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永康

故  乡-爱故乡

(图片来源:网友温子峤 )

我的故乡在晋西丘陵、吕梁山麓,《沁园春•雪》即吟于此。远方求学之前一直生活在此,记忆里的故乡清晰而模糊,最后定格在幼时的一些片段。

“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年刚过,人们都盘算着今年的光景。河里冰凌化了,流着清冷的水。田野里桃红柳绿,麦子返青,各色野花点缀其中。“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人们将头年积攒的肥料拉到地里,梯田上满是人们的身影。耕牛翻开芬芳的土地,人们播下玉米、高粱、豆子、谷子、糜子、红薯、山药蛋。再在就近的地里种些豆角、南瓜、辣角角、洋柿子。过些天,苗长出来了。“锄底下有水”,人们忙着间苗除草,旱作保墒。“湿泥地里少作,旱天地里少歇”。日头正盛,背天面地,紧盯幼苗,舞动锄头,汗水洒在干旱的土地上。几场雨后,山上绿了许多,苗长高些,又该锄地了。苗在长,人们就欣慰了几分,期盼风调雨顺,病虫害少些。锄过几遍秋庄稼,就该麦收了。

“夏至十天麦根烂”,金黄的麦浪弥漫了墨绿的田野。七月初正是雷雨时节,麦收是“龙口夺食”,收不回来麦穗就长芽发霉。人们唤上亲戚朋友,在外头的孩儿也回家,加入抢收队伍。天放晴,大人孩儿人手一把镰刀,前面割麦,后面扎捆,壮劳力挑捆回打谷场。日头正毒,汗如雨下,麦芒刺得皮肤好痛,挥动的镰刀不能停下。碰上雷雨,要赶紧盖上麦捆,等老天放晴后赶紧再收。打谷场里,机器日夜轰鸣,人声鼎沸,男人们忙着脱粒扬场,孩儿们在麦秸垛上掏洞捉迷藏。麦子装到口袋里拉回家,盼望老天多给几个大晴天,好晒干了入缸储藏。

白露后,核桃熟透了,掉到地上青皮裂开,露出油亮的核桃壳。男人拿长竿子上树打核桃,女人孩儿就在树下草丛里寻寻觅觅,不放过这天地的恩赐。大队统一采收各种水果,桃、梨、苹果堆成小山。人们在大队院里领水果,孩儿们在追逐玩耍,空气里弥漫着甜蜜。

秋庄稼渐次成熟。深红的高粱、正黄的谷子,掩映在瓦蓝的天空下。“天三分,地三分,虫虫雀雀又三分”。有的秋庄稼要抢收,要不就落在地上,或者被飞鸟野鼠吃了。收回家里,要脱粒扬场、挑拣晾晒。“穷糜子,富谷穰”,谷子要用蜡杆打好多遍才能打尽。

地里的秸秆要收回来,喂牲口、编用品、烧火、堆肥。每家都有粪堆,瓜皮菜叶、炉灰厩肥、秸秆树叶发酵一年半载,就可以拉到地里用了。人们出门挎个筐,一路捡拾牛马粪。炕箱里的土、烧草的灰也都积攒当肥。鸡粪是好肥,留给菜地用。羊粪有劲,请羊群去麦地里踩上几天粪,明年的麦子才能长得好。

收秋后,各家再把地仔细耕过耙过,边角地头要人工刨过,地头向阳坡的土要铲下来当肥,有缺口的地方要填平拍实。大队组织人们修梯田、垦荒地、整道路、清沟渠、筑河坝、剪果树、积肥料,准备丰盛的来年。

下雪了,田野好安静。

“瓜菜半年粮”。人们平时吃得粗茶淡饭,倒也没病少灾。细粮要紧着应门户、过时节哩。清明节要蒸悠秋娃娃、核桃虫馍馍,孩儿们支起架子打悠秋。在外头的孩儿回家上坟祭祖,换下穿了一冬天的絮袄絮裤。团圆节要自制月饼,有团圆饼、葫芦饼、猴儿饼、兔儿饼。新白面做皮,新核桃仁拌红糖做馅,包起来擀平,放到枣木脱脱里,就刻出不同的形状花纹。刷上油糖水,撒上芝麻,放在灶火洞里烤。香甜的气味弥漫,孩儿们围着灶火,期待着喜欢的猴儿兔儿。孩儿们每人几个饼串起来,挂在墙上当零食,能吃到过年。照旧要提几个月饼走亲戚,一小块切开的团圆饼必不可少。

“腊月二十三,打发得爷爷上了天”。直到腊月三十,人们打扫卫生,采办制作过年的吃食。蒸过年馍馍、剁肉馅、烧肉条、熬皮冻、卤牛肉、炸鲤鱼、熘红薯、泡粉皮、割豆腐。每家还必备一个大南瓜,叫翻身南瓜,希望来年粮食翻番,收入翻番。年三十要吃莜面扣搂,“顺心如意”,蒸点羊肉、蘸上酸菜水热热地吃。早早贴出对子喜帖花红纸,挂上灯笼。晚上守岁,子时到来放鞭炮,春天来了。人们在正月里看长辈、回娘家、走亲戚、会朋友、闹红火、逛花灯,传递着新春的喜悦。

机器的轰鸣撕裂了故乡的安静。大小矿井日夜开采,配套工厂冒着浓烟,排泄着矿渣和各色污水。超载大卡车压坏了路,卷起阵阵烟尘。山下良田被占,山上梯田塌陷。干旱病虫害更甚,果树作物受污减产,甚至绝收。泉水断流,井水干涸,地下水枯竭,人们吃水成了大问题。村里病症多发,常有不治。好多人家背井离乡,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妇女儿童。灰暗的天空笼罩着荒废的村庄。

曾经的故乡不在了。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我看到,有人在奔走呐喊,有人在探索试验,有人在默默耕耘,有人在坚守底线。我也希望,和你同路。

作品名称:《故乡》

作       者:山西吕梁  白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