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下午,著名作家刘亮程来到小毛驴市民农园参观,并在新开业的“毛驴茶舍”举行了田间茶棚聊天会。小毛驴市民农园工作人员、实习生、志愿者共二十多人参会,和刘亮程进行了愉快的分享交流。

著名作家刘亮程赴小毛驴市民农园参观交流-爱故乡
参观农场,兴致盎然

著名作家刘亮程赴小毛驴市民农园参观交流-爱故乡

与驴相遇,亲如兄弟

一开始,刘老师即对“小毛驴”以及这里的新农夫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如今,“抱着下乡的决心”去做农业是值得敬佩的,并幽默的建议我们为“孤身一驴”找个伴侣,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

著名作家刘亮程赴小毛驴市民农园参观交流-爱故乡
   一叶蒲扇,一种心境

文如其人,人亦如其文。接着,刘老师用一颗善感万物的心,谈到了大自然中的虫鸣、鸟兽、草木等,然后引申出对故土家园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独特理解。这对于我们重新理解农业、理解故乡都有很深的启发。

著名作家刘亮程赴小毛驴市民农园参观交流-爱故乡
田间茶棚,谈天说地 

农园的文学爱好者们也请刘老师谈了他的写作经验和对《一个人的村庄》的解读,他语速平缓、娓娓道来,讲了闲人所做的闲事和大事,但闲人不懒,他关注的是天地间更大的事情,比如迎接日出、目送日落。由此,将大家的视野由农业扩展到更大的哲理层面。

聊天会接近尾声时,刘亮程还就他在新疆开展的牧游项目与小毛驴管理团队进行了商谈,探讨下一步与小毛驴市民农园合作的可能。(文/崔国辉)

备注:刘亮程(1962—),新疆沙湾人,著名作家,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刘亮程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库车》等。

著名作家刘亮程赴小毛驴市民农园参观交流-爱故乡
一、关于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新农夫

1、  以前提到农民,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想看看农业在你们这些新一代农夫心中是什么样的地位,或者什么样的工作,或者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能把这个园子开到农民的田地旁边,让这些世代务农的人看到还有这样一种农业,还有这样的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还有这样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我觉得它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

2、  我在乡下出生,在乡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当时我的理想是进城,现在你们竟然抱着下乡的决心,让我感到很敬佩。这也让我们可以看出来,农村已经在变,农村已经变成了一个你们年轻人可以施展才能的地方。当然,你们这里还是城郊,更远的农村还看不到更多的年轻人。

二、关于毛驴

3、  你们的小毛驴现在还是“孤身一驴”,可以赶快给它成个家,(笑声)这是我们人可以做到的、可以为驴做的一件事情。不要说是为了让它生崽,而是给它找一个老伴。一天到晚,满眼是人,它很烦。(笑声)今年集体婚礼,可以给驴也办一个。驴为人拉车几千年,人为驴做一点小事情,还是应该的。

毛驴是有灵性的动物,它的眼睛充满忧郁,斜眼看人,眼皮朝上成一个斜角看人。它的个头较大。毛驴是动物中和人的感情最接近的一种。

三、关于《一个人的村庄》

4、  《一个人的村庄》就是讲一个少年在村庄里那种孤单的、寂寞的、充满青春期想象的一种生活。就是跟小毛驴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是孤单的,尽管有父母亲,尽管有身边的人,但青春期是相对封闭的,是想象命运的时期。当然,里边写到了很多农事,写到了乡村的这种环境,写到了人和动物该怎么去相处。

5、 一个人的村庄》写到了一个闲人,闲的无事,闲如神仙,不关心世事,不操心地里边的草长,看天看地,关心一朵花的事情、一只鸟的事情,最后他关心人之外的事情。这本书写的就是一个闲人的所作所为。闲人不懒,他在用更多的气力去想大事情,想天下忙人不想的事情。《一个人的村庄》里边这个闲人每天关注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太阳出来和太阳落山,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他就早早起床,站在村子东方,一个人独自迎接日出,他认为此时此刻天地间最大的事情就是太阳要出来了。太阳这么大的事物出现在地平线上,竟然没有人去迎接,那就只有“我”这个闲人代表全村庄的人去迎接。等到太阳落下时,他同样站在村子西边,以个人的方式目送太阳下山,他认为此时此刻天地间最大的事情就是太阳要落了,而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没人管,(笑声)所以他去管,这是闲人所做的闲事。你想,这两件事情该是多大的事情。

 

四、关于乡土文化和爱故乡

6、  乡土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要看你从什么地方去讲。从生活习俗讲,我们的吃穿住行里边都包含着乡土文化;还有从信仰的层面讲。但从具体生活讲,像我们现在这样围到一起聊天,它同样是一种乡土文化。你到山中去,看到一个老者,和他坐在一起聊天,他整个坐的形式、姿势,都包含着乡土文化的一种形式。还有吃饭的时候,大家要学乡下人吃饭,就是餐桌上也体现着乡土文化:长者坐上,然后以此类推,小辈们坐下。这就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一种规矩,必须有一种尊长,不能见座位就坐。你要是坐顺了就吃的很顺,坐你不该坐的位置吃的也不舒服。这就是乡土文化。再一个,也是长者先动筷子,吃了之后,大家再动。不管是谁,都该围着菜边吃,不该一筷子下去把中间那个菜尖儿掀了,不该“隔山吃草”。走路,老年人该走什么位置,年轻人该走什么位置,这也是一种乡土文化。

