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变迁的回忆与美丽故乡建设的思考

                                     作者:石绪军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凤凰男”了,通过考试升学,从封闭狭小的乡村走向开放阔大的城市,走向一个充满梦想的世界。工作十余年来,也算是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在方,亲眼看到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在经历了无数灾难和坎坷后呈现出的无限生机,也感受到这个时代快速跳跃的坚强脉搏。但是,或许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每当我回到故乡,回到那个非常熟悉的小村庄,总是回忆起童年的生活,回忆起我小学的情景,而对于农村的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多思考。

 

一、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茌平县乐平镇的石李村。所谓村,实际上是由三个很小的自然村落组成,我们家所在的村子又叫小石庄,村里人口也就200人左右。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夕阳下的故乡

石李村及周边各村地处鲁西平原,茌平和东阿两县的交界处,离县城和镇上比较远。自古以来,村民多以务农为业,经商做官者不多。虽有穷富,但各家的经济、生活差距也不大。

这里没有东部沿海的地理优势,没有山区丰富的植被、矿产资源,没有江南水乡独特的民居建筑、自然风景、传统文化等等,只有一片平坦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90%以上的树木是杨树,90%以上的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母亲说我记事比较早,对社会最初的印象倒不少。那时农村还没有分田到户,所有的土地和财产都属于村集体。每家的青壮年劳动力白天都要到集体的土地上劳动,挣工分。晚上和农闲时间忙自己的家务或做些小农活,贴补家用。

农村的孩子虽然没有好吃好穿,每天泥里滚,土里爬,但过得快乐无忧。春天到树上打鸟,夏天去河里游泳,秋天到野外捉迷藏,冬天到河里滑冰……忙得不亦乐乎。

农村孩子,特别是男孩儿出生后过周岁生日,都要有一个“抓周”的习俗,我也不例外。母亲后来告诉我,说我抓周时家里准备了一本破书,一个馒头(那时农村还很少能吃到馒头呢),一张纸币,(有的人家会准备更多东西)意思是孩子拿到什么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命运。拿到书的将来可能是个知识分子,拿到吃食的会不愁吃喝,拿到钱币的会很富裕。没有科学验证的习俗,算作是祖辈人对后代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或许是命运的暗示,我当时抓住的正是那本破得没有了扉页的书,而我后来的人生道路也的确与读书有关。总之,离开农村,到外面世界去,改变贫困与落后,渴求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是一辈辈农民对后代子女的殷殷期望。

小时候的我,看小人书、看戏、看电影,听广播,几乎占据了童年的所有娱乐空间。现在想来,这“三看一听”,是我童年文化积淀的源泉,也是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扇窗子。

那时候还是文化大革命末期,凡是与文化有关的东西几乎都绝了迹。能记得起的几乎全是马、恩、列、斯、毛等伟人的巨大肖像,人民公社、打倒美帝类的文革张贴画,革命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中杨子荣、阿庆嫂等英雄人物的肖像画,见得最多的文字是挂在墙上的宣传标语。农村人家里没有什么书籍(或许曾有吧,不过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谁还敢保留呢?),用现在的话说,七十年代末的农村真是一片文化的沙漠。

农村孩子没有书看,最多只能淘到几本小人书,大多也都没有了封皮,但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还能想得起来的大概有三类:一类是抗战故事,如《地雷战》《地道战》《血战台儿庄》《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董存瑞》等;第二类是文学名著连环画,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第三类是电影连环画。能有这些小人书看也是八十年代初,是我上小学前后的事了。即使这样,也大都是借别人来看的,因此,我看过的小人书并不多,反倒印象深刻。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小人书

