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振博
        中国之大,有2000余县。一些县人们知道,多数县只知其名,还有一些很少有人知晓,比如说我的故乡旬邑县。在陕西省只要你问起旬邑,有人说在陕南;有人说在关中;有人说:噢,知道,在陕北;也有人忽一愣,旬邑?哎,在啥地方来着,真还说不上来,唉……,谁知道呢。的确,在陕南28个县有21个就是国家扶贫县,即使这样,旬邑县仍然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所遗忘,被历史所遗忘!然而不过短短十几年坐落在山环水绕的旬邑县城已经从原来老土的面貌中脱变出来,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小城,更是众多人选择养生的不二之选!千里眼、顺风耳不再成为美丽传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已演变成事实。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黄土高原上的旬邑]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现在的旬邑县城]

故乡旬邑也自然有着它的‘乡史’渊源,有着不足外人熟知的历史,或许听了下边的讲述你就不觉得它只是 一个小县城而已,而是一段历史的重现,一段传奇的延续!这也是我爱故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便让我娓娓道来:从省会西安出发,由西或北有四条大道通往旬邑。朝西过渭河经咸阳有两条。一条沿西兰公路,过礼泉、乾县走永寿梁子,进彬县城过泾河,翻上九里坡就到了旬邑张洪塬。这是条大道,当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西上收复新疆走的就是这条道,沿路多柳树,人称“左公柳”。一条出咸阳过泾河,经泾阳县口镇入山,沿沟间开凿的大道曲折至淳化县,再翻大小两架沟,就到了旬邑土桥塬。这条道一入淳化县境,地壳运动剧烈,山体突兀峥嵘,是典型的地质褶皱带。北走经三原,过耀县有两条道。一条从耀县城向西,忽高忽低,翻山越岭,经照金,再沿山路过石门关,就到了旬邑清水塬。若从耀县向北,过铜川,入金锁关,翻子午岭,走马栏川,沿甘肃陇东董志塬,就踏上了旬邑职田塬。这是两条险山道,也是两条革命道。当年刘志丹、习仲勋等在这里建立过照金、马栏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显赫功绩。如今革命成功了,这两条道蜿蜒崎岖,偶有瘴气,道边人烟稀少,过境车辆寥寥可数。

这去旬邑的路不少,知道旬邑的人却不多。旬邑,古称豳。以 塬得名。远古时期,旬邑是个很有名的地方,一时曾领中华之先。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古代汉语》里说:豳(bin)国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诗经、七月》、《诗经;大雅;公刘》等篇曾生动地记述了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在这块古老的塬上艰辛劳动、和睦安乐的事迹。“于胥斯原,于豳斯馆”,“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嫁”。诗里的农事,仿佛历历在目,质朴恬静,令人神往。经过大约10代人后,受北方戎狄侵袭,豳国人被迫迁入西岐,“武王以豳地列为王畿”。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以豳地赐秦,至战国秦始置旬邑县,开旬邑县政区之端。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侵,派大将蒙恬修建了长达1800里的秦直道,直道经旬邑七里川、石门关、老爷岭、马栏河,从雕灵关出境,长达180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旬邑为何称“栒邑”呢?翻开《辞海》,一个“栒”字的释义,从某种意义上十分准确地揭示了旬邑的本质和隐秘。《辞海》里说:1、栒,木名。《山海;北山经》:“绣山其上是玉清碧,其木多栒”。2、栒子,蔷薇科,通常为落叶或长绿灌木,单叶,互生,托叶细小,早落。木材一般坚韧,可制手杖和器物柄。3、栒邑,旧县名。在陕西中部偏西,秦置县,1964年改名旬邑。《山海经》里的栒木未曾见过。山塬破碎,沟壑纵横的旬邑倒是盛长栒子木。栒子木为灌木,一簇一簇,枝干很少生岔。其枝条细长柔韧,指头粗的细枝任凭你再费力地绞压攀折,光滑的枝皮破裂后,里面白生生钢丝样的纤维叫你不得不罢手。栒子木做不了房梁屋椽,却能捆柴,编筐,做许多农具的柄把。旬邑人编筐,多为圆形,且称其为笼,根据大小,分为大笼、二笼、小笼,笼的提手为曲柄,这曲柄只有把事先折弯的栒子木,埋在灰烬里的暗火中煨一夜才成。

