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洁(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

       编者按:2014年“爱故乡·故乡行动”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身边的爱故乡典型人物,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由推荐人填写推荐表,并撰写详细的人物故事材料(3000字左右),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本文是“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评选活动”征集的人物故事材料,中国乡建学院在巴渝农耕博物馆设有学生实习基地,供学生和学者参访调研。

       推荐人杜洁(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刘映升老先生以一己微薄之力将被城市化弃若敝履的家乡传统一点点收集、整理、咏诗、配文,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各界宣传,其爱至深、其怀至远。   

               刘映升和他的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2014爱故乡年度人物-爱故乡

 

在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天印村,有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叫刘映升,他创办了一家特殊的博物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这个博物馆完全由刘映升老人自筹资金在自家院落里建设起来,并长年对外免费开放,里面的所有展品都是他二十年如一日,从各地淘换来的。展馆中摆放了上千件已经退出或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农具。大到织布机、水车、石磨,小到水烟斗、剃发刀、私章,凡是涉及巴渝地区农民曾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同时,为了把没有生命的文物变成有生命的历史、更好地传承巴渝农耕文化,刘映升还撰写了《巴渝农耕(图典、诗歌集)》为每一件农具都创作了歌谣,生动细致地诠释了各种农具的用途和文化内涵。
 
一、刘映升与蔡家传统农耕文化
刘映升老人,是位土生土长的北碚蔡家岗镇人。1961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后回乡务农,其间自办农民扫盲夜校,并被吸纳为北碚区文化馆文学组成员。1965年参与创办灯塔农业中学并任教。灯塔农中自大院子迁至红寨子后更名红旗中学、重庆119中。其间在职学习5年,获得重庆师范学院(现重庆师大)函授本科毕业证书。1989年 重庆119 中并入重庆24中,1997年在24中病退。自1980年代开始在当地收集各种农具,2006年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在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1000多件馆藏中,有一件特殊的馆藏叫做“草把龙”。蔡家草把龙,始于清朝,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当地常见的儿童节日(尤其是春节)游乐玩具。与重庆的铜梁龙、板凳龙齐名,被誉为“重庆第三条龙”。 玩草把龙形式不拘一格,很符合儿童天真烂漫、天马行空的特点。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在舞龙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北碚蔡家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号称“重庆粮仓”,农户周边是成片成片的水稻田,有着丰富的稻草资源,俯拾皆是。而这,为蔡家草把龙的编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材料。每当水稻收割后,各家农户,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坐在田边休息聊天或玩耍时,随手操起一根根晒干的稻草就可以就地编制草把龙。
正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刘映升4岁左右就会编制草把龙。正如他后来回忆说:“到底谁教会我编的草把龙,这不好说,因为我没有固定的师父。但也可以说,周边所有的农民,所有和我一起玩耍过的孩子,都是我的师父,因为我正是看着他们编,才一点点学会,并喜欢上它的。”
但是,据刘映升老人回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增多,会编、会玩草把龙的越来越少了,而很多草把龙民间艺人也相继作古。同时,他也发现,不只是草把龙,还有很多以前农耕时的用具、民间艺术形式已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所以,他才有了创办“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想法,就是要把这些曾经的记忆留住,好以后指着这些实物告诉孩子们,这些东西曾经是用来做什么的,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二、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
刘映升老人创办的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更像一个农家花园,在枇杷树、广柑树下的草坪上,摆满了大大小小不怕风吹雨淋的石磨、石碾等石制农具。在绚丽耀眼的三角梅映衬下,显得相当别致。而室内展区则分为三部分:农业生活馆、农业生产馆(工匠作坊)、竹器(民俗)展厅,展出的农耕器具共有1000多件,大到织布机、水车、石磨,小到水烟斗、剃发刀,涵盖了各个年代农民使用过的生产、生活工具。如今,这个独具民间特色的陈列馆已经名声在外,常常会有人慕名而来参观考察,或是周边高校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前去馆内写生。
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现在已是城镇户口,但刘映升一直认为,自己骨子里就是农民,一辈子离不开这片土地。“从20年前开始,别人喜欢搜集烟盒、糖纸,我却对农具情有独钟。”刘映升说,看着身边逐渐消失的农耕用品,刘映升有些心痛。“为啥咱们有医药博物馆、工业博物馆、抗战遗址博物馆、皮鞋博物馆等名目繁多的博物馆,却偏偏就没有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博物馆?”
从那个时候起,刘映升决心打造一个独特的农耕文化博物馆,留住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种种即将消失的历史见证物品。
但是,创办“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过程是艰辛的。
为此,刘映升拿出了自己作为退休教师的所有积蓄。他的女儿把城里的房产都抵押了,以支持家里收集农具文物,布置展馆,整修环境。据了解,刘映升的家里曾养了上千奶牛、鸡鸭和猪,但为了置办这个陈列馆,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牲畜都卖掉了,现在经济来源全靠儿子的狗舍维持。前年,还贷款十多万元,又找亲戚借了几万元。
“我爸爸胆子很大,精力旺盛。为了这个陈列馆差点性命都不要了!”儿子刘刚回忆起父亲的收藏经历,依然心有余悸。刘刚说,因放心不下年迈的父亲一个人到处跑,他办了病休开着金杯车,和父亲一起踏上了搜集农具之路。“除了北碚周边,酉阳、秀山、成都、贵阳的农舍都跑遍了。”
2008年5月12日,刘映升赶到荣昌,想征集一台织布机,结果遇到地震,他所在的房子塌了,他还用身体拼命护着织布机,最后从废墟中爬出来时,浑身都是灰尘。“你说他是不是不要命了嘛?”
由于长期患有严重痛风,去年刘映升的腿发生了病变,走路一瘸一拐,他就跛着脚去收,直到动手术时才歇了下来。
刘映升的老伴张宗会也是农民,起初没有陈列馆时,看到一大堆田地用的“破烂”搜集来放家里,她很生气,常常批评刘映升“不务正业”。张宗会说,客厅放不下了,他就把这些东西堆在卧室里。床下、书桌下,都是农具,“晚上起床上个厕所都要踩着个铁犁头!”刘映升看到有人打算把一套制作杆秤的工具当废品卖了,就自己掏钱将其买下……常被人嘲笑为收破烂的。
从2008起,刘映升开始为这些宝贝配打油诗,现在已写了1000余首,不过可苦了老伴。“他呀,总是凌晨两三点钟爬起来写诗,说晚上最有灵感!”张宗会哭笑不得地说。
现在,看着老伴围着一堆“破烂”眉飞色舞,张宗会也想通了。“那天孙娃子一个城里的同学来玩,看到这么多从来没见过的农具,大开眼界。那时,我也觉得很自豪。”
如今,陈列馆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看着里面收集的上千件农具,刘老感到的是一种极大的成就感。
 