再就是看戏、看电影。我弟兄三人,我是老大,最早离开父母怀抱,更多的是由奶奶、姥姥带大的。这两位老太太虽然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爱好,看戏。她们常常踮着小脚带着我走村串乡去看戏,戏曲的剧种有京剧、豫剧、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浙江越剧等,能记得起的剧名有《狸猫换太子》《女驸马》《宝莲灯》《红楼梦》(或许有的也是电影?有些已经分不清了),这些戏曲以独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声腔艺术给了我早期的文学艺术启蒙,使我的灰色童年有了一道鲜艳的亮光。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常有电影队来。每当傍晚,发电机一响,孩子们就争抢着去银幕前占位置了。除戏曲之外,看过的其它电影更是数不过来,儿童片有《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赛虎》……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武打片,最有名的当属《少林寺》及后来的武打系列,如《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还有再后来的港台电视剧如《霍元甲》等),在这些以中国武术为重要元素的影片中,传递出的英雄气魄、侠义精神、正义气概、爱国情怀都让那时的少年沉迷其中,激发了很多男孩子心中的英雄梦。

我家是村里第一个买收音机的人家。现在脑海里还清晰记得那部非常简陋的收音机的样子。它真是我童年的宝贝,是我最好的一个玩伴和朋友。奶奶曾告诉我说我第一次见到它就再也离不开了,是抱着它睡着的。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老式收音机

当时听得最多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广播节目,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听得最多;后来又听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星星火炬》。那生动的故事和乡村外城市的声音扰动着一个农村少年的心,让我从那时就有了到外面广阔世界看看的初始动力。

稍微长大一点,听的形式和内容更多了。评书有刘兰芳的《杨家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百年风云》;曲艺有马三立、侯宝林等的相声,还有京韵大鼓、山东琴书等;音乐有美声、民族歌曲等,像李光曦、关牧村、李谷一等歌唱家当时就耳熟能详了。

至今想来,我的少年时代没有读过几本像样的书,也没有学过绘画、音乐、演唱方面知识,但并不缺少对于文学的初步感知,不缺少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想像,不缺少对音乐、美术的领会和品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我的老家已是八十年代初了。农村开始分田到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人们忙着家里、地里的生计。我,则怀着美好的憧憬上小学了!

二、我的小学时代

小学的教室竟然是村里刚刚分完财产后留下的简陋牛棚。牛刚牵走,臭味仍在。年轻的女教师领着一群高不过米小屁孩儿在牛的粪尿上洒了些干土,就算开学了。

我从没有记得那时学业是怎样难,仿佛一学就会,一听就懂。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也经常有高举画着红红的100分的试卷飞奔回家的经历。

由于教室房子太破,有时我们还会在房前的空地上上课。下课后,男孩、女孩分两拨各玩各自喜欢的游戏。正在欢乐间,老师突然发现天气不好,要有暴雨来临,常是一声大喊:“快回家啦!”孩子们四散奔回家去,以免牛棚被大雨淋塌。就这样,我的一二年级还换了四、五个地方,其中两个还是村民暂时空闲的旧房子。


教室里的黑板起初还是很好的一块木板,平整,光滑,刷上黑漆乌亮乌亮的。后来竟然也被人偷了,换成一块质地粗劣的胶合板,而黑板擦则是老师家换下来的破旧鞋刷子。粉笔更是省着用了,常常是用完粉笔用笔头,用完笔头用笔灰。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所村小的教室(1)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所村小的教室(2)

我的小学一年级老师姓常,名叫香莲。常老师刚结婚不久,经常带着怀里的孩子给我们上课。常老师好像当时还是民办教师,但是她身在农村,却献身教育一辈子。她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都很好,正如她的名字,善良质朴而又温雅高洁。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所村小的老师(1)

我记得常老师的三点好:一是她脾气好,特别是对我;二是她教我们拼音,我全都非常轻松地学会了。至今看来,她教得语音都没有错误,使我后来在学习普通话,纠正方言语音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困难。第三,她教我们一笔一划地写字。我的小字本上满是她批的红色的“甲”字,这给我后来写好字莫大的鼓舞。从现在的教师专业要求看来,常老师当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准,但是她就是以这样的认真和执著精神,教育着我和后来的一群群孩子,一直在那个小学工作到退休。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所村小的老师(2)

