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项城(著名艺术家,上海金泽乡土文化研习站创始人)

 

《易经·家人》:“家道正,正家而家道正矣。”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着,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中国在急速转入小康社会之际,整个社会中,民众的生活习惯和起居环境都在短时间内出现巨变,建筑设计、家居装潢和日用器物设计,一下子提高到关系大众文化素养水准的高度来考虑了。因此,实用美术在这个时期担任了一个很关键的文化建设角色。文化建设的目标原本就是要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要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对人际行为,物质世界和自我立身处世的认识。而对每个人影响最大的则莫过于生活起居习惯。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思考生活器皿和家居设计是十分急迫的时代课题。

一、 自主的文化出路

纵观世界科技文明史,一直到明朝,世界上的应用科技大部分是由中国发明的,而中国在工艺的精进,尤其是民间生活上应用的工艺技术,到了晚清西方工业革命前,大概还在领先。

今天国内新建的所谓“贵族”式民居和生活设施,几乎毫无例外地以欧美的中产阶级生活为抄袭蓝本,反映了民众对我国本身的文化缺乏信心,对模仿欧美的生活充满幻想。历史前后转变的剧烈使人不胜感叹。

生活起居习惯与日用器具被欧美“同化”的结果,往往是价值观的单一变化,把大众塑入“标准化”的生活轨迹,同时丧失了我国独有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

重新思考“家”的设计要考虑到历史与现状的联结,照顾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根据不同地域的背景和民族因素来设计可以让人生活的空间,使用存有文化记忆的器物。即使新式大楼也可以因为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而使各种相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器物服饰有存在的需要。设计师的任务是营造能够产生文化行为的空间。而文化行为必须从历史文化、地方文化出发。家居生活是每个民族保留文化自主的最终保障,也是文化建设渗透社会心脏的最终目的。

二、 人心的依归

家居生活的空间规划和日用器具,间接反映了生活礼仪与家庭结构的面貌,中国近百年来的全盘西化,具体表现在“家”的设计中。要重新回归到一个属于心灵的家,也必须从家居开始。人心有所依靠才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国家的声誉或许有赖于少数才华出众的人物,可是国家的文化水平则必须依据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判断。最能反映日常生活的文化莫过于民众平时的生活空间和使用的器物与日常礼仪。

人心的依归,更有宇宙间的回应。讲求物我两忘的道家传统提示我们,人类与自然生态是牵连的生命链条,任何一节的断裂都有骨牌的排倒效应。器物世界与人生自古就形成链带;通过器物的使用,人觉悟到美;通过制造器物和使用器物,体验物质世界的丰盛和实现自我价值。各朝代累积下来万千种样式的实用物品成为文化载体,使大多数老百姓参与了艺术欣赏和使用。最高水准的艺术品一直不断从中出现,至今还令寰宇击节的宋代民窑就是最佳例案。

工业化的社会出现物质欲的膨胀和泛滥,可是由于价值判断单一化,销售网络垄断和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霸权侵略等诸种因由,使人与物的健全交流为之终断。为促进消费而被推广的单次使用即弃产品,在文化先进国家早已引起广泛的反思和抗拒,而中国的现代化继西方和东洋之后,理应具备后知之明,细鉴前车,以后发的优势认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位置,以期直接进入后工业的时代。

三、 传统工艺资源的复兴与提升

中国新一代设计师的教育来自学院,而学院近年来的教育重心,倾向新兴的技术和新材料;传统工艺往往被忽视,其身份地位和经济回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于是便很迅速的凋零消失。传统工艺其实是蕴藏在民间生活中的文化宝库,工艺的没落和消亡,等同于现代社会放弃了承收这份重要遗产的权利。所以思考工艺复兴的策略,应该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题目之一。

工艺技术流失或保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掌握这些技艺的工匠能否继续发挥传承的技艺,在于社会的需求和工匠本身的与时俱进或及时转化。解放后,我国的工匠大都被吸纳到合作社的集体运作结构里,独立的多样家传技艺在失去实用和直接面对用户的状况下慢慢僵化。工艺设计离开了传统工匠与用户的精心推敲合作,逐渐成了学院专家式的凿空创作。到了近几十年,现代工业生产兴盛,很大部分传统工艺匠人也就从原来的合作社结构直接转移到工厂的生产队伍中,设计者与制作者心手分离,而他们原有的专长也就消失了。

