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
作者:赵玲川
这是一片宁静的海岸,这里有一座美丽的渔岛,这是一座承载着刻骨铭心的小城, 我醉梦在这里的风景。
北纬39度的夏季,迎面而来的湿热的东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雨,天和海一样湛蓝的秋季,清澈的天空携着和煦的阳光,以最恰当的昼夜温差为蔬菜瓜果积累糖分,让这座小城成了有名的花果之乡;美丽的葡萄沟生产的无比甘甜,最后酿成芳香的酒,是这座小城弥漫着的醉意;滦河也在这片海注入,它从远山源头源源流过我的家乡,最终实现由川东入海理想;古代文人墨客在此停留为此记录着这里的风情,留下他们驻足了千年的脚步。
这里的山,这里的海,这里的河,孕育着这座城的古老和繁荣。我在这河边出生,在这海边成长。
这里是河北昌黎,一颗镶嵌在中国大陆的最东端的珍珠,依偎在碣石之脚、渤海之湾。它带着向母亲一样的开放与包容,充满柔情而又不失深沉。我将一直已它为傲,我的故乡。
我家在那滦河坝下的村庄。坝下成片的蔬菜,坝外一片森林,森林南边是一片金黄的沙滩。儿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奔跑着去沙滩玩沙,去河套森里里采蘑菇,兴致勃勃地拾树枝,还能看到成片成片的玉米和落花生。
曾日复一日地迎着火红的朝阳与夕阳,在小学求知的路上不停的来往,傍晚放学走在那条羊肠小道上,路过波光粼粼的池塘,路过小伙伴们踩上去榆钱的小石桥。故时家里后院有三棵杨树,爷爷给我栓上秋千,我在树荫之下荡漾,对面是三个村庄环绕着一片土地和两个池塘,土地上长满麦穗的土地,金灿灿的一片,闻着麦香,小脑袋瓜里充满奇思妙想。夕阳西下,后方传来奶奶幸福的呼唤。那样的夕阳印在了我的心里,我被印在了那夕阳上。
后来上学的路从乡村走向县城,高中时期登碣石山之时,会想象当年曹操在此伫立观看金沙拍岸的渤海湾,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情写下。历史往来中留下的诗篇流传至今,而我的心境自然感受不到同他一般的豪情,因为这里镌刻的是我生命中最柔软与温暖的部分,我美好的青春,我有的只是依赖与亲近。
广阔的黄金海岸留下过我成长的足迹,成人礼是由校园徒步远行至那片黄金海岸,那一天我将18岁的梦想大声告诉碧海蓝天,伴着信仰与海岸线平行的誓言,又将弥足珍贵的友谊用脚印画在炽热的沙滩,一起奔跑向大海,将漂流瓶扔进海中。会和朋友们凌晨三点起床,裹着外套等待在岸边,只为那大海托起的朝阳。那样静好的岁月如同那片海,和海上的蓝天白云般清澈明亮。
假期会和朋友一起路过山水依偎的碣阳湖水库,爬上碣石山,参观烟雾弥漫的佛教寺庙,带着安静而又美好的心灵,留下一份虔诚和笃信。还有那些烟雨中,那些阳光下,和伙伴手拉着手在周末走过的繁华的商业街和保留着瓦房的大街小巷,没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行走和奔跑过的身影。就读的百年老校有久远的欧式建筑,有古老的枫树,还有摇曳在宿舍楼前的全市仅一株的明开夜和,怀念在那里披星戴月的备考生活,望着那片天空,繁忙中一切都变得清澈。
整个小县城,现代与古老和谐地交融,安静而又不失活力。
大学所在的城市在内地,少雨,气候干燥,湛蓝的天空少有,每次看到蓝天的时刻,遥想的,竟是家乡的那片海和家里后面的那片地。上学开始成了人生的一种奔波,过年回到家,推开后门依然看到三个村庄环绕的那片地,只是寒冷的冬天空旷的土地上没有任何植物,我便恋上了在晚上冒着严寒,去看那灯火簇拥繁星,去看灯火装饰的三个村庄的紧紧依偎。每年的大年三十儿,漫天的烟花绚烂装扮那小小的一片土地,那是归途中再美不过的场景。
时光渐远,如今回去,已是物非人非。家后面的那天土地失去了麦香而开始栽种经济作物,家里杨树已经砍掉,爷爷奶奶已经相继离开,唯一不变的只有那依旧火红的夕阳,燃烧了半边天空,燃烧了整个岁月。
听父母说曾经走进了世博会的昌黎秧歌如今也走进了家家户户,家乡都建起了文化广场,宁夏的每个晚上相亲们其乐融融地一起扭秧歌,唱小曲,乡情在弥散,非物质文化也在传承。只是唱的人,舞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何为故乡,即故景和故人存在的地方,即离开之后的一个家,一座城。那里有我们欢笑着奔跑过的土地,有带给我们幸福的海洋。
我们曾是湛蓝天空下那片浩瀚海面上的一艘艘等待驶向远方的小船,如今渐行渐远…不在那最美的北纬39度的大陆东岸,不见那般的烟雨,那般的阳光。
我们很多人会离开我们最初的纬度,但是那个纬度绝不会离开我们。曾经的烟雨也化作了如今的思念,密密麻麻,飘洒在我眷恋的港湾。
我爱那个地方,像那里的山一样深沉,像那里的海一样柔情。而记忆就成了那片海,回忆就像曾经抛进海里的漂流瓶,越漂越远,也越来越深。
作品名称:《山与海》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