真的,非常感谢常老师,向她致以无尚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她,在我学习识字写字阶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后来的广泛阅读扫除了无数障碍,也对我后来的工作与职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们那时候小学是五年制,初中也还没有普及。我们小学那个班里有三十多个学生,当年也只有不到十个上了初中。其他的要么当“留级生”了,要么回家帮父母种地去了。我则是考上中学的幸运儿。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村小代课老师的备课本

随后的十多年里,读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故乡离我渐行渐远,只偶尔在节假日回去看看仍然健在的父母的乡邻。但是,我人生之初十多年沉淀的底色,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是我个人童年和小学的真实经历。相信,大多数和我年龄相近的人也有相似的故事。无论是童年的快乐往事,还是小学时的美好回忆,都成为我们离开农村的情感动力和精神支撑!

回望现在的农村,比七、八十年代还是富裕了很多,很多家长也能吃上大鱼大肉,也能开上小车,也能盖得起小洋楼……但之于文化,农村似乎仍然没有摆脱“沙漠”的影子,一方面农村附近没有书店、博物馆、公园之类的文化场所和娱乐设施,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也不愿专程去城里花几十块钱为孩子买书读。农村的孩子放学回家不是帮家长做家务,就是看电视(露天电影是早已不见了踪迹的),而所看的内容不过是一些低档次的动画片和过于成人化的言情剧。寒暑假是农村孩子的天堂,他们没有父辈们小时候那么多的田间劳动,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多的兴趣班,而小学升初中已不需要考试,初中升高中也没有什么太大竞争,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还离他们非常遥远。学业之于孩子们当下的生活,似乎没有多大关联。只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为将来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做准备。

三、关于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之思考

1990年代以前,农村人大都在家务农,农村的孩子大都在附近的乡村小学读书。农村人信奉多子多福的观念,超生的孩子也比较多。因此,农村的小学不愁生源。但是,当商品经济的大潮在世纪之交冲入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时,农村的很多青壮年按劳动力也开始尝试暂时脱离农业,到城市的工地上、工厂里做一份或临时、或长期的工作,有经济头脑的,凭借一已之长,开始涉足商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使得农村的小学失去了大量生源,国家对农村计生工作的重视和生育观念的变化也使得留在农村的人们不敢再生多个孩子。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个村小教学点(1)

“普九”时建起的小学校舍不用的已经卖给村里的农民或作他用。正在用的,也仍然是一排排已经旧了的砖房。教室里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电灯、电铃或许是吧),孩子们坐在简陋的课桌后,听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有的老师可能是代课教师,学历不高,代课费只有三五百元)在讲课。课本里的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非常陌生,那可能是他们这一生不会去的地方,永远也不会用到的知识。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个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试卷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个村小校长办公室

原来一两个大村、三五个小村一所小学,而现在七八个村庄也难有一个百名小学生的完全小学。每当周末、节假日,农村破败的街头村口,晃着几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的身影,后面还跟着一个幼小的孩童。到放学时间,过去那种几个孩子快乐地结伴而行、追逐嬉戏的场景早已不在上演。回家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成了孩子唯一的娱乐活动。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街头巷口的老人和孩子

城镇化是本世纪发展的一大趋势。前几日,在新闻里看到李克强总理召开座谈会,研究城镇化建设问题。早在几年前,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农村城镇建设的探索。但是,城镇化并不是简单地拆掉农民原来的旧房子(有的也是刚盖的新房),住进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楼房。而是应该整体设计,需要从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教育发展、乡村经济转型等角度重新定位。农村的现代化不只是居住条件的现代化,而是人文思想、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土地经营模式、劳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而这一切,都需要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农村孩子未来的就业与生活。让千百年的“离农教育”变为“留农教育”,让农村的孩子爱农村,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所镇中心小学(1)

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没有强大、安全的农业是不行的,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平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农业不能再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传统的管理手段。缘生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隧道承包责任制已经在中国农村实行了30多年,它让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出足够一个家庭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这一制度激发出了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人类历史上对于土地产能的一次巨大释放,产生的社会效应和价值不可估量。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所镇中心小学(2)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快发展,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已经日趋成熟和普及,但是,一块块被人为分割的土地无法使用为大面积播种、施肥、收割而发明的大型农业机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再次发挥作用,要求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人,农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农民。没有大量具有现代农业意识、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式农民,新的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而新式农民的产生非赖新式农村教育的创立与发展不可。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个村小教学点(2)