工艺除了有保留文化传承的价值,也具有转化民众对物质生活的关系。通过工匠与用户共同推敲设计,民众直接参与了新生活的安排,一方面提高了对传统工艺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工匠在当今现实中重新思考传统工艺的实用和特色。历朝历代曾出现的精致生活环境,从园林设计到文房器物,无一不是用户与工匠共同推敲的结果。

如何让工匠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生存,甚至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是工艺技术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除了改行入工厂求职,是否另有发挥所长的出路?这里应参考欧美和东洋的成功策略。欧洲和东亚的经验是以不断提升工匠的价值为基本思路。培养逐渐壮大的新中产阶级对工艺的爱好,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工匠的身份也必须从手工劳动者逐渐改变成创作者和艺术家;即使他们制作的传统产品设计不作改革,也由于工匠对本行的知识与保护成为文化的护卫者。这种身份的提升可以同时提高大众对工艺的尊重,也提高工艺产品的市场价值,并给工艺找到一个在后工业时代恰当的文化位置。

如何过渡至这种对工艺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的形势,必须有赖多方的共同努力。公众教育、工匠本行内技艺的提高和再学习、政府政策、设计业对工业的认同和合作等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关键。

四、做到家的器物

中国人形容尽善尽美的工作为“做到家”。百年来的多次动乱,使人慌慌张张的过日子,各种意识形态的引入中国更加速了精神家园的流失,“做到家”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少。这种粗帅状况在“文革”是达到极致,不过今年形势不断好转,让工艺有一个复兴的机会。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要从民众开始,让大众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自信,所以物质产品的设计必须负起除单纯“美观”和“功能”外的文化任务。现代大多的设计产品仅追求视觉美观与功能便利,无法仔细关心器物与使用者的本土地域特色,也往往忽视了工匠与用户的文化历史关系。

现代的客观生活条件与从前大为不同,过去的地域特色往往是基于运输条件限制,逼使发挥就近的材料。人与资讯的流动也比较有限,全球化下的形势完全两样,我们不独要有意识地去发掘和发挥地域特色,并必须有意识地去应付外来文化的强势推敲。一方面要创意地、有见识地发展;另一方面要警醒地、批判地接收。

培育中国器物以期出现新一代“做到家”的产品必须采取多种积极方法:

1,尽快调查和收集各地的器物,厘清地域特色,建立工匠资料档案,创办地方民艺馆。

2,提供大量多层面的交流平台。

3,建立一个对设计的评价机构(包括评价国际产品),以便像大众引导健康的消费,并引导设

计和匠作的方向。

4,为工艺制造新的消费群,建立工匠与消费者的交流,提高消费者的意趣。

5,教育必须全方位进行,包括利用现代通讯、学校和各类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同时也必须对

传统工艺匠人提供本行的美术教育,使工匠有机会重新汲取历史的文化资源。

五、回到家的器物

从“做到家”的器物普及推广,工艺的现代意义在于提高对物质世界和文化史的觉醒,艺术的根源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我们今天应该通过工艺的参与把艺术还给大众。面对工业社会的规范下的生活,回到家的艺术才是真正能够充实生命的,所以后工业时代的工艺要让大众也能参与的。

工艺的普及教育,希望成为新的业余教育内容,让一般大众可以参与手工制作的用品,以期符合人性对多元多样的要求。以社会经济立场的考虑,市场对多元手工制品的肯定也可成为家庭副业或第二职业的可能。传统农闲季节衍生出多类家庭副业,即可为此方案佐证。

从欣赏,选择消费,到动手制作,这是地域文化复兴的远景。这个远景其实不遥远。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兴趣课程,千百个家庭就有动手的机会,而千百个家庭就有玩耍的遣闲器物,“做到家”的东西也就会不期然的出现。

其实对大众来说,工艺的意义更重要的还是物品以外的收获。参与工艺的制作不仅是为了制造器物,更是为了参与制作的乐趣。工业社会最终的恶梦是没有人性,只有机械性的统一标准化生活。马克思批判的“异化”恶果正是这类对人性的剥削,导致物质世界的劳动果实变成压抑人性的机械生产过程。因此普及工艺制作的一个目标是让人重新亲近物质世界,寻回劳动制作的趣味。

人生也有涯,如何在有涯的生命里度过趣味盎然的生活,是生命的基本问题。工艺作为大众闲暇时的趣味活动,也就是填实空虚,有既定的现实意义,通过“造物”的行为,人的生命过程也将更为充实,让人生在有限的年月间能体验到无限的创作乐趣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