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屯镇联合校:一个乡村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样本
茌平县教育局
(编者按:作者系2013年“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图文征集公益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毕业至今扎根于家乡的乡村教育探索与实践多年,本文是作者2014年尝试的语文教育改革创新心得。)
“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可以读书啦!”
“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可以看电影啦!”
……
一年以来,山东省茌平县韩屯镇联合校四所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脸上乐开了花。他们的语文课堂与一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了老师讲授课本、大量习题作业训练、经常考试测验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到开设阅读课、写字课、朗读课、写作课等,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在逐渐成型。
语文老师们感觉轻松多了,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考核压力得到了缓解和释放,语文教学的新思路逐渐打开,曾经在头脑中产生过的许多语文教学改革念头终于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实现。过去时,想尽一切办法加班加点,让学生做习题仍然不能消除对教学成绩的担忧,每天看到的是孩子们的愁眉苦脸。而现在,老师与学生同读共学,平等交流,师生间的感情也融洽了许多!
比教师更兴奋的是学生,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自由阅读美文佳作、精典名著,就连自己喜欢的各种图书也可以带到课堂里来读!他们还可以在课堂上看到老师精心为他们选择的电影、电视节目等。汉字书写也有了专门的课,老师在课上给学生以写字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并引导他们初步欣赏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美。
孩子们的感觉轻松了,快乐了,他们不再有做不完作业的畏惧、考试分数差的自卑,由过去的只能乖乖听课、认真做题到现在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讲述自己的阅读心得,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们由过去“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到现在“盼望着上学,盼望着上课”。
语文课程改革:农村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产生这一变化的起因还要说到两年前。韩屯镇联合校来了一位新校长,他就是曾经在县教研室做教研员的刘成行。多年来从事教学研究的刘校长经常痛苦地发现,农村小学由于师资水平的局限,教师缺少课程意识,教学就是照本宣科,课堂沉闷压抑,效率低下,有的以练代教,大量布置课下作业,导致学生厌学、惧怕老师,本应该笑靥如花的儿童脸上却写满恐慌、惊惧、逃避的表情……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心理和性格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成为主管一个乡镇小学教育的领导后,刘成行校长急切地希望能尽快解决小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痼疾。2013年暑假,在我的办公室里,刘校长给聊起了他的想法。我思考再三,给他提了如下建议:“从课程改革入手,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改变传统教育生态。”经过深入交流和探讨,一个大胆的设想初步形成了:以语文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首先,韩屯联合校邀请我为学校全体教师做了两个报告,《基础教育改革,从课程出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老师们通过报告理解了课程的基本概念、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让老师们明晰了课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课程目标的分析让老师们认识到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了观念和认识问题,改革就没有了阻力。韩屯联合校成立了以我为指导、学校领导支持、一线教师参与的课题组,制定了详细的改革方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南,研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构新的教学模式,是课题组遵循的原则,也是课题研究的任务目标。
阅读课: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
传统语文教学基本上就是教材(课本)的教学,课外阅读被排斥在语文课之外。曾几何时,课外阅读常躲在暗处,学生被认为是看闲书,浪费时间。近些年来,阅读的价值逐渐被发现和认可,老师们鼓励学生阅读,学校与社会倡导阅读活动,阅读由“地下”转为“阳光”,但仍未进入语文课程视野,成为语文课堂内、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1年,我到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挂职工作,那一年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并将颁布的时间。对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曾有深入研究的我开始思考,农村中小学如何进行课程改革的问题。于是,在相关专家特别是朱小蔓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开始系统地研究课程的理论,收集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并将大量各地学校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做了梳理和总结。在阅读方面,李希贵主持的“语文主题学习”,朱永新的“新阅读研究”、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等,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压缩课本教学时间,对语文教材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留给课外阅读和其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让阅读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这是走出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实践的全新思路。
在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解上,刘成行校长和我取得了一致的认识。旋即,由联合校业务副校长马维荣牵头,开始了组织参与教师,确定实验班级、准备阅读书目、制定课程方案的具体工作。
首先,联合校确定了四所学校的实验班级,四年级,共六个班,近300名学生。实验班级的语文老师均是课题组成员。其次,对以前的课程表进行了调整,在原来每周的语文课里拿出三节课作为阅读课。
阅读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书的问题。对于城里的学校和家庭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而对于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家庭来说,书仍然是“稀罕物”。学校的图书室虽有些藏书,但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大部分并不适合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现在农民家庭虽然比过去富裕了一些,但愿意经常给孩子买书的家长仍是少数,况且,乡镇和县城里的书店大多是卖教辅资料,也没有多少孩子愿意读的好书。
为了解决缺少有阅读价值的书籍这一现实问题,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我带领课题组的老师们精心研制了一个小学生语文阅读书目,即从大量古今名著以及深受广大小学生喜爱的诸多图书中选择了一百多本文学作品,经典小说以及人文、科技类图书,这一书目为老师教学、学生阅读、家长购买都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
书目有了,还要有书。我和几位语文老师走进学校的图书室,在书架寻找书目中现在的存书;周末,我与马校长、两位年轻的女老师驱车到聊城图书城,在一个个书摊里“淘宝”;我们还利用网络,为教师购买了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著作。
我们不得不相信阅读的教育力量!当老师们把书搬到教室时,孩子们欢腾了!而当孩子们一旦进入阅读状态,又是另外一种喜人局面。有的孩子目光炯炯,神情专注;有的孩子陶醉其中,怡然不语;有的孩子乐不可支,哑然失笑;有的孩子激动不已,手舞足蹈……阅读交流课上,孩子们的语言虽然不够流畅,思路仍然不太清晰,但他们急于与同学分享,有时为一个细节争论不休,有时为一个情节感动不已!