三、历经十年手绘蔡家、悦来老地图
除了办农耕博物馆意外,刘映升还时刻惦记着怎样将家乡的老传统保存下来。历时十余年,他亲手绘制了1949年前的蔡家、悦来地图还原当年繁华街道,“只为子孙后代还能记得这些地方,记得这些老镇”。
刘映升的四幅手绘地图分别名为《蔡家场(农耕)地图》、《蔡家石板路图》、《蔡家街道店铺图》、《悦来场店铺图》,都是1949年前的地图。这四幅地图前后历经十余年才完成。直到现在,还在不断补充绘制。
“我从小就对历史文艺感兴趣,3岁就学剪纸,城市发展后这些东西不在了,总觉得可惜,自然萌生出要通收集、绘制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刘映升说,就这样,从未有过绘画基础的他,开始用地图的形式收集起蔡家、悦来的农耕地图、店铺地图和石板路地图。“这些都是老城最有特色的文化。”
刘映升的地图,其实是手稿,线条粗糙,美观性也不强,但每一幅图都蕴含着身后的文化历史。
在《悦来场店铺图》中,是一个“丰”字形的结构地图。分为上横街、中横街和下横街,纵向街道为正街。“街道两侧”画着许多小横线,一格又一格,刘映升说,每一格代表一个老店铺。每个店铺后面,还清晰记录了老板名字。
从这幅地图上人们可以知道,当年在悦来场,有着张登武的茶馆,李兴顺的面馆,还有王恒丰的大茶馆。其他还有针线活店铺、稀饭店铺、油馆、火炮店铺、木匠店铺、烟摊、香烛店铺、库房……生活配备一应俱全的店铺设置把人们的思维一下子带进了40年代的悦来场老街,青石板路上人来人往,商贩吆喝,老邻居们聚在茶馆里品茶聊天听相声,悠闲自得。
店铺的街道之间,还有着这样的记录,“7块”、“8块”……刘映升说,这是街道石板的宽度,都是自己用脚一步步丈量的。
“现在老街还在,就是店铺都变了,下河街也没有了。”刘映升透露着可惜。画这幅地图时,嘉悦大桥还没有修通。为了这幅地图,刘映升必须从水土绕行,坐一小时的车,再走一小时的路。仅是这样的连续奔波,他都坚持了1年以上。后期又不断完善和补充。
每到这些地方,他就会向街道周边的老店铺、老居民打探,消息最灵通的茶馆老板都把他认熟了。刘映升一边采访一边记录一边制图,经过多方考证后,才有了现在的地图模样。“还有一些店铺,大家都记不得名字了,只有空着,可惜了……”
像这样的地图,刘映升还有许多。一幅名为《蔡家石板地图》,则是以蔡家场为中心,上至歇马、下至李家场(现礼嘉),路过三溪口、跳蹬坝,左至兴隆场,右至悦来场、水土。右下方至水码头、龙溪河。
“当年,从蔡家场到这些地方,沿途都是青石板路。”刘映升说,“现在好多地方都修成了柏油马路,建起了大桥。”
在地图上,刘映升还标明了沿途一些偏僻地名。更将戏台、六角楼(木雕)、槽坊、天宫庙、福宁寺等建筑等清晰记载。
“这每一条路,我都做过无数次。看着它们一点点变化……”刘映升说。
而另一幅《蔡家场(农耕)地图》则明示了当年的手工业、制造业、农耕业的布置。如江家沱锅厂、狮子口锻造厂、称匠厂等。
《蔡家街道店铺图》则记录了这一条街道上的店铺分布。窑篾匠、烫槽、吕钉秤、绸缎铺、吴歪嘴豆花馆,甚至细致到了“官茅厮”和“中国地下党联络地”。
“就是这样,我也还不满足。我打算下一步再考察、绘制一些更多的已经消亡的地图。不会参赛,只为子子孙孙还能记得这个地方。只为给专家们提供更多有用的历史参考信息。”刘映升说。
 
