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与护根之路——有感于弘农书院
程晓蕊
古人常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希圣希贤”。现阶段的教育却一味追求功利化、世俗化,经典传统文化教育中“读书志在圣贤”的观念已荡然无存,全社会范围内道德缺失,人心陷溺。而坐落于灵宝罗家村的弘农书院以弘扬农业文化为己任,意欲重振道德,拯救人心。在振兴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隐匿于山村里的小小书院却迸发出大的能量。这不是偶然,而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然感召,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农民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一剂良药。
一、踏上寻根之旅
何为根?根是世间万物不能脱离的基础,它是事物的灵性之源。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亦如一个人,社会和国家。《弟子规》里讲到,“首孝悌,次谨信。”生命的第一任务在于守根,而守根的前提在于连根,根是否连得上是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没有根的人是不幸的,无论其物质是否富有,身都似浮萍般漂泊无依。在这喧嚣浮躁的社会浪潮中,有无数盲目活着的人,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何处?”,对根的无知与缺乏思考是其人生失去动力的原因。脱离了根的给养,一切忠、孝、义都是妄谈。
根同样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溯及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国农民用辛勤与智慧谱写着一个个农业奇迹。自古以来,农业、农民、农村在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崛起中扮演着根的角色。然而近代以来,农耕文明遭遇现代的工业文明,小农经济在生产力上的弱势使其不堪一击。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先进的工业文明所代表的生产力便成为竞相追逐的对象,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看齐,农村向城市看齐。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文明这一国之根本被抛弃殆尽,取而代之的使一些舶来之物。显然,这些所谓的“先进”有些水土不服,它们并没有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反而激化了新的矛盾: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使人利欲熏心,成为赚钱机器;标准化“一刀切”的新农村改造使城市化畸形发展,农民苦不堪言;利益最大化的追逐使环境恶化,民不聊生……
警钟应长鸣!凡此种种都让我们惊醒与反思,重新回到农村,回到老祖宗的思想中去解决问题。那是一种共生的智慧,一种共赢的和谐。弘农书院式教育宣扬天、地、人的和谐共生,重传道,用古代先人的智慧开启人的内心。在这里来自各个阶层、年龄的学员们因为缘分聚到了一起,在书院宁静的氛围里修行、习劳、实践。书院的教育从一开始便带他们踏上了一段寻根之旅,旅行之初他们也许带着种种世俗的纷扰与困顿,但在传统文化的充分滋养下,他们变得身心俱静。“晴耕雨读,知行合一”,学员们一边践行传统文化的教诲,一边探究根的真谛。许多走头无路的人在这里可以洗尽铅华,专事农桑。他们内心有对根的感悟,身体力行,并深深影响着村民对根的理解。而正是这种书院式教育,让我们追问农民、农业与农村,找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并且采取护根的方式:一为复兴乡村道德,二为践行生态农业的道义流通。
二、护根行动之一:复兴乡村道德
当今农业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想要获得高产量进而得到高报酬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随着化肥施用的增多,土地板结,肥力下降,产量降低。农药过度喷洒使环境污染加剧,更使农民患重病率增加。当面临产量下降,农民不会从根本找原因,反而使用更多的农药与化肥。周而复始,农业面临绝产,而更多的农民看病、养老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农业是国之根本,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农业根基不稳则国将不稳。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需要从根本进行调整与修养。发展生态农业则是一个治本的方法。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在农作物种植和培养期间抛弃化肥、农药等外物的农业生产。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真心对待土地,土地不会亏待以土地过活的农民。但是很多乡亲们不了解生态农业,认为没有化肥与农药的作物不会有保障,所以搞生态农业就是一种风险投资。
弘农书院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途径值得探讨。承诺对有机农田保收,并向农民推广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培养农民种植技能。在作物成熟时的“道义流通”模式的苹果买卖更具有书院特色,充分体现了睿智与人文关怀。所谓“道义流通”就是书院操作的“苹果道义收购——处理——道义卖出”过程。书院向乡亲们收购成熟的有机苹果,苹果上收时是否有机只有农户最清楚。前文提到农民对有机苹果的种植风险持谨慎态度,势必有些会偷打农药或使用化肥。书院此时本着完全信任的态度买回苹果,向农民展现的是包容的形象。而收购苹果的前提是农户要在学校上课,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传播、推广有机农业的知识,通过学院的感化来唤起农民心底的良知。收购苹果时与农户的讨价还价中又一次次拷问农民的道德底线。其中种种心理的博弈,内心的挣扎,诸如“对环境和社会做出贡献而发展有机农业就要卖高价”的普遍心理的挑战。在这种种碰撞中,农民势必会进一步思考发展有机农业的价值观。收购回的苹果通过挑选分层,品相好的苹果要被道义卖出。此时苹果身价要远远高于其自身价值,道义文化价值与品牌价值使其身价大增,而寻找道义苹果买家的过程又是新的一次对买者心灵的测试与拷问。
“道义流通”是建立在互信与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与有机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的流通方式,是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产品销售与流通的有效手段。尽管书院对有机农业的探索范围较小,但其对农业如何发展问题的,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对乡亲道德与心灵的救赎产生深远的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寻根、护根之路宽阔伸展,绵延不绝。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程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