马维荣副校长和几位老师受农村大集启发,举办了一届“图书漂流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书、玩具等拿到学校的“大集”上来,以书易书,以物易物,用零用钱购买也行。在韩屯中心小学和罗屯中心小学的“大集”上,许多老师也参与进来,鼓励孩子们大胆“叫卖”,给他们出谋划策,有的老师甚至主动购买学生的书籍。
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图书漂流活动等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获得了真实的阅读体验,也养成了基本的阅读习惯。
“阅读,阅美!”一个学期的阅读行动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种下的是一粒粒爱的种子,相信这种子在老师们辛勤浇灌下,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定会发芽滋长!
电影课:阅读课的延伸
韩屯镇北孟小学是一个只有五个年级的教学点。学校位于韩屯镇西北部,十几亩地的校园里只有三排建于九十年代初期的平房教室,教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名叫张东方,他已年近五十,再有几年就该退休了。开阅读课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读书,是他很久的愿望。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没有阅览室,更没有图书,这课怎么能上得了?张老师心存疑虑。他不太相信在联合校教师会议上我说尽快给他解决书的话能够兑现。
但是,书很快就到了!联合校在给韩屯中心校购买的新书选出一百余本给北孟小学实验班。当我和马校长亲自把这些书籍送到张老师手中时,他脸上乐得笑开了花。更让他激动的是,我亲自到四年级教室帮助他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解除了他不知如何上阅读课的顾虑。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组的老师们还选择了一系列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宝葫芦的秘密》《夏洛的网》等等,根据学生的阅读的速度进行播放。原著的文本阅读与电影的视听欣赏相结合,语文课堂里的学生时而静若处子,沉浸在书中描写的故事和情境中,时而欢声笑语,在叙述故事、表演小说人物、交流阅读心得的活动中学习口语表达能力。
2013年12月份的一天下午,北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早早地来到教室里等待电影课的开始。前一周,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夏洛的网》这篇小说,他们被小猪和蜘蛛的友谊深深打动。今天,他们又要从屏幕上看到电影中小猪和蜘蛛的形象,这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
老师们一阵忙碌,在教室里安装设备。一台电脑主机,是校长办公室唯一一件高级电子设备。还有一台32英寸液晶电视,这是我几天前家里刚买的,为了这次电影课,马维荣校长亲自到县城从我家拉到学校里来。这天下午的课上,我、联合校的刘成行校长、马维荣副校长、北孟小学的陈庆美校长和全体老师都来到四年级教室,陪着28个同学一起看电影。
这是一首关于生命、友情和爱的赞歌。孩子们睁大了眼睛盯着电视屏幕,他们的呼吸和心跳随着小猪和蜘蛛的命运而不时起伏。
根据老师的阅读安排,罗屯小学的同学们阅读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名著,他们观看的则是同名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
“看《夏洛的网》让我受益匪浅,我学会了帮助他人,学会感恩,也学会了珍惜友谊。”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说。“《夏洛的网》让我懂得了要热爱动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与它们和平相处。”一个男生郑重地说。
“看《汤姆·索亚历险记》,让我知道了勇敢、机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品质,我要向汤姆学习,他很有正义感!”