四、心中愿景
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如今已正式对外开放,每逢周二、四、六、日上午,市民都可免费参观。不过刘映升并不满足,他正在与企业联系,欲将陈列馆打造成农耕社会体验区,让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当一回农夫,知道自己的祖祖辈辈的生活轨迹。以后市民前去,还可以参与编草鞋、包粽子、耕田等。
“这些老物件的价值不在于它值多少钱,而在于记录了一段历史。”刘老说,他的梦想,就是把陈列馆办成一个教育基地,把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能变成一堂生动的课,一本“可读”的教材。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能学到一些东西,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刘老的梦想已在逐步实现。他说,有些展品已经变成了“流动的课堂”,不仅在陈列馆内“现身说法”,而且已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比如,2013年西南大学体育学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都已与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合作建设研究基地,时常有专家学者来对馆藏进行参观考察。2013年10月,“蔡家草把龙”在北碚区的状元小学建成了实践基地,他每周都要到学校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制作草把龙,进行舞龙表演。如今,该校的很多孩子已经将草把龙的编制、舞动技艺掌握得相当纯熟了。
 
 
 
附:刘映升先生《巴渝农耕》自序——
 
这是一个从中国城市化引出的话题。
夏夜,月朗星稀。我和孙子在荷花池纳凉,听青蛙唱鸣。孙子突然问我:“爷爷,啥子叫还建房?”我说:“就是把房子推了还的房子。”“那我们家推不推?”“要”。孙子不说话了,似乎陷入了沉思。我怀疑这小小年纪也怀旧!没想到这颗小小的燧石竟碰出了我与农耕文化结缘的火花。
我的家坐落在层层梯田的巴渝丘陵地带,山清水秀,一派田园风光。20世纪80年代我率先把分散的包产地集中起来建家庭农场,90年代兼办农家乐。几十年集聚起来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颇具农耕气氛,但还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农耕文化。
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农耕社会的消亡。如火如荼的开发拆迁,大片大片农田被夷为平地,有形无形的历史遗存被销毁……在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让人震撼。连孩子也留念老宅,“怀旧”起来。我把震撼还有彷徨告诉朋友,朋友说:“赶紧抢救吧,这是农耕文化,这是历史。它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目前重庆还没有一个系统展示农耕社会、农耕文化的博物馆。你应该抓紧做这个工作。”我遵循朋友的建议整理出“旧货仓库”,命名为“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我的收藏加速了。
没有想到的是,对公众免费开放后,能引起了社会如此强烈的反响。多家中外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界文化界的密切关注。社会的强烈反响又使我意识到这些收藏不应该看着是我个人的事,它背负着沉重的民族的历史使命。
何为农耕?何为农耕文化?何为巴渝农耕文化?所谓农耕,是指传统的原始的农业生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形成了延续数千年的靠农耕生存的农耕社会。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农耕生产活动这个基础,其他任何活动(包括生产、生活及一切社会活动)都无从谈起。何为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耕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包括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民俗民风、口头文学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农耕社会始终与其相伴同行。形形色色的各种文化无不与最原始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原,而巴渝文化则是中华文化有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巴渝农耕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有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渝地区特有的的区域农耕文化。远古生活在巴渝地区的原住民是巴族人,巴族人建立了巴国,形成了巴文化。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更直接地说,与东部的楚文化融合,形成了巴楚文化;与西部的蜀文化融合,形成了巴蜀文化。巴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巴渝文化。(“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以重庆为中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广大地区。“渝”是重庆的简称。古称嘉陵江为渝江,置渝州)。显然巴渝文化始于巴文化。而巴文化的母文化又是什么呢?巴文化的母文化是远古产生于巫溪的巫文化。巫文化对巴渝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巫文化又是原始农耕社会的产物,仍隶属于农耕文化范畴。因此,巴渝农耕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源头,是巴渝文化的根。