丛生、柔韧、长不成大树,是栒子木的特色。像这栒子木一样,旬邑的历史文化名人也不少。旬邑人从盘古开天地掐算到今,依稀记得唐代有吏部尚书侯君集,宋代有进士范祥,明代有进士文在中等先祖贤达。从明万历年第一部县志起至清代、民国、当代志,只有清朝中晚期的唐氏家族算是旬邑历史上最风光的人物了。唐家以农为本,以商兴家,到第四代唐景忠时,正值乾嘉盛世,商号遍及13省50余县。商业街坊达90余所。自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道台知府县衔”。乾隆60年,唐景忠被报为百万富翁,还亲赴北京参加了乾隆皇帝举行的“千叟宴”。至此,唐家上通帝王,下结官吏,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100多年间,考取和用钱捐有功名官衔的多达36人。道光咸丰年间,在故居沟畔,唐家地主集北方四合院建筑和苏杭园林艺术,修建了气势宏伟的宫殿式庭院。今存旬邑唐家村西的庭院和唐廷铨(唐景忠侄孙,官及三品盐运使司盐运使)墓园仍彰显着唐氏家族昔日的辉煌。唐家庭院大门上有一副楹联,既写了旬邑的渊源,也标榜了主人的精神,很雅很深。对联是:“斯馆依公刘之旧,先畴如昨,豳雅、豳颂、豳风,期不坠艰难事业;得氏自叔虞以来,世德相承,思忧、思居、思外,愿无忘勤俭家规。”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旬邑唐家四合院]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翻检这段历史,不禁想起地理学上的一条定律。那就是,植物对环境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这栒子木也许对旬邑人有着十分深刻的象征寓意。旬邑有条豳水,浩浩荡荡流过县域,汇入泾河。许慎《说文》里说:豳,西极之水。县城最宏伟的建筑当数北宋嘉佑年间的一座砖木结构塔。塔叫泰塔,七层八棱56个风铃。风过处,全县都可听见。凡是来看过泰塔的人,都可惜这塔寂寞寡郁,立在这北山洼里,虽不逊于大小雁塔,却不为人识。塔身现微斜,据说是解放旬邑城时遭炮火而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旬邑盛长栒子木,倒知道旬邑苹果好。旬邑已被国家列为中国苹果优生区。旬邑地势偏高,阳光充足,黄土深厚,昼夜温差大,出产的红富士苹果,糖多汁丰皮艳,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苹果之乡——旬邑]

当然家乡旬邑的旅游也堪称“红色经典”!以“古象化石“和”红色马兰革命根据地最为著名!我是大象“豳(bin)豳(bin)”,科学家给取名字叫“旬邑黄河剑齿象”,“豳豳”是旬邑县人民对它的昵称,我很喜欢 这个名字。生活在300万年前,有一天,我突然陷入了深深的泥潭,生命就此终结,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骨骼变成了化石。”

   这是一具距今约三百多万年的古象化石,一九七五年出土于旬邑县马栏镇西原村,经西北大学传授指导,开掘、整理,于一九九二年装架复原,展现在人们面前、很长。

   黄河象的基本特征是躯体高大,四肢粗长,体长8.45米,高4.3米。生活在距今约30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估计它的活体重量约7000~8000公斤,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剑齿象化石。

   黄河象以树叶、树枝为主要食物。因而它的门齿粗长,臼齿由8—12个齿脊组成,每个齿脊由8~12个乳突构成,黄河象就是利用这些坚硬锋利的臼齿咀嚼粗糙坚硬的食物,帮助消化。从这具黄河象臼齿磨蚀的程度及躯体高大的特征推算,它是一中老年个体,年龄约在60岁以上。

   旬邑黄河剑齿象身躯庞大,头骨方形,门齿粗长,骨盆比较狭窄,且盆腔不光滑,从这些特点来看,它属一头雄象。

   大象化石体魄之大,象牙之巨都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第一象”;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复原装架的第一具完整板齿犀牛化石骨架。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旬邑古象化石]

故乡旬邑剪纸是一种优良传统的民间艺术,反应着生活在这片土地辛劳人们传统的手工艺术!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乡史“与“乡魂”之美——爱故乡公益活动参赛作品-爱故乡                [剪纸]

剪纸历史悠久,与原始图腾文化相联系,是与招魂、送病、镇宅、祈雨等多种民俗活动相关,民间剪纸依附于民众生活,甚至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剪纸的内在涵意和外在艺术造型,都和广大民众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反映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故乡正是以它自身的文化底蕴改变着这里的人们,它的美也会延续不断的哺育着一代人,一种精神,一种延续!

作品名称:《“乡史“与“乡魂”之美》

作    者:安阳师范学院  刘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