一直以来,农村的教育实行的是“离农的教育”。全国一样的公办教育模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的课程和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式;一样的考试升学方式:中考,高考……“学而优则仕”、“吃国家粮”、“考公务员”等等是全国农村乃至城市孩子的梦想,中国自古以来的“重官轻农”、“重仕轻工”“重政轻商”的思想余毒仍有很大市场。职业类大专院校报考人数远不及普通高等院校,而大量普通高校毕业生又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到农村去!”这是毛主席时代的一句口号,但至今不见多少活跃在农村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身影。农村落后、单一的生产方式也没有知识的用武之地,农村简陋、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让学业有成的大学生望而却步。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所中心小学的老师们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所新建的中心小学

因而,打破农村生产组织形式,改变传统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改善农村物质生活条件,配套优质资源,美化生活环境,是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而变革农村教育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示范学校,培养现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重要前提。

未来的新型农村学校,应该是开放式有办学模式,课堂不仅局限在教室里,应该在广阔在大自然里,在田地里,在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里,在农产品加工的车间里;开设的课程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传统学科,而应该增加现代大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应该增加与新型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各种课程,让农民的孩子学到在农村用得上的知识,让农民的孩子热爱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

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一些实验成功的例子。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年推出的几个农村教育的典型学校,如:安徽休宁平民学校、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山西永济蒲韩社区农民学校、祁县峪口乡段家窑小学等等。

自古名仕多忧国,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就是历代诸多忧国名仕之代表。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三位先生在现代中国平民教育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当代中国,适逢一个伟大的时代,当然更应该出现一大批推动农村教育变革的教育实践家,出现一大批借助科技发展力量、引领新型农业变革的学校!我们对这样美好的未来怀有无限期待!

故乡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难忘你那曾经的容颜!

故乡啊,无论我们成就如何,都是你怀中不弃的赤子!

我们愿用一生光阴和满腔的热血,为你的变革发展,为你的涅槃重生,勇求新知、不懈探索!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破败的农村房屋和街道

 

四、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是我们的责任

“发现故乡之美”,的确是个很好的主题!但我认为,仅有对故乡之“美”的“发现”是不够的,还要“保护故乡之美”,“发展故乡之美”!这或许才是这一活动的终极目的。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具有可“观赏”的美的元素,比如我的故乡,但不妨碍我对她的热爱,也不用忌惮我对故乡“不美”的忧虑和反思。正因为这忧虑与反思的存在,恰恰反证了我对她的热爱之深!不然,我又何必为她“忧”与“思”?故乡不美亦不可怕,我们需要找出其“不美”的深层原因,提出解决之道。这与那种一味抱怨、发牢骚,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一个孤寡老人的简陋住所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健康的孩子尚不如残疾的人快乐

因此,在我这篇文章和我提供的照片中,可能没有太多的“美景、美事、美(此美指品德、行为等)人”,但我依然执著地热爱我的故乡,热爱与我的故乡有同样现状和命运的每一个乡村,每一块土地。正是这一个个乡村,一块块土地,组成了——祖国!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最美乡村女教师”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村小里的朗朗书声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村小幼儿园里的孩子(1)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村小幼儿园里的孩子(2)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

村小幼儿园里的孩子(3)

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爱故乡村小门口的守望者

让故乡更美,是每一个乡村民众对故乡的深厚感情;让祖国更美,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庄严的历史责任!

(注:本文中的插图照片与文字内容无关联)

解释:

文中“小人书”、“老式收音机”两张图片本想于上周末回老家拍摄,但因时间太久,已无法找到实物,只得从网上找了两张与本人过去情况相近的图片以衬托文章,不作为参赛照片,特作此解释。

作品名称:《从“离农教育”到“亲农教育”,保护与发展“故乡之美”

作      者:山东省茌平县教育局      石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