巴渝农耕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发掘整理。认为巴渝农耕文化是不入流的所谓“草根文化”而加以排斥,是错误的。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夏学禹高度评价农耕文化:中国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和价值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理念。不要把人和自然割裂,不要对自然一味地征服、一味地开发、一味地掠夺。大自然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欲。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知识之源,千万要善待,绝不可忘记。我们应该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文化的源头和母本。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在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夏学禹:《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农耕社会将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消失而基本消失,因而抢救农耕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作为炎黄子孙抢救中华农耕文化遗产,责无旁贷;作为巴渝儿女抢救巴渝农耕文化遗产,同样责无旁贷。
所谓抢救,不只是有形的实物,还有那些幸存者头脑里的无形的经验,这些东西也许更珍贵。例如传统的油榨、烟榨、络柜等,现在就难觅踪影。但是还有榨油匠、水烟匠、面匠健在(均为耄耋老人),我从他们那里绘制了标有尺寸的结构图,记录了工艺流程,可以复制。如不及时抢救,一旦这些人过世,就有可能失传。全面地系统地再现、复制一个巴渝农耕社会是我的梦想。这是与别的博物馆不同的地方。有人说,文物不能复制,我不完全赞同。譬如前面举出的几件东西,暂不管他叫不叫文物,几乎绝迹但还留在记忆中是事实,现在可以复制而不复制,等到一代人过去了才说它们是文物,到哪去找呢?
我以其微薄的财力和心力,创办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收集整理农耕文物,再现巴渝农耕社会,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旨在让子孙记住我们的根,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
现有实物近千种。我把它分成三部分: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生产包括农、工、商;生活包括衣、食、住、行;民俗民风包括节日文化、儿童游乐文化、婚俗文化和巫文化(仅指狭义的巫文化即巫术活动)等。下分细目,如农业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手工业分工匠、作坊;商业主要指店铺等。
布展和著述文字以实物(工具、用具、设施等)为依据。这里要说明的是,我的分类仅以方便说明介绍为目的,并非完全按照民俗家们的科学分类。收藏仅见于近现代及当代的实物,反应农耕社会的一个横断面。我没有能力触及古代。我的文字并非理论,而是意在多为历史留一点实实在在的农耕社会的实物资料罢了。
我的陈列馆还只是个雏形,尚在成长中。但我仍要感谢热情支持我的乡亲们!他们比我更有社会责任感。他们或近或远,甚至不顾年老体弱,长途跋涉,把几近绝迹的实物送到我家里来,如麻灰碗、纺坠、剃头刀、瓦桶等,我把它当成文物,视为无价之宝。
我要感谢支持宣传推介巴渝农耕文化的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及电视台!特别要感谢重庆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吴渝平处长热情洋溢的鼓励和支持。我还要感谢那些有识之士的鼓励鞭策和支持!
我现在这本集图片诗文为一体的集子,意在抛砖引玉,征求意见,以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使之日臻完善。
如果有一天,能够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壮大成巴渝农耕文化生态博览园,全面地系统地展示农耕社会,那将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大事。我梦寐以求那一天的到来。当然,要由我们大家、包括我们的子孙共同来完成。
一位西南大学的博士导问我:“你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我答道:“干谷草。”他愕然。我说:“蔡家是重庆的粮仓,盛产稻谷。草标、锣捶、草把龙、雾人子(稻草人)都是干谷草制作的,在它们背后都有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而且草把龙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释然。殊不知,我是受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家樊建川的启发。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文物的价值不在于它值多少钱,而在于它记录了一段历史。发人深思。一根稻草值多少钱?用一根稻草挽一个圈儿,作为出售商品的标签,叫草标。把它插在背着孩子的背篼上,指要出卖这个孩子。我写道:“干谷草/挽圈圈/背篼儿/插沿沿/儿是娘的心头肉/娘卖儿进鬼门关。”(沿:重庆话读“贤xian”。)如果说这也算记录历史,那么我所谓的“文物”,仅此而已。
我的上1000首乡土诗歌,试图将没有生命的文物变成有生命的历史。
我高兴生逢其时,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立为强国之本。
                                         
                                                                                                            刘映升
                                                                                                        2011年11月10日写
                                                                                                        2012年11月10日重写
                                                                                                        于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
 

本文来源于2014年爱故乡年度人物征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435abb0101qy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