本东京六兴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获江西省第四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论农业考古》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 (农业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西省第五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农业考古图录》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获第9届中国图书奖、1994年度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南京犬学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农业考古》 (文物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获2002年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
《长江流域茶文化》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长江文化研究文库)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
《中国农业通史夏商西周春秋卷》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中国茶文化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试论中国农具史上的几个问题》 (发表于《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二等奖)
《试论中国传统农具的历史地位》 (发表于《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论著三等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2uz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