7、  乡村文化讲究的是一种传承,一个链条,就是奶奶要给子女后辈留下一点什么东西,一代代的往下传,哪怕是一个镯子也好,一本书也好,或者其它东西也好,这样往下传。这是乡村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见物思人,它有一个物,有一个记忆。比如,奶奶把一个镯子传给孙女,孙女再往下一代代地传,这是女性的传承;还有男性的传承,就是传家谱、传贵重的金银财宝。我们都说爱护文物,其实自己家的文物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家里都应该放一些老东西,老东西并不一定说要值钱,但它跟你的家族历史有关系,这就叫乡村文化。这些传承下来的老东西不仅仅是物质,还能变成精神,你家族的命运、脉络,都在这些东西上,你应该把它放在一个很好的位置。

8、  我们说到爱故乡,要回到故乡去爱它的什么?就是要爱它沉淀下来的文化和它还保存的一点点自然,以及自然中的生命。我们要爱的是这些,而不是单单回到故乡去爱你的破房子、爱你的亲戚亲人、爱你的乡村记忆,所以我觉得爱故乡就要回到这样一种最原初最本质的地方去。你的故乡是草木的家园,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回到这种家园去,爱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从故乡出发去了解这个世界,去倾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的故事。

五、关于大自然

9、  现在我回到家乡去,整个河流都改道了,土地已经没有以前的面貌了,人在土地上的动静已经太大了,所以很想找一个没有被人动过的地方,还有野兽的气息和花草的芳香,但已经很难找到了。土地首先是被农民折腾了。我上次讲到城镇化进程、赶农民下山,我说在赶农民下山之前,大地上还发生过一次重大的事情,是农民赶牧民进山。中国有两千年农业的侵入和牧业的退缩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有一个消灭游牧的历史,把在大地上自由放牧的牧民赶进山,把凡是能够种粮食的地方都改造成田园,所以说田园化是对大地的第一次破坏,农民的种植让大地变得不自然了,让自然变成田园了。我们现在看到田园就以为很舒服了,但已经是对自然的破坏了。紧接着,城镇化又开始破坏田园,它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无法退到自然,就只有退到田园了

   严晓辉回应:刘老师这样一种提法是非常重要的,咱们看待很多事情要有历史观。现在我们提到的“爱故乡”,是一个村庄、一个村落、一片片田园,实际上它已经是人工改造过的。刘老师在前一阵子提到一个观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面临的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对土地的破坏、对农村的破坏,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是用村落化、田园化对原来的牧民、没有定居的游牧生活,是对原来大面积自然存在的景观的破坏,它已经经历了很多代的历史。乡村并不是我们最完美、最终的一个追求,而是有一个更原始的存在。现在是城市化,我们很难说未来再有一个什么样的转变,让我们重新怀念城市,或者怀念过去的砖瓦房,可能过了几十年、上百年,我们住到天上去了,大家可能就会怀念地上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我们看农村、看自然,有一个历史观是非常重要的。

10、这个园子很好,草木种类很多,而且这么珍贵的地方,你们没有把它完全种上庄稼,还留一些田埂和水渠出来,让野草长着,这很人性。(笑声)你到河南去,真是“天下无闲亩”,一块儿挨着一块儿地,田埂窄窄的,两边都种满了庄稼,没有野草生长的地方,更不要说野生动物了,那样的情景让我看起来非常之可怕,整个大地无边无际长满了人吃的粮食,没有一棵野草,这只能叫“人间”了。(笑声)

11、我觉得这些能够活下来的动植物全是人类的救星,每当人们消灭一种动物和植物的时候,人们的生存机会也少了一次,一根草从大地上消失的时候,很可能就少了一根救命草。所以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这些草木,爱护在我们身边伴生的这些动植物,这是我们家园的一部分。家园概念并不仅仅是一头猪、一片菜地,它是伴生在家园周围的这些动物和植物、天空和大地,这才是整个的家园概念。

12、像虫子就来不及盖房子,也来不及写小说,没有什么往事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它每分钟都在叫,每一秒钟翅膀都在那里扑,它很少停下来想事情,它知道再想一分钟,生命就过去了,还不如不停地叫呢。虫子生活的太快乐了,而人类生活的太笨重,我们还有历史,还要保存文物,昆虫就没有这样的负担,只要飞到一个地方全是兄弟姐妹,朝南飞朝北飞都是家园,飞到哪儿死到哪儿,那里就是永恒之地了。你会在自然界的昆虫和动植物身上发现无数的快乐。一根草,被石头压弯的草或者春天里被牛啃掉的草,哪怕到了秋天,它知道开花也无望,也没有结果的时间了,但它还是努力开花,使着劲往高处长。等到第一场霜下来了,它的花蕾被打坏了,但它没有停下来,它不像人一样停下来想,一想就麻烦了。它从大自然中获得的永恒的智慧和永恒的力量,它知道所有的动植物都在这样,都在向着太阳,向着温暖的阳光,向着一个永恒的生长方向,尽管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动植物不成功,但终会有成功,把这个信念传下去,来年大地上还会生长着一模一样的动植物,它就是这样的一种期待。

  (感谢行政部崔国辉的录音整理工作)