普通话朗读课:农村学校语文课程的挑战
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方言土语一直与其争夺领地。一些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教师说普通话的意识不强,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不会说普通话,用方言讲课。农村孩子由于缺乏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环境和氛围,课堂上尚能用普通话朗读、对答,课下和生活中依然用方言与老师、同学、家人交流。即使课文朗读中使用,也不能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未来还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职业选择乃至人生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必须将普通话朗读教学纳入其中。
要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必须有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这恰恰是农村学校最欠缺的。怎么办?培训教师,开设朗读指导课,搜集普通话教学、朗读名家的录音录像资料,在师生中开展诗文诵读活动,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网上资源和广播电视节目引入课堂等等,是我们新的教学尝试和创新。
在这方面,学校也制定了一些制度。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学校教育环境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讲普通话,用普通话进行示范诵读,与学生对话。允许说不好,但必须有说的勇气和意识。其次,邀请普通话好的教师或专业人士给老师进行正音、范读方面的培训。再次,给学生开设朗读方法指导课,开展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诵读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诵读实践中去,从而形成能力,获取自信,得到成长。
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为师生们购置了朗诵名家的录音光盘,组织教师上网收集童话、故事、名篇佳作等的电子录音资源。这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师资水平和课程资源两个关键问题,课堂内外,到处都能听到学生们那稚嫩而又充满自信的诵读之声。
书法课和写作课: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在韩屯镇四所小学的课程表上,赫然出现了一节新课——书法。这节课并不是由语文老师来上,而是由学校里写字水平高、热爱书法艺术的老师来教。北孟小学的陈庆美校长就承担了全校五个年级书法课的教学工作。
另外,四所学校对课程表还作了一个调整,每天下午课前的十五分钟是全校师生练字的时间,学生们将在书法指导课上学到的方法和书写规则等运用于练习。当然,也不能少了临摹。学校根据书法专家的意见,选择了一本字帖,根据课标要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书写标准。一年多来,学生的书写水平大有提高。即使是考试,学生们的试卷也是一笔一画,整洁干净。上学期末的书法比赛,六年级的学生有80%得到了“A”的等级评价。不仅如此,老师们还发现,通过书法练习,很多孩子变得更细心了,错别字几乎不见了,他们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和意志力也有很大增强。
春天来了,大地回暖,草木萌发。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封闭的校园,到广阔的田野中去欣赏自然美景,闻嗅四季芳香;到质朴的村落里去观察乡村变迁,感悟人生悲喜。学生们可以把观察所得、生活体验记录成短文、日记等,也可以将读书、观看电影的心得写成读(观)后感、简评,不限体裁,不求字数,写真实感受,抒真挚感情。有了生活的滋润,视野的开扩,再加上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和信息,孩子们的文章里充满了更多儿童的情趣,飞扬起生动的文采。
韩屯实验仅仅是个开端,绝不会止于语文课程之内,将来必将向其它学科延伸。仅从广义的阅读而言,每个学科的课程都需要阅读,也都需要相应的阅读能力,而这种以学科为背景的专业化阅读要求必将触发相应课程的改革。
适农课程:农村学校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
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觉得难以实施,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课程本身的问题:它更适用于城市的重点中学,而没有考虑农村教育的实际。一直以来,农村的教育实际上是“离农的教育”,深陷“城市中心主义”的误区。全国一样的公办教育模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的课程和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式;一样的考试升学方式:中考,高考……从课程角度来看,当下的中小学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的“城市取向”,课程内容完全脱离了中国乡村的实际,与乡村生活无关。这种课程设置和教育制度,唯一的目标,就是升学,以升学为唯一途径“脱离土地”、“逃离农村”。“学而优则仕”、“吃国家粮”、“考公务员”等等是全国农村乃至城市孩子的梦想,为数不多的精英学子本应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但他们的“进城运动”更加剧了乡村文化的凋敝和枯竭。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官轻农”、“重仕轻工”“重政轻商”的思想观念,现在仍有很大市场。农业类大学和专业少之又少,报考人数远不及普通高等院校,而大量普通高校毕业生又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到农村去!”这是毛主席时代的一句口号,但至今不见多少活跃在农村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身影。农村落后、单一的生产方式没有知识的用武之地,农村简陋、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让学业有成的大学生望而却步。农村的基础教育,是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的教育,是根本不考虑农业生产、乡村改造与建设需要的教育,农业和乡村基本退出了整个教育的视野。
打破落后的农村生产组织形式,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条件,配套优质资源,美化生活环境,是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对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民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未来的农村,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既懂得农村文化传统,又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型农民。
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向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培养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培养自由、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起于本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实现这一追求的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即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型农民的孕育和塑造。农村教育必然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调整内容和方向,开发并设置适农课程,变离农教育为亲农教育,为新农村培养大批优秀的建设者。让农村的孩子热爱农村,让农村的孩子长大后建设农村。
传统农村中保留了大量古老习俗、民间文艺等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精华,传承乡村文化应该是乡村教育新的使命和任务,同时又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框架,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进行更大胆的改革实验。而变革农村教育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示范学校,培养现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我们一直在思考,未来新型的农村学校,应该是开放的办学模式,课堂不仅局限在教室里,应该在广阔在大自然里,在田地里,在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里,在农产品加工的车间里;开设的课程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传统学科,而应该增加现代大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应该增加与新型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各种课程,让农民的孩子学到在农村用得上的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改革应与农业生产活动、劳动技术应用密切结合,音乐、美术等应渗透到农民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中去。建设“适农课程”,让农民的孩子热爱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这应该是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春天来了,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开始走向田野,看草长莺飞,听小麦拔节;师生们一起开辟“种植园”,亲手栽下一棵小树,种下一粒菜籽,孩子们在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土地里感知生命的美好,体会劳动的喜悦,期待收获的幸福!
韩屯,一个普通的鲁西小镇,四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开始的却是一场极不平凡的教育改革实验。或许,这实验还只是大路边一株不起眼的小苗,但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将会成长为一棵扎根乡村教育沃土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