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故乡——齐鲁晚报走访特等奖王坪之子团队故乡甘肃陇南王坪社报道
齐鲁晚报深度记者
王坪汉子唱起小调,掌声经久不衰
“初一大十五,十五月儿高,风吹杨柳摆树梢。年年在门外,月月不回来,丢下妹妹挂心怀。你要荷包袋,怎不亲手来,为何捎书把信带。你要荷包袋,绸缎割着来,五色花线抽着来。”2月16日,王坪社,皑皑白雪、袅袅炊烟中,78岁的瞿克学和妻子在村里一群年轻人的簇拥下,围炉而坐,羞涩地轻唱小调。没了年轻时的气力,歌声却依旧纯朴清扬。
小调和山歌,在村里代代相传。追根溯源,村民们会说,当年秦始皇发配有文化的人修长城,他们思念远方的妻儿,就有了饱含深情的唱词。
村里人在山间放牧、田地农耕,头顶蓝天、脚踏土地,嘹亮的山歌荡漾山谷间。山歌小调诉说的多是相思,村里有规矩,父母不能唱给子女听,只能唱给同辈或者孙辈。
这个村落直到2007年才走出第一个大学生瞿克岚,在福建泉州读大学,周围的同学很少提及家乡,偶尔提起,也少有浓烈的思念。
王坪大学生瞿克忠在大连理工大学读大四,其他省份农村的同学告诉他,自己家乡早已面目全非。
到了2013年,王坪社一共走出了二十多个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如今发现,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好好学习,而是选择辍学追随父母的脚步,外出打工。
他们开始回望自己的故乡:高山依旧苍翠,因为修通了路,进村砍伐树木的外村人越来越多;河流依然清澈,河水却越来越浅;村里传统文化习俗被逐渐忘却。
2012年暑假,瞿克忠回到村里,帮家里收麦子。他看见田地里忙活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由于体力有限,很多老人把割下的麦子堆在地里,盖上塑料,等着外出打工的子女回来再搬回家。
王坪社的核桃树漫山遍野,因为缺少人力照顾,近几年来核桃大幅减产。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留下了一个空心村,跟田地一样荒芜的,还有对后代的教育。
再过二十年,这个村子还会是期望的样子吗?王坪的年轻人决定,要找回正逐渐远离的家乡灵魂,挽救村里好的东西。
2012年年底,以瞿克忠、张占敏、瞿国峰、瞿克利为首的王坪的年轻人,放寒假回到村子,开始挨家挨户搜集整理家乡的历史文化、山水风情、古话传说和民间歌曲。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最珍贵的东西,就像是家乡这棵大树的根茎,不能断也不能丢。他们甚至挖出了掩埋在土里的石磨,嘱咐村里的老人,一定要保护好家里的四书五经。
那个寒假,瞿克忠天天往瞿克学家里跑,老人和妻子一字一句说着小调和山歌的唱词,瞿克忠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家再收录进电脑,十天时间整理了一万多字。
2013年底,瞿克忠他们收集的资料汇集成的作品,赢得了2013年“爱故乡—发现故乡之美”图文征集公益活动的特等奖。这个活动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目的在于唤起国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细心呵护。
这也许是王坪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站在领奖台上,在评委和观众的强烈要求下,49岁的王坪汉子瞿卫修唱起小调,台下掌声经久不衰。
这个坐落于甘肃东南部、和陕西交界的小山村,开始为外界关注。
让人情味道重新浓郁起来
进入这个被群山围绕的小山村并不容易。从西安下飞机,要再坐十几个小时的客车,穿过崇山峻岭、踏过皑皑白雪才能到达。
王坪社分为王坪庄、阳坡(张家山)、安方坪三部分,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王坪的很多老房子都成了危房,借助政府补贴,多数村民都在原有房屋附近盖了新房。
张氏先人的墓碑群就在阳坡的房屋院落之间。这是一块不大的空地,墓碑林立,空地前耸立着一棵两人合抱的松树,树顶如巨伞,为先人们遮风挡雨。
村里的老人希望后代子孙记住每位先人埋葬的地方,除夕、元宵节和清明节都为逝者点蜡烛、烧香祭拜。
张芙花在甘肃读大二,以前不懂这些的她如今觉得,对于先人的尊敬,是将家乡人团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这种观点也为越来越多的王坪年轻人接受。
2月4日晚上7点,王坪的20多个年轻人坐在了瞿克忠家的客厅里,经过8个小时的讨论达成了共识:成立王坪爱乡会,口号是“用文化提升思想,用行动践行初衷,用真爱守护家园”。
20多个年轻人里有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也有已经工作的,在充满民间传说的王坪大山里,他们开始为家乡每个有来头的美景起名字,为一口美丽的山泉到底叫“龙眼泉”还是“灵眼泉”争论不休。
在王坪爱乡会成员们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守住家乡的习俗、传统和美丽风光,开阔村民的眼界,不能让王坪的未来变得面目全非。
每年冬季,王坪社都要举办为期三天的“迎神”活动。第一天开坛仪式,唱三皇五帝、开天辟地;第二天唱三教圣人的诞生;第三天下午开始进行全村大游行,四个人抬着神的塑像走在最前列,乡亲们浩浩荡荡跟在后面,从各家门前经过要燃放鞭炮。
这是王坪最热闹的时刻,也是村民间人情最浓烈的时刻。王坪爱乡会的成员们感觉,已然逐渐淡漠的人情,曾是中国乡村最珍贵的传承,如今却是王坪最该找回的。
王坪爱乡会成员张占军记得,小时候有哪家盖房子,村里人都抢着上门帮忙,不要报酬,屋主只需要请大家吃饭就行,帮忙的人干劲十足,当成自家的事来做。如今来帮忙的人越来越少了。
成员张芙花常会想起,小时候王坪没通电,一群小孩子晚上赖在某位老人家里,围着火堆听故事。故事里有神话传说,夜深了,孩子们不敢回家,老人挨家挨户把孩子们送回去。
这帮吃百家饭长大的年轻人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如果父母回来晚了,自己会被邻居拉到家里吃饭。如今走出王坪后,他们听到的却是农民上楼,邻里间互不来往。这是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家乡的一种未来。
老祖宗的东西能继 续传下去
(本文来源于齐鲁晚报2